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历史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zcy_yt190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传统史学就是一部帝王的家谱,这当然是激愤之言,但也还是说明了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希腊的崇高,罗马的壮观”,还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在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如果不是帝王将相,起码也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而升斗小民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则鲜有“问津”。偶有记述,亦因“王者欲知闾巷风俗”,不过,这种专记琐细之事虽也是为“资治”之用,却并不能享配“正史”的殊荣,只能被“不入流”地称为“稗史”。稗者,卑微者也。
  卑微者的历史当然无足轻重,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甚至根本不被记录。随着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我才体会到,在史书中有时看似“无关痛痒”的一句话或一个抽象的概念后面,往往事关千百万人的悲欢离合,一生一世。
  
  为普通人的历史作证
  
  1953年末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史书中只是短短一句,至多是分析这一政策对国家“工业化”的作用,而这一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则从不提及。几年的“知青”经历使我感到,就人数之众与时间之长而言,看似“平平淡淡”的“统购统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实际超过了包括“文革”在内的任何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统购统销”一实行,社会立即分为吃“商品粮”与吃“农业粮”两大阶层,并且实行严格的“世袭制”。吃“农业粮”者实际成为“二等公民”,要想成为吃“商品粮”者,确乎“难于上青天”,许多心有不甘者想改变身份,造成了数也数不清的悲喜剧。
  “统购统销”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由于没有粮票,农民的活动半径非常有限。当时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如果没有粮票,休想买到一碗粥、一个馒头、一两点心……农民进城,只能准备充足的干粮。若要出省,“含油”的全国粮票更加难得,就是城里人想领取全国粮票也要单位开“出差证明”,农民更是想都不敢想,这使他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有亲人病重时农民最需粮票,因为若要到大中城市医院住院,没有粮票患者根本住不进去,陪护者也无法在城里生活。为了得到粮票以应急需,一些人只得以高价购买原本“无价”的粮票,这种“黑市”屡经“严打”而不绝,当因这种“非法交易”确是社会生活的需要。无论是为了“拉关系”还是出于真诚的同情,当年“知青”最常行的“善举”之一,就是给老乡一些从家中带来的粮票。所以,只有废除了粮票,才有今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重获“解放”。
  由粮食的“统购统销”开始,各种票证越来越多,这其实是经济越来越困难的表现。在经济发展较好的1964~1965年,商品略为充足,票证就开始减少,而在“文革”10年间,票证的种类达到顶点。从鸡鸭鱼肉到烟、酒、糖、瓜子、花生、粉丝……从自行车、缝纫机、座钟、大立柜到线袜、尼龙袜、卫生纸、打火石、火柴、肥皂、灯泡、线团……许多东西只有在年节才有供应,不仅限量,而且限时,过期作废;而且,即便是票证规定的东西,也只有北京、天津、上海才能保证供应,其他许多地方连票证规定的东西都不能保证供应。生活是纷繁复杂的,这种简单的“一刀切”必然造成生活的荒诞,几年前《北京晚报》曾举办过一次“票证的故事”征文,不少作者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诉说了一个个真实、具体、生动、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生活本身的荒诞,有时竟超过了“黑色幽默”作家们的想像。不过,这次征文“正入佳境”之时却不知何故戛然而止,令人不胜惋惜。好在近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票证旧事》(1999年1月版),辑录了一些人写的亲身经历,为那一段普通人的历史“作证”。