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布鲁巴克提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指导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教学课堂离不开问,但要问到位,问的有技巧!
关键字:提高;学生提问;技巧
G633.6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思维学研究表明:人在高度自由、高度放松的氛围中,其思维便会进入一种更高级别的自组织自调节过程。“创造性学生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严重抑制作用。”自古以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方法,应找准自己的位置,采取民主态度,鼓励学生思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积极探索,为学生成长、思维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特别应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数学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幽默、愉悦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提問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二、构建提问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适时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应构建良好的提问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而且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进而形成教学情境。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结合有效问题串创设学生自主提问的情景。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设置有梯度、可延展性的课堂提问,以便给学生连续.广泛的提问空间。每个问题都要留一定的窗口给学生,让学生在解题时,在教师的暗示性语言下能找到题目的漏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自主提问.例如,在教学“变量与函数”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这样一道题:“一个矩形的周长为60,其中一边长为10,求这个矩形的面积。”启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认真思索和热烈讨论后提出:“边长还可以取其他的值吗?”“若其中一边长为15、20、25,矩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若设面积为S,其中一边长为X,S如何表示?”等等,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提问时间,给所有想表达的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理解和解答问题。让学生从生活情境或数学问题情境中找到数学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部分或全部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
三、掌握提问的难易度
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 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能于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笔者以为他们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如二元一次方程学了后,学生对解法有了一定认识,那么在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时,就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解方程组常用的方法是消元,那么这道三元一次方程组应如何消元呢?这一设问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点上,学生会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这样的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四、控制好提问的频率
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于突出。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一节课中竟有100多次提问,但都是一些浅易的提问,如“是不是”、“懂不懂”等或自问自答。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你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益的、到位的提问,一定能激活学生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则是“徒劳的提问”。到位的提问的方式不只限于以上五种,还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
关键字:提高;学生提问;技巧
G633.6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思维学研究表明:人在高度自由、高度放松的氛围中,其思维便会进入一种更高级别的自组织自调节过程。“创造性学生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严重抑制作用。”自古以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方法,应找准自己的位置,采取民主态度,鼓励学生思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积极探索,为学生成长、思维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特别应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数学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幽默、愉悦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提問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二、构建提问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适时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应构建良好的提问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而且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进而形成教学情境。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结合有效问题串创设学生自主提问的情景。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设置有梯度、可延展性的课堂提问,以便给学生连续.广泛的提问空间。每个问题都要留一定的窗口给学生,让学生在解题时,在教师的暗示性语言下能找到题目的漏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自主提问.例如,在教学“变量与函数”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这样一道题:“一个矩形的周长为60,其中一边长为10,求这个矩形的面积。”启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认真思索和热烈讨论后提出:“边长还可以取其他的值吗?”“若其中一边长为15、20、25,矩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若设面积为S,其中一边长为X,S如何表示?”等等,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提问时间,给所有想表达的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理解和解答问题。让学生从生活情境或数学问题情境中找到数学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部分或全部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
三、掌握提问的难易度
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 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能于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笔者以为他们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如二元一次方程学了后,学生对解法有了一定认识,那么在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时,就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解方程组常用的方法是消元,那么这道三元一次方程组应如何消元呢?这一设问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点上,学生会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这样的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四、控制好提问的频率
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于突出。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一节课中竟有100多次提问,但都是一些浅易的提问,如“是不是”、“懂不懂”等或自问自答。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你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益的、到位的提问,一定能激活学生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则是“徒劳的提问”。到位的提问的方式不只限于以上五种,还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