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在原有习作训练编排的基础上增加了特殊的习作单元,一改习作教学隐性、模糊、单一,无处落地、无法可循、无序可教的面貌,可谓用心良苦,需要教师用心研读,加以落实。本文就三年级习作训练编排的解读与思考,结合具体实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精妙的创意让学生乐于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教材努力构建一个相对科学的习作训练序列,如针对想象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想象话题“这样想象真有趣”,经历了“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并试着想象编童话”的天马行空式想象,“大胆想象写故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的链接生活式想象,“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创编童话故事”的情境式想象,对想象的角度和目标指向愈加明确,给表达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想清楚”的基础上力争写得“有意思”,学习正向与反向想象,图示具象与词语抽象的想象,用上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让儿童有话可说。
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策略单元《奇妙的想象》中也处处体现着创意的梯度:这个单元有《宇宙的另一边》和《我变成了一棵树》中的奇特的想象,习作例文中“尾巴它有一只猫”的反转想象,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想象之窗,单元指向明确、路径清晰,还习作教学应有之地位。学生们大胆想象,抓住事物特点想象,体会想象的奇特,最终自主体验想象的过程,从而创造只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经历“乐想—敢想—会想”的过程,发展了思维与语言。
现结合案例加以阐述:
案例1:由单元课题回顾《奇妙的想象》一文中大胆、奇特和有意思的地方,将文本中的趣名转化为教学资源,设计小游戏“趣名变变变”,快速记忆说趣名,分享记住这个题目的原因,故事题目中就藏着情节的密码与构思,继而自己补充趣名,创造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为后续自主选择题目创编埋下伏笔。
这个设计环节将文本材料用好用足,通过教科书中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角色的丰富性、情节的逆转性、想象的独特性,从而由内心里激发出学生大胆想象、乐于分享的愿望。
二、生活的源泉让学生言之有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教学要找准起点,而当前写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观察不够、句式僵化、缺乏条理,亟待找到习作的泉眼,统编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编排了习作策略单元:观察生活,记录所得。
习作单元编排时针对“观察”的层级性目标具体而清晰,学生通过两篇精读课文和交流平台初步体会到观察的好处,习得方法,继而通过例文和初试身手在实践中强化,最后再充分练写。同时在编写时充分考虑到儿童心理特征,将观察能力前引后联。
在习作起步阶段重视帮助儿童找准观察着力点,表达兴趣点——如三年级上册《猜猜他是谁》顺承二年级写话训练,通过猜测游戏培养儿童的观察、思考、联想能力,抓住特征意识,继而通过一定的句式表达,创设活动化的语境生发表达欲望。三年级下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要求发掘身边人物特点,聚焦特长,能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到了五年级上册《“漫画”老师》仍是在写人上下功夫;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形形色色的人》,目标直指用上一定的写作方法,发掘生活中一个人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来把一个人写具体,习作的阶梯性与序列性贯穿始终。
案例2:李文老师执教的三下第六单元《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观摩课,就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了三度观察,三度写作。教师先出示漫画趣味“猜人”,继而趣名“寻人”,寻找身边有特点的同学(飞毛腿、小书虫、运动员、小辣椒、甜甜圈),学生们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组内充分练写,这时教师帮助学生统整信息,发现有趣和特点;二度写作,抓事件,利用绘本引路,通过事例“寻人”,激活生活,给词语“化妆”,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抓住有新鲜感的词句来加以评价;三度写作,写作是生活的外延,联想“寻人”,自批互改,用心结尾。
三、思维的提升让学生下笔成文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紧张思考、劳动的地方,倡导写有思考的习作。语文教学过于松弛必然导致思维的懈怠与松散。不妨来一次头脑风暴,让习作回归课堂,限时写作,当堂批改,多次练习,让习作真正发生,学生真实体验习作全过程。
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将图画、内容、过程、事件、特點写清楚。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写生动则是高阶要求。统编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到这一点,提供了多重思维支架,如三年级习作练习《奇妙的想象》中的情节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思维导图,《国宝大熊猫》的表格梳理,《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板块分割,形式活泼,可操作性强,找准了能力生长点,思维提升与表达并重。