王春瑜1961年决定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为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费尽周折,他才凑足了票证买到一张双人铁床、一把暖水瓶、一个洗脸盆、一只痰盂,算是置办了“家当”。书中还印有当时武汉市的“结婚购物证”,规定凭证才能买到暖瓶、被面、脸盆之类。宁宗一当时小孩才出生几十天,家中唯一的一把暖瓶被打,生活极不方便。而一把暖瓶要一年所发的全部“工业券”,根本无法购买,只好硬着头皮向邻居暂借(邻居也只有一把),以渡过难关。此后,暖瓶成了他的一种心病,生怕打破,“夜里睡觉都变成了大喜、大悲和大惊的梦”,不是梦见买到新暖瓶,就是梦到暖瓶被打。翁美英1961年生孩子时,街道特别照顾,给了她一张铝锅票,使她着实高兴了好几天。烟票只发给“烟民”,但“烟民”的资格要由个人申请、领导认可,不少人为了给亲友搞烟票也开始吸烟,不想往往“弄假成真”,自己也因此上瘾。而且,烟票是根据职务高低分等级的,低级者不能买高级烟。由于食油定量极紧,时为农工的张贤亮发明的“眼药瓶滴油法”在农场迅速推广。花生早成奢侈品,时为北京市长的彭真大费脑筋,终于在春节搞到一批花生,全市每人二两。梁晓声永远感激他们街道的票证员王姨,因为她的偷偷照顾,“那些年我们比别的城市居民吃到了更多的豆腐”。不是过来人大概很难想像,在当时能多吃些豆腐确可谓“恩重如山”!如果家里要买被面或有人要添棉衣,就要集中全家有限的几张布票;为省布票,有人在春天只好将棉衣里的棉花掏出作单衣穿。殷慧芬的妹妹下乡时,舅妈买件衬衣送她,但声明布票要还。由于殷家一时未能还上,结果亲人反目,两家人5年互不来往,形同路人。敬一丹家里要找块好一点儿的补丁布都很困难。当然,在所有票证中最重要的是粮票,由于定量极少,多数人家都有浮肿病人。何满子当时正在“劳改”,“饿得眼珠发绿,浑身浮肿的人们为了几斤粮票打死人的案子,我就听见过多起;还与一个因抢十几斤粮票和少数钞票而在铁路边打死人的死刑犯一同在宁夏中卫县的公安局拘留所里呆过”。林希、老鬼所写关于粮票的亲身经历,读来都使人唏嘘不已……当然,这些还都是城里人写票证制给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若由农村人来写“没有票证的故事”,一定更有一番悲凉。
  由于几乎一切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这些名目繁多的票证犹如一条条绳索,将人牢牢束缚起来,个人被票证的发放者,单位、街道紧紧控制,无法松动。票证,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措施,而且成为社会、政治控制的手段,甚至使个人在消费领域的选择自由都极其有限。人们往往为多买半斤肉、一把粉丝、几包火柴、一块肥皂……而想法设法拉关系、“走后门”。当基本生活必需品都要“走后门”才能得到满足时,“走后门”就具有了某种“普遍性”与“合理性”,当然结果必然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普遍下降,所谓“道德滑坡”,即由此时始。
  事情完全倒了过来,原本只应在短暂的“非常时期”才对少数物品实行定量供应,但在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却是大多数物品都要实行定量供应!要回想当年哪些东西不凭票供应,还真要大费一番脑筋。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票证”正在退出我们的生活成为历史文物,成为“十年浩劫使我国经济达到崩溃边缘”的最好注脚,是“计划经济”失败的有力物证。
  
  珍视“常识”
  
  “日常生活”与政治本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或许恰因为此,在一定要“政治统帅一切”的“那个年代”,政治总是“大规模侵入”、甚至要取代日常生活。所谓“日常生活”就是以“常识”为基础,不过“常识”因太平常普通而常为各路英豪所不屑,所以他们往往不顾常识地要压制甚至消灭(如果可能)“日常生活”。起码,要将日常生活压至最低,使“泛政治”中最后一个小小的逃避之所也不复存在。
  为达到这一目的,当年硬是不顾常识,把千百万农民组成“人民公社”,各家不能生火做饭、必须到“集体食堂”吃“大锅饭”,终酿成巨祸。农民虽无任何高深的理论,但凭常识就知道这一套行不通,食堂不久就不得不解散。“公社”在低效运行20余年后,最终还是不得不解散,这实际也是农民消极抵制的结果。记得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我插队的村子也派进了工作组,贯彻“大寨精神”,要用“记政治分”取代“记劳动分”。就是说,不以每人干活的多少好坏来记工分,而以“政治表现”,即家庭出身、会不会“讲用”等作为记分标准,明确规定“四类分子”不论活干了多少、干得多好都不能记满分。但工作组前脚刚离村,农民后脚就恢复了“劳动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说得再好听也长不出庄稼”。这,本是生活常识。
  家庭无疑是日常生活的核心,所以大办“公社”的理想状态是取消家庭。这一理想当时虽然未能实现,但10年后“文革”中的“五七”干校却部分地取消了家庭。夫妻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而是要随工作单位下放,往往是天各一方。在同一单位工作的夫妻,也是分别住“男营”“女营”(随行子女亦分住男、女营),集体劳动,集体吃饭,根本没有“夫妻生活”的时间与空间。个人的私秘空间,已经不复存在。一旦失去私秘空间,个人的一切都被彻底暴露,如此权力者才有一种安全感。
