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的两次重要讲话使“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迅即成为了各界研究、探索的热点。从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等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职教育研究的推动。高职院校应清醒认识到高职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从“树立高职校本教研的理念、加强高职教师团队建设、加大对高职专业教研室的投入力度、重视高职教研的组织与指导以及彰显高职教研的价值”等方面加强高职教育研究工作,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
作者简介:谢海琼(1969-),女,湖南邵东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室,讲师,教育学和管理学双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教育管理。(湖南怀化41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职教学会立项课题“高职教研工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题编号:09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1]会议部署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我国到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同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又明确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3]突出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几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论述则更加具体。如2009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就明确提出:“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集成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注重提高国家集成创新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创新。要继续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各界研究、探索的热点。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高职教育研究的推动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较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在更高、更新的层面上认知事物,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从而产生新的灵感,创造新的思维;第二,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创新活动;第三,具有求实的科学精神,能够探索客观规律,分析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能够不畏困难,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第四,具有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能够勤奋地学习前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发现,有所创新。[4]
综合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发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理念是一切问题的先导。其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要力求统一。在“坚持通才式的教育”的同时,也要“在教学上强调先博后专,先博后深”。第三,把问题性、合作性与实践性融为一体的在教学中研究和在研究中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第四,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思想应该成为教学思想发展的主流。第五,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队伍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行动和实践。第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课外严格的科研、实践能力训练。[5]
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敢于大胆开展创新实践的教师们去实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6]这一培养目标的确定是我国高职教育界多年研究和探索的结果,它明确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基础地位,高职院校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是否能成为、多大程度上会成为创新型人才,与他们在高职院校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们除了传授给学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外,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师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如何,是否敢于大胆开展创新实践,将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毕业后多大程度和多快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高职教育研究随着高职院校的产生而产生,它研究“高职发展的动因、内涵和办学途径(早期焦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学制改革(中期焦点)和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近期焦点)”[7]等一切高职教育领域的现象、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师们通过高职教育研究,既能对高职的内涵、办学途径、办学模式和学制改革等问题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又能对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和智慧,探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策略。通过这种不断的思考、反思和探寻,高职教师们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都将得到全面的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将得到不断强化,在教育教学中也更敢于创新了。从这个角度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职教育研究的直接推动。
二、高职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研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决定了它在高职院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受到高职院校的充分重视。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高职教育研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
1.对高职教育研究工作重视不够,组织松懈
随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和高职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研究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已逐渐为众多高职人所认同,并从多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与研究。但因现有的高职院校多数从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教科研无用论”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部分教师仍认为搞不搞教科研无所谓,还有的教师认为“平时教学工作忙,哪有工夫搞教科研”;加之我国的高职院校多为地方投入为主的地方性院校,在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而办学经费又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学校领导也极易把精力和经费用在那些看得到、见效快的院校基础设施建设上,忽视甚至忘记教育研究。据笔者调查,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地市级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从事教研管理的高职教育研究室,少数虽然已设立了高职教育研究室,人员、条件却相当有限,许多高职院校都达不到平均一位教师一套桌椅,就更别提电脑等现代社会办公的基本设施了;教研室主任的人选也没有一定的标准,一般就由院系直接任命,且没有相应的工作津贴。
思想上的重视不够,直接导致了对高职教研及其管理的松懈,多数高职院校既没有专项的教研室建设预算经费,对教研室管理也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因为没有科学可行的教研培训制度与奖惩制度,教研室活动的范围、内容与方式自然无法明确规定,多数高职院校基本不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与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这样使得本来信息不太灵通的教师更加闭塞,使得本就积极性不高的教研室主任思想观念更加陈旧,缺乏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校园内也因此无法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2.高职教研目的不明,形式单一
