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涩到灵动的课堂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good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教学需要学生身体动作的参与。教师有效运用方法和手段,创设课堂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获得审美体验,营造灵动的课堂。
  关键词:生涩;灵动;音乐教学
  在最近的常态课上,笔者惊喜地发现原来生涩沉闷的课堂变得灵动了,学生的眼神比以前专注了,课堂参与度高了,课后交流也多了,而走下讲台的我也比以前从容自信了。这一系列的转变离不开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渗透。科学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使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京剧大师郝寿臣说:“把我捏碎了变成你,不要把你捏碎了成了我。”只有从别人身上吸取养分,捏碎了,揉开了,再重新整合方可成为独特、全新的自己。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课堂生涩沉闷,学生参与少、热情低,甚至有时眼神透露出茫然,原以为这一系列都该归结于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心理和生理上的正常反应。其实不然,初中生也是天性好动的,我们的音乐教学更需要学生身体动作的参与,要求我们教师有效运用方法和手段,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获得审美体验,营造灵动的课堂。
  一、课堂生涩沉闷的原因
  1.教材分析停留在教师层面
  一直以来,在教材分析上仅仅停留在教师层面的分析。我们的教学对象不是教师,而是初中生,因此笔者认为学情分析不可忽视。教材分析是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明确指导。而学情分析则有助于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针对性明确了才能有的放矢。
  2.教学手段单一
  即使把教材挖深挖透了,若是缺乏教学手段,课堂同样变得生涩沉闷。我们不该满足于一味的说教,而应通过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教学手段也不能追求新奇多样化,这样也只会偏离教学本真。
  3.教学语言按部就班
  充满教学机智、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能时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加分。相反,若是根据备课教案一句不落地背下来,如此按部就班的教学根本走不进学生的内心,反而拉开了学生的距离,教学语言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的表述中明确了两个“培养”、一个“发展”,即培养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因此,“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与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相互呼应。下面笔者就其中的一堂欣赏课德彪西《月光》为例,与大家一起交流与探讨如何生成灵动的课堂。
  二、生成灵动的课堂的方法
  1.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第九章教学建议中提到:“教师要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当我们在分析、解读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层和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我们的教学。比如,在欣赏德彪西《月光》的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听音乐,乐曲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哪一个情景?(播放《晨景》随音乐律动)
  师:音乐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同样是描绘初升的太阳,画面却显得……?(出示图《日出—印象》)
  生:朦胧,虚幻、模糊。
  师:这就是印象主义绘画,画家有没有对物体本身进行精细刻画呢?
  生:没有。
  师:很显然,画家的笔触是随意、零乱的,追求光线中微妙的色彩变化。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印象派文学,印象派音乐也相继出现。
  初中教材中《月光》一课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德彪西早期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性和声、不对称旋律和不规整节奏。起初构课时,笔者选用了两幅风格迥异的画作导入,让学生区分哪一幅是印象派画作,再由印象派引出印象派音乐。回头看这样的导入生搬硬套,体现不出音乐性。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整个环节显得生涩,空洞。而《晨景》的音乐学生并不陌生,是小学五年级就欣赏过的作品。引用《晨景》部分导入,结合巧妙的手势辅助,把抽象的音乐用直观形象的手势表现初升的太阳,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又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呈现了浓浓的音乐味。
  2.体验,有效参与
  音乐课,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时刻要遵循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原则。这也对我们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学生有效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呢?德彪西的《月光》大胆打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传统和声创作手法(和声由紧张到松弛、不协和到协和等),通过削弱和声原有的功能性,追求光线中微妙的色彩变化,捕捉光与色一瞬即逝的景象,形成新颖、细腻、朦胧的音响结构。回顾以往的教学,聆听主题的环节,仅仅停留在对作品音乐要素的分析上,一问一答,形式枯燥且乏味。我们完全可以遵循感知先行、体验先行的原则,通过哼唱旋律、对比演唱、范奏范唱、手势暗示等有效的手段引领学生体验音乐,感受作品的美感。比如,《月光》A段欣赏,先从手势暗示入手,感知旋律的起伏变化,再哼唱旋律体会月光的色彩,感知月光是微弱的还是强烈的。还可以通过范奏,关注教师的触键感知力度和乐句延绵、悠长的特点等,以上环节通过一遍遍有目的重复体验,引导学生更深地体验《月光》这部作品的意境美。整个过程学生都在参与活动,因此呈现出来的教学也是灵动的、生机的。
  3.细节,成就精彩
  细节,也许是一句幽默的话语、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个好的互动,往往看上去是随意的、偶发的、即兴的。其实不然,细节是教师深挖教材后,精心预设的结果,更是教学机智的体现。《月光》的过渡段和声色彩变化丰富,这种平行和弦的运用使音乐变得闪烁了,这时月光仿佛倾斜到水面上,泛起涟漪波光粼粼、晶莹剔透。构课初期,一直纠结于如何让学生感知波光粼粼、晶莹剔透的水面、品味和声的色彩变化,必须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何不请一位学生上来用钢琴表现波光粼粼,亲身体验从而引出分解和弦,再通过两组最具代表性的和弦进行色彩对比,当捕捉到色彩变化后,再进行模仿、体验。我们可以想象,这样恰到好处的细节捕捉,学生印象深刻,成就精彩的同时更让课堂教学显得机智、灵动。可见,细节中见功底,从细节中品出浓浓的音乐味。
  4.提问,精心预设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精心预设的提问,能点亮发散学生的思维,生成有味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紧紧围绕教学关键点展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心预设。笔者把提问归为以下三类:
  1.选择性提问。比如,“这是一种怎样的月光?光线强烈吗?”
