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人意象在我国诗歌中源远流长,从最早诗经的“窈窕淑女”到春秋战国时期《离骚》中大量关于香草美人的描写,再到唐宋诗词中大量的有关美人的描写。美人作为我国古典诗词歌赋的常用的寄寓对象,从最早的诗集《诗经》就开始显现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再到屈原的《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与美人之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都有大量关于美人的描写。
一、强盛国力美人比兴下的政治之恋
诗歌的代是一种联系,我们不能单纯地按编年方式来界定。在探讨的盛唐时期,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中国的批评家,在划分文学史时期时,通常采用年号、朝代的名称,或诸如‘初’、‘中’、‘晚’等朝代细分朝时期。可是,当他们回顾唐代时,却将一个源于植物生长周期的新名称插入‘初唐’和‘中唐’之间。”盛唐,没有一个朝代曾用这样一个称呼,一个“盛”字这是何等的气势恢弘。在后代读者看来,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诗歌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是文化繁盛和文学天才幸运巧合的时刻。这里涌现出了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将盛唐诗歌看成中国诗歌顶峰的想法出现于九世纪,而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牢固地植根于后来者的心中。
盛唐是一个政治开明国力强盛的国家。而无论再怎么强盛,也不是所有的有才能之士都能得到很好的任用。在那个时候,诗人们都怀有强烈的济世救国责任心。诗人们在寻求自己的政治生涯时也遭遇到了不同的挫折,用美人意象来表示寄托自己的失落心情也成为常态了。只不过这时候的政治落寞之情没这么明显,因为毕竟在那个时候政治还不至于太腐败。李白的《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覃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惟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那时候豪放飘逸的浪漫诗人李白第一次到长安寻找出仕的机会。他为了得到赏识,历经困难见到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和玉真公主一阵恳切的交谈后,希望能够得到重用。但是最后他的希望还是落空,他怅然离开钟南山,写下了上面的这首诗歌。这首诗歌中:在白露为霜,秋风凄凄的夜色中,美人隔在“云端”,只可远望,不可企及。就像李白的“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和现实没办法统一。但李白天性浪漫,政治上的无法立足不影响他对于理想人生的追逐。在李白的诗中有大量关于美人意象的描述,作为典型的盛唐诗人,他是这个辉煌时代的见证者。他的有政治抒情意味的诗歌中塑造的美人形象,也表达了这位终身不仕的大诗人无法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悲伤之情。
二、健康明朗的惜美心态
唐代宫怨诗很兴盛,据统计有宫怨诗达400首,居历代封建王朝之首。唐代宫怨诗的创作主题广泛,传播速度快,社会接受程度高,审美性强,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便被清代诗评家评为唐诗压卷作品之一。
我们发现盛唐诗人对宫怨诗中所描述的美人意象,表现出的更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与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有关。在当时宫嫔数量极其众多,各种嫔妃设置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众多的嫔妃和宫女们得到幸福的很少,大多数命运很悲惨。作为底层的宫女大抵都是皇帝奴役的对象,或端茶送水、铺床叠被,为其享受;或作乐工歌女,为其娱乐;或外派守陵,为皇族入寺观当尼姑道士,各种各样的不堪都降临在她们头上。她们的身心受到严重压抑和摧残,这就是宫怨诗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唐代是个思想相对活跃和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特别是对妇女的婚姻、着装都很宽容。不少士大夫看到了宫嫔之盛的弊端,纷纷上书陈说利害。
唐代诗人有一种积极干预社会现实的精神。李白、杜甫等等这些大诗人把济世天下当成己任,把反应社会问题当作自己的责任,唐代诗歌之所以辉煌,与诗人光辉卓越的性格人品是息息相关的。在题材上,唐诗并没有做出什么新的贡献。但是唐诗为什么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原因在于他们善于在原有的题材上表现新的体验,这样的体验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干预。诗人们在诗歌中自由地表现抒发社会的不满公开讨论对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愤慨。而这样的诗歌并没有遭受到当朝执政者的反对,反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有的还得到了皇帝的赞誉。在这样的开放的社会风气下,诗人们所写的宫怨诗塑造的美人形象也显得比前代诗人来的健康丰满富有生机。