高职教研专门研究教学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问题。[2]有些学校在广泛了解了其他高职院校,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以后,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经历,意识到了教研工作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密切关系以及加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对教师管理的极大促进作用,也制定了相关奖励教育科研成果的规章制度,却因信息闭塞,观念陈旧,学院层面对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技术开发与服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等教研教改重点项目缺少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导致专业教研室的教研工作缺少实实在在的教研项目,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多数高职院校的教研活动,从形式上看每周都有安排,但真正用来开展教研活动的时间并不多;有些即使开展了教研活动,也只是表面上的简单交流,趋于形式化、应付化,缺乏深层次的关于教学内容、体系、教材、方法、理念以及教学改革课题等方面的专题教学研究活动。此外,由于学校的忽视,没有给予教研室必需的活动经费,对教研室的建设缺乏相应的投入,教研活动的组织也多单调呆板,无法开展调研、考察、互访、讲座等生动活泼的教研活动,久而久之,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也难免心生厌倦。
3.缺乏教研骨干,成效不高
由于相当部分高职教师接受过的最高学历教育是本科,在本科期间基本没有从事或参与过正规的研究,加之高职院校连年扩招,高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普遍存在,符合高职教育层次特征的师资梯队还没有形成。表现为“双师型”教师少,纯理论教学的教师多;有社会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少,从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多;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少,中低级职称的教师多。教研活动中缺少德高望重、能力全面的骨干教师,不能形成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氛围。[3]所有这些都极易造成教研活动浮于表面,缺乏内涵,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不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仅凭教研室主任一个人就定了下来,且多年不修订;课程体系陈旧繁琐,不能针对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开设课程;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沿袭学科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等等,教研活动目的不明,成效不高。
三、加强高职教育研究工作,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职学生相对薄弱的基础理论知识、独具特色的个性品质、现代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动态多变,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高职教育研究在现实中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须采取措施加强高职教育研究工作,以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树立高职校本教研的理念
教育研究工作属于一种自主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就可以使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也并不是每个教师按规定每学期完成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或上交了几篇所谓的论文就可以说教师已进行了教研工作,它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作为源头。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从实践中学习;学习日新月异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改革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学习高职教师必备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
校本教研是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学校中的教师和领导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校外研究人员的合作、交流,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为一体,促进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它具有鲜明的人本性(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典型的主动性和大众性,强烈的针对性和情境性,突出的实践性。[8]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育研究不但要做“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大的宏观方面的研究,更要做“关于一堂课的设计、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非常微观的基于学生、基于学校的研究,即“校本研究”。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加强高职教研管理时,不但应管理好教师的学习,营造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尊重热爱学习的教师,让热爱学习的教师有书可读,拓宽教师的学习渠道,引导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在教师中树立“校本教研”的理念,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倡导教师之间多讨论教育问题,充分挖掘常规教学中的教研内涵,以学校管理与教师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矛盾为素材,提炼出课题,让教师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的方案,从而引导教师走上校本教研的平台。
2.加强高职教师团队建设
高职教研及管理的关键在人才——教师队伍,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研及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制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帮助教师建立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调动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课题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要积极引进相关企业与科研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建设咨询或担任兼职教师,给高职教研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3.加大对高职专业教研室的投入力度
要加强高职教研管理,就必须加大对高职各专业教研室的投入力度。选择责任心强、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熟悉高职教研,也愿意从事高职教研工作的人员负责院高职教研室和各专业教研室的教研管理工作,并给予相应的专项经费支持、一定的工作补贴。根据各专业及学院从事高职教研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征订相关报刊,购买必要的电子文献资源,为教师们从事高职教研提供较好的资源环境,使之能时刻保持和外界的零距离接触,不会因地域等限制而影响研究的前沿性、先进性。根据学院现状,创造条件满足广大教师开展各项教研活动的场所和设备需要,条件较好的学院可考虑为教师们配备一定数量的电脑设备,条件欠缺一点的职院最起码应达到每位教师一套桌椅,每一个教研室一台电脑的标准。
4.重视高职教研的组织与指导
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调动和发挥全院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对每个教研项目的内容进行指导筛选,确立重点,集中力量,抓出成效。教研室教科研工作应围绕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尽快把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去,不断提高全院人员的教学质量和教科研能力。组织全院教师申请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立项,帮助教师完成课题、进行课题总结、申请奖项等。鼓励教师主动开发、承揽项目或参与项目的研究,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创造优越的条件。
5.彰显高职教研的价值
有价值的东西才会有人追求,有价值的事才会有人去做。高职教研要成为高职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高职教研的价值能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要想使教师的教研成果得到认可,变得价值非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高职院校在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多读书时,还要引导教师自我感悟文章的创作方法,为教师开辟写作的训练途径,创设作品的展示平台(如创设高职教育论坛),使教师学会把自己的教研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其次,要尊重教育研究。尊重教育研究就是认可教育研究的价值。一方面要尊重开展教育研究的教师,让参与教育研究的教师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如上台发言、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既有教研能力又有管理能力的老师有机会走上管理教育的岗位;另一方面,管理者要主动组织参与教育研究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另外,还要让教师体验到教研的成功。一个人只有体验到了成功才能感受到做这件事的价值。要让教师体验到教研的成功,管理者就要让教师的观点或成果表现出来;让有独到见解的教师在业务学习或某些专题研讨会上发言;编辑教师的论文集(作品);引导教师上教育论坛发表自己的言论;组织教师申报上级部门的各种教研课题,向有关刊物推荐教师所写的文章等。
参考文献:
[1]田园,及庆,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三段论[J].世纪桥,2007,(9):53.
[2]徐献红.谈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100.
[3]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6-06.
[4]李大胜,江青艳,库夭梅.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5):60-62.
