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利用网络收集的资源来实现教学目标已经广为大多数学科教师所接受。从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和网络环境下初中地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两大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网络环境;初中地理;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7-0063-02
1 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初中地理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不仅拓宽了地理学科的视野,加深社会经济活动中环境要友好发展的观念,还有利于学生展开地理学上的实践探究学习和提高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2 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
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学应善于利用互联网来组织教学活动,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利用网络所整合出来的初中地理教育资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的特性,也使教学方法更为多样;更能够集声、形、图、文甚至嗅觉信号于一体,达到动静相结合立体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学习的效果。再加上互联网传递信息具有瞬间快速完成的特点,若是教师课上有问题提出,学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量接收有效的信息资源来做思考交流,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有效提高 相对于传统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新的改革教学模式而存在,它主张根据教学的相关要求,对多元化的信息做加工、整合的处理,实现多种地理教育资源再次利用的目标。要想利用多媒体获取有用的学习资源,一般都会经过寻找并且发现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搜集、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教师不再是仅仅充当教材知识传授的角色,还可以透过学生整合信息的过程,成为一位阐述理论、价值、方法、思想甚至是情感的教学引导专家。
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的信息进行再加工的完善处理,从中融入的是学习教学的特点、个性以及特定的教学方法,所以此备课过程可以说是教学环节设计、创作的过程。如此精心准备的课程,学生也将会得到更多的收获,利于知识上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教师更好地扮演了传授知识的角色,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教学上无论在哪一所学校,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当属“抓两头,带中间”,由此造成差生跟不上、优生被放慢。相对传统方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效地提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个别化学习、做练习,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者更优、差者进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说在无形中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从根本上克服了“一刀切”的现象。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大多数学科采取案例教学的模式,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担任组织、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情境、案例以及“人机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并根据相应的指导进行实践、收集挖掘信息。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自主构建学习框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 网络环境下初中地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整合地理教育资源素材 随着时间的流逝,互联网所积累的信息量将会越来越大,但是又并非所有的资料都能在课堂上一一呈现,所以在网络中所挖掘的信息有必要经过加工整合,实现资源最优化。首先是选择具有代表性又能被学生欣然接受的直观图文资料、视频,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是图文信息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如就人口而言,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突破了40个具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40与2000是倍数关系,又具有代表性;再次强调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如在讲解“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时,第一时间找到相应的文件夹链接然后打开经典的视频,向学生展示黄河所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加强地理课程教育资源的统计与管理工作 由于资源众多,要想实现资源信息的最优化,只有做好网络上所开发、挖掘出来的信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进行整理归类,以便日后展开地理课程教学时利用。如在“水资源”这个章节,介绍水污染的网络图文资料都非常多,但是经过前期的图文整合、统计处理,一幅《就地取材》的漫画就能非常形象地说明水体受到污染的程度,从而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保护好环境。
引导学生参与,拓展地理课程的资源空间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主体,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网络中含有大量的资源信息,因此要教会学生搜索、下载、编辑等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网络环境之下,设立一个以年级为单位的论坛,如BBS或者Blog,就是一个让学生参与地理教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且论坛中的所有资源由群体所共享。如在“人口问题”课程即将开课之前,在论坛上增设类似“人口的增长是否属于有限”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一起交流,在论坛发布自己在网络上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然后大家一起商讨互动。等课程真正开始的时候,学生经过前期的准备与讨论,肯定会了解得更深刻,更加有利于完成该章节的教学目标。
在“用时恨少”时呈现网络资源教学 熟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会有十万个为什么,而教师却不是百科全书,若是教师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提问,让他们彻底明白原因,他们会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可能性,而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条件寻找、开发相应的教育资源,解决学生的疑难。如在讲解“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这个章节时,学生肯定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若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对地理教育资源深入挖掘,然后整合利用相关的专题报导、资源优势、南水北调与西气东输方面的视频等,学生看了肯定能够理解。
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使用网络资源 在课堂的教学中也许会出现由于学生知识不充分而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即使再继续思考下去也是徒劳无功,若是教师在此时利用在网络环境下整合的资料给学生呈现,必然能够使学生豁然开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参考文献
[1]王向东.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途径[J].地理教育,2003(2).
[2]常学勤,季禾.地理课程新理念与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5).
[3]顾筱莉.国内外地理教学网站述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1).
