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的学习目标,倡导主动学习、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目标,把个性、潜能、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作为课程实施中关注的重点。
在学习第十二单元的《有机合成材料》这一课题后,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的内容是使用塑料制品的利与弊。学生通过翻阅资料,深入田间地头考察地膜覆盖后废弃塑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土壤污染,走村串户访亲问友聆听老百姓对塑料制品特别是包装袋使用的意见和建议,回到课堂上开展“使用塑料制品的利与弊”的辩论会,经过正反双方唇枪舌剑最终达成共识——塑料制品要用,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使用;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利用高科技手段生产出可定期自解的塑料制品;回收各种废旧塑料制品等。通过这次活动不但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挖掘课程资源,注重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它以直观现象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培养能力。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亲自参与,通过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学习《金属资源保护》这一课题的前一周,笔者就给学生布置铁钉锈蚀条件的实验探究任务。这一实验装置和操作都比较简单,且器材易找,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高。上这一节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结合实验,互相交流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铁生锈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氧气充分接触,二是要与水接触,通俗地说,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当学生明白铁生锈的条件之后,他们就会联想到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防锈方法,他们踊跃发言,列举出了好多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给铁制品表面涂油、刷漆、镀金、烤蓝、生成氧化物保护膜等。通过化学实践活动,不仅活泼了课堂教学,而且学生体验了科学考察的一般过程,初步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也得以提高。他们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整合教材,实践课改理念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教师应以课标为本,以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使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对教材的处理中,使自己真正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造者。死抠课本照搬教材是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灵活取舍,加工整合才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这一课题时,学生把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成CaCO3+2HCl=CaCl2+H2CO3,加之后面又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对这一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已得以“巩固”,致使今后很难纠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直接给学生教成CaCO3+2HCl=CaCl2+H2O+CO2↑,省略了课本上的第一步生成物的写法。
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学生仍然写不出正确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课本(人教版下册)第七十二页的“活动与探究”中的四种溶液两两之间是否发生反应也无法判断,笔者认为其原因是课本上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写得过于概括,它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出现断层,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具体概括为:第一,反应物“无酸必可溶”;第二,生成物“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同时增加了复分解反应过程中的一个特征“各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不变”,同时概括出酸碱盐在水的溶解性规律等内容,通过几次练习,绝大部分学生就能写出正确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
四、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发展性评价
过去,教师多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只注重学习结果,观念陈旧落后,评价手段单一。评价是教师管理学生的工具,把评价等同于考试,教学评价起不到促进学生学习、完善教师教学的作用。因此,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从单纯的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使其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变,有利于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教师反思意识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评价外,还应注重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化的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等。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探究能力、学习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目标,把个性、潜能、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作为课程实施中关注的重点。
在学习第十二单元的《有机合成材料》这一课题后,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的内容是使用塑料制品的利与弊。学生通过翻阅资料,深入田间地头考察地膜覆盖后废弃塑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土壤污染,走村串户访亲问友聆听老百姓对塑料制品特别是包装袋使用的意见和建议,回到课堂上开展“使用塑料制品的利与弊”的辩论会,经过正反双方唇枪舌剑最终达成共识——塑料制品要用,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使用;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利用高科技手段生产出可定期自解的塑料制品;回收各种废旧塑料制品等。通过这次活动不但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挖掘课程资源,注重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它以直观现象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培养能力。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亲自参与,通过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学习《金属资源保护》这一课题的前一周,笔者就给学生布置铁钉锈蚀条件的实验探究任务。这一实验装置和操作都比较简单,且器材易找,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高。上这一节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结合实验,互相交流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铁生锈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氧气充分接触,二是要与水接触,通俗地说,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当学生明白铁生锈的条件之后,他们就会联想到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防锈方法,他们踊跃发言,列举出了好多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给铁制品表面涂油、刷漆、镀金、烤蓝、生成氧化物保护膜等。通过化学实践活动,不仅活泼了课堂教学,而且学生体验了科学考察的一般过程,初步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也得以提高。他们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整合教材,实践课改理念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教师应以课标为本,以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使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对教材的处理中,使自己真正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造者。死抠课本照搬教材是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灵活取舍,加工整合才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这一课题时,学生把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成CaCO3+2HCl=CaCl2+H2CO3,加之后面又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对这一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已得以“巩固”,致使今后很难纠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直接给学生教成CaCO3+2HCl=CaCl2+H2O+CO2↑,省略了课本上的第一步生成物的写法。
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学生仍然写不出正确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课本(人教版下册)第七十二页的“活动与探究”中的四种溶液两两之间是否发生反应也无法判断,笔者认为其原因是课本上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写得过于概括,它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出现断层,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具体概括为:第一,反应物“无酸必可溶”;第二,生成物“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同时增加了复分解反应过程中的一个特征“各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不变”,同时概括出酸碱盐在水的溶解性规律等内容,通过几次练习,绝大部分学生就能写出正确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
四、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发展性评价
过去,教师多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只注重学习结果,观念陈旧落后,评价手段单一。评价是教师管理学生的工具,把评价等同于考试,教学评价起不到促进学生学习、完善教师教学的作用。因此,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从单纯的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使其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变,有利于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教师反思意识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评价外,还应注重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化的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等。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探究能力、学习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