[5]刘达玉.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6]李丽.对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再认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9):10.
[7]任聪敏.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6):18.
[8]王义谋.高职教育研究中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5,(3):15,22.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高职教育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
作者简介:谢海琼(1969-),女,湖南邵东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室,讲师,教育学和管理学双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教育管理。(湖南怀化41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职教学会立项课题“高职教研工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题编号:09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1]会议部署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我国到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同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又明确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3]突出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几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论述则更加具体。如2009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就明确提出:“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集成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注重提高国家集成创新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创新。要继续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各界研究、探索的热点。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高职教育研究的推动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较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在更高、更新的层面上认知事物,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从而产生新的灵感,创造新的思维;第二,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创新活动;第三,具有求实的科学精神,能够探索客观规律,分析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能够不畏困难,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第四,具有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能够勤奋地学习前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发现,有所创新。[4]
综合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发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理念是一切问题的先导。其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要力求统一。在“坚持通才式的教育”的同时,也要“在教学上强调先博后专,先博后深”。第三,把问题性、合作性与实践性融为一体的在教学中研究和在研究中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第四,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思想应该成为教学思想发展的主流。第五,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队伍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行动和实践。第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课外严格的科研、实践能力训练。[5]
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敢于大胆开展创新实践的教师们去实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6]这一培养目标的确定是我国高职教育界多年研究和探索的结果,它明确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基础地位,高职院校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是否能成为、多大程度上会成为创新型人才,与他们在高职院校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们除了传授给学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外,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师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如何,是否敢于大胆开展创新实践,将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毕业后多大程度和多快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高职教育研究随着高职院校的产生而产生,它研究“高职发展的动因、内涵和办学途径(早期焦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学制改革(中期焦点)和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近期焦点)”[7]等一切高职教育领域的现象、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师们通过高职教育研究,既能对高职的内涵、办学途径、办学模式和学制改革等问题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又能对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和智慧,探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策略。通过这种不断的思考、反思和探寻,高职教师们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都将得到全面的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将得到不断强化,在教育教学中也更敢于创新了。从这个角度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职教育研究的直接推动。
二、高职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研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决定了它在高职院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受到高职院校的充分重视。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高职教育研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
1.对高职教育研究工作重视不够,组织松懈
随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和高职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研究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已逐渐为众多高职人所认同,并从多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与研究。但因现有的高职院校多数从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教科研无用论”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部分教师仍认为搞不搞教科研无所谓,还有的教师认为“平时教学工作忙,哪有工夫搞教科研”;加之我国的高职院校多为地方投入为主的地方性院校,在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而办学经费又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学校领导也极易把精力和经费用在那些看得到、见效快的院校基础设施建设上,忽视甚至忘记教育研究。据笔者调查,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地市级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从事教研管理的高职教育研究室,少数虽然已设立了高职教育研究室,人员、条件却相当有限,许多高职院校都达不到平均一位教师一套桌椅,就更别提电脑等现代社会办公的基本设施了;教研室主任的人选也没有一定的标准,一般就由院系直接任命,且没有相应的工作津贴。
思想上的重视不够,直接导致了对高职教研及其管理的松懈,多数高职院校既没有专项的教研室建设预算经费,对教研室管理也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因为没有科学可行的教研培训制度与奖惩制度,教研室活动的范围、内容与方式自然无法明确规定,多数高职院校基本不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与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这样使得本来信息不太灵通的教师更加闭塞,使得本就积极性不高的教研室主任思想观念更加陈旧,缺乏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校园内也因此无法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2.高职教研目的不明,形式单一
高职教研专门研究教学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问题。[2]有些学校在广泛了解了其他高职院校,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以后,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经历,意识到了教研工作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密切关系以及加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对教师管理的极大促进作用,也制定了相关奖励教育科研成果的规章制度,却因信息闭塞,观念陈旧,学院层面对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技术开发与服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等教研教改重点项目缺少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导致专业教研室的教研工作缺少实实在在的教研项目,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多数高职院校的教研活动,从形式上看每周都有安排,但真正用来开展教研活动的时间并不多;有些即使开展了教研活动,也只是表面上的简单交流,趋于形式化、应付化,缺乏深层次的关于教学内容、体系、教材、方法、理念以及教学改革课题等方面的专题教学研究活动。此外,由于学校的忽视,没有给予教研室必需的活动经费,对教研室的建设缺乏相应的投入,教研活动的组织也多单调呆板,无法开展调研、考察、互访、讲座等生动活泼的教研活动,久而久之,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也难免心生厌倦。
