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的祖先炎黄两帝曾带领各自的氏族在渭河上游及背部的黄土高原一带劳动生活,开创了中华文明。关中地区处于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是我国文明起源地之一,作为多朝古都所在也是正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关中鼓舞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阐述了关中鼓舞的起源、发展和文化特征,继而概况了当下关中鼓舞的时代特点,呈现了关中鼓舞的艺术魅力。然后文中通过对关中鼓舞文化现状和社会价值的分析,进而对关中鼓舞文化开发利用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
【关键词】关中鼓舞;形态样貌;发展;蛟龙转鼓
关中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尤其是丰富多彩的鼓舞活动,素有“民间舞蹈的故乡” 之誉称。千姿百态的关中鼓舞是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舞蹈形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中鼓舞
1、什么是关中鼓舞
关中鼓舞是陕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易.系辞》中“鼓之舞之以尽神”记载了鼓和舞的结合,鼓的出现使得舞蹈形式得到了升华,使鼓舞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早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引人注目的祭器——鼍[tuó]鼓,不仅是原始先民通神的祭器,也是后来民间鼓舞的主要道具。在农耕社会时期,人们通过击壤歌舞来表现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三晋时期,关中舞蹈呈现丰富多彩的形式,舞蹈与技艺相结合,鼓舞便为其中之一。隋唐时期,花鼓在民间有了较大发展。宋、金、元时期,陕西鼓舞种类之一的刁鼓在这一时期开始盛行,在民间广泛传播。明清时期,关中的鼓舞已发展为稳定的表演形式。新文化运动的盛行,鼓舞也在其中增添了积极向上的因素从而表达人们心声。
2、关中鼓舞的种类
关中鼓舞的形态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有蛟龙转鼓、莽塬战鼓、牛拉鼓、秦汉战鼓、扇鼓舞、岐山转鼓、陈仓西山刁鼓、宝鸡百面锣鼓、高跷赶犟驴、威风战鼓、千阳八打棍、东雷上锣鼓、合阳撂锣、五圆鼓、担子鼓、抡锣、老庙老鼓、华阴素鼓、刘南锣鼓,还有洪拳鼓、八仙鼓、尧山大鼓、韩城黄河阵鼓、宜君打连钱、关中敲锣鼓、高陵年鼓、周至牛斗虎、渭旗锣鼓、户县蒋村杀蛮鼓等。表现了关中鼓舞多样化的形式,并且不同的鼓舞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3、关中鼓舞的形态样貌
关中鼓舞是古代乐舞的遗存。当今关中鼓舞,不仅在鼓的形态上保存了原始时期的形态样貌,并且在表演的风格上,也具有古代舞蹈的痕迹。比如当今鼓舞中的刁鼓,风格就和古代建鼓相似。在表演的过程中,由两个人将鼓举起来并且呈80度左右的夹角倾斜,由扮演猴相的演员进行敲击。表演过程中节奏缓和,庄重而又高雅,在演绎的过程中呈现古朴的表演形态。
关中鼓舞是民俗民风的体现。在关中鼓舞的演绎中,气势磅礴的牛拉鼓,形式多样的花鼓,以及老鼓、素鼓等等,无不体现了关中人民质朴、炽热的性格特征,展示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呈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关中鼓舞是珍贵的民间艺术资料。关中鼓舞或者是数百人组成的群体舞蹈,或者是一两个人独舞,舞蹈的形式多样而又统一,并且结合多种民间舞蹈方式,以“鼓”为核心。鼓舞往往在各种喜庆活动中表演,并且将各种民间音乐、武术等加以融合吸收,从而使得鼓舞的形式多样化,无形中保留了民间艺术。
关中鼓舞的发展呈现群体性的时代特点。关中鼓舞的形式当下发展中,往往呈现大规模的恢弘表演。2008年6月19日,由宝鸡社火、韩城行鼓、高跷与竹马组合的《天地社火》选入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前演出节目,为世人展现了鼓舞的恢弘大气,表现了中华民族协调统一的民族风采。
