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在京参加了《古玉蕴含的华夏文明与低估的市场价值》专题研讨会。会上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东瑞先生发言说:“当今有关古玉收藏与鉴赏的读物,开卷未必有益,甚至是有害的。”对此我颇有同感。这里凭个人多年研究古玉和近年从事古玉鉴定的工作实践,向同好们叙叙个人的读书心得。
当今无论国有书店还是市肆摊商,有关古玉收藏与鉴赏的出版物琳琅满目,但若究其编著者,既有文博单位的科研专家,又有民间组织或收藏家、店老板。因其水平和目的不一,所写内容也参差不齐。对古玉收藏与爱好者来说,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的著作。
有关古玉源流、器形类比与地域分布类图书
对于古玉收藏与爱好者来说,熟悉掌握中国古玉的源流、器形变化与分布地域乃是基础。但这一方面一定要以经科学发掘出土或国家文博单位入藏的传承有绪的标本为准。这方面的类书以《玉器辞典》、《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玉器卷》及新近出版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较为优秀。《玉器辞典》由台北故宫博物院那志良教授编著,台湾雯雯出版社1982年出版。本书分上下册。上册是辞典的正文,体例与一般辞书大致相同,可以通过古玉的名称或据其外观形态查到较为详细的文字资料。下册是古玉图版,编号总计3500号,其中绝大部分为有明确出处的考古发掘品,小部分为文博单位或私人藏品。所收资料大多可信,但由于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甚至是民国时期的,限于当时研究认识水平,致使一些古玉的年代不甚确切,如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多定为商周之器。尽管如此,本书仍不失为古玉入门者的优秀教科书。《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玉器卷》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杨伯达、周南泉研究员任正副主编,文物出版社1991年出版。本书精选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333件玉器,全部彩色精印,并配以文字说明。其中绝大部分为近年考古单位的发掘品,小部分为文博单位的传世品。该书图版由专业人员拍摄,形态准确清晰,玉器的质感和出土浸蚀的痕迹均真切表现出来。文字说明描述准确,行文通俗易懂,可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参考书。《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古方先生主编,众多从事田野考古和文博工作的学者专家共同参与,由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体例与其他玉器图录不同,是根据现行我国行政省市的相邻区域分成15卷。录入器物达3600件,全部为出土玉器,其中绝大部分为首次发表。纵向上,将每一省市出土玉器按时代早晚集中排列,自成体系;横向上,又由总至片至面。既使读者较直观地感觉到了中国古玉的发展历程,又掌握了中国玉文化极其丰富的内涵。本书不论对文博工作者还是收藏爱好者来说,都是一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不足处只是印数少而价格高。
有关玉石产地、品种与加工工艺类图书
无论对文博工作者还是玉器收藏者来说,熟悉我国古今玉材产地、开采历史、识别玉石品种与品质,了解玉雕工艺及其琢玉工具都十分必要。这方面的图书目前尚不多见,且多是从事地质工作或工艺技术的人员编写的自然科学书籍。其中以《中国宝石和玉石》、《中国玉雕》、《赏玉与琢玉》较好。《中国宝石和玉石》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技术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栾秉先生编写,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的宝石和玉石资源、品种、产地和开采利用情况。从介绍基本知识入手,对我国20多种主要的宝石和40多种玉石的原料产地、特征、理化性状及工艺要求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并附有大量彩色宝玉石原石及成品图片,使读者不仅能对产于我国的宝玉石有全面的了解,还能对其品质的好坏、成品的真假有所认识,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实用的工具书。《中国玉雕》由国家计委的沈追鲁先生编写,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出版。该书虽然是一部结集性的著作,但其中的第三节“玉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对琢玉的议、绘、琢、光四个主要工艺过程作了细致的介绍。附件中还对主要的琢玉工具、操作方法及具体用途作了说明。第四、七节分别为《漫谈俏色技艺》和《一代名人潘秉衡琢玉技法》,介绍俏色玉雕的制作方法和艺术价值及工艺大师出神入化的造型艺术与独特的琢玉技巧。第五节《玉器设计的几个主要手法》,充分体现了琢玉工艺“量料取材,依材施艺”的特点。《赏玉与琢玉》由天津地质研究院研发中心主任刘道荣先生主笔,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该书在内容上与《中国玉雕》雷同,但更为全面,尤其是在琢玉工具、工艺介绍上附有许多实物与实例图片,能给读者直观的感性认识,不失为一部优秀图书。
