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标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经验,侧重通过对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来阐述如何切实地组织好课堂,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引领;学习方法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广义上说,凡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面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转换为学生学,学生讲,学生听。课堂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将从神圣的讲台走下来,到学生中间去指导学生。在这期间,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就成了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所以,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需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有效自学探究,识记理解,全面达标
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发现高中学生在自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或看书抓不住重点;或把看课本当成看小说,一目十行,看过去一无所获;或者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停下来,认为自己看不懂,等待教师的讲解;或者就根本无心看书,利用此段时间和其他同学闲聊等。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有效改进:
1.以问题为线索指引学生。学生自学前,教师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列出自学探索的小问题。这些问题要有梯度,紧扣教材内容,设计要精练。尤其要把教材的难点、学生容易弄错的内容设计进去。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就不容易走神,也知道学这一部分内容要弄清什么。通过学生自学探索解决,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搞清易错点,学生不会再是“无头苍蝇”。
2.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适时地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每天给学生讲一两种学习方法,日积月累,学生就知道怎么自学,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笔者让学生看课本时遇到不会的问题,自己先想,例题中有些省略了计算过程,边看边算一算,可能就会弄清楚。如果还弄不清就问一问周围的同学,周围的同学也不懂,就对这个问题做个标记,再继续向下学习,自学完之后再和同学探讨解决。
3.自学内容量要适度,时间要恰当。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自学内容的难易和学习时间的长短。内容比较简单、联系性强、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上基础好的,可以一次性让学生自学完成。内容较难,数学知识逻辑联系比较紧密的,要采用学一段、点拨一段、练一段,分步解决。
4.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自学完之后,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及时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时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回答,让每个学生都做好回答教师提问的准备。对学生都答不上来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点拨,点到为止,再让学生去解决。
二、有效合作探究,掌握难点,拓宽知识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交流与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改变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T型、马蹄型、蜂窝型等。这些形式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一般由4人或6人组成。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生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学习。
2.“授之以渔”,教给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学生会学,就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讨论前必须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研读,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把握知识要点,探究解题思路,寻求最佳解题途径。要让学生养成一种不会才去问,为了得到更好的解法才去交流的习惯。课堂上,以开放式问题作为探讨交流的问题效果较好。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往,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3.开拓思路,诱发创造性思维。在练习课上,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教师不急于讲解,把问题展示出来,让那些思路明确的学生上台做“小老师”,大胆地讲清自己的思路,再让其他同学评价。当一个学生讲完以后,教师提问“谁还有比他更好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做可让已懂的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激发其求知欲和创造欲。
4.克服虚假合作,发挥交流实效。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确实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补充,但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现出来:一是无原则讨论使得小组学习变得只是形式,甚至成了不自觉学生休息的黄金时间;二是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这种教学形式,硬从课堂中挤出时间进行形式上的交流与讨论,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根本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也没有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三是把新课改变成某些个别学生表演的地方。小组合作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引领;学习方法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广义上说,凡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面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转换为学生学,学生讲,学生听。课堂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将从神圣的讲台走下来,到学生中间去指导学生。在这期间,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就成了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所以,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需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有效自学探究,识记理解,全面达标
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发现高中学生在自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或看书抓不住重点;或把看课本当成看小说,一目十行,看过去一无所获;或者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停下来,认为自己看不懂,等待教师的讲解;或者就根本无心看书,利用此段时间和其他同学闲聊等。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有效改进:
1.以问题为线索指引学生。学生自学前,教师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列出自学探索的小问题。这些问题要有梯度,紧扣教材内容,设计要精练。尤其要把教材的难点、学生容易弄错的内容设计进去。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就不容易走神,也知道学这一部分内容要弄清什么。通过学生自学探索解决,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搞清易错点,学生不会再是“无头苍蝇”。
2.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适时地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每天给学生讲一两种学习方法,日积月累,学生就知道怎么自学,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笔者让学生看课本时遇到不会的问题,自己先想,例题中有些省略了计算过程,边看边算一算,可能就会弄清楚。如果还弄不清就问一问周围的同学,周围的同学也不懂,就对这个问题做个标记,再继续向下学习,自学完之后再和同学探讨解决。
3.自学内容量要适度,时间要恰当。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自学内容的难易和学习时间的长短。内容比较简单、联系性强、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上基础好的,可以一次性让学生自学完成。内容较难,数学知识逻辑联系比较紧密的,要采用学一段、点拨一段、练一段,分步解决。
4.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自学完之后,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及时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时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回答,让每个学生都做好回答教师提问的准备。对学生都答不上来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点拨,点到为止,再让学生去解决。
二、有效合作探究,掌握难点,拓宽知识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交流与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改变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T型、马蹄型、蜂窝型等。这些形式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一般由4人或6人组成。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生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学习。
2.“授之以渔”,教给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学生会学,就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讨论前必须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研读,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把握知识要点,探究解题思路,寻求最佳解题途径。要让学生养成一种不会才去问,为了得到更好的解法才去交流的习惯。课堂上,以开放式问题作为探讨交流的问题效果较好。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往,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3.开拓思路,诱发创造性思维。在练习课上,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教师不急于讲解,把问题展示出来,让那些思路明确的学生上台做“小老师”,大胆地讲清自己的思路,再让其他同学评价。当一个学生讲完以后,教师提问“谁还有比他更好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做可让已懂的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激发其求知欲和创造欲。
4.克服虚假合作,发挥交流实效。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确实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补充,但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现出来:一是无原则讨论使得小组学习变得只是形式,甚至成了不自觉学生休息的黄金时间;二是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这种教学形式,硬从课堂中挤出时间进行形式上的交流与讨论,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根本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也没有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三是把新课改变成某些个别学生表演的地方。小组合作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