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其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直接关系和决定着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此,小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小学生具有自控能力差、模仿能力与可塑性强的特点,因而该时期开展有效的教育尤为重要,且十分有效。然而,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日之功。本文主要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实践。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行为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因而在其关键时期加强正确指导和培养具有必要性。小学生所处阶段是行为习惯可塑性最强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能够对小学生行为方式有规范性作用,进而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阶段,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因素相对较多,对小学教师提出较大挑战。所以,提出合理的教育实践建议具有必要性。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首先,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规范,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及时完成、缺乏有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其次,小学生的礼仪习惯相对不够规范,包括个人礼仪、公共礼仪、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状态不佳,令人堪忧,如不能团结友爱等。最后,部分小学生在劳动习惯方面,表现出较为懒惰、不会劳动等特点,如对班级地上的果皮纸屑视而不见;不会做值日等。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因素相对较多,主要有学校、家庭及社会因素,因而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集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实践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必须要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对于初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而言,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面行为习惯时,首先告知学生将教学用具准备齐全;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告知学生正确的执笔姿势,以一尺一拳一寸为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其概念的理解较为肤浅,甚至无知。所以,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开展行为习惯培养教育。
(二)动之以情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教师应动之以情,以感化每位学生,充分发挥教育的感召力作用。所以,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中,教师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什么是习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处?例如:教师通过讲动物故事方式而回答以上问题,使小学生能够对良好行为习惯有基本认知,为教师更好开展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活动奠定有利条件。
(三)在练习中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生在反复实践与练习中不断形成的稳定性行为方式。所以,小学教师在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中应注重加强练习。首先,教师或家长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性作用,通过示范,使小学生掌握相关行为方式;其次,在小学生明确系列行为方式时,家长及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去做,并且观察小学生的行为方式,给予适时指导;最后,如果小学生能够出色的完成相关行为方式,教师及家长应鼓励小学生独立进行行为活动,逐渐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强化训练
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必要对其进行强化训练。在该阶段,家长及教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适度奖励,如奖状、糖果、玩具等。如果小学生能够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则家长及教师给予小学生以奖励,并对其夸奖和表扬,使小学生自己行为方式的正确性;如果小学生采取不正确的行为方式,则教师及家长应对小学生加以指正,使小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方式存在的误区,并改正。
(五)增强体验教育
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过程中,应增加体验教育,以增强小学生的行为体验,对正确行为方式有着正确的认知。为此,家长或教师可以适时使小学生接受对比体验。一方面,使小学生体验到良好行为方式所带来的益处,如赞赏等;另一方面,使小学生体验到不良行为方式带来的后果,如烦恼、批评等。对比体验教育越真实,越能为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增强小学生体验认知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注重培养与纠正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中,应注重培养与纠正相结合,以规范小学生的行为方式,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在小学生礼仪行为习惯教育中,教师针对班级地面果皮纸屑问题而开展行为习惯教育。首先,引导小学生自主拾起果皮纸屑,使小学生对该行为方式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其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最后,班级某位学生第一次拾起果皮纸屑时,教师要进行积极表扬,并要求全体学生向该同学学习。如此,能够有效培養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小学教师始终坚持信念,不断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既增强小学生的思想认知,又对小学生行为方式有着规范性作用。另外,家庭与社会应广泛关注该问题,共同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创造有利环境,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国家未来发展中,国民素质普遍提升,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明山.优化育人环境强化习惯养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10,03:16-17.
[2]王春冬.知行统一,评督合力——浅谈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华夏教师,2015,05:28-29.
[3]李晓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与实践——以潍坊市某小学为例[J].学周刊,2015,34:71.
作者简介:
李琳(1982~),女,河南省郑州市人,现在职称:中小学二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低年级养成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CJYC151001144。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行为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因而在其关键时期加强正确指导和培养具有必要性。小学生所处阶段是行为习惯可塑性最强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能够对小学生行为方式有规范性作用,进而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阶段,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因素相对较多,对小学教师提出较大挑战。所以,提出合理的教育实践建议具有必要性。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首先,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规范,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及时完成、缺乏有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其次,小学生的礼仪习惯相对不够规范,包括个人礼仪、公共礼仪、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状态不佳,令人堪忧,如不能团结友爱等。最后,部分小学生在劳动习惯方面,表现出较为懒惰、不会劳动等特点,如对班级地上的果皮纸屑视而不见;不会做值日等。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因素相对较多,主要有学校、家庭及社会因素,因而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集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实践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必须要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对于初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而言,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面行为习惯时,首先告知学生将教学用具准备齐全;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告知学生正确的执笔姿势,以一尺一拳一寸为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其概念的理解较为肤浅,甚至无知。所以,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开展行为习惯培养教育。
(二)动之以情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教师应动之以情,以感化每位学生,充分发挥教育的感召力作用。所以,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中,教师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什么是习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处?例如:教师通过讲动物故事方式而回答以上问题,使小学生能够对良好行为习惯有基本认知,为教师更好开展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活动奠定有利条件。
(三)在练习中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生在反复实践与练习中不断形成的稳定性行为方式。所以,小学教师在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中应注重加强练习。首先,教师或家长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性作用,通过示范,使小学生掌握相关行为方式;其次,在小学生明确系列行为方式时,家长及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去做,并且观察小学生的行为方式,给予适时指导;最后,如果小学生能够出色的完成相关行为方式,教师及家长应鼓励小学生独立进行行为活动,逐渐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强化训练
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必要对其进行强化训练。在该阶段,家长及教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适度奖励,如奖状、糖果、玩具等。如果小学生能够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则家长及教师给予小学生以奖励,并对其夸奖和表扬,使小学生自己行为方式的正确性;如果小学生采取不正确的行为方式,则教师及家长应对小学生加以指正,使小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方式存在的误区,并改正。
(五)增强体验教育
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过程中,应增加体验教育,以增强小学生的行为体验,对正确行为方式有着正确的认知。为此,家长或教师可以适时使小学生接受对比体验。一方面,使小学生体验到良好行为方式所带来的益处,如赞赏等;另一方面,使小学生体验到不良行为方式带来的后果,如烦恼、批评等。对比体验教育越真实,越能为小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增强小学生体验认知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注重培养与纠正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中,应注重培养与纠正相结合,以规范小学生的行为方式,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在小学生礼仪行为习惯教育中,教师针对班级地面果皮纸屑问题而开展行为习惯教育。首先,引导小学生自主拾起果皮纸屑,使小学生对该行为方式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其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最后,班级某位学生第一次拾起果皮纸屑时,教师要进行积极表扬,并要求全体学生向该同学学习。如此,能够有效培養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小学教师始终坚持信念,不断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既增强小学生的思想认知,又对小学生行为方式有着规范性作用。另外,家庭与社会应广泛关注该问题,共同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创造有利环境,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国家未来发展中,国民素质普遍提升,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明山.优化育人环境强化习惯养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10,03:16-17.
[2]王春冬.知行统一,评督合力——浅谈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华夏教师,2015,05:28-29.
[3]李晓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与实践——以潍坊市某小学为例[J].学周刊,2015,34:71.
作者简介:
李琳(1982~),女,河南省郑州市人,现在职称:中小学二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低年级养成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CJYC15100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