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0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入理解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与特点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础。信息技术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信息”。但如果继续问“信息是什么”,翻开小学教材,我们看到“树上的花开了,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路上的红灯亮了,告诉我们现在要停止行走了”;打开初中教材,映入眼帘的还是“花开了……,红绿灯变了……”;翻阅高中教材,读到的又是“闹钟的铃声告诉我们该起床了;同伴脸上灿烂的笑容告诉我们他(她)的心情不错”……
  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是从表象上谈信息的概念,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信息的特征。对于小学生这无可厚非,而对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对信息的感性认识,而是对信息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剖析。为了激发高中
  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我们需要带领学生深入剖析信息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一、信息是什么
  
  看到“信息是什么”这个问题,许多教师会说:不能这么问学生,“什么是信息”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信息的定义有上百种,老师还没有搞清楚,怎么能问学生?
  是的,信息概念是教学难点,但更是教学重点,搞不清什么是信息,如何谈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表达,更不用说信息为什么能传递、为什么有真伪性、为什么会有时效性、为什么可以共享……不理解信息的概念,就无法回答以上问题。因此,深入理解信息的概念是不能回避的事情。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的概念。
  如果直接提问“信息是什么”,回答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把问题分解开来,由易到难,步步深入。
  1.信息从哪里来
  从这个问题出发,可以引发学生对信息概念的思考。
  师:信息从哪里来?
  生1:从网上来。
  生2: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来。
  ……
  师:报纸、广播、电视里的信息又从哪里来?
  生:记者采访的。
  师:记者的信息从哪里来?
  生:从生活中来,从人们身边来。
  师:从生活和人们身边的什么地方来?请举例说明。
  这时,学生会列举出许多例子:上课中有信息;打球、唱歌中产生着信息;教室的桌、椅、黑板都包含着信息;人脑也会产生许多信息……
  总结学生所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信息来自两个方面:(1)打球、唱歌、上课等都是事,所以,信息来自各种事件,任何事件都产生着信息。(2)桌、椅、黑板等都是物,所以,信息来自各种物体,任何物体都产生着信息。通过进一步思考可以得出,产生信息的事物既可以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也可以是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如法律法规、理论、思想等。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信息源自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产生着信息。
  2.信息是什么
  那么,信息是事物的什么呢?对于任何事物来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图1是一个纸杯的图片,这个纸杯会产生——纸质的、有花纹、可以盛水、状如圆台等信息。如果把这个纸杯剪开,去掉杯底,变成图2的样子。这时它产生的信息是——纸质的、状如扇环等。进一步将其撕成碎片,变成图3的样子,产生的信息又将发生变化。
  
  随着事物状态的变化,它所产生的信息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2:信息是事物运动的某一状态的显示。此外,如果把一个盛满开水的杯子抛向人群,运动着的杯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信息?人们还会关注这只杯子是什么材质的,上面的花纹是什么吗?显然,这时人们更关注的是杯子的运动方式。对于同一个物体,运动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信息也不同。比如,当我们让一个杯子做圆周运动的时候,它将给我们带来另外的信息。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3: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方式的显示。综合以上结论,我们又可以得出结论4: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变化方式的显示。
  信息是由任何事物所产生的。但是,如果不被人、动物、植物等主体所感知,那它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了。银河系外的太空一定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但人类目前还无法感知到它们,所以,就目前而言,它们对人类是没有价值的。因此,我们进而得出结论5:信息是主体感知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变化方式。
  3.信息没有形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那么,信息长什么样?信息看得见、摸得着吗?信息源于事物,但又不是事物本身,它从事物中产生,被主体感知后就脱离了事物本身。例如,杯子是物,但“杯子呈圆台状”这条信息既不是事,也不是物,所以信息是没有形状的。
  我们看到或摸到的是事物本身,而不是事物所产生的信息,所以,信息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二、信息的本质特征及其含义
  
