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才能让人民满意”……面对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江苏省无锡市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宗旨,在“人人享有良好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做了不懈努力,也向社会交出了一张优秀的成绩单。
无锡为何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独辟蹊径,找到一条科学发展,人民满意的正确道路?对此,本刊选编了2014年以来,全国各大媒体对无锡在教育改革发展领域中的创新举措和丰硕成果的报道,力求将无锡教育现代化的先进经验与读者分享。
太湖之滨,人杰地灵。无锡,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历来崇文尚教。闻名历史的东林书院屹立于此,一代名联至今为天下读书人传颂;大街小巷中散落着众多名人故居,清末思想家薛福成、著名学者钱钟书、教育家顾毓琇等大家均出于此,汇聚了江南地区人文之精华。
在这个自古以来的富庶之地,除了经济上令人瞩目的高位增长,无锡教育的总体水平也走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前列:90年代末20世纪初,无锡市最早提出教育现代化;2012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检”的城市……
历史上崇文尚教基因的积累和沉淀,现代化教育模式的创新和驱动,使无锡教育成为了这座城市最闪亮的品牌。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如何保证教育公平的同时兼顾特色办学?如何突破桎梏实现机制创新?一直以来,这些具体问题都在困扰着地方教育现代化发展。或许,我们在这份“无锡答卷”中可以窥探一二,领略无锡教育的独到之处。
提谷齐峰 高位均衡保教育公平
2014年5月1日,《无锡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条例》颁布实施。这是全国首部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实际上,无锡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早已开始,成果斐然。
据了解,2012年,无锡所辖市(县)区在全省率先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督导,当年该市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13年11月,无锡再次全员通过教育部督导检查,成为全国首批所有市(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检”的大中城市。
成绩的背后则是对具体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务实解决。在备受关注的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上,有这么一组数据引起记者注意:2014年无锡全市范围内择校率已降至10%以下。在无锡新区,中小学择校比例仅为1.2%和1.6%。在2012年底进行的一项调查中,社会公众对全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4.07分。
近年来,无锡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软硬件上整体均衡推进。在硬件上,从2009年起,该市每年投入1000万元财政引导资金,对60所相对薄弱学校在办学场地、教学用房、设施设备、校园环境等方面进行优质配置,全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100%全覆盖。
而在软件上,突破口则在于有序推进教师大轮岗,让无锡城乡师资队伍配置趋于优质均衡。据无锡市教育部门负责人介绍,从2010年开始,该市每年按照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和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教师轮岗交流;对到薄弱学校任教达到一定期限且绩效突出的教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业务进修、考核评优等方面优先安排。2010年-2013年,全市共轮岗交流教师1.25万余人、校长460人,有的学校几乎100%的教师都有轮岗交流经历。
办学差距的缩小带来的是择校率的下降。机制的创新和改革是治理“择校热”另一剂的良药。从2014年开始,无锡热门高中除自主招生外的计划内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各初中,这是继2012年在省内率先缩减中考科目之后,无锡推出的又一项中考、中招改革。通过多年的体制、机制改革,无锡市各中小学正逐渐从生源竞争转向教学质量竞争,从升学竞争转向办学水平竞争,继续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在追求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也得到尊重和保障。“从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颁布到现在,近十年的时间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年来,我们首先做的就是让民众在受教育机会上尽可能公平,尤其是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这两个阶段,真正做到人人享有良好教育。”无锡市教育局局长陆卫东向记者强调发展目标。
对于有着近700万人口,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为外来人口的无锡来说,如何让教育真正惠及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每个家庭、每个孩子,让他们享有良好的教育,的确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现实和迫切。
以无锡市新安中学为例,这所有着66年校史的老学校现有700名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占了40%。“我们以人为本,坚守‘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办学理念,从服务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内需出发,在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学校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新安中学校长王中意表示。
“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这一理念无疑折射出无锡义务教育整体目标。“无锡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式低水平缩小差距,而是通过提谷齐峰,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均衡,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每一个孩子都出彩。”无锡市教育局局长陆卫东说。
创新发展 深化改革推动多元化办学
2012年4月17日,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在调研无锡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时,曾专门提及“三个发展”—优先发展、创新发展、均衡发展。在改革创新方面,副省长曹卫星指出,除了学区的调整、招生的改革、择校的治理、无锡在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多元化办学方面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无锡特色的模式和机制。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无锡各个学校都“很有看头”,各具特色。在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学校秉承优良传统提出了“给孩子一百种经历”—“经历教育”这一崭新命题。同时,在这所以书法教育为品牌的小学中,孩子们在书香墨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经历心灵的成长。 在江苏省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天一中学,超常教育、国际教育、科技教育则是该校闻名全国的“品牌”。学校成立“天一科学院”这一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中心,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探索学生的学习模式,突破现有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激发和增强每个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更独具特色的还有无锡第一女子中学,作为无锡唯一一所只招收女生的学校,学校成为了江苏省“现代女性素养课程基地”,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培养现代大气、自立自强、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现代女性人才。
被誉为“轻工业高等教育明珠”的江南大学同样落户于无锡,这所风景如画的学校近年来彰显其轻工特色,在生物工程、食品科学和工业设计等学科领域享誉业界。
