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首先,我阐述了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它是根据教学规律原则归纳提练出的。文中我对比了以往和现在的教学模式,并举了具体案例,来进一步说明语文教学中因人而益的教学模式,其主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促近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真正走近语文课堂,亲近语文,了解母语的重要,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个性
从教十几年来,有点点心得与体会,下面是我对“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几点心得,与你分享。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
(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过程不过是一个灌输——接受的过程,学习方式基本上就是听讲——背诵——练习,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新课标》为教学模式作了更新与定位,要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个性
“语文教学个性”应是一个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教学特点与风格。它是教师个人知识结构、思想认识、文化底蕴、生活阅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教育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教学个性因其为“个”,所以它应是一个教师授课区别与他人非模仿性的风格。因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处理不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不同,对施教对象的感受、情感期望不同自然生成独一无二各具特色的教学个性。
教学的个性是一个教师授课区别于他人的、非模仿性的风格。是一种独创,是教师“自我”在教学中的一种显示,具有个体性。语文是一门文人性极强的学科,我们培养的绝不是千篇一律的人,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引导学生从平常的學习中就体现自己的个性。
(一)个性化朗读就是培养的方式之一,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来读课文,单独读、找朋友一起读,站起来读等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这种读书方式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尝试的,很受学生欢迎。
(二)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我是这样做的。延伸课外阅读,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知识相应的内容进行阅读。记得有一次,讲到《两小儿辩日》一课时,说到了太阳系,当时有一名学生胸有成竹的介绍起来: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当时,我很想纠正他的“错误”,因为我记得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怎么又……我欲言又止,难道是我错了。课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得知,学生是对的。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了他的能力,以及课外阅读的好处。同学们阅读气势高涨,每天层出不少新闻。我也在其中受益匪浅。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个性的关系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个性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生成、互相依存的关系。
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记得一年级时,有一道题目是这样要求的:将下面植物图上喜欢的颜色。有各种花,果实,同学们都在认真的图着,当我巡视时发现,有一朵向日葵花,学生都图的是黄色,只有刘子贤同学把这朵花图成了黑色,我便让他解释给同学们听,他说:“我非常喜欢吃瓜子,向日葵成熟以后花的中间就是黑色的,我希望它快点成熟,所以把他图成了黑色”。我才恍然大悟,同时也肯定了他的想法。并鼓励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你们的小脑袋里也有大智慧呀!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个性应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
为了张显教学个性,也不断的充实自己,我阅读了许多教学案例,也将许多老师的成功之处在我这做了积累。使我明白了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得到的,才是不可秉弃的,发人深醒的。
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和精髓所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用自己的教学个性去感染他们,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教学模式和教学个性的关系,还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的一个精彩提问,引发了学生精彩的回答,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适时提问,达到预期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即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写作文时,教师们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就是字数过少,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对于这点我也作了一个小小的尝试: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词汇量较少的学生跟我一组,利用课间时间阅读例文,每小组的组长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逐渐增加难度,比如可以自发命题,写几句话,哪怕精彩的一句也行,互相交流。我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发现进步最快的却是最差的学生,最让我骄傲的是他们的信心增强了,词汇量也多了,作文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可能他们把我也当作一个对手来看待,较差的同学呢?感觉到了我没有放弃他们,我们是一个“战线”的原因,一个小小的尝试,让我尝到的甜头。
总结
关于“教师的定位与学生的成长”的描述层出不穷,当前反思与研究成为教师从教与生活的新方式,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角色追求与方向,我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在新行的教学模式下,张显个性,用教学与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常伟.试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16-17
[2]葛明伟.突破重点,提高能力,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2(12)25-26
[3]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M]2007(5)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个性
从教十几年来,有点点心得与体会,下面是我对“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几点心得,与你分享。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
(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过程不过是一个灌输——接受的过程,学习方式基本上就是听讲——背诵——练习,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新课标》为教学模式作了更新与定位,要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个性
“语文教学个性”应是一个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教学特点与风格。它是教师个人知识结构、思想认识、文化底蕴、生活阅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教育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教学个性因其为“个”,所以它应是一个教师授课区别与他人非模仿性的风格。因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处理不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不同,对施教对象的感受、情感期望不同自然生成独一无二各具特色的教学个性。
教学的个性是一个教师授课区别于他人的、非模仿性的风格。是一种独创,是教师“自我”在教学中的一种显示,具有个体性。语文是一门文人性极强的学科,我们培养的绝不是千篇一律的人,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引导学生从平常的學习中就体现自己的个性。
(一)个性化朗读就是培养的方式之一,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来读课文,单独读、找朋友一起读,站起来读等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这种读书方式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尝试的,很受学生欢迎。
(二)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我是这样做的。延伸课外阅读,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知识相应的内容进行阅读。记得有一次,讲到《两小儿辩日》一课时,说到了太阳系,当时有一名学生胸有成竹的介绍起来: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当时,我很想纠正他的“错误”,因为我记得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怎么又……我欲言又止,难道是我错了。课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得知,学生是对的。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了他的能力,以及课外阅读的好处。同学们阅读气势高涨,每天层出不少新闻。我也在其中受益匪浅。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个性的关系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个性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生成、互相依存的关系。
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记得一年级时,有一道题目是这样要求的:将下面植物图上喜欢的颜色。有各种花,果实,同学们都在认真的图着,当我巡视时发现,有一朵向日葵花,学生都图的是黄色,只有刘子贤同学把这朵花图成了黑色,我便让他解释给同学们听,他说:“我非常喜欢吃瓜子,向日葵成熟以后花的中间就是黑色的,我希望它快点成熟,所以把他图成了黑色”。我才恍然大悟,同时也肯定了他的想法。并鼓励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你们的小脑袋里也有大智慧呀!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个性应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
为了张显教学个性,也不断的充实自己,我阅读了许多教学案例,也将许多老师的成功之处在我这做了积累。使我明白了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得到的,才是不可秉弃的,发人深醒的。
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和精髓所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用自己的教学个性去感染他们,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教学模式和教学个性的关系,还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的一个精彩提问,引发了学生精彩的回答,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适时提问,达到预期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即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写作文时,教师们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就是字数过少,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对于这点我也作了一个小小的尝试: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词汇量较少的学生跟我一组,利用课间时间阅读例文,每小组的组长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逐渐增加难度,比如可以自发命题,写几句话,哪怕精彩的一句也行,互相交流。我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发现进步最快的却是最差的学生,最让我骄傲的是他们的信心增强了,词汇量也多了,作文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可能他们把我也当作一个对手来看待,较差的同学呢?感觉到了我没有放弃他们,我们是一个“战线”的原因,一个小小的尝试,让我尝到的甜头。
总结
关于“教师的定位与学生的成长”的描述层出不穷,当前反思与研究成为教师从教与生活的新方式,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角色追求与方向,我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在新行的教学模式下,张显个性,用教学与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常伟.试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16-17
[2]葛明伟.突破重点,提高能力,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2(12)25-26
[3]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M]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