  关于信息的本质特征,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论述基本上是一致的,如信息具有普遍性、可感知性、载体依附性、可传递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可存储性、可加工性等。但对信息为什么具有这些特征、怎样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特征等问题,大多数教材都没有进行深入的剖析。本文试谈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为什么要依附于载体
  信息具有很强的载体依附性。关于这一点,学生从小学就有所体会。问题是,为什么任何信息都一定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信息被主体感知后脱离了事物,就会通过传导神经网络导入人的大脑。如果信息只是停留在人的大脑里,就像一个满腹经纶,但没有任何表达能力的人一样,毫无价值可言。反映到大脑中的信息只有表达出来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如果说出来,信息就依附于声音中;写出来,信息就依附在文字上;画出来,信息将会依附在图画中。这样,声音、文字、图像等就承载了信息,成为信息的载体。
  正是由于主体需要表达从事物中感知的信息,才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同一条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表达出来。
  2.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信息具有传递性。那信息为什么能够传递?它是如何传递的呢?
  信息被主体感知后,又通过一定的载体表达出来。通过声音表达的信息,会随着声波在空气中传递。如果再借助电话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信息又随着电信号传向更加遥远的地方。这样,信息随着载体的变化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就是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如果信息借助文字载体表达出来,印刷术等技术又使得文字可以长期保存不失真。因此,古代的信息就通过文字流传到了今天,这是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因此,是信息载体的可传递性决定了信息的可传递性,载体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
  3.什么是信息的共享性
  共享性是信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为了深入理解信息的共享性,我们需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物质和能源可以共享吗?在探讨信息的共享性之前,我们先看看物质和能源能不能共享。比如,我有一杯水,如果不考虑卫生问题,这杯水可以被大家共享吗?假如可以共享,杯中的水总有被喝完的时候,那剩下的人如何共享?如果一杯水可以共享的话,应该是一个人喝过后,它还是满的,杯中的水不会减少,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物质不能共享,只能分享。同样,汽车承载一个人与承载五个人所消耗的汽油量也是不同的。能源也只能分享。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消耗掉的物质资源和能源已经转化为其他形式,所以,物质资源和能源会越来越少。
  其次,什么是信息的共享?当第一个人从纸杯中感知到信息后,纸杯所包含的信息没有减少,第二个人从中感知到信息后,纸杯所包含的信息仍然没有减少……当第一个人把他所感知的有关纸杯的信息通过载体表达出来并传递给第三个人时,第一个人所感知到的信息也没有减少。这就是信息独具的共享性。共享性是信息与物质、能源本质的区别。
  再次,信息为什么能够共享?人们从事物中获取信息是通过感觉器官(当然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的感测技术)去感知的。如果事物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它所包含的信息是不会因人的感知而减少的。此外,信息的可传递性也为信息的共享搭建了桥梁。
  最后,信息共享的结果是什么?信息共享的结果使得信息越来越多。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信息开始“爆炸”了。于是,如何准确、快速地获取信息,如何高效地存储信息,如何恰当地加工、处理和表达信息成为信息社会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在高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原因之一。
  4.信息为什么会有时效性
  如果让学生举“信息具有时效性”的例子,每个人都会说出一些,比如股市行情、每日新闻。但信息为什么会有时效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信息的概念说起。信息源于事物,但被主体感知后就脱离了事物,依附在所表达的载体上,与事物本身无关了。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一旦事物运动变化了,它所包含的信息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有些事物变化比较快,如股市行情、天气情况,我们感知的只是它们在某一时刻的信息,也就是说,前一时刻感知的信息就不能代表此刻的事物了,前一时刻的信息对该事物而言也就失效了。对于变化比较快的事物,只有不断地去感知它,才能及时地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貌。当然,也有一些事物发展变化相对比较慢,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变化。我们在初中学习了它,到高中、大学解物理题时,它还是有效的。
  5.为什么会有伪信息
  信息具有真伪性。有关这一点学生也有切身的体会。但“为什么会有伪信息”是需要学生搞清楚的。无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感知错了。出现伪信息的第一种可能就是,主体感知信息的环节出现了错误,比如,色盲的人把红灯看成了绿灯,瞎子把大象摸成了柱子,等等。
  (2)表达错了。信息被主体从事物中感知后,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达出来。因而,出现伪信息的第二种可能是表达环节出现了错误,比如,“粮食够吃了”表达成“粮食狗吃了”,等等。
  (3)传递错了。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错误,比如,当一条小道消息从第一个人传递到第200个人时,一定已经面目全非了。又如,劣质的电话线路会丢失传递着的信息,造成误传的情况。
  (4)加工错了。还有一些伪信息是人为加工制造出来的。
  此外,在信息的存储、交换等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伪信息,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对于信息概念及其本质特征的认识确实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课题,需要大家持续不断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2]Lawrence Snyder(美).新编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James A.Senn(美).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本文以龙胆草为对照,观察了黄连对甲亢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甲亢大鼠下丘脑、垂体和纹状体NE.DA、5-HT及5-HIAA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HVA高于正
杭州市的医保工作6年来实现了“六大跨越”,正稳步走在全国的前列,受到了国家劳动保障部和省、市有关领导的多次表扬和充分的肯定。2001年4月,经过34次论证,修改和易稿的《杭州市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虽然为城市工程施工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使施工技术、施工效率和施工规模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在促进施工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所
重点从收入与支出的配比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医院成本核算原则出发,论述了在医院成本核算中,正确划归成本费用的必要性与一些原则性做法。同时,对药品收入与成本
卫生资源既是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健康照顾体系运作的物质基础。卫生资源的分配机制与分配原则至关重要,关系国家、市场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关系模式。传统分配
2007年实施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医疗机构如何计算收支结余、计提修购基金,会计报表如何设置等成为当前医院会计面对的主要问题。正确理解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合理运用医院财会制度,对
以大承气汤为基础加人清热解毒药煎溺口服,每日1剂.连服3天,于术前晚上煎汤300毫升,放入芒硝溶解冷却后经舡管作一次性灌肠。结果:38例无1例并发切口、腹腔盆腔感染及吻合口瘘。属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史。阅读,使人的视野开阔,想象飞驰;阅读,使人的理性高扬,实践有方。阅读,是发现世界的一扇窗。本栏目的开辟,希望成为这样一扇窗—碓教育的园地里不断呈
通过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过程的回顾分析.发现界定医疗服务范围和限定医疗服务价格的政策是制度运行的基础,总额预算的方法对医疗机构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医疗服务的需求和供给
设计研制了以机器人为运动执行机构的电弧焊接快速成形系统,可实现导入模型的路径规划及电弧焊接的自动快速成形。为得到更好的成形外观及性能质量,通过选定焊接工艺参数对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