  2.为下步铺垫提问。比如,“这轻柔如水的感觉,音乐是怎么传递给我们的?”
  3.半句式提问。比如,“同样是描绘初升的太阳,画面却显得……?”
  当然,学生的所思所想并不一定是我们教师想要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师生间相互碰撞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和新的思考,师生间相互促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提问也应遵循教学梯度原则、个性差异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及时给予学生鼓励,生成智慧灵动课堂。
  5.语言,提炼风格
  教学语言,能直接反映教师自身的文学底蕴和人文修养。同样的一段话,不同的人表达深度也不尽相同。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语言艺术修养是教师的素质之一,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月光》整体留给我们的是意象的美:当轻柔如水的月光倾斜到水面上,水面泛起涟漪,波光粼粼,微微荡漾。面对这样的意境我们是否该思考如何用灵动的语言来提炼、增色我们的教学风格呢?当然,教学风格的提炼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积淀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无数次探究、反思再逐渐迈向成熟的过程。最佳途径便是扎根于平日的常态教学,夯实内功。
  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生成灵动的课堂要以课堂活动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体验、感悟音乐,才能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有机融合。期待不久的将来,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王耀华,王安国,吴斌.《义务教育音乐课标(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
  ?誗编辑 董慧红
其他文献
一名教师要想打造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要想把自己的课堂营造成学生向往的地方,我觉得教学反思非常重要。  第一,教学反思既可以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又可以反思一些好的做法,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记得我在以前教四年级《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我就直接告诉学生只有孙膑这个做法最好,能使田忌取胜,没有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么孙膑这个办法最好?上完这节
摘 要:科学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由于诸多原因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采取“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科学的火花,“电化”引燃学生学生科学兴趣的火焰,“评价”助推学生科学兴趣的强力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有效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探究;电化;评价;科学;兴趣  科学这门课程,在还在炫耀高考状元的今日教育下,不被许多人重视,包括学生自己。那么,作为科学课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
民族地区孩子们的语文基础比较差,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道坎。焦虑之中,我尝试着引领孩子们去发现、去感受。几番挣扎般轮回之后,渐渐地我看到了希望……  一、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上天赐予孩子们的写作甘泉  虽然时代在进步,生活也在逐日殷实,但农村的回族同胞仍旧保留着自己原有的“本色”,保留着自己淳朴的民族风俗。回族的孩子也用虔诚的心去领会着他们民族文化的沐浴,所以我“就地取材”,让孩子们观察他们的传统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拓宽数学学习渠道,不断体验数学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魅力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更新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人自由抒发真情实感的需要,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技能,是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一篇好的作文可以体现一个学生的个人素质。但在当今的教学中让学生写作成了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写作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怕写作文,不知何去写,心里空无一物;即使是写出来的,也是瞎编乱造,没有真性实感,干巴巴的;甚至有的则犯有写作上的一般性错误:语病、标点错误。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现状,提高他们
摘 要:对胡适的《我的母亲》中胡适母亲的三种身份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其中的种种不易和艰辛。  关键词:单身母亲;当家后母;年轻寡妇;三重身份  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这样形容他母亲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身为学者、诗人的胡适为什么如此感慨?细读《我的母亲》一文,我们可以发现,胡适在行文过程中,向我们依次描绘的是自己母亲的三种身份:单身母亲、当家后母、年轻寡妇。在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关系到家庭困难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教育部门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重视组织,强力推进,织就助学贷款“爱心网”  为保障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政策的顺利实施,在每年4、5月份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暂行办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贷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和渠道,
教育——这一承载着公民信托,影响人类身心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行为更加需要特殊的管理。因此,一直以来有众多学者都从不同视角对教育管理理论进行研究。而管理和伦理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本文从伦理道德精神的视角来对教育管理进行研究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教育管理伦理的发展历程  教育管理伦理指的是教育管理制度、管理关系、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的基本伦理规范与道德意义。在西方,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出
摘 要: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是必不可少的。但现有教学并不利于开展全面的美术教育,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学生不爱学习美术的原因,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一起感受、体验、参与、思考、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活动,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愿望。  关键词:兴趣;多元化;评价  美术课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灵感、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教学中改变教材中长方形物体长和宽有关数据直接呈现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测量方法,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做数学”为出发点。  一、师生交流,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几号了?生:12月26号。师:是啊新年就要到了,大家高兴吗?我们怎么迎接新年呢?生甲:举行一个迎新年联欢会吧。生乙:我认为应该把我们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迎新年嘛,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