  与此同时,意识形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几乎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甚至直接用赤裸裸的暴力“大破四旧,大立四新”。那时,不少私人通信的开头和报纸文章一样,不是“首先让我们敬祝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万寿无疆……”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然后才是个人的“私事”。有些地方甚至规定买卖东西时顾客和营业员都要或先“敬祝”或先背诵一段“最高指示”,然后再谈“买卖”。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的语言,就这样为一种刻意制造的意识形态语言所强暴。“文革”结束不久轰动一时的相声《如此照相》,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那时每人每天都要各有几十分钟的“早请示”“晚汇报”,站在毛主席像前以各种集体仪式“表忠心”(没有工作单位或上学的必须参加街道“居委会”组织的“请示”“汇报”)。葛剑雄在1968年冬得了急性阑尾炎,住院开刀后只第一天早上经过说明被免去“早请示”,但当晚还是被迫到“忠字室”作“晚汇报”,以后的“请示”“汇报”自不能免,每次在“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主席身体永远健康”后还要读大段毛主席语录、唱多首颂歌,差不多要20多分钟。可怜他每次只得尽量张大嘴(表示念、唱)但压低声音(减轻腹部震动),同时将右手按在刀口上减轻痛疼,幸得医生照顾以“刀口发炎”免去了跳“忠字舞”。(《病室忆旧》,1997年11月2日《文汇报》)在那10年中,人们的日常娱乐只有几部干巴巴、进行政治说教的“样板戏”,非“样板”的一切都被严禁。人们的发型、头发的长短都有严格的限定,梳妆打扮,涂脂抹粉统统是“资产阶级”……服装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原应最个性化、最丰富多彩,但在“全面专政”的年代却成为“管制”最严的领域之一。服装的式样、颜色只准有单调的几种,裤脚的宽窄有严格的限定,宽不能超过几厘米,窄不能少于几厘米,着装稍微艳丽、稍有不同就是“奇装异服”,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要受到严厉批判。1966年“红八月”在一夜之间满城几乎都是“黄军装”,而这,却是以骇人的血腥与暴力实现的。透过服装史研究,透过日常生活史研究,人们对这背后的权力、暴力是如何对“日常生活”进行宰割的过程看得更加具体、生动、透彻。
  “文革”结束,“日常生活”一点一点恢复,当然并不完全顺利。在西方音乐被禁十几年后,广播中第一次播出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但前面必须说明“这是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生前非常喜欢的乐曲”。喇叭裤、牛仔裤、迪斯科的出现都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批判、禁止。于是,人们不得不论证中国在唐代就有喇叭裤,所以是“民族的”而不是“西方”的;牛仔裤最初是“美国劳动人民”的服装,而不是“资产阶级”的;迪斯科是源于非洲黑人的舞蹈,而不是现代西方没落、颓废的表现……今天,这一切无疑令人哑然失笑,因为生活本身就是“理由”,不需要另一种“更高”的辩护。但在当时,这却是为“日常生活”进行的一种必要而庄严的辩护。因为面对一种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长期侵入与否定,不得不也以意识形态来为之辩护。
  “常识”凡人皆有,确不足贵,然而一旦“缺乏常识”,日常生活就会变得异常荒诞、可怕。“日常生活”的变迁史,就是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史。
  
  为历史留痕
  
  不过,要让芸芸众生进入“历史”谈何容易。“一将功成万骨枯”,青史留名、进入历史的只是“一将”,而那荒郊野岭的累累“万骨”只能无名无姓地任“草没了”,无法进入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文献”就没有“历史”,或者说,“历史”是由“文献”形成的,因为无征不立是历史学最基本的学术规范和起码要求。然而,某种“历史的局限”却也因此而生。
