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4月19日《解放日报》6版“解放论坛”栏载《也是一种“潜伏”》一文,提出新概念:“根据别字识别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显性别字、隐性别字、潜性别字。”“最富有挑战性的是潜性别字,数量虽然不多,却是一个个‘潜’得很深,‘伏’得很低,有的甚至已习非成是,一般人很难觉察。”并论述了四个例证。
其一是:“当年编《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先生曾特地关照我,不要把他笔下的‘造形艺术’,改成‘造型艺术’。……朱先生认为……理应用‘形’而不是‘型’。”
大家果然有其独到之处,朱先生所嘱,自有其道理,对自己的文稿有所主张,也是在维护著作权,当受法律保护。同时应该看到,《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至今收有“造型艺术”。《现代汉语词典》说:“也叫美术。”反过来,美术:“造型艺术。”《辞海》说:“亦称‘美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反过来,美术:“亦称‘造型艺术’。”涉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美术”,兹事体大,恐怕就不能简单地说是用了“潜性别字”。
其二是:“日前读《趣说字里行间》一书,作者也提供了一个‘潜伏’的案例:‘云山雾罩’。这一词语在常见辞书上查不到,但至少可以算作惯用语……作者一语点破玄机,他认为‘山’字是个别字,正确的写法是‘苫’。‘云苫雾罩’——‘苫’和‘罩’都是动词,像云一般‘苫’着……这原是一句口语,书面记录下来时,‘苫’因冷僻而讹变成了‘山’。”
不是这么回事呀。首先,“云山雾罩”在《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均出条,“在常见辞书上查不到”的说法,盲目立论,无视事实。其次,“苫”有二音,如文章中所说是动词,表示“像云一般‘苫’着”时,读shàn,并不读shān。当年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扒马褂》中,多有“云山雾罩”说法。“这原是一句口语,书面记录下来时”,也就只好如是。至于如今有重大发现,有人能“一语点破玄机”,那或许是当事人熟悉的口语中另有“云shàn雾罩”,也未可知。但因此而认定“‘苫’因冷僻而讹变成了‘山’”,显然理据不足,想当然耳。
其三是:“常见于中学课堂里的那一副对联,同样也‘潜伏’着一个典型的别字。这一副对联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仔细一琢磨,便会发现其中的破绽。原来,上联的‘径’,本应是个‘胫’字。胫者,腿也。书山有路,勤奋就是腿,有腿就能攀登……‘书山有路勤为胫,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才称得上是文字浅显而寓意深刻。误‘胫’为‘径’,‘路’和‘径’同义反复,还有多少积极意义可言呢?”
这一副治学名联,在《增广贤文》中可以找到,流传广泛久远,历来是这样写法。如今文章的主张,如果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创新,自当别论。从尊重历史、尊重原创的角度讲,原文也顺理成章,何言没有积极意义?“破绽”何在?“书山”自然是一种比喻,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说“书山有路”,是一种创意。先言其有,继而破解悬念:路在何方?只一语“勤为径”,指破迷津。说路言路,正是这“同义反复”,紧扣中心,不跑题,没走调,恰到好处。你尽可以赞誉新作“才称得上是文字浅显而寓意深刻”,但委实大可不必因此彻底否定原作。
其四是:“写到这里,又想到了‘兴亡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人们终于发现,原来‘周期率’的‘率’字是个别字,因为它谈的既不是比率,更不是概率,而是兴亡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应该称之为‘兴亡周期律’而不是‘兴亡周期率’才对。”
道理已经讲得足够充分。其实正如常有人把“心律不齐”误写作“心率不齐”一样,那不过就是用错了字。而学过“元素周期律”的中学生就能够发现的别字而不能及时匡正,显然不是由于文字本身的缘故,而是不言而喻心照不宣的非文字、非学术因素使然。这实在算不得什么“‘潜’得很深,‘伏’得很低”的所谓“潜性别字”。
看来看去,真弄不明白到底什么是“潜性别字”。这就说到了关于别字的分类。所谓显性和隐性本是一组词义相对的属性词,可以用来把相关的事物分成不同的两类,非此即彼,界定清晰。此种分类学术上用得很多,见之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的就有:显性遗传、隐性遗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显性、隐性之外又节外生枝硬塞进来一个“第三者”,实际上难以划分类别,无法操作。而且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隐”有“隐藏不露”“潜伏的;藏在深处的”义,“潜”有“隐藏;不露在表面”义。这样,谁能区分开“隐性别字”和“潜性别字”?其实,别字就是别字,其发生与纠正,当然可以总结出一定规律。而所谓“别字识别的难易程度”,主要与识别主体的相关学识水平,尤其是治学态度密切相关,因人而异,并非别字自然属性。
行文至此,忍不住要多说一句。文章中用到的“如坠五里雾中”,《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均作“如堕五里雾中”。这又该怎么说?
