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47-02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护士被允许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操作以来,广大的护理工作者,在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操作的同时,如何快捷、顺利地将治疗药物输入到患者的体内,又能减轻病人痛苦及血管的损伤,确保穿刺一次成功,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笔者在2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和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技巧,即非握拳并按压血管下端、改变持针方式、见回血不进针、二条胶布固定,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资料与方法:选择扬州苏云输液器,按常规静脉输液操作进行准备及操作。随机抽取2007年8月—2008年8月家庭病床输液的病人100例。年龄3岁—70岁,意识清楚,无感觉障碍的病人。3岁—5岁选用5号头皮针,6—8岁选用6号头皮针,9—70岁选用7号头皮针。取温度相同的同一液体药物,将100例病人随机抽取平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嘱病人被穿刺的手自然放置,术者左手掌心向上,以大鱼际肌和四指握住患者手背(或足背)两侧,绷紧手背(足背)皮肤,拇指按压进针血管下端。右手拇指、食指分别持针柄前、后两面,在血管上方,直接刺入血管内。见回血不要停顿,确定针头斜面已进入血管内,不再进针。感觉针头上翘,在针梗、针柄下垫一挤去水分的湿棉球,增加稳固性。以一条长胶布(以被穿刺部位的周长确定长短),自针梗右侧经针柄,同时将头皮针软管反折固定其下,绕行一周并绷紧,两端重叠固定。针眼处以无菌干棉球或小敷料覆盖,短胶布固定。
1.2观察标准:穿刺失败指针头进入血管后挤捏近头皮针端输液器内不见回血,或退针时出现皮下青紫。疼痛指进针感觉疼痛或疼痛较重。针头脱出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病人活动使针头脱出血管。局部水肿指输液过程中穿刺周围隆起。根据患者舒适度判断,满意率以患者主观评价为准。
2结果
两组操作方法观察发现,对照组穿刺失败20例,站20%,疼痛25例,站25%,针头脱出4例,站4%,局部水肿4例,站4%,满意度9%;观察组穿刺失败5例,站5%,疼痛轻微92例,站92%,针头脱出、局部水肿没有一例发生,满意度91%。
3讨论
静脉穿刺技术是治疗疾病、抢救危重患者中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护理专业教科书有一整套常规操作标准穿刺技术方法,为护士提供了完善实用的理论依据。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常发现握拳妨碍手背静脉穿刺;多条短胶布固定既繁琐且胶布易松脱;斜刺血管针头斜面是否进入血管不易确定,而且损伤面积较大,疼痛较重。
3.1血管暴露充分: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肤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患者四指被握,皮肤绷紧,手背形成弧形弯曲,克服了病人握拳时指掌关节高于手背皮]肤妨碍穿刺进针角度的缺点,血管上扎止血带,下端由术者拇指按压固定,比扎两条止血带[1]更舒适,又减少了操作程序,血管充盈、显露,且不易活动,尤其对老年人,血管壁硬化皮肤松弛,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者,穿刺易成功。
3.2疼痛较轻或无痛:
皮肤痛觉纤维是游离的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其痛觉感觉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200个[2],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出现阈值较低的快痛和阈值较高的慢痛,而静脉穿刺时的痛觉强度取决于穿刺强度、速率、时间及作用面积。要减轻穿刺引起的疼痛,就要减弱刺激和缩短刺激时间,即减少皮肤机械性损伤面积和缩短针头斜面在皮内的刺激时。手持针柄上下两面,如术者手湿,出手汗,易滑,致进针力度减弱,痛觉强度增强;斜刺血管,受损面积加大,故疼痛较重。手持针柄前后两面直刺血管,力度大、角度大(60度左右)、速度快、进针少,血管壁损伤少,对皮肤伤害性刺激减轻,故疼痛反应小;皮肤针眼与血管壁针眼之间的距离缩短,拔针后可得到有效按压,避免局部血肿的形成或皮下淤血。于瑞华[3]等曾对进针长度进行了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建议静脉输液穿刺时见回血后,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在能达到牢固固定针头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进入静脉的针头长度。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本组的观察结果与此文献有同感。
3.3稳定患者情绪,促进护患交流:
握手指并按压血管下端,既便于血管固定,又是无声的语言,可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表达关心、体贴、理解、安慰和支持。通过握指能够了解其心里需求及病情变化,同时能够稳定患者情绪改善患者不良的心里状态,促进护患交流,降低患者的恐惧感。对精神高度紧张甚至晕针患者,可给予一定的时间放松,充分做好静脉输液的准备。笔者在工作中和患者聊天,分散其注意力,达到快速进针的目的。