有关辨伪鉴赏类图书
这方面对古玉收藏爱好者有切实帮助的书籍,我认为以《古玉辨》、《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和《文物鉴赏丛录·玉器》最好。《古玉辨》由山东诸城收藏家刘大同先生撰写,中国书店出版社1989年出版。该书篇幅虽然不大,但在内容上却涵盖了古玉的方方面面,诸如古玉的名称、玉性品味、受沁名称、盘玉之法及作伪之法等。今日不论学术著作还是民间口头论及古玉,所用古玉术语大多出自该书。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提法如“土湿则易烂、古玉之活血”等显欠科学。《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杨伯达先生主编、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出版。该书是1996年召开的《中国传世古玉鉴定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共收入21篇文章,按其内容分3部分:“传世古玉辨伪与考释”,主要研讨了公私单位与个人所收藏的非经正式发掘出土和从未入土古玉的辨伪方法。“出土玉器研究与鉴定”,则以经科学发掘的出土品为依据,鉴识非科学发掘的出土品。“现代仿古玉探秘”,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的仿古玉地点、人员、产品及作旧工艺等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文物鉴赏丛录·玉器》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选编,文物出版社1997、1998年各出一册。该丛录一、二共选编已发表论文22篇,其著者多是当今著名的古玉研究专家,各篇内容均以可靠的古玉标本为本,研讨了近五六千年来玉器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内涵。特别是对玉器的时代风格、艺术造型、制玉技术等方面特点的概述,多可作为当今鉴定古玉的理论基础,是很好的教科书。
需要提醒古玉收藏与爱好者的是,鉴赏古玉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长期实践的结果,并非看过这些书就能学会。正如刘东瑞先生所言,“学会鉴赏文物似乎也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炼,才能达到自由的彼岸,才能去享用鉴赏之树的乐果”。
(作者为北京文博苑收藏品鉴定中心主任)
当今无论国有书店还是市肆摊商,有关古玉收藏与鉴赏的出版物琳琅满目,但若究其编著者,既有文博单位的科研专家,又有民间组织或收藏家、店老板。因其水平和目的不一,所写内容也参差不齐。对古玉收藏与爱好者来说,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的著作。
有关古玉源流、器形类比与地域分布类图书
对于古玉收藏与爱好者来说,熟悉掌握中国古玉的源流、器形变化与分布地域乃是基础。但这一方面一定要以经科学发掘出土或国家文博单位入藏的传承有绪的标本为准。这方面的类书以《玉器辞典》、《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玉器卷》及新近出版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较为优秀。《玉器辞典》由台北故宫博物院那志良教授编著,台湾雯雯出版社1982年出版。本书分上下册。上册是辞典的正文,体例与一般辞书大致相同,可以通过古玉的名称或据其外观形态查到较为详细的文字资料。下册是古玉图版,编号总计3500号,其中绝大部分为有明确出处的考古发掘品,小部分为文博单位或私人藏品。所收资料大多可信,但由于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甚至是民国时期的,限于当时研究认识水平,致使一些古玉的年代不甚确切,如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多定为商周之器。尽管如此,本书仍不失为古玉入门者的优秀教科书。《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玉器卷》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杨伯达、周南泉研究员任正副主编,文物出版社1991年出版。本书精选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333件玉器,全部彩色精印,并配以文字说明。其中绝大部分为近年考古单位的发掘品,小部分为文博单位的传世品。该书图版由专业人员拍摄,形态准确清晰,玉器的质感和出土浸蚀的痕迹均真切表现出来。文字说明描述准确,行文通俗易懂,可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参考书。《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古方先生主编,众多从事田野考古和文博工作的学者专家共同参与,由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体例与其他玉器图录不同,是根据现行我国行政省市的相邻区域分成15卷。录入器物达3600件,全部为出土玉器,其中绝大部分为首次发表。纵向上,将每一省市出土玉器按时代早晚集中排列,自成体系;横向上,又由总至片至面。既使读者较直观地感觉到了中国古玉的发展历程,又掌握了中国玉文化极其丰富的内涵。本书不论对文博工作者还是收藏爱好者来说,都是一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不足处只是印数少而价格高。
