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生一直以来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对象, 高校作为沟通联结大学生与社会人才市场之间的桥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针对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对未来选择方面的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与规划。针对学生在就业方向的选择,有區分的进行指导。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各个学校在知道方面并没有了解学生的需求,所以本研究主要通过收集学生的现阶段为学校提出建议,站在学校的角度为其提供改进的方案,让校方与学生共同受益。
一 我国大学生总体就业状况
1.就业分布状况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消息,2009 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了610 万人,比2006 年的413 万人多出了将近200 万人,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毕业后的大学生流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据相关资料统计,2009 年毕业大学生就业率达到67.85%,有32.15%的人尚未找到工作。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以专业为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经济学、理学、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进入企业、公司和中介机构,专业对口率达到85.46%。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趋向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如在政府部门做文秘、到高校当教师、进医院从事临床、医学护理工作等,专业对口率为79.36%。以就业领域为标准进行划分,有36.23%的毕业生从事企业生产、产品研发工作,主要为理工科毕业生;25.34%从事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文秘、教育等,主要为文科类毕业生;22.61%从事物业流通、销售、餐饮、中介服务等工作;从地区来划分,东部地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比例为36.22%,中部地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8.65%,西部地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比例为14.45%,东北地区比例为20.67%。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分布不同,其中,东部的比例最高,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比例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
2.薪酬待遇
2006 年,根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的结果,有66.10%的大学生将自己的月薪酬期望值定在1000~2000 元之间,2009 年,根据《2009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结果,有70.12%的大学生愿意将自己的月薪酬待遇定在1000~2000 元之间,可见,3 年之后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对现实,将自己的薪酬期望值放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根据搜狐网做的一个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薪酬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 年有48.64%的大学生月薪酬值在1000~2500元,其中大部分人从事销售、文秘、管理类工作,有的在企事业单位或者中介机构就业;26.91%的大学生月薪酬值在2500~4000元,一般是在国企、外企和政府部门,有的在房地产公司做销售,有的在企业人中层管理人员。10.35%的大学生月薪酬值在4000 元以上,这部分人群主要进入的是金融领域、房地产公司和国有垄断企业等效益较好的工作部门,因此薪酬也略高于其他部门和领。另一方面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也不尽相同。东部地区最高,平均在2500~4000 元左右,东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平均月薪酬在1800~3000 元左右,西部地区最低,只在1000~2500 元左右,由此可见,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学生月平均薪酬要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二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产生原因分析
1.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2008 年国际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萧条期,全球多数国家经济都出现了衰退,有些国家的经济甚至崩溃了,如冰岛国,该国经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的金融体系已经瘫痪,整个国家的经济濒于崩溃。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各国经济已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受此次经济危机影响,我国出口额下降,货物堆积卖不出去,外资投资更是出现疲软的迹象,经济萧条使不少中小企业倒闭,由此造成失业率不断上升。在这种状况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严峻,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因此,大学生薪酬偏低现象也普遍出现。
2.国内就业形势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校近年的扩招,我国每年大学生毕业的人数与日俱增,由大学毕业生和其他社会群体组成的庞大的就业群体都有急迫的就业需求,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速度却不能就业需求的增长,继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主动降低自己的薪酬标准便是由此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还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待完善,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既谈不上优化,也不能说是毫无章法,只能说是这种状况是适应现实的需要。
三 我国高校指导方法
在我国,许多大学尚未建立起有效长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在缺乏就业培训和指导的状况下,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并不对口,只是盲目选择就业岗位,只谈就业,不谈择业。而我国现阶段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从教育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来研究和讨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较多。教育学的文献一般研究在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 国家、高校与学生如何调整相互的关系、角色。社会学的文献一般更注重从学生的个人属性上来探讨对就业各方面的影响, 如就业期望、就业途径等。
四 国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讨论和研究 1.日本
日本各大学都特别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不过由于大学的名气和毕业生质量的不同,各大学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开展情况也有明显差别。尽管这些大学就业指导机构不同,但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有:
(1)主动走访企业拓展就业渠道。如京都外国语大学与10000 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并掌握其翔实的资料,樱美林大学是12000 家。
(2)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学生采取个别辅导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及其对就业行情的了解。
(3)举办各种职业讲座并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如公务员、秘书技能、文书技能、贸易实务、会计、教师及海外求职、到外企业就业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学生掌握所有行业及职业所必需的一般知识常识。
(4)为学生创造各类社会学习项目。在校期间的社会体验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
此外,有许多高校也很关注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不找工作而做临时工、自由人25%或虽找了工作但很快离职的情况,希望了解其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在校生进行指导。
2.加拿大
加拿大的高校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称为就业指导部或者就业服务中心,配备了良好的办公条件和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这些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也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如:咨询师要求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而且有工作经验,指导教师或管理员也要求具有人文科学背景的硕士学位。
五 相关建议
1.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2.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逐步实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积极拓展服务领域。
3.规范就业市场
用法律手段维护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创造双方共同的诚信基础,使人才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4.实现就业信息的现代化和快捷化。
5.我国就业率的统计形式、方法及内涵界定尚需进一步科学化。总得来说,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毕业生就业率也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在我国,在某特定時间,与用人单位签订经层层审批手续的协议书,报经省级以上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批准发放报到证的才算就业,这种做法与其他国家就业内涵界定上存在差异。
六、参考文献
1.邵远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之理性分析[J].教育导刊,2010,6(1):152-155.
2.周孝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2010.1.100-103.
3.潘锦棠,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以及问题分析[J].出国与就业,2001.63:59-62.
4.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7-94.
5.张福喜.日本、加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考察报告[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5-12.