案例3:仍以三下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为例。教学中,我们关注到没有思维支撑的想象一定是苍白的、程式化的,要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支架作用。习作题目即是不可多得的思维生长点:反转类《最_____的国王》《躲在草丛里的星星》《假如人类可以冬眠》;魔法类《一_____有魔法的_____》《小树的心思》;功能类《_____罢工啦!》《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学生们读题目,可以采用填空或换词的方法从角色中想开去:最倒霉、爱哭、小气、臭美的国王;脚罢工啦,眼罢工啦;装在口袋里的妈妈,一颗有魔法的糖等等,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题目,令学生忍俊不禁,跃跃欲试。
继而教师出示《滚来滚去的小土豆》,从情节上引导学生想开去:小土豆滚啊滚,它可能滚到哪些地方去呢?草丛里,鸡窝里,广场上,你能想到那些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吗?学生们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争先恐后地交流起来。这个时候教师适时出示《滚来滚去的小土豆》范文,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原来小土豆还会滚到老鼠洞里,被当作大餐,引发了系列有趣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四、仿创的梯度让学生善于写作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仿写有三个层次:仿表达、仿框架、仿思路。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语言仓库的积累,桥梁的搭建,给了学生写作的凭借,降低习作的难度。例如,观察类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提供了记录卡作为凭借,详细记录了桃花的样子、颜色、气味及其他,引导学生通过看、摸、闻等多种形式观察,倡导写出新的发现。
习作例文的引路作用不容小觑,这也是习作单元编排中的亮点,通过例文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密码,如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一支铅笔的梦想》这篇例文就可以重点引导学生仿框架、仿思路,一支铅笔究竟有怎样的梦想呢?然后顺序写出五个梦想,最后结尾;同时旁批三次,第一次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围绕梦想引发思考,第二次批注引导学生评价例文中的想象是否自然、合理,第三个问题回溯到想象的思维过程,学习如何想开去。
第二篇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这篇例文给反向想象提供了样本,引导学生体会反着想的乐趣,学生可以依照这种思路,仿照表达方式,开展自己的想象之旅。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的《这样想象真有趣》即为反向想象的习作,将动物的特征进行了大反转,获得了新的体验,而学生对这种思路与表达已经不陌生,从而跃跃欲试,阐述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表达,视角关注到生活的变化和经历的奇异。
综上所述,统编教材凸显了习作要素序列化和习作编排的独立地位,分别编排了“观察”“想象”“写人记事”“抒发真情实感”等单元,还立体穿插编排了数量不等、灵活多样的小练笔,体现了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的“理清教材结构框架,让教学目标更加明晰”这一教学原则,教师们要进一步研读教材的梯度,辅以习作训练,将能力系列化,指导学生打好写作的底子。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教学研究室)
一、精妙的创意让学生乐于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教材努力构建一个相对科学的习作训练序列,如针对想象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想象话题“这样想象真有趣”,经历了“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并试着想象编童话”的天马行空式想象,“大胆想象写故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的链接生活式想象,“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创编童话故事”的情境式想象,对想象的角度和目标指向愈加明确,给表达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想清楚”的基础上力争写得“有意思”,学习正向与反向想象,图示具象与词语抽象的想象,用上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让儿童有话可说。
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策略单元《奇妙的想象》中也处处体现着创意的梯度:这个单元有《宇宙的另一边》和《我变成了一棵树》中的奇特的想象,习作例文中“尾巴它有一只猫”的反转想象,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想象之窗,单元指向明确、路径清晰,还习作教学应有之地位。学生们大胆想象,抓住事物特点想象,体会想象的奇特,最终自主体验想象的过程,从而创造只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经历“乐想—敢想—会想”的过程,发展了思维与语言。
现结合案例加以阐述:
案例1:由单元课题回顾《奇妙的想象》一文中大胆、奇特和有意思的地方,将文本中的趣名转化为教学资源,设计小游戏“趣名变变变”,快速记忆说趣名,分享记住这个题目的原因,故事题目中就藏着情节的密码与构思,继而自己补充趣名,创造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为后续自主选择题目创编埋下伏笔。
这个设计环节将文本材料用好用足,通过教科书中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角色的丰富性、情节的逆转性、想象的独特性,从而由内心里激发出学生大胆想象、乐于分享的愿望。
二、生活的源泉让学生言之有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教学要找准起点,而当前写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观察不够、句式僵化、缺乏条理,亟待找到习作的泉眼,统编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编排了习作策略单元:观察生活,记录所得。
习作单元编排时针对“观察”的层级性目标具体而清晰,学生通过两篇精读课文和交流平台初步体会到观察的好处,习得方法,继而通过例文和初试身手在实践中强化,最后再充分练写。同时在编写时充分考虑到儿童心理特征,将观察能力前引后联。