有关玉石产地、品种与加工工艺类图书
无论对文博工作者还是玉器收藏者来说,熟悉我国古今玉材产地、开采历史、识别玉石品种与品质,了解玉雕工艺及其琢玉工具都十分必要。这方面的图书目前尚不多见,且多是从事地质工作或工艺技术的人员编写的自然科学书籍。其中以《中国宝石和玉石》、《中国玉雕》、《赏玉与琢玉》较好。《中国宝石和玉石》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技术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栾秉先生编写,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的宝石和玉石资源、品种、产地和开采利用情况。从介绍基本知识入手,对我国20多种主要的宝石和40多种玉石的原料产地、特征、理化性状及工艺要求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并附有大量彩色宝玉石原石及成品图片,使读者不仅能对产于我国的宝玉石有全面的了解,还能对其品质的好坏、成品的真假有所认识,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实用的工具书。《中国玉雕》由国家计委的沈追鲁先生编写,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出版。该书虽然是一部结集性的著作,但其中的第三节“玉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对琢玉的议、绘、琢、光四个主要工艺过程作了细致的介绍。附件中还对主要的琢玉工具、操作方法及具体用途作了说明。第四、七节分别为《漫谈俏色技艺》和《一代名人潘秉衡琢玉技法》,介绍俏色玉雕的制作方法和艺术价值及工艺大师出神入化的造型艺术与独特的琢玉技巧。第五节《玉器设计的几个主要手法》,充分体现了琢玉工艺“量料取材,依材施艺”的特点。《赏玉与琢玉》由天津地质研究院研发中心主任刘道荣先生主笔,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该书在内容上与《中国玉雕》雷同,但更为全面,尤其是在琢玉工具、工艺介绍上附有许多实物与实例图片,能给读者直观的感性认识,不失为一部优秀图书。
有关辨伪鉴赏类图书
这方面对古玉收藏爱好者有切实帮助的书籍,我认为以《古玉辨》、《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和《文物鉴赏丛录·玉器》最好。《古玉辨》由山东诸城收藏家刘大同先生撰写,中国书店出版社1989年出版。该书篇幅虽然不大,但在内容上却涵盖了古玉的方方面面,诸如古玉的名称、玉性品味、受沁名称、盘玉之法及作伪之法等。今日不论学术著作还是民间口头论及古玉,所用古玉术语大多出自该书。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提法如“土湿则易烂、古玉之活血”等显欠科学。《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杨伯达先生主编、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出版。该书是1996年召开的《中国传世古玉鉴定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共收入21篇文章,按其内容分3部分:“传世古玉辨伪与考释”,主要研讨了公私单位与个人所收藏的非经正式发掘出土和从未入土古玉的辨伪方法。“出土玉器研究与鉴定”,则以经科学发掘的出土品为依据,鉴识非科学发掘的出土品。“现代仿古玉探秘”,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的仿古玉地点、人员、产品及作旧工艺等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文物鉴赏丛录·玉器》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选编,文物出版社1997、1998年各出一册。该丛录一、二共选编已发表论文22篇,其著者多是当今著名的古玉研究专家,各篇内容均以可靠的古玉标本为本,研讨了近五六千年来玉器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内涵。特别是对玉器的时代风格、艺术造型、制玉技术等方面特点的概述,多可作为当今鉴定古玉的理论基础,是很好的教科书。
需要提醒古玉收藏与爱好者的是,鉴赏古玉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长期实践的结果,并非看过这些书就能学会。正如刘东瑞先生所言,“学会鉴赏文物似乎也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炼,才能达到自由的彼岸,才能去享用鉴赏之树的乐果”。
(作者为北京文博苑收藏品鉴定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