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彩华丽的清代广彩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m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称“织金彩瓷”。广州彩瓷始于清康熙年间,成熟于清乾隆年间,300年来一直是中国外销瓷的主要品类之一,深受欧美人青睐,是我国陶瓷百花园中一枝瑰丽的花朵。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一直重视广州彩瓷的征集工作,已经收集了从清代到现代的艺术珍品400余件套。藏品丰富多彩,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兼而有之。这里从中挑选部分清代广彩供读者鉴赏。
  
  对外贸易中的广彩瓷
  


  中国的外销瓷生产至少始自唐代,著名的唐三彩中的许多器形和纹饰都带有明显浓厚的阿拉伯民族文化的色彩。宋元时期的青白釉、龙泉青瓷、青花分别销往东南亚、日本及欧洲等。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则大量销往欧洲、东南亚和日本。当时的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洲十分畅销,欧洲贵族把优质的中国瓷器作为炫耀财富的象征。
  瓷器在中国外贸历史上,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许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人民用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洋贸易”(《清通志》卷九十三),自此广州成为当时对外贸易开放的港口之一。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中国的对外贸易集中在广州进行,使广州的对外贸易处于得天独厚的地位。这一时期,在广州对外贸易的出口商品中,陶瓷的需求量很大,瓷器是绝大多数外国商船回程货中不可缺的一项。瓷器商人为满足外国商人的特殊要求,并减少因长途贩运造成的损坏,降低生产成本,便在广州设厂进行陶瓷加工。
  清代的广彩瓷,除了为国内市场所生产的一般瓷器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订货合同,根据国外市场的需要而特地生产的,特别是销售欧洲市场的那部分商品。《景德镇陶录》说:“洋器,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多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所谓“岁无定样”,也就是每年产品的种类、造型、装饰都要根据欧洲市场的不同需要而特制。
  订购的瓷器,以其生产形式来区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看样订货,瓷器的形制、花纹等均已确定,外商看样后订货;另一种是来样订货,外商将特殊的图样交给行商,由行商派人根据图样进行生产。这些图样一般是某个贵族家庭的徽章,或者是外国人的形象等,当时有不少西方贵族的徽号向广州订造广彩,一时成为当时的国际潮流。
  


  广彩瓷的生产,有其特别的处理程序。清人刘子芬《竹园陶说》说:“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经广州。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这就是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应运而生独具特色的“广彩”。
  
  广彩瓷的艺术风格
  
  “广彩”是在五彩和新创粉彩、珐琅彩的基础上,吸收外国的彩绘技艺发展而来的釉上彩绘瓷,既具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艺术色彩,又极富中华民族的特色。“广彩”早期(雍正时期)色彩简单,基本上以红与绿为基调,金彩一般较少。乾隆年间,“广彩”从广州民间艺术吸收更多的营养,并受外来艺术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风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广彩”色彩增多,黄色彩料大量出现,金彩倍增,色调热烈,粉彩与珐琅彩交合使用,表现出金碧辉煌、绚彩华丽的艺术特色,体现了广东地区特有的风格。
  


  “广彩”其主要特色:一是构图丰满,密难行针,紧而不乱,以“万花满地”和“锦地开光”为基本样式。万花满地样式,满地加彩,不露白胎。锦地开光样式,突出主要纹样,主从清楚;二是用色浓重,料厚色艳,对比强烈,以红、绿、黑、金为主色,多作平涂洗染。金料过去用纯金箔作坊制作,后来改用化学金水,效果有所不同。化学金水制作的颜料虽然比纯金箔制作的颜料闪亮,但时间久会褪色,而纯金箔制作的颜料不但不褪色,用手擦之,反而越擦越亮;三是绘画精细,采用织、填、染、洗、描、堆、刻、刷等多种彩绘技巧,在白瓷胎上绘制出繁密优美的花纹图案。纹样多用墨线勾勒,笔法流利,线条结实工整;四是装饰题材丰富,有人物、花鸟、山水、果实、西洋故事等。不着意写实,人物动作、表情均程式化(像戏剧人物)。特别是外销徽章纹瓷器,往往是中西合流。
  