  “日常生活”纷繁复杂,许多方面难以形成文献,有时即便有“文献”,也因“平常”而习焉不察,未加重视,更未作为“史料”保留。如1972年初,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与此前的“全封闭”相比,来华的外国记者人数猛增。时处“文革”时期,正“狠抓阶级斗争”,“敌情观念”极强,于是各单位、居委会都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熟背与“外宾”接触的有关规定。笔者当时从农村回城探亲,也与其他“知青”一起被召到居委员开了半天会,学、背这一规定。其中一条规定,如外宾到某商场时,该商场所有商品可不“凭券”敞开供应,但中国居民买后不得离开商店,要等到外宾走后再到柜台将货退还。据传达说曾有人乘外宾在时买了好几双尼龙袜(当时买尼龙袜要“工业券”,买线袜要“线票”,这些券、票发放量非常少)就想走,但在门口被有关人员拦住,后来袜子全退不说,还通知了工作单位,受到处分。“规定”对外国人可能提出的种种问题都提供了“标准答案”,如“文化大革命”是“很有必要”,“五七干校”、“上山下乡”是“大有好处”或“很受锻炼”,有关工资、家庭收入的答案是“生活很好”或“够用”。我记得,各种问题中只有家庭人口的答案是“可如实回答”。当时就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有外宾问一老头家有几口人,这位老人生怕答错担不起责任,一时紧张,像在居委会“考试”一样慌忙回答“可如实回答”,弄得外宾莫名其妙。若仔细研究,从这一纸“规定”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夷夏之大防”、控制之严密、宣传的伎俩、经济的衰败……同时,对不少外宾回国后对“文革”中的中国那种到处“莺歌燕舞”的热情报道,也就可以理解了(但如今却有国人为“学术创新”而将此类报道作为“文革”乃“真民主”一类的论据)。这一纸“规定”当时广为下发,但大家都是背完就扔,笔者现在突感其重要,问过许多人,竟无一人(包括笔者在内)将其保留。日常生活的许多“文献”,往往就是这样丧失的。
  更严重的是,有些存留的“文献”与“生活”实际正好相反。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绝大多数都是想方设法留城不成后被迫而去,临行的场面哭声一片,凄凄惨惨。但每批“知青”下乡时都要组织一个盛大的“场面”,敲锣打鼓,红旗招展,胸带大红花手捧“红宝书”在毛主席像前宣誓表决心扎根农村一辈子……于是,报纸上的图片和文字报道,新闻纪录片中全是这种“盛大”的场面,而真实的凄惨根本无人敢记录,因为这是“破坏上山下乡伟大战略部署”,这在当时不仅罪可入狱甚至有杀身之祸。“真实的凄惨”就这样完全为“虚假的盛大”所取代。历史留下的,就是这种“盛大”。同样,当年“知青”在招工、招生、参军时“走后门”更是司空见惯,甚至“无所不用其极”。不过,走完“后门”却都还需要完备“正常”的手续,所以审查档案,群众推荐、基层组织审查批准……各种“合法”手续一应俱全。档案是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文献,如果以档案为准,就会得出当时基本没有“走后门”的“历史性”结论。“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形塑的。
  看来,在“档案”文献之外,可能还有另一个“历史”。
  
  “识小”者未必不贤
  
  这种只有“宏大叙事”的历史观,自然引起了一些史学家的不满,胡适便是其中一位。他在1930年拟就的《上海小志序》中写道:“‘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这两句话真是中国史学的大仇敌。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很少人能够正确回答这两个问题。朝代的兴亡,君主的废立,经年的战争,这些‘大事’,在我们的眼里渐渐变成‘小事’了。《史记》里偶然记着一句‘奴婢与牛马同栏’或者一句女子‘蹑利屣’,这种事实在我们眼里比楚汉战争重要得多了。”因为从中可以引起诸如汉代的奴隶是如何生活、妇女缠足由何而起等有关时代社会生活的问题。“这种问题关系无数人民的生活状态,关系整个时代的文明的性质,所以在人类文化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史料。然而古代文人往往不屑记载这种刮刮叫的大事,故一部二十四史的绝大部分只是废话而已。将来的史家还得靠那‘识小’的不贤者一时高兴记下来的一点点材料。”
  “早岁哪知世事艰”,或许,只有在“当拿云”的“少年心事”渐消之后,我们才会注意到轰轰烈烈、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背后那平淡无奇、日复一日“长时段”的“日常生活”,才会知道“识小”者未必不贤;只有在经历过“日常生活”受到严厉干涉、粗暴侵犯的日子,我们才知道、才能体会到“日常生活”的重要,甚至是那样地值得珍视……□
  (编辑:张良摄影:史利)
其他文献
波导的跳跃发生在2000年9月。那个月的手机销量猛增为前8个月平均销量的3倍,如果不是供应不足断了货,增幅大概会是6倍。且此后的销量仍在稳步上升。现已达到每月回款近2亿的速度。如果说在10个国产手机品牌中,两个遥遥领先者——波导和科健——在9月份以前“到底谁第一还说不清楚”的话,9月份之后,波导的领先之势已日趋明显。据国泰君安的证券分析员估计,波导全年的销量大约为60万台。虽然在全国市场2000多
期刊