二、关中鼓舞的发展
1、鼓舞发展的时代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中鼓舞也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关中鼓舞最初起源于农耕文化的发展形态,雷声可引来天降甘霖,从而滋润万物,而鼓声便是模拟雷声存在的一个形态。早期先民击鼓,象征轰隆的雷鸣之音,从而表现强烈的情感祷告色彩。而后鼓舞的发展具有了艺术形态,演奏者将自己身体的律动和祈愿与鼓的舞动相结合,从而给人以愉悦和鼓舞。
关中鼓舞伴随时代的发展,从民间的舞蹈艺术走向了舞台。在当下广大的节目表演中,都能看到鼓舞表演的风采,并且随着媒体的传播走入了千家万户。2016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上,著名舞蹈家黄豆豆领衔的鼓乐表演《盛世鼓舞》中,包含了户县的刘南锣鼓、龙狮鼓、韩城行鼓以及榆林老腰鼓,将陕西多地四种不同类别的鼓乐融为一体,近千人在瓮城内大气磅礴的演出。虽然不同鼓舞有着形式的不同,在同时打击起来,数百锣鼓声响犹如雄狮发出的怒吼,响彻大地,将新时代陕西人民的豪迈热情与精、气、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2、鼓舞发展的文化价值
關中鼓舞在当下,不仅仅是一门民间艺术,也是一门学术研究。2013年3月20日,来自陕西关中地区的十支锣鼓队伍的近千名鼓手齐聚“鼓舞楼观”首届关中鼓王大赛,为观众们表演了杨凌西桥锣鼓、周至渭旗锣鼓等精彩锣鼓节目,并争夺“关中鼓王”的荣誉称号。通过分析研究关中舞蹈,可以深入了解其包容万家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从而更好的了解关中文化的历史作用和文化价值。早期关中鼓舞的存在,应用于民间祭祀和祭奠亡灵活动中。随着时代发展,关中鼓舞以庙会等为载体,形成民间喜庆的助兴活动,表现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而如今关中鼓舞表演以大型活动为主,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形成了场面壮观的舞蹈表演,表达了百姓心中的愉悦和喜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生活。
三、蛟龙转鼓
关中鼓舞展现了独特的关中人民风貌。在关中鼓舞昂扬向上的表演中,我们在其肢体动作和敲打音乐的节奏中,体会到关中鼓舞独特的民族文化。“蛟龙转鼓”是关中鼓舞的典型代表。在蛟龙转鼓的表演中,以其粗犷豪放、色彩鲜明的表演,成为享名省内外的民间艺术活动。蛟龙转鼓表现形式完整优美、色彩丰富;蹩鼓在舞动过程中变化多端而又整齐有序。鼓舞中虽然大多展现了情绪气氛,但也能运用鼓舞表现出历史人物故事,从而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使鼓舞艺术具有戏剧性。
四、结论
关中鼓舞是广大关中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活动,关中鼓舞不仅是古代乐舞遗存,民俗民风的体现也是珍贵的民间艺术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中鼓舞呈现了多样化、群体性、娱乐性的时代特点。在关中鼓舞文化的开发利用中,关中鼓舞不仅从民间走向了世界舞台,并且上升到艺术层次得到了研究。关中鼓舞体现了独特的社会价值,不仅展现了独特的地域风情,并且展现了关中人民风貌。但在如今社会应用中,关中鼓舞的隐性民间艺术仍开发力度不足。因此,应在未来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认识到关中鼓舞的艺术价值,使其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并且得到良好的艺术传承,从而使关中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史上得到经久流传。
参考文献:
[1]刘轩孑.西安地名与文化[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2]谷玉梅,李开方,梁挺. 陕西民间鼓舞博览[M]. 杭州出版社,2010.