3.4操作简单,便于固定:
静脉穿刺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粘贴胶布的手法不当,胶布的长宽不合理,加上患儿不合作,或皮肤出汗等原因,致使常规的胶布松脱,针头脱出血管外。二条胶布固定,增加了稳固性。优点:①一条长膠布拉紧(视固定部位的周长而定,宽约0.8cm—1cm)经针柄绕穿刺部位一周(同时将头皮针软管固定其下),两端相叠,牢固增强,不会因患者皮肤出汗或过于活动胶布自动松脱,致针头脱出,因而减少静脉重复穿刺带来的诸多因素。特别适用于小儿及输液时间过长易活动患者。②三条胶布固定、拔针时均增加了操作程序且易松脱。拔针时,因头皮针软管固定于长胶布下并在针柄左右,揭起手背上长胶布一端,固定于针眼处干棉球短胶布上,顺应进针角度快速拔出针头(干棉球或小敷料保持完整时,不分离短胶布),以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皮肤穿刺点及其上方1.5cm处,以免形成局部血肿或皮下淤血[4]。节省时间,操作简单。
静脉穿刺是实现输液的关键步骤,由于不同患者血管条件不尽相同及病情所致血管变化的特殊性,在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合适的穿刺方法,灵活掌握。另外,在行静脉穿刺时无论血管有多么不好,都要有信心,否则,本能一针成功的也容易失败。静脉穿刺术的好与坏,会给患者心理状态带来很大影响。同时,应具有熟练的沟通技巧、高度的责任心,充分的同情心,视患者如亲人,缩短护患双方心理上的距离,促使其主动配合操作,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以上的点滴体会能使静脉穿刺术尽量做到血管易充盈、易固定、减轻患者疼痛,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及提高穿刺成功率、血管的重复利用率方面均优于传统的穿刺方法。粗略之谈,希望能对护生和年轻护士,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慧梅,王玉凤,王凤琴.止血带双扎法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现代医学卫生,2007,23(5):756
[2]周丽华,陈燕,于桂云,等.静脉穿刺直入血管法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690—691.
[3]于瑞华,兰胜才,张爱华,等.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2003,14(4):145—146.
[4]刘杏仙,梅怡明,王恒,等.外周浅静脉穿刺拔针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51—52.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护士被允许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操作以来,广大的护理工作者,在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操作的同时,如何快捷、顺利地将治疗药物输入到患者的体内,又能减轻病人痛苦及血管的损伤,确保穿刺一次成功,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笔者在2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和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技巧,即非握拳并按压血管下端、改变持针方式、见回血不进针、二条胶布固定,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资料与方法:选择扬州苏云输液器,按常规静脉输液操作进行准备及操作。随机抽取2007年8月—2008年8月家庭病床输液的病人100例。年龄3岁—70岁,意识清楚,无感觉障碍的病人。3岁—5岁选用5号头皮针,6—8岁选用6号头皮针,9—70岁选用7号头皮针。取温度相同的同一液体药物,将100例病人随机抽取平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嘱病人被穿刺的手自然放置,术者左手掌心向上,以大鱼际肌和四指握住患者手背(或足背)两侧,绷紧手背(足背)皮肤,拇指按压进针血管下端。右手拇指、食指分别持针柄前、后两面,在血管上方,直接刺入血管内。见回血不要停顿,确定针头斜面已进入血管内,不再进针。感觉针头上翘,在针梗、针柄下垫一挤去水分的湿棉球,增加稳固性。以一条长胶布(以被穿刺部位的周长确定长短),自针梗右侧经针柄,同时将头皮针软管反折固定其下,绕行一周并绷紧,两端重叠固定。针眼处以无菌干棉球或小敷料覆盖,短胶布固定。
1.2观察标准:穿刺失败指针头进入血管后挤捏近头皮针端输液器内不见回血,或退针时出现皮下青紫。疼痛指进针感觉疼痛或疼痛较重。针头脱出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病人活动使针头脱出血管。局部水肿指输液过程中穿刺周围隆起。根据患者舒适度判断,满意率以患者主观评价为准。
2结果
两组操作方法观察发现,对照组穿刺失败20例,站20%,疼痛25例,站25%,针头脱出4例,站4%,局部水肿4例,站4%,满意度9%;观察组穿刺失败5例,站5%,疼痛轻微92例,站92%,针头脱出、局部水肿没有一例发生,满意度91%。
3讨论