在职业教育领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强调实岗育人。另一所中职院校—无锡汽车工程专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上同样经验颇丰,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职业教育毕业生高层次、高薪资、高成长的“三高”就业。
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锡教育为何能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曹卫星副省长对此曾总结道,“这些都是改革创新带来的成果。对教育发展中体制机制性的问题、薄弱的环节、发展的难题,着力通过创新来破解。遇到问题不回避,正视现实,面对现实,能够通过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来创新举措,破解这些难题。”
优先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如果说均衡发展、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是推动无锡教育“向前走”的动力思路,那么“优先发展”则是无锡发展教育的整体战略思路。
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明确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翻开无锡市委、市政府近两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幸福无锡”等表述频繁出现。
曹卫星副省长在调研中亦首先肯定了无锡坚持优先发展,统筹谋划。他表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投入、优先规划,统筹资源,协调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广泛的关注。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则强调,“无锡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各级各部门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为无锡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透过这些政策话语,可以清楚地看到无锡发展教育的战略思路:一是建设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市,二是实现“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目标。无锡市委、市政府清晰地意识到,教育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教育的“强”,则体现为服务社会民生、增进人民幸福的能力。
2012年无锡全市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9.6%,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实现全覆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9%,在江苏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密不可分。
除了关键的指标上升,如何建立长效的机制、进行制度化设计将成为未来无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在无锡调研时曾提纲挈领地指出,“下一步要按照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来构建指标体系,来拉高我们的薄弱环节,来补差补短,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要形成一套区域化的建设标准和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来引领和带动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同时,要搞一些教育现代化创建试点,包括试点学校、试点地区,真正让我们感觉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怎样的机制和模式。”
教育是发展之基,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是幸福之源。对于老百姓而言,对教育的满意度将实实在在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如今,在这个被称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以均衡发展、创新发展和优先发展为中心的“无锡答卷”无疑成为了开启幸福生活的密码之一。未来,如何继续探索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这份未完成的“答卷”也将继续书写。
(本文摘自2014年12月1日光明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才能让人民满意”……面对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江苏省无锡市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宗旨,在“人人享有良好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做了不懈努力,也向社会交出了一张优秀的成绩单。
无锡为何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独辟蹊径,找到一条科学发展,人民满意的正确道路?对此,本刊选编了2014年以来,全国各大媒体对无锡在教育改革发展领域中的创新举措和丰硕成果的报道,力求将无锡教育现代化的先进经验与读者分享。
太湖之滨,人杰地灵。无锡,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历来崇文尚教。闻名历史的东林书院屹立于此,一代名联至今为天下读书人传颂;大街小巷中散落着众多名人故居,清末思想家薛福成、著名学者钱钟书、教育家顾毓琇等大家均出于此,汇聚了江南地区人文之精华。
在这个自古以来的富庶之地,除了经济上令人瞩目的高位增长,无锡教育的总体水平也走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前列:90年代末20世纪初,无锡市最早提出教育现代化;2012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检”的城市……
历史上崇文尚教基因的积累和沉淀,现代化教育模式的创新和驱动,使无锡教育成为了这座城市最闪亮的品牌。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如何保证教育公平的同时兼顾特色办学?如何突破桎梏实现机制创新?一直以来,这些具体问题都在困扰着地方教育现代化发展。或许,我们在这份“无锡答卷”中可以窥探一二,领略无锡教育的独到之处。
提谷齐峰 高位均衡保教育公平
2014年5月1日,《无锡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条例》颁布实施。这是全国首部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实际上,无锡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早已开始,成果斐然。
据了解,2012年,无锡所辖市(县)区在全省率先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督导,当年该市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13年11月,无锡再次全员通过教育部督导检查,成为全国首批所有市(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检”的大中城市。
成绩的背后则是对具体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务实解决。在备受关注的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上,有这么一组数据引起记者注意:2014年无锡全市范围内择校率已降至10%以下。在无锡新区,中小学择校比例仅为1.2%和1.6%。在2012年底进行的一项调查中,社会公众对全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4.07分。
近年来,无锡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软硬件上整体均衡推进。在硬件上,从2009年起,该市每年投入1000万元财政引导资金,对60所相对薄弱学校在办学场地、教学用房、设施设备、校园环境等方面进行优质配置,全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100%全覆盖。
而在软件上,突破口则在于有序推进教师大轮岗,让无锡城乡师资队伍配置趋于优质均衡。据无锡市教育部门负责人介绍,从2010年开始,该市每年按照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和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教师轮岗交流;对到薄弱学校任教达到一定期限且绩效突出的教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业务进修、考核评优等方面优先安排。2010年-2013年,全市共轮岗交流教师1.25万余人、校长460人,有的学校几乎100%的教师都有轮岗交流经历。
