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自“双十一”一开始,很多同学就“失去了双手”——注意,这并不是鬼故事,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啊,虽然同学们总觉得自己马上又会长出新的双手,但别忘了还有“双十二”啊!还有不甘落后的圣诞节、新年、情人节啊……紧锣密鼓,虎视眈眈,绝对不会放过你!这也许真的不只是你们的错。虽然你们就是没有自制力的女同学,但那些商家为了“收集你们的手”,也确实下了真正的苦功夫啊。所以,下次当有人问起你们手的去向,尽管和他们侃侃这个。
原始人就在囤货了!
远古时代人们的生存本能,也许仍在某些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旧金山州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莱恩·豪威尔的研究表示,购物的“冲动性”意识也许是从刀耕火种的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原始人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要马上“囤”起来,因为不知以后还能不能碰上——这和囤货时的你是不是很像?
此外,考试通过庆祝一下吧;无聊死了来点刺激的吧;这么便宜不买不行啊……“剁手族”这些清奇的脑洞、总能找到的借口,说不定也是他们身体里的原始基因。
即使是大哲学家狄德罗,也会成为睡袍的奴隶
你当然有过这样的经历:买了一条新裤子,就会买一双搭配的新鞋子,然后是衣服、背包……不仅是我们,就连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哲学家狄德罗也是如此,他在收了一件华丽的深红色睡袍之后,慢慢换掉了公寓的家具、换掉无数的日常衣物,最后竟然要打工供养自己华丽的房子。他还曾专门为此写过一篇论文《与旧睡袍别离的忏悔》,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形称为“狄德罗效应”。
虽然我们的消费初衷是“统一”(与自己日常生活所用呈一个整体),但也有那么些时候,当偶然拥有了与当下并不统一但品质很高的事物,我们会愤怒地“重建自己”,以新事物建立新的“统一”标准,开始更换其他事物去匹配它。很不幸的是,虽然迈出不“统一”的第一步很难,但商家总是知道该如何制造更多的“狄德罗”。而且,下一次的替换并不会持续太久——心理学发现,在你不断获得更好的体验时,“幸福感”也许会适应得比你还快,很快,你就会想要更更好的了。
科技进步大多数时候是帮倒忙的
有个笑话说,男人根本不会懂得女人买买买的乐趣:买买买开心,等等等开心,拆拆拆更开心!所以买的不只是一件东西,更是这么长时间的好心情。也就是说相比实体购物,网购带给人的愉悦频次要高得多,于是养成一票剁手大军。早些年网购,大家还都喜欢选择货到付款,到了这几年,生活里带现金的人都少了,何况“一键支付”如此便捷?可是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感觉——刷卡的时候,轻松得简直就像在花别人的钱?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证实了这点:刷卡消费时,你感觉到的“代价感”要远远低于现金消费……当心双手吧!
防“剁手”还是有方法的,
虽然我知道你不会听
1 不要在晚上网购。经过一天的劳累,人的自控力额度已经殆尽,你根本没力气阻拦自己(这也是秒杀为什么总在零点的原因)。所以在购物前吃块巧克力绝对不“亏”——大脑是通过消耗葡萄糖来释放自控力的。付款之前先等20分钟。也差不多足够让头脑冷静下来。
2 如果不想变成新时代的狄德罗,在买一件“奢侈品”时,不妨先告诉自己: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购买,而很可能是一次“换血”,然后再判断能否承受。
3 意识到自己处在冲动边缘时,想想你最热爱的事物——这次消费的代价是不是约等于一次旅行?或者,多少个小时的工作才能还清这笔“巨款”?
4 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购物网站、APP,还是尽量能离多远离多远吧,如果你仍然觉得自己可以“只看不买”,就千万别挂钩银行卡、开通一键付款……且不说它们的便捷让你的“肉痛感”低到极致,商家的花样,也不是你想抵挡就能挡得住的。
朋友邻居陌生人统统都是神助攻
好朋友间的消费观和消费情况往往相近,这并不是偶然。《消费者行为学期刊》曾发表的一篇报道中说,从8岁开始,我们就会慢慢倾向于靠近朋友们的购物观,这种影响还会不断增强。
陌生人也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彼此的消费。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你看到越多周围的人买东西,你的购买几率就会越高,且还会倾向于与他们购买同类甚至完全一样的东西。
音乐、摆放和气温,商店里都是大学问
我们总是以为作为消费者,自己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即使科学已经无数次证明我们有多容易受到影响——你也许已经知道,那些被摆放在货架最显眼位置的商品往往是有“背景”的,商店里的暖气是为了掏空你的钱包(同样一件商品,当你在温暖环境下,会觉得它更“值得”)。还有好多其他的呢:商家播放的音乐也会影响你的购买选择,下次去西餐厅和快餐厅时不妨留意,当前者播放起让人舒适的爵士乐,你是否更愿意点上一杯红酒?而快餐店往往在播放快节奏音乐——这样你就会吃得更快些,他们的翻台率自然也更高些。
不要小看广告,人家贩售“美好的未来”
如今,不懂点心理学都不好意思卖东西,而最会玩的商家们可能早已不再卖给你“实用”,而是在贩售一个“十分令人期待的未来”。这件商品到底能做什么在如今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花了很少的价钱,就能买到一些“生活的新意”。但事实上是这样么?——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特别擅长欺骗自己“未来会……”,我们倾向于认为,以后的自己会比当下更好。而你的这个自欺倾向恰好被广告商准确地抓到,想挣脱自然难上加难,而且,他们根本不必担心你真的会得到满足、不再消费——相信幸福取决于达到某个目标的人,总是倾向于确立新的目标。
原始人就在囤货了!