[3]中华舞蹈志编委会. 中华舞蹈志(陕西卷)(精)[M]. 学林,2014.
作者简介:
张戈威(1993——)男,汉族,中共党员,陕西商洛人,本科文化。主要研究方向:(舞蹈)编导;导演。
【关键词】关中鼓舞;形态样貌;发展;蛟龙转鼓
关中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尤其是丰富多彩的鼓舞活动,素有“民间舞蹈的故乡” 之誉称。千姿百态的关中鼓舞是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舞蹈形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中鼓舞
1、什么是关中鼓舞
关中鼓舞是陕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易.系辞》中“鼓之舞之以尽神”记载了鼓和舞的结合,鼓的出现使得舞蹈形式得到了升华,使鼓舞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早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引人注目的祭器——鼍[tuó]鼓,不仅是原始先民通神的祭器,也是后来民间鼓舞的主要道具。在农耕社会时期,人们通过击壤歌舞来表现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三晋时期,关中舞蹈呈现丰富多彩的形式,舞蹈与技艺相结合,鼓舞便为其中之一。隋唐时期,花鼓在民间有了较大发展。宋、金、元时期,陕西鼓舞种类之一的刁鼓在这一时期开始盛行,在民间广泛传播。明清时期,关中的鼓舞已发展为稳定的表演形式。新文化运动的盛行,鼓舞也在其中增添了积极向上的因素从而表达人们心声。
2、关中鼓舞的种类
关中鼓舞的形态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有蛟龙转鼓、莽塬战鼓、牛拉鼓、秦汉战鼓、扇鼓舞、岐山转鼓、陈仓西山刁鼓、宝鸡百面锣鼓、高跷赶犟驴、威风战鼓、千阳八打棍、东雷上锣鼓、合阳撂锣、五圆鼓、担子鼓、抡锣、老庙老鼓、华阴素鼓、刘南锣鼓,还有洪拳鼓、八仙鼓、尧山大鼓、韩城黄河阵鼓、宜君打连钱、关中敲锣鼓、高陵年鼓、周至牛斗虎、渭旗锣鼓、户县蒋村杀蛮鼓等。表现了关中鼓舞多样化的形式,并且不同的鼓舞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3、关中鼓舞的形态样貌
关中鼓舞是古代乐舞的遗存。当今关中鼓舞,不仅在鼓的形态上保存了原始时期的形态样貌,并且在表演的风格上,也具有古代舞蹈的痕迹。比如当今鼓舞中的刁鼓,风格就和古代建鼓相似。在表演的过程中,由两个人将鼓举起来并且呈80度左右的夹角倾斜,由扮演猴相的演员进行敲击。表演过程中节奏缓和,庄重而又高雅,在演绎的过程中呈现古朴的表演形态。
关中鼓舞是民俗民风的体现。在关中鼓舞的演绎中,气势磅礴的牛拉鼓,形式多样的花鼓,以及老鼓、素鼓等等,无不体现了关中人民质朴、炽热的性格特征,展示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呈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关中鼓舞是珍贵的民间艺术资料。关中鼓舞或者是数百人组成的群体舞蹈,或者是一两个人独舞,舞蹈的形式多样而又统一,并且结合多种民间舞蹈方式,以“鼓”为核心。鼓舞往往在各种喜庆活动中表演,并且将各种民间音乐、武术等加以融合吸收,从而使得鼓舞的形式多样化,无形中保留了民间艺术。
关中鼓舞的发展呈现群体性的时代特点。关中鼓舞的形式当下发展中,往往呈现大规模的恢弘表演。2008年6月19日,由宝鸡社火、韩城行鼓、高跷与竹马组合的《天地社火》选入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前演出节目,为世人展现了鼓舞的恢弘大气,表现了中华民族协调统一的民族风采。
二、关中鼓舞的发展
1、鼓舞发展的时代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中鼓舞也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关中鼓舞最初起源于农耕文化的发展形态,雷声可引来天降甘霖,从而滋润万物,而鼓声便是模拟雷声存在的一个形态。早期先民击鼓,象征轰隆的雷鸣之音,从而表现强烈的情感祷告色彩。而后鼓舞的发展具有了艺术形态,演奏者将自己身体的律动和祈愿与鼓的舞动相结合,从而给人以愉悦和鼓舞。