办学差距的缩小带来的是择校率的下降。机制的创新和改革是治理“择校热”另一剂的良药。从2014年开始,无锡热门高中除自主招生外的计划内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各初中,这是继2012年在省内率先缩减中考科目之后,无锡推出的又一项中考、中招改革。通过多年的体制、机制改革,无锡市各中小学正逐渐从生源竞争转向教学质量竞争,从升学竞争转向办学水平竞争,继续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在追求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也得到尊重和保障。“从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颁布到现在,近十年的时间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年来,我们首先做的就是让民众在受教育机会上尽可能公平,尤其是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这两个阶段,真正做到人人享有良好教育。”无锡市教育局局长陆卫东向记者强调发展目标。
对于有着近700万人口,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为外来人口的无锡来说,如何让教育真正惠及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每个家庭、每个孩子,让他们享有良好的教育,的确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现实和迫切。
以无锡市新安中学为例,这所有着66年校史的老学校现有700名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占了40%。“我们以人为本,坚守‘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办学理念,从服务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内需出发,在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学校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新安中学校长王中意表示。
“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这一理念无疑折射出无锡义务教育整体目标。“无锡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式低水平缩小差距,而是通过提谷齐峰,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均衡,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每一个孩子都出彩。”无锡市教育局局长陆卫东说。
创新发展 深化改革推动多元化办学
2012年4月17日,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在调研无锡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时,曾专门提及“三个发展”—优先发展、创新发展、均衡发展。在改革创新方面,副省长曹卫星指出,除了学区的调整、招生的改革、择校的治理、无锡在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多元化办学方面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无锡特色的模式和机制。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无锡各个学校都“很有看头”,各具特色。在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学校秉承优良传统提出了“给孩子一百种经历”—“经历教育”这一崭新命题。同时,在这所以书法教育为品牌的小学中,孩子们在书香墨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经历心灵的成长。 在江苏省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天一中学,超常教育、国际教育、科技教育则是该校闻名全国的“品牌”。学校成立“天一科学院”这一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中心,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探索学生的学习模式,突破现有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激发和增强每个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更独具特色的还有无锡第一女子中学,作为无锡唯一一所只招收女生的学校,学校成为了江苏省“现代女性素养课程基地”,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培养现代大气、自立自强、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现代女性人才。
被誉为“轻工业高等教育明珠”的江南大学同样落户于无锡,这所风景如画的学校近年来彰显其轻工特色,在生物工程、食品科学和工业设计等学科领域享誉业界。
在职业教育领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强调实岗育人。另一所中职院校—无锡汽车工程专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上同样经验颇丰,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职业教育毕业生高层次、高薪资、高成长的“三高”就业。
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锡教育为何能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曹卫星副省长对此曾总结道,“这些都是改革创新带来的成果。对教育发展中体制机制性的问题、薄弱的环节、发展的难题,着力通过创新来破解。遇到问题不回避,正视现实,面对现实,能够通过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来创新举措,破解这些难题。”
优先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如果说均衡发展、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是推动无锡教育“向前走”的动力思路,那么“优先发展”则是无锡发展教育的整体战略思路。
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明确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翻开无锡市委、市政府近两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幸福无锡”等表述频繁出现。
曹卫星副省长在调研中亦首先肯定了无锡坚持优先发展,统筹谋划。他表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投入、优先规划,统筹资源,协调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广泛的关注。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则强调,“无锡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各级各部门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为无锡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透过这些政策话语,可以清楚地看到无锡发展教育的战略思路:一是建设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市,二是实现“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目标。无锡市委、市政府清晰地意识到,教育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教育的“强”,则体现为服务社会民生、增进人民幸福的能力。
2012年无锡全市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9.6%,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实现全覆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9%,在江苏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密不可分。
除了关键的指标上升,如何建立长效的机制、进行制度化设计将成为未来无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在无锡调研时曾提纲挈领地指出,“下一步要按照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来构建指标体系,来拉高我们的薄弱环节,来补差补短,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要形成一套区域化的建设标准和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来引领和带动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同时,要搞一些教育现代化创建试点,包括试点学校、试点地区,真正让我们感觉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怎样的机制和模式。”
教育是发展之基,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是幸福之源。对于老百姓而言,对教育的满意度将实实在在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如今,在这个被称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以均衡发展、创新发展和优先发展为中心的“无锡答卷”无疑成为了开启幸福生活的密码之一。未来,如何继续探索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这份未完成的“答卷”也将继续书写。
(本文摘自2014年12月1日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