盛唐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唐代积极上升时期的美人形象,她们是处于特定的男女相处相对和谐的封建社会中的。盛唐时期的那种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积极进取的宏达气魄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下所呈现出来的盛唐女子形象当然也是光芒四射、不同寻常的。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一、强盛国力美人比兴下的政治之恋
诗歌的代是一种联系,我们不能单纯地按编年方式来界定。在探讨的盛唐时期,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中国的批评家,在划分文学史时期时,通常采用年号、朝代的名称,或诸如‘初’、‘中’、‘晚’等朝代细分朝时期。可是,当他们回顾唐代时,却将一个源于植物生长周期的新名称插入‘初唐’和‘中唐’之间。”盛唐,没有一个朝代曾用这样一个称呼,一个“盛”字这是何等的气势恢弘。在后代读者看来,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诗歌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是文化繁盛和文学天才幸运巧合的时刻。这里涌现出了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将盛唐诗歌看成中国诗歌顶峰的想法出现于九世纪,而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牢固地植根于后来者的心中。
盛唐是一个政治开明国力强盛的国家。而无论再怎么强盛,也不是所有的有才能之士都能得到很好的任用。在那个时候,诗人们都怀有强烈的济世救国责任心。诗人们在寻求自己的政治生涯时也遭遇到了不同的挫折,用美人意象来表示寄托自己的失落心情也成为常态了。只不过这时候的政治落寞之情没这么明显,因为毕竟在那个时候政治还不至于太腐败。李白的《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覃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惟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那时候豪放飘逸的浪漫诗人李白第一次到长安寻找出仕的机会。他为了得到赏识,历经困难见到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和玉真公主一阵恳切的交谈后,希望能够得到重用。但是最后他的希望还是落空,他怅然离开钟南山,写下了上面的这首诗歌。这首诗歌中:在白露为霜,秋风凄凄的夜色中,美人隔在“云端”,只可远望,不可企及。就像李白的“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和现实没办法统一。但李白天性浪漫,政治上的无法立足不影响他对于理想人生的追逐。在李白的诗中有大量关于美人意象的描述,作为典型的盛唐诗人,他是这个辉煌时代的见证者。他的有政治抒情意味的诗歌中塑造的美人形象,也表达了这位终身不仕的大诗人无法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悲伤之情。
二、健康明朗的惜美心态
唐代宫怨诗很兴盛,据统计有宫怨诗达400首,居历代封建王朝之首。唐代宫怨诗的创作主题广泛,传播速度快,社会接受程度高,审美性强,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便被清代诗评家评为唐诗压卷作品之一。
我们发现盛唐诗人对宫怨诗中所描述的美人意象,表现出的更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与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有关。在当时宫嫔数量极其众多,各种嫔妃设置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众多的嫔妃和宫女们得到幸福的很少,大多数命运很悲惨。作为底层的宫女大抵都是皇帝奴役的对象,或端茶送水、铺床叠被,为其享受;或作乐工歌女,为其娱乐;或外派守陵,为皇族入寺观当尼姑道士,各种各样的不堪都降临在她们头上。她们的身心受到严重压抑和摧残,这就是宫怨诗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唐代是个思想相对活跃和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特别是对妇女的婚姻、着装都很宽容。不少士大夫看到了宫嫔之盛的弊端,纷纷上书陈说利害。
唐代诗人有一种积极干预社会现实的精神。李白、杜甫等等这些大诗人把济世天下当成己任,把反应社会问题当作自己的责任,唐代诗歌之所以辉煌,与诗人光辉卓越的性格人品是息息相关的。在题材上,唐诗并没有做出什么新的贡献。但是唐诗为什么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原因在于他们善于在原有的题材上表现新的体验,这样的体验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干预。诗人们在诗歌中自由地表现抒发社会的不满公开讨论对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愤慨。而这样的诗歌并没有遭受到当朝执政者的反对,反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有的还得到了皇帝的赞誉。在这样的开放的社会风气下,诗人们所写的宫怨诗塑造的美人形象也显得比前代诗人来的健康丰满富有生机。
盛唐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唐代积极上升时期的美人形象,她们是处于特定的男女相处相对和谐的封建社会中的。盛唐时期的那种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积极进取的宏达气魄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下所呈现出来的盛唐女子形象当然也是光芒四射、不同寻常的。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