[4]李善斌.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互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5]刘艳华.初中地理自主学习三教学案例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J].华章,2011.
关键词 网络环境;初中地理;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7-0063-02
1 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初中地理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不仅拓宽了地理学科的视野,加深社会经济活动中环境要友好发展的观念,还有利于学生展开地理学上的实践探究学习和提高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2 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
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学应善于利用互联网来组织教学活动,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利用网络所整合出来的初中地理教育资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的特性,也使教学方法更为多样;更能够集声、形、图、文甚至嗅觉信号于一体,达到动静相结合立体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学习的效果。再加上互联网传递信息具有瞬间快速完成的特点,若是教师课上有问题提出,学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量接收有效的信息资源来做思考交流,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有效提高 相对于传统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新的改革教学模式而存在,它主张根据教学的相关要求,对多元化的信息做加工、整合的处理,实现多种地理教育资源再次利用的目标。要想利用多媒体获取有用的学习资源,一般都会经过寻找并且发现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搜集、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教师不再是仅仅充当教材知识传授的角色,还可以透过学生整合信息的过程,成为一位阐述理论、价值、方法、思想甚至是情感的教学引导专家。
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的信息进行再加工的完善处理,从中融入的是学习教学的特点、个性以及特定的教学方法,所以此备课过程可以说是教学环节设计、创作的过程。如此精心准备的课程,学生也将会得到更多的收获,利于知识上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教师更好地扮演了传授知识的角色,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教学上无论在哪一所学校,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当属“抓两头,带中间”,由此造成差生跟不上、优生被放慢。相对传统方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效地提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个别化学习、做练习,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者更优、差者进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说在无形中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从根本上克服了“一刀切”的现象。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大多数学科采取案例教学的模式,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担任组织、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情境、案例以及“人机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并根据相应的指导进行实践、收集挖掘信息。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自主构建学习框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 网络环境下初中地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整合地理教育资源素材 随着时间的流逝,互联网所积累的信息量将会越来越大,但是又并非所有的资料都能在课堂上一一呈现,所以在网络中所挖掘的信息有必要经过加工整合,实现资源最优化。首先是选择具有代表性又能被学生欣然接受的直观图文资料、视频,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是图文信息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如就人口而言,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突破了40个具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40与2000是倍数关系,又具有代表性;再次强调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如在讲解“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时,第一时间找到相应的文件夹链接然后打开经典的视频,向学生展示黄河所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加强地理课程教育资源的统计与管理工作 由于资源众多,要想实现资源信息的最优化,只有做好网络上所开发、挖掘出来的信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进行整理归类,以便日后展开地理课程教学时利用。如在“水资源”这个章节,介绍水污染的网络图文资料都非常多,但是经过前期的图文整合、统计处理,一幅《就地取材》的漫画就能非常形象地说明水体受到污染的程度,从而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保护好环境。
引导学生参与,拓展地理课程的资源空间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主体,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网络中含有大量的资源信息,因此要教会学生搜索、下载、编辑等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网络环境之下,设立一个以年级为单位的论坛,如BBS或者Blog,就是一个让学生参与地理教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且论坛中的所有资源由群体所共享。如在“人口问题”课程即将开课之前,在论坛上增设类似“人口的增长是否属于有限”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一起交流,在论坛发布自己在网络上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然后大家一起商讨互动。等课程真正开始的时候,学生经过前期的准备与讨论,肯定会了解得更深刻,更加有利于完成该章节的教学目标。
在“用时恨少”时呈现网络资源教学 熟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会有十万个为什么,而教师却不是百科全书,若是教师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提问,让他们彻底明白原因,他们会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可能性,而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条件寻找、开发相应的教育资源,解决学生的疑难。如在讲解“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这个章节时,学生肯定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若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对地理教育资源深入挖掘,然后整合利用相关的专题报导、资源优势、南水北调与西气东输方面的视频等,学生看了肯定能够理解。
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使用网络资源 在课堂的教学中也许会出现由于学生知识不充分而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即使再继续思考下去也是徒劳无功,若是教师在此时利用在网络环境下整合的资料给学生呈现,必然能够使学生豁然开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参考文献
[1]王向东.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途径[J].地理教育,2003(2).
[2]常学勤,季禾.地理课程新理念与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5).
[3]顾筱莉.国内外地理教学网站述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1).
[4]李善斌.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互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5]刘艳华.初中地理自主学习三教学案例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J].华章,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