远古时代人们的生存本能,也许仍在某些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旧金山州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莱恩·豪威尔的研究表示,购物的“冲动性”意识也许是从刀耕火种的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原始人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要马上“囤”起来,因为不知以后还能不能碰上——这和囤货时的你是不是很像?
此外,考试通过庆祝一下吧;无聊死了来点刺激的吧;这么便宜不买不行啊……“剁手族”这些清奇的脑洞、总能找到的借口,说不定也是他们身体里的原始基因。
即使是大哲学家狄德罗,也会成为睡袍的奴隶
你当然有过这样的经历:买了一条新裤子,就会买一双搭配的新鞋子,然后是衣服、背包……不仅是我们,就连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哲学家狄德罗也是如此,他在收了一件华丽的深红色睡袍之后,慢慢换掉了公寓的家具、换掉无数的日常衣物,最后竟然要打工供养自己华丽的房子。他还曾专门为此写过一篇论文《与旧睡袍别离的忏悔》,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形称为“狄德罗效应”。
虽然我们的消费初衷是“统一”(与自己日常生活所用呈一个整体),但也有那么些时候,当偶然拥有了与当下并不统一但品质很高的事物,我们会愤怒地“重建自己”,以新事物建立新的“统一”标准,开始更换其他事物去匹配它。很不幸的是,虽然迈出不“统一”的第一步很难,但商家总是知道该如何制造更多的“狄德罗”。而且,下一次的替换并不会持续太久——心理学发现,在你不断获得更好的体验时,“幸福感”也许会适应得比你还快,很快,你就会想要更更好的了。
科技进步大多数时候是帮倒忙的
有个笑话说,男人根本不会懂得女人买买买的乐趣:买买买开心,等等等开心,拆拆拆更开心!所以买的不只是一件东西,更是这么长时间的好心情。也就是说相比实体购物,网购带给人的愉悦频次要高得多,于是养成一票剁手大军。早些年网购,大家还都喜欢选择货到付款,到了这几年,生活里带现金的人都少了,何况“一键支付”如此便捷?可是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感觉——刷卡的时候,轻松得简直就像在花别人的钱?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证实了这点:刷卡消费时,你感觉到的“代价感”要远远低于现金消费……当心双手吧!
防“剁手”还是有方法的,
虽然我知道你不会听
1 不要在晚上网购。经过一天的劳累,人的自控力额度已经殆尽,你根本没力气阻拦自己(这也是秒杀为什么总在零点的原因)。所以在购物前吃块巧克力绝对不“亏”——大脑是通过消耗葡萄糖来释放自控力的。付款之前先等20分钟。也差不多足够让头脑冷静下来。
2 如果不想变成新时代的狄德罗,在买一件“奢侈品”时,不妨先告诉自己: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购买,而很可能是一次“换血”,然后再判断能否承受。
3 意识到自己处在冲动边缘时,想想你最热爱的事物——这次消费的代价是不是约等于一次旅行?或者,多少个小时的工作才能还清这笔“巨款”?
4 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购物网站、APP,还是尽量能离多远离多远吧,如果你仍然觉得自己可以“只看不买”,就千万别挂钩银行卡、开通一键付款……且不说它们的便捷让你的“肉痛感”低到极致,商家的花样,也不是你想抵挡就能挡得住的。
朋友邻居陌生人统统都是神助攻
好朋友间的消费观和消费情况往往相近,这并不是偶然。《消费者行为学期刊》曾发表的一篇报道中说,从8岁开始,我们就会慢慢倾向于靠近朋友们的购物观,这种影响还会不断增强。
陌生人也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彼此的消费。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你看到越多周围的人买东西,你的购买几率就会越高,且还会倾向于与他们购买同类甚至完全一样的东西。
音乐、摆放和气温,商店里都是大学问
我们总是以为作为消费者,自己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即使科学已经无数次证明我们有多容易受到影响——你也许已经知道,那些被摆放在货架最显眼位置的商品往往是有“背景”的,商店里的暖气是为了掏空你的钱包(同样一件商品,当你在温暖环境下,会觉得它更“值得”)。还有好多其他的呢:商家播放的音乐也会影响你的购买选择,下次去西餐厅和快餐厅时不妨留意,当前者播放起让人舒适的爵士乐,你是否更愿意点上一杯红酒?而快餐店往往在播放快节奏音乐——这样你就会吃得更快些,他们的翻台率自然也更高些。
不要小看广告,人家贩售“美好的未来”
如今,不懂点心理学都不好意思卖东西,而最会玩的商家们可能早已不再卖给你“实用”,而是在贩售一个“十分令人期待的未来”。这件商品到底能做什么在如今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花了很少的价钱,就能买到一些“生活的新意”。但事实上是这样么?——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特别擅长欺骗自己“未来会……”,我们倾向于认为,以后的自己会比当下更好。而你的这个自欺倾向恰好被广告商准确地抓到,想挣脱自然难上加难,而且,他们根本不必担心你真的会得到满足、不再消费——相信幸福取决于达到某个目标的人,总是倾向于确立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