后发制人    甄荣辉是一个商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这点,几乎接触过他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无论是从最初的投资、创业模式,还是之后的企业管理,我们不难看出,他还是一个具有缜密思维的人。一些创业者凭借的是先知先觉的判断或者前行的勇气,而甄荣辉本人更多依赖的是一种常规化的商业思维与比别人更加严密的思考,更能理解互联网上商业服务的定义,在躁动的互联网世界中,这点,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创新。  国内最早
期刊
今年9月13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3点半,60岁的华裔美籍科学家李文和,在律师和儿子李泽中、女儿李纯宜、亲友和支持者陪同下,走出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市联邦法庭,正式离开被囚禁了9个月的监牢,恢复自由之身。当天,李文和穿着浅灰色西装,神情愉快。在被问及回家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时,他笑着说:“我会去钓鱼让自己紧张的心情放松。”他的邻居们早已在屋前挂上美国旗和欢迎他回家的标语,并为他订购了20多公斤凉拌肉,在冷
期刊
风起潮汕    在温州做外贸生意的朱文怎么也没有想到,广东潮汕的骗税案会对他的生意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他最早听说潮汕的骗税案是在2000年9月底,当时厦门远华案还是全国关注的焦点,而外贸系统已经传说在广东的潮汕地区有一桩比远华案更大的外贸案子。当时他只是隐隐约约听说案子与骗取出口退税有关。  到11月份,各地骗取出口退税案已经开始见诸于国内媒体。虽然现在还不能知道骗取出口退税案的总金额,但是从打
期刊
沃尔玛的两块招牌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理想人物是“微软”的比尔·盖茨,而80年代的经营天才则是“沃尔玛”的山姆·沃尔顿。记得1992年正当美国总统选举时,乔治·布什为了挖克林顿的选票,亲自跑到阿肯色州本顿维尔市授予沃尔顿“名誉勋章”,表彰这位“体现了创业家精神,是美国人理想中的伟大人物”的杰出人士。这说明沃尔玛及其创立者沃尔顿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分量。在美国股市上,沃尔玛股票从上市到沃尔顿故去
期刊
超级卖场开张    这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商店:  它的店面只是在一条狭窄过道上流动的小车,它开张一次的售卖时间只有短短的15分钟,它摆放出来的商品不到20种(大部分是在其它地方还见不到的新奇之物),更奇妙的是,这个商店身处天空。  正因为在空中,这样一个毫不起眼、似乎和一般的精品店没什么两样的“卖场”有望成为中国零售业的另一个“超级终端”。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在未来的中国天空中,每天将有1000多个这
期刊
做挑战者而非跟随者    目前手机行业内有这样一个共识:国产手机在品质和性能等各方面已经与洋品牌相差无几,但是与洋品牌还有一定的品牌距离,使得它在市场上并不被同样看好。按理来讲,国产手机是在这个行业上升最快的时候进入,时机应该是有利的。但中国的消费者目前并不了解国产手机好在哪,并不知道国产手机也完全是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来生产的,同样可以拿到全世界去漫游,大家都是通用的。  因此对于国内手机企业来讲,
期刊
中国.com员工手捏10美元/股的认股权证,面色蜡黄地盯着自家公司的股票在Nasdaq从12美元/股一路泄到3美元/股,甚至更低;风险投资无法直面中国.com内部私募价格高过公开募股价格的现实,争吵争吵再争吵之后,决定无限期押后上市日期,并不再投资;30美元/股买新浪股票的股民们,12美元/股买搜狐股票的股民们,10美元/股买网易股票的股民们,在美国指天起誓永不再信“中国概念”;在这边,中国CEO
期刊
最高法院的新规矩    中国社会的传统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美国社会的传统是发财当官,扬名天下。1961年,福特汽车公司总裁麦克纳马拉出任当时年薪为2.5万美元的国防部长一职,而此公当年在福特公司的年收入,薪水加股票高达100多万美元。一般来说,美国人出任政府公职,主要是为了施展个人的政治抱负,或是为了扬名天下,绝对不是为了发财,也根本发不了财。  可是,靠出任政府公职来扬名天下绝非易事。一来新闻
期刊
最大的市场和战场    世界上几家通信行业的老大,诸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和沃达丰都突出眼珠地紧盯着中国这块市场:在世界移动电话领域里,中国不但增长得最快,也是数量增加得最多的一个市场。尤其在中国将入而未入WTO之际,那些将向国外电信公司开放市场的承诺,更是吊足了老大们的胃口。全球电讯业的权威咨询部门,加德纳集团新加坡办事处的专家们预计,2000年末,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将为7800万户。这个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