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为社会承前启后、充满活力、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大学生往往是引领社会新思潮的先行者,同样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大学生更是最具感染力的群体。目前,如何能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付诸行动,是困扰高校教育者的难解课题。本文将首先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志愿精神的内涵和意义,突出志愿精神的思想根源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分析当今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瓶颈的现状,指出弘扬志愿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关键词:大学生;弘扬志愿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89-01
一、目前河北省对于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方面的研究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弘扬志愿精神,倡导志愿服务在近几年在河北省蓬勃开展,截止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优秀志愿者900名,优秀志愿服务品牌约249个,在2012年经河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河北省志愿服务基金会,由此可见河北省志愿服务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河北省近十年针对志愿服务的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例如: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赵占强在2003年毕业论文《志愿服务活动与高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相关研究》,法学硕士尹沙沙在2013年毕业论文《我国高校志愿者服务研究》,华北电力大学赵英丽等在2012年发表论文《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驻保高校为例》等等相关研究不胜枚举。
其次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伊始就受到了社会学者和高校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河北省内针对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有很多,例如:河北师范法学法学硕士王卫国在2010年毕业论文《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法学硕士纪莹莹2012年毕业论文《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育》,河北金融学院娄延强等在2013年发表论文《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河北美术学院李娟在2013年发表论文《高等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问题研究》等等相关研究百余篇。
再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单纯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深深刻入大学生心里,并成为其一生的行为准则,对社会学者和高校教育者而言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国人民的志愿精神起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途径,是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方法。但是纵观省内外弘扬志愿精神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二、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所在
志愿精神的思想根源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仁、义、礼、智、信”,其做为一种高尚的、先进的价值观念,与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有优秀底蕴的主流意识观念有诸多契合点,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弘扬志愿精神是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途径。
首先,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必须摒弃。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需要的同时,明确我们的社会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当今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务之急。志愿精神首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其次志愿精神就在大学生身边,北京奥运志愿精神,西部志愿支教精神等等,无不激发大学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调动了大学生融入其中的积极性,由此可以见弘扬志愿精神是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捷径。
其次,大学生课余生活充裕,据不完全统计,在校生中有22%选择专业学习,28%选择找兼职或为继续深造做准备,剩下近50%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事情(打游戏、谈恋爱等)。而当前西方多元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让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他们不知如何抉择,对众多价值观充满了质疑色彩和选择迷茫,利己主义思想等负面精神氛围时而像幽灵—样挥散不去。弘扬志愿精神,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无疑在充实大学生课余时间、形成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行成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积极、勇于奉献、踏实肯干的人生观、价值观。任何一种思想观念都要脚踏实地的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志愿精神在高校生根、落地,蓬勃发展。
再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于传承,志愿精神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仁、义、礼、智、信”,志愿服务事业更需要每一个参与者从始至终的付出,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每年随着大一新生的到来而不断的补充新鲜的血液,使志愿精神不会因为大学生毕业而陨落;另一方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在毕业后将志愿精神传递给工作岗位的同仁,在延续自身志愿服务的同时更是将志愿精神传递和散播。志愿精神的传承,既延续了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文明、和谐、自由、平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深深植入大学生心中,切实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本文研究方向将志愿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志愿精神的起源,找到弘扬志愿精神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尹沙沙 《我国高校志愿者服务研究》(硕士论文,2013年5月)
[2]赵占强《志愿服务活动与高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相关研究》(硕士论文,2003年5月)
[3]任朋辉《论志愿服务法制化》(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5期)
[4]赵英丽《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驻保高校为例》(学理论,2012年第11期)
[5]王卫国《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硕士论文,2010年5月)
关键词:大学生;弘扬志愿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89-01
一、目前河北省对于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方面的研究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弘扬志愿精神,倡导志愿服务在近几年在河北省蓬勃开展,截止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优秀志愿者900名,优秀志愿服务品牌约249个,在2012年经河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河北省志愿服务基金会,由此可见河北省志愿服务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河北省近十年针对志愿服务的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例如: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赵占强在2003年毕业论文《志愿服务活动与高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相关研究》,法学硕士尹沙沙在2013年毕业论文《我国高校志愿者服务研究》,华北电力大学赵英丽等在2012年发表论文《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驻保高校为例》等等相关研究不胜枚举。
其次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伊始就受到了社会学者和高校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河北省内针对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有很多,例如:河北师范法学法学硕士王卫国在2010年毕业论文《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法学硕士纪莹莹2012年毕业论文《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育》,河北金融学院娄延强等在2013年发表论文《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河北美术学院李娟在2013年发表论文《高等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问题研究》等等相关研究百余篇。
再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单纯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深深刻入大学生心里,并成为其一生的行为准则,对社会学者和高校教育者而言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国人民的志愿精神起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途径,是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方法。但是纵观省内外弘扬志愿精神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二、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所在
志愿精神的思想根源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仁、义、礼、智、信”,其做为一种高尚的、先进的价值观念,与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有优秀底蕴的主流意识观念有诸多契合点,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弘扬志愿精神是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途径。
首先,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必须摒弃。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需要的同时,明确我们的社会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当今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务之急。志愿精神首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其次志愿精神就在大学生身边,北京奥运志愿精神,西部志愿支教精神等等,无不激发大学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调动了大学生融入其中的积极性,由此可以见弘扬志愿精神是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捷径。
其次,大学生课余生活充裕,据不完全统计,在校生中有22%选择专业学习,28%选择找兼职或为继续深造做准备,剩下近50%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事情(打游戏、谈恋爱等)。而当前西方多元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让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他们不知如何抉择,对众多价值观充满了质疑色彩和选择迷茫,利己主义思想等负面精神氛围时而像幽灵—样挥散不去。弘扬志愿精神,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无疑在充实大学生课余时间、形成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行成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积极、勇于奉献、踏实肯干的人生观、价值观。任何一种思想观念都要脚踏实地的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志愿精神在高校生根、落地,蓬勃发展。
再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于传承,志愿精神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仁、义、礼、智、信”,志愿服务事业更需要每一个参与者从始至终的付出,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每年随着大一新生的到来而不断的补充新鲜的血液,使志愿精神不会因为大学生毕业而陨落;另一方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在毕业后将志愿精神传递给工作岗位的同仁,在延续自身志愿服务的同时更是将志愿精神传递和散播。志愿精神的传承,既延续了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文明、和谐、自由、平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深深植入大学生心中,切实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本文研究方向将志愿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志愿精神的起源,找到弘扬志愿精神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尹沙沙 《我国高校志愿者服务研究》(硕士论文,2013年5月)
[2]赵占强《志愿服务活动与高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相关研究》(硕士论文,2003年5月)
[3]任朋辉《论志愿服务法制化》(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5期)
[4]赵英丽《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驻保高校为例》(学理论,2012年第11期)
[5]王卫国《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硕士论文,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