静脉穿刺技术是治疗疾病、抢救危重患者中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护理专业教科书有一整套常规操作标准穿刺技术方法,为护士提供了完善实用的理论依据。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常发现握拳妨碍手背静脉穿刺;多条短胶布固定既繁琐且胶布易松脱;斜刺血管针头斜面是否进入血管不易确定,而且损伤面积较大,疼痛较重。
3.1血管暴露充分: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肤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患者四指被握,皮肤绷紧,手背形成弧形弯曲,克服了病人握拳时指掌关节高于手背皮]肤妨碍穿刺进针角度的缺点,血管上扎止血带,下端由术者拇指按压固定,比扎两条止血带[1]更舒适,又减少了操作程序,血管充盈、显露,且不易活动,尤其对老年人,血管壁硬化皮肤松弛,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者,穿刺易成功。
3.2疼痛较轻或无痛:
皮肤痛觉纤维是游离的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其痛觉感觉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200个[2],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出现阈值较低的快痛和阈值较高的慢痛,而静脉穿刺时的痛觉强度取决于穿刺强度、速率、时间及作用面积。要减轻穿刺引起的疼痛,就要减弱刺激和缩短刺激时间,即减少皮肤机械性损伤面积和缩短针头斜面在皮内的刺激时。手持针柄上下两面,如术者手湿,出手汗,易滑,致进针力度减弱,痛觉强度增强;斜刺血管,受损面积加大,故疼痛较重。手持针柄前后两面直刺血管,力度大、角度大(60度左右)、速度快、进针少,血管壁损伤少,对皮肤伤害性刺激减轻,故疼痛反应小;皮肤针眼与血管壁针眼之间的距离缩短,拔针后可得到有效按压,避免局部血肿的形成或皮下淤血。于瑞华[3]等曾对进针长度进行了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建议静脉输液穿刺时见回血后,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在能达到牢固固定针头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进入静脉的针头长度。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本组的观察结果与此文献有同感。
3.3稳定患者情绪,促进护患交流:
握手指并按压血管下端,既便于血管固定,又是无声的语言,可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表达关心、体贴、理解、安慰和支持。通过握指能够了解其心里需求及病情变化,同时能够稳定患者情绪改善患者不良的心里状态,促进护患交流,降低患者的恐惧感。对精神高度紧张甚至晕针患者,可给予一定的时间放松,充分做好静脉输液的准备。笔者在工作中和患者聊天,分散其注意力,达到快速进针的目的。
3.4操作简单,便于固定:
静脉穿刺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粘贴胶布的手法不当,胶布的长宽不合理,加上患儿不合作,或皮肤出汗等原因,致使常规的胶布松脱,针头脱出血管外。二条胶布固定,增加了稳固性。优点:①一条长膠布拉紧(视固定部位的周长而定,宽约0.8cm—1cm)经针柄绕穿刺部位一周(同时将头皮针软管固定其下),两端相叠,牢固增强,不会因患者皮肤出汗或过于活动胶布自动松脱,致针头脱出,因而减少静脉重复穿刺带来的诸多因素。特别适用于小儿及输液时间过长易活动患者。②三条胶布固定、拔针时均增加了操作程序且易松脱。拔针时,因头皮针软管固定于长胶布下并在针柄左右,揭起手背上长胶布一端,固定于针眼处干棉球短胶布上,顺应进针角度快速拔出针头(干棉球或小敷料保持完整时,不分离短胶布),以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皮肤穿刺点及其上方1.5cm处,以免形成局部血肿或皮下淤血[4]。节省时间,操作简单。
静脉穿刺是实现输液的关键步骤,由于不同患者血管条件不尽相同及病情所致血管变化的特殊性,在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合适的穿刺方法,灵活掌握。另外,在行静脉穿刺时无论血管有多么不好,都要有信心,否则,本能一针成功的也容易失败。静脉穿刺术的好与坏,会给患者心理状态带来很大影响。同时,应具有熟练的沟通技巧、高度的责任心,充分的同情心,视患者如亲人,缩短护患双方心理上的距离,促使其主动配合操作,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以上的点滴体会能使静脉穿刺术尽量做到血管易充盈、易固定、减轻患者疼痛,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及提高穿刺成功率、血管的重复利用率方面均优于传统的穿刺方法。粗略之谈,希望能对护生和年轻护士,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慧梅,王玉凤,王凤琴.止血带双扎法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现代医学卫生,2007,23(5):756
[2]周丽华,陈燕,于桂云,等.静脉穿刺直入血管法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690—691.
[3]于瑞华,兰胜才,张爱华,等.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2003,14(4):145—146.
[4]刘杏仙,梅怡明,王恒,等.外周浅静脉穿刺拔针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