3.缺乏教研骨干,成效不高
由于相当部分高职教师接受过的最高学历教育是本科,在本科期间基本没有从事或参与过正规的研究,加之高职院校连年扩招,高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普遍存在,符合高职教育层次特征的师资梯队还没有形成。表现为“双师型”教师少,纯理论教学的教师多;有社会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少,从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多;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少,中低级职称的教师多。教研活动中缺少德高望重、能力全面的骨干教师,不能形成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氛围。[3]所有这些都极易造成教研活动浮于表面,缺乏内涵,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不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仅凭教研室主任一个人就定了下来,且多年不修订;课程体系陈旧繁琐,不能针对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开设课程;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沿袭学科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等等,教研活动目的不明,成效不高。
三、加强高职教育研究工作,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职学生相对薄弱的基础理论知识、独具特色的个性品质、现代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动态多变,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高职教育研究在现实中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须采取措施加强高职教育研究工作,以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树立高职校本教研的理念
教育研究工作属于一种自主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就可以使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也并不是每个教师按规定每学期完成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或上交了几篇所谓的论文就可以说教师已进行了教研工作,它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作为源头。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从实践中学习;学习日新月异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改革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学习高职教师必备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
校本教研是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学校中的教师和领导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校外研究人员的合作、交流,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为一体,促进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它具有鲜明的人本性(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典型的主动性和大众性,强烈的针对性和情境性,突出的实践性。[8]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育研究不但要做“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大的宏观方面的研究,更要做“关于一堂课的设计、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非常微观的基于学生、基于学校的研究,即“校本研究”。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加强高职教研管理时,不但应管理好教师的学习,营造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尊重热爱学习的教师,让热爱学习的教师有书可读,拓宽教师的学习渠道,引导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在教师中树立“校本教研”的理念,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倡导教师之间多讨论教育问题,充分挖掘常规教学中的教研内涵,以学校管理与教师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矛盾为素材,提炼出课题,让教师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的方案,从而引导教师走上校本教研的平台。
2.加强高职教师团队建设
高职教研及管理的关键在人才——教师队伍,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研及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制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帮助教师建立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调动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课题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要积极引进相关企业与科研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建设咨询或担任兼职教师,给高职教研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3.加大对高职专业教研室的投入力度
要加强高职教研管理,就必须加大对高职各专业教研室的投入力度。选择责任心强、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熟悉高职教研,也愿意从事高职教研工作的人员负责院高职教研室和各专业教研室的教研管理工作,并给予相应的专项经费支持、一定的工作补贴。根据各专业及学院从事高职教研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征订相关报刊,购买必要的电子文献资源,为教师们从事高职教研提供较好的资源环境,使之能时刻保持和外界的零距离接触,不会因地域等限制而影响研究的前沿性、先进性。根据学院现状,创造条件满足广大教师开展各项教研活动的场所和设备需要,条件较好的学院可考虑为教师们配备一定数量的电脑设备,条件欠缺一点的职院最起码应达到每位教师一套桌椅,每一个教研室一台电脑的标准。
4.重视高职教研的组织与指导
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调动和发挥全院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对每个教研项目的内容进行指导筛选,确立重点,集中力量,抓出成效。教研室教科研工作应围绕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尽快把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去,不断提高全院人员的教学质量和教科研能力。组织全院教师申请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立项,帮助教师完成课题、进行课题总结、申请奖项等。鼓励教师主动开发、承揽项目或参与项目的研究,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创造优越的条件。
5.彰显高职教研的价值
有价值的东西才会有人追求,有价值的事才会有人去做。高职教研要成为高职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高职教研的价值能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要想使教师的教研成果得到认可,变得价值非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高职院校在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多读书时,还要引导教师自我感悟文章的创作方法,为教师开辟写作的训练途径,创设作品的展示平台(如创设高职教育论坛),使教师学会把自己的教研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其次,要尊重教育研究。尊重教育研究就是认可教育研究的价值。一方面要尊重开展教育研究的教师,让参与教育研究的教师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如上台发言、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既有教研能力又有管理能力的老师有机会走上管理教育的岗位;另一方面,管理者要主动组织参与教育研究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另外,还要让教师体验到教研的成功。一个人只有体验到了成功才能感受到做这件事的价值。要让教师体验到教研的成功,管理者就要让教师的观点或成果表现出来;让有独到见解的教师在业务学习或某些专题研讨会上发言;编辑教师的论文集(作品);引导教师上教育论坛发表自己的言论;组织教师申报上级部门的各种教研课题,向有关刊物推荐教师所写的文章等。
参考文献:
[1]田园,及庆,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三段论[J].世纪桥,2007,(9):53.
[2]徐献红.谈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100.
[3]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6-06.
[4]李大胜,江青艳,库夭梅.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5):60-62.
[5]刘达玉.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6]李丽.对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再认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9):10.
[7]任聪敏.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6):18.
[8]王义谋.高职教育研究中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5,(3):15,22.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