(作者单位:宝鸡市虢镇初中)
其一是:“当年编《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先生曾特地关照我,不要把他笔下的‘造形艺术’,改成‘造型艺术’。……朱先生认为……理应用‘形’而不是‘型’。”
大家果然有其独到之处,朱先生所嘱,自有其道理,对自己的文稿有所主张,也是在维护著作权,当受法律保护。同时应该看到,《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至今收有“造型艺术”。《现代汉语词典》说:“也叫美术。”反过来,美术:“造型艺术。”《辞海》说:“亦称‘美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反过来,美术:“亦称‘造型艺术’。”涉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美术”,兹事体大,恐怕就不能简单地说是用了“潜性别字”。
其二是:“日前读《趣说字里行间》一书,作者也提供了一个‘潜伏’的案例:‘云山雾罩’。这一词语在常见辞书上查不到,但至少可以算作惯用语……作者一语点破玄机,他认为‘山’字是个别字,正确的写法是‘苫’。‘云苫雾罩’——‘苫’和‘罩’都是动词,像云一般‘苫’着……这原是一句口语,书面记录下来时,‘苫’因冷僻而讹变成了‘山’。”
不是这么回事呀。首先,“云山雾罩”在《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均出条,“在常见辞书上查不到”的说法,盲目立论,无视事实。其次,“苫”有二音,如文章中所说是动词,表示“像云一般‘苫’着”时,读shàn,并不读shān。当年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扒马褂》中,多有“云山雾罩”说法。“这原是一句口语,书面记录下来时”,也就只好如是。至于如今有重大发现,有人能“一语点破玄机”,那或许是当事人熟悉的口语中另有“云shàn雾罩”,也未可知。但因此而认定“‘苫’因冷僻而讹变成了‘山’”,显然理据不足,想当然耳。
其三是:“常见于中学课堂里的那一副对联,同样也‘潜伏’着一个典型的别字。这一副对联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仔细一琢磨,便会发现其中的破绽。原来,上联的‘径’,本应是个‘胫’字。胫者,腿也。书山有路,勤奋就是腿,有腿就能攀登……‘书山有路勤为胫,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才称得上是文字浅显而寓意深刻。误‘胫’为‘径’,‘路’和‘径’同义反复,还有多少积极意义可言呢?”
这一副治学名联,在《增广贤文》中可以找到,流传广泛久远,历来是这样写法。如今文章的主张,如果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创新,自当别论。从尊重历史、尊重原创的角度讲,原文也顺理成章,何言没有积极意义?“破绽”何在?“书山”自然是一种比喻,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说“书山有路”,是一种创意。先言其有,继而破解悬念:路在何方?只一语“勤为径”,指破迷津。说路言路,正是这“同义反复”,紧扣中心,不跑题,没走调,恰到好处。你尽可以赞誉新作“才称得上是文字浅显而寓意深刻”,但委实大可不必因此彻底否定原作。
其四是:“写到这里,又想到了‘兴亡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人们终于发现,原来‘周期率’的‘率’字是个别字,因为它谈的既不是比率,更不是概率,而是兴亡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应该称之为‘兴亡周期律’而不是‘兴亡周期率’才对。”
道理已经讲得足够充分。其实正如常有人把“心律不齐”误写作“心率不齐”一样,那不过就是用错了字。而学过“元素周期律”的中学生就能够发现的别字而不能及时匡正,显然不是由于文字本身的缘故,而是不言而喻心照不宣的非文字、非学术因素使然。这实在算不得什么“‘潜’得很深,‘伏’得很低”的所谓“潜性别字”。
看来看去,真弄不明白到底什么是“潜性别字”。这就说到了关于别字的分类。所谓显性和隐性本是一组词义相对的属性词,可以用来把相关的事物分成不同的两类,非此即彼,界定清晰。此种分类学术上用得很多,见之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的就有:显性遗传、隐性遗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显性、隐性之外又节外生枝硬塞进来一个“第三者”,实际上难以划分类别,无法操作。而且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隐”有“隐藏不露”“潜伏的;藏在深处的”义,“潜”有“隐藏;不露在表面”义。这样,谁能区分开“隐性别字”和“潜性别字”?其实,别字就是别字,其发生与纠正,当然可以总结出一定规律。而所谓“别字识别的难易程度”,主要与识别主体的相关学识水平,尤其是治学态度密切相关,因人而异,并非别字自然属性。
行文至此,忍不住要多说一句。文章中用到的“如坠五里雾中”,《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均作“如堕五里雾中”。这又该怎么说?
(作者单位:宝鸡市虢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