在习作起步阶段重视帮助儿童找准观察着力点,表达兴趣点——如三年级上册《猜猜他是谁》顺承二年级写话训练,通过猜测游戏培养儿童的观察、思考、联想能力,抓住特征意识,继而通过一定的句式表达,创设活动化的语境生发表达欲望。三年级下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要求发掘身边人物特点,聚焦特长,能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到了五年级上册《“漫画”老师》仍是在写人上下功夫;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形形色色的人》,目标直指用上一定的写作方法,发掘生活中一个人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来把一个人写具体,习作的阶梯性与序列性贯穿始终。
案例2:李文老师执教的三下第六单元《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观摩课,就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了三度观察,三度写作。教师先出示漫画趣味“猜人”,继而趣名“寻人”,寻找身边有特点的同学(飞毛腿、小书虫、运动员、小辣椒、甜甜圈),学生们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组内充分练写,这时教师帮助学生统整信息,发现有趣和特点;二度写作,抓事件,利用绘本引路,通过事例“寻人”,激活生活,给词语“化妆”,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抓住有新鲜感的词句来加以评价;三度写作,写作是生活的外延,联想“寻人”,自批互改,用心结尾。
三、思维的提升让学生下笔成文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紧张思考、劳动的地方,倡导写有思考的习作。语文教学过于松弛必然导致思维的懈怠与松散。不妨来一次头脑风暴,让习作回归课堂,限时写作,当堂批改,多次练习,让习作真正发生,学生真实体验习作全过程。
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将图画、内容、过程、事件、特點写清楚。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写生动则是高阶要求。统编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到这一点,提供了多重思维支架,如三年级习作练习《奇妙的想象》中的情节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的思维导图,《国宝大熊猫》的表格梳理,《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板块分割,形式活泼,可操作性强,找准了能力生长点,思维提升与表达并重。
案例3:仍以三下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为例。教学中,我们关注到没有思维支撑的想象一定是苍白的、程式化的,要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支架作用。习作题目即是不可多得的思维生长点:反转类《最_____的国王》《躲在草丛里的星星》《假如人类可以冬眠》;魔法类《一_____有魔法的_____》《小树的心思》;功能类《_____罢工啦!》《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学生们读题目,可以采用填空或换词的方法从角色中想开去:最倒霉、爱哭、小气、臭美的国王;脚罢工啦,眼罢工啦;装在口袋里的妈妈,一颗有魔法的糖等等,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题目,令学生忍俊不禁,跃跃欲试。
继而教师出示《滚来滚去的小土豆》,从情节上引导学生想开去:小土豆滚啊滚,它可能滚到哪些地方去呢?草丛里,鸡窝里,广场上,你能想到那些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吗?学生们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争先恐后地交流起来。这个时候教师适时出示《滚来滚去的小土豆》范文,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原来小土豆还会滚到老鼠洞里,被当作大餐,引发了系列有趣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四、仿创的梯度让学生善于写作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仿写有三个层次:仿表达、仿框架、仿思路。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语言仓库的积累,桥梁的搭建,给了学生写作的凭借,降低习作的难度。例如,观察类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提供了记录卡作为凭借,详细记录了桃花的样子、颜色、气味及其他,引导学生通过看、摸、闻等多种形式观察,倡导写出新的发现。
习作例文的引路作用不容小觑,这也是习作单元编排中的亮点,通过例文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密码,如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一支铅笔的梦想》这篇例文就可以重点引导学生仿框架、仿思路,一支铅笔究竟有怎样的梦想呢?然后顺序写出五个梦想,最后结尾;同时旁批三次,第一次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围绕梦想引发思考,第二次批注引导学生评价例文中的想象是否自然、合理,第三个问题回溯到想象的思维过程,学习如何想开去。
第二篇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这篇例文给反向想象提供了样本,引导学生体会反着想的乐趣,学生可以依照这种思路,仿照表达方式,开展自己的想象之旅。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的《这样想象真有趣》即为反向想象的习作,将动物的特征进行了大反转,获得了新的体验,而学生对这种思路与表达已经不陌生,从而跃跃欲试,阐述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表达,视角关注到生活的变化和经历的奇异。
综上所述,统编教材凸显了习作要素序列化和习作编排的独立地位,分别编排了“观察”“想象”“写人记事”“抒发真情实感”等单元,还立体穿插编排了数量不等、灵活多样的小练笔,体现了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的“理清教材结构框架,让教学目标更加明晰”这一教学原则,教师们要进一步研读教材的梯度,辅以习作训练,将能力系列化,指导学生打好写作的底子。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