  广州彩瓷为了适应出口的需要,由清雅写实走向装饰性图案化,由通连斗方、单幅斗方走向开多幅斗方的图案,由淡雅逐步走向金碧辉煌、色彩浓烈、构图谨密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中另辟了一条新径。上世纪80年代初,广彩迎来历史上又一个辉煌时刻,达到了鼎盛时期。但由于广彩的颜料全部含铅,传统广彩的艺术性不强、面貌雷同等因素,广彩业自90年代初渐渐萎缩。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一些广彩艺人在为艺术坚持着、创新着,正在尝试用现代的审美方式改良广彩一度故步自封的传统。我们诚盼广彩重现辉煌。
其他文献
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正权,又名爱,字季爰,号大干,别号大干居士,四川内江人。其二哥张正兰即一代画虎大师张善子,“大风堂”为其昆仲室名。大干先生自幼酷爱绘画,家贫,从母、姊、兄学画,才艺横溢,根基始定。18岁随兄善子赴日学染织,20岁归国居上海,投曾熙(农髯)、李瑞清(梅庵)门墙,研习诗词书画。因婚姻困扰,削发为僧百日,嗣居松江,演读经史,陶铸情操。还俗后以法名“大干”为号,自此置身
期刊
近年来,集雕刻、镶嵌乃至绘画艺术于一体的传统家具受到越来越多的藏家的推崇。与其他门类相比,传统家具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成为人们居室里四壁生辉、不可或缺的点缀。传统家具的文化内涵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在海内外的拍卖会上的价格也一路走高。  家具收藏热在社会上兴起后,有关传统家具的图书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平心而论,这些传统家具著作有些是造诣很高的专家学者历经多年心血写成,但是也有相当
期刊
——“中国是这样深地印在我的心底里,以至我会怀疑我前世是否是中国人,或曾与中国有着怎样的姻缘。”    与飞玉禄先生初次见面,没有任何陌生的局促,反倒是思想上的反差让我感到很讶异。早在2004年我就通过德国的朋友见识过飞玉禄先生的中国收藏,虽然只是照片,但是如此之多的藏品以及飞玉禄先生那座美丽的城堡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以至于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德国富翁的形象,更有趣的是我认为他会像《辛德勒名单
期刊
受惠于中华传统文化良多的东邻日本,其国民对于我国的典章文物,最能理解洞悉其深邃之意蕴,亦最能体察觉悟其玄奥之美感。住友舂翠所藏的庙堂吉金、阿部房次郎所藏的高古绘画、山口谦四郎所藏的佛道造像、岩崎弥之助所藏的古籍善本、中村不折所藏的敦煌文书,皆名重一时。历代因种种原因而东传扶桑的中华文物,尤以后来被指定登录为其“国宝(National Treasure)”及“重要文化财(1mportantCultu
期刊
艺术市场被一个突出的问题困扰着,并制约着这一新兴产业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藏品的真伪问题。过去人们手持宝物为得到可靠鉴定而发愁,现在是鉴定师多如牛毛并泛滥成灾,但人们仍为不能得到准确的鉴定而大伤脑筋。鉴定面临着空前的信誉危机。我们将复杂多变的市场与各路鉴定队伍状况略加分析,便不难看出鉴定失信之症结所在。    传统鉴定技能当与时俱进    计划经济时代的文物鉴定工作局限于专业部门,藏品来路清楚,鉴定工
期刊
3月12日,中国嘉德2006年第一期四季拍卖会以8552万元的成绩圆满落幕。  中国书画的四个专场总成交6840万元,成交率76.8%。从拍场上的情况来看,当代书画市场表现良好,特别是杨延文等北方画家异军突起。另外,收藏古代书画的买家对作品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收藏鉴定水平有所提高。精品在买家的激烈争夺中拍出高价,如王铎的《书法》拍出了67.1万元的理想价位。近现代书画的部分作品开始出现调整局面,不过
期刊
当金鱼遭遇了鲸鱼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工艺美术生产和市场大国。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放开搞活,大批传统工艺美术企业走进市场,但形势并不乐观:一些传统工艺美术名牌不但没有起死回生,相反却遭遇市场泛滥、供大于求、自相竞价、自相残杀,乃至纷纷倒闭的惨状。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元而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一些特种工艺美术品属于奢侈消费品,在经济学上属于弹性市场,市场需求有一定限度。一旦超过这个
期刊
近几年来,笔者在河北邯郸一带发现了数十个白地黑绘花酒坛,经过比较,可将其大致分为五种型号,并有大口、小口之分。    其基本器形皆为直口、卷沿、溜肩,由腹上部最宽处向下逐渐内收,也有少数斜肩器和异型器,均为小平底。其中,最大的为特号(图一),大口平底,器自铭“大样海钵”,通高87厘米左右,口径44厘米左右,底径32厘米左右。其余四种可分为:一号大口酒坛(图二),通高60厘米左右,口径28厘米左右,
期刊
文艺作品与文物知识    社会变革必然影响到人的价值取向。在追逐西方文化成为新潮的同时,重视传统文化,崇尚民族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肯定。最近笔者接触几位政绩显赫的市长,他们都明确地意识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些企业家,也将企业文化列入发展蓝图的首项。  最突出代表中国各个历史时代文化水平,最能集中表现深刻的文化内涵,最具有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且直观感性的文化载体莫如文物。源远博大、浩如烟海、庞杂奇妙、
期刊
古瓷收藏首先要学会古瓷的辨伪识真,不然不仅收集不到真品,还会被假货仿品所困扰。  作伪与辨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两个矛盾方面,作伪者力求作品的像,辨伪者力求看得透。识真与辨伪是古瓷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学问。辨伪识真首先要从瓷器的胎质、釉面、纹样画法及器型上识别,特别是要体味我们所面对的百年老器的古旧之韵与其自然的陈旧感。这种陈旧感,新器和仿品上是没有的,是作伪者难以做到的。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