关中鼓舞伴随时代的发展,从民间的舞蹈艺术走向了舞台。在当下广大的节目表演中,都能看到鼓舞表演的风采,并且随着媒体的传播走入了千家万户。2016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上,著名舞蹈家黄豆豆领衔的鼓乐表演《盛世鼓舞》中,包含了户县的刘南锣鼓、龙狮鼓、韩城行鼓以及榆林老腰鼓,将陕西多地四种不同类别的鼓乐融为一体,近千人在瓮城内大气磅礴的演出。虽然不同鼓舞有着形式的不同,在同时打击起来,数百锣鼓声响犹如雄狮发出的怒吼,响彻大地,将新时代陕西人民的豪迈热情与精、气、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2、鼓舞发展的文化价值
關中鼓舞在当下,不仅仅是一门民间艺术,也是一门学术研究。2013年3月20日,来自陕西关中地区的十支锣鼓队伍的近千名鼓手齐聚“鼓舞楼观”首届关中鼓王大赛,为观众们表演了杨凌西桥锣鼓、周至渭旗锣鼓等精彩锣鼓节目,并争夺“关中鼓王”的荣誉称号。通过分析研究关中舞蹈,可以深入了解其包容万家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从而更好的了解关中文化的历史作用和文化价值。早期关中鼓舞的存在,应用于民间祭祀和祭奠亡灵活动中。随着时代发展,关中鼓舞以庙会等为载体,形成民间喜庆的助兴活动,表现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而如今关中鼓舞表演以大型活动为主,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形成了场面壮观的舞蹈表演,表达了百姓心中的愉悦和喜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生活。
三、蛟龙转鼓
关中鼓舞展现了独特的关中人民风貌。在关中鼓舞昂扬向上的表演中,我们在其肢体动作和敲打音乐的节奏中,体会到关中鼓舞独特的民族文化。“蛟龙转鼓”是关中鼓舞的典型代表。在蛟龙转鼓的表演中,以其粗犷豪放、色彩鲜明的表演,成为享名省内外的民间艺术活动。蛟龙转鼓表现形式完整优美、色彩丰富;蹩鼓在舞动过程中变化多端而又整齐有序。鼓舞中虽然大多展现了情绪气氛,但也能运用鼓舞表现出历史人物故事,从而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使鼓舞艺术具有戏剧性。
四、结论
关中鼓舞是广大关中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活动,关中鼓舞不仅是古代乐舞遗存,民俗民风的体现也是珍贵的民间艺术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中鼓舞呈现了多样化、群体性、娱乐性的时代特点。在关中鼓舞文化的开发利用中,关中鼓舞不仅从民间走向了世界舞台,并且上升到艺术层次得到了研究。关中鼓舞体现了独特的社会价值,不仅展现了独特的地域风情,并且展现了关中人民风貌。但在如今社会应用中,关中鼓舞的隐性民间艺术仍开发力度不足。因此,应在未来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认识到关中鼓舞的艺术价值,使其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并且得到良好的艺术传承,从而使关中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史上得到经久流传。
参考文献:
[1]刘轩孑.西安地名与文化[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2]谷玉梅,李开方,梁挺. 陕西民间鼓舞博览[M]. 杭州出版社,2010.
[3]中华舞蹈志编委会. 中华舞蹈志(陕西卷)(精)[M]. 学林,2014.
作者简介:
张戈威(1993——)男,汉族,中共党员,陕西商洛人,本科文化。主要研究方向:(舞蹈)编导;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