6. 周满生.WTO框架下的教育输入与输出和中国政府的教育立法与政策调整[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大学生一直以来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对象, 高校作为沟通联结大学生与社会人才市场之间的桥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针对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对未来选择方面的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与规划。针对学生在就业方向的选择,有區分的进行指导。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各个学校在知道方面并没有了解学生的需求,所以本研究主要通过收集学生的现阶段为学校提出建议,站在学校的角度为其提供改进的方案,让校方与学生共同受益。
一 我国大学生总体就业状况
1.就业分布状况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消息,2009 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了610 万人,比2006 年的413 万人多出了将近200 万人,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毕业后的大学生流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据相关资料统计,2009 年毕业大学生就业率达到67.85%,有32.15%的人尚未找到工作。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以专业为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经济学、理学、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进入企业、公司和中介机构,专业对口率达到85.46%。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趋向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如在政府部门做文秘、到高校当教师、进医院从事临床、医学护理工作等,专业对口率为79.36%。以就业领域为标准进行划分,有36.23%的毕业生从事企业生产、产品研发工作,主要为理工科毕业生;25.34%从事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文秘、教育等,主要为文科类毕业生;22.61%从事物业流通、销售、餐饮、中介服务等工作;从地区来划分,东部地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比例为36.22%,中部地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8.65%,西部地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比例为14.45%,东北地区比例为20.67%。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分布不同,其中,东部的比例最高,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比例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
2.薪酬待遇
2006 年,根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的结果,有66.10%的大学生将自己的月薪酬期望值定在1000~2000 元之间,2009 年,根据《2009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结果,有70.12%的大学生愿意将自己的月薪酬待遇定在1000~2000 元之间,可见,3 年之后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对现实,将自己的薪酬期望值放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根据搜狐网做的一个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薪酬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 年有48.64%的大学生月薪酬值在1000~2500元,其中大部分人从事销售、文秘、管理类工作,有的在企事业单位或者中介机构就业;26.91%的大学生月薪酬值在2500~4000元,一般是在国企、外企和政府部门,有的在房地产公司做销售,有的在企业人中层管理人员。10.35%的大学生月薪酬值在4000 元以上,这部分人群主要进入的是金融领域、房地产公司和国有垄断企业等效益较好的工作部门,因此薪酬也略高于其他部门和领。另一方面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也不尽相同。东部地区最高,平均在2500~4000 元左右,东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平均月薪酬在1800~3000 元左右,西部地区最低,只在1000~2500 元左右,由此可见,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学生月平均薪酬要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二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产生原因分析
1.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2008 年国际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萧条期,全球多数国家经济都出现了衰退,有些国家的经济甚至崩溃了,如冰岛国,该国经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的金融体系已经瘫痪,整个国家的经济濒于崩溃。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各国经济已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受此次经济危机影响,我国出口额下降,货物堆积卖不出去,外资投资更是出现疲软的迹象,经济萧条使不少中小企业倒闭,由此造成失业率不断上升。在这种状况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严峻,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因此,大学生薪酬偏低现象也普遍出现。
2.国内就业形势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校近年的扩招,我国每年大学生毕业的人数与日俱增,由大学毕业生和其他社会群体组成的庞大的就业群体都有急迫的就业需求,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速度却不能就业需求的增长,继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主动降低自己的薪酬标准便是由此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还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待完善,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既谈不上优化,也不能说是毫无章法,只能说是这种状况是适应现实的需要。
三 我国高校指导方法
在我国,许多大学尚未建立起有效长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在缺乏就业培训和指导的状况下,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并不对口,只是盲目选择就业岗位,只谈就业,不谈择业。而我国现阶段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从教育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来研究和讨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较多。教育学的文献一般研究在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 国家、高校与学生如何调整相互的关系、角色。社会学的文献一般更注重从学生的个人属性上来探讨对就业各方面的影响, 如就业期望、就业途径等。
四 国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讨论和研究 1.日本
日本各大学都特别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不过由于大学的名气和毕业生质量的不同,各大学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开展情况也有明显差别。尽管这些大学就业指导机构不同,但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有:
(1)主动走访企业拓展就业渠道。如京都外国语大学与10000 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并掌握其翔实的资料,樱美林大学是12000 家。
(2)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学生采取个别辅导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及其对就业行情的了解。
(3)举办各种职业讲座并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如公务员、秘书技能、文书技能、贸易实务、会计、教师及海外求职、到外企业就业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学生掌握所有行业及职业所必需的一般知识常识。
(4)为学生创造各类社会学习项目。在校期间的社会体验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
此外,有许多高校也很关注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不找工作而做临时工、自由人25%或虽找了工作但很快离职的情况,希望了解其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在校生进行指导。
2.加拿大
加拿大的高校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称为就业指导部或者就业服务中心,配备了良好的办公条件和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这些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也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如:咨询师要求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而且有工作经验,指导教师或管理员也要求具有人文科学背景的硕士学位。
五 相关建议
1.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2.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逐步实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积极拓展服务领域。
3.规范就业市场
用法律手段维护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创造双方共同的诚信基础,使人才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4.实现就业信息的现代化和快捷化。
5.我国就业率的统计形式、方法及内涵界定尚需进一步科学化。总得来说,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毕业生就业率也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在我国,在某特定時间,与用人单位签订经层层审批手续的协议书,报经省级以上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批准发放报到证的才算就业,这种做法与其他国家就业内涵界定上存在差异。
六、参考文献
1.邵远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之理性分析[J].教育导刊,2010,6(1):152-155.
2.周孝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2010.1.100-103.
3.潘锦棠,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以及问题分析[J].出国与就业,2001.63:59-62.
4.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7-94.
5.张福喜.日本、加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考察报告[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5-12.
6. 周满生.WTO框架下的教育输入与输出和中国政府的教育立法与政策调整[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