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体育运动教学中学生身体各部分间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出发,通过对构成课堂和教学各个关系进行分析,了解关系的组成,分析关系的教学,让小学体育的教学条理更加清晰,优化学生对体育课和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体验。结合关系教学的相关经验和内容,改良师生双方在教学环节的角度和思路,对运动技能和习惯,以及学生的体育观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关系 教学 小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10-02
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的生活时刻与周围的人和事物发生着关系,体育课中也一样。小学生经常认为的“关系”就是简单的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对体育运动过程中强调的关系不是很了解,这导致他们对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概念和体育观念也产生一定程度的曲解;對体育教师来说,不清楚体育教学中运动的关系,在选择教学方法、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没有了运动关系的“线索”,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把体育课上成“游戏课”、“体力课”、“放羊课”也就在所难免。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对儿童 课堂心理的分析,认为在小学体育运动中“关系”的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关系的组成
按照“关系”的定义,在体育运动教学中“关系”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学生身体各部分间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学生身体各部分间的关系就是身体各部分处于的一种相互的位置,例如屈伸、团身、半蹲等,学生的运动正是身体各部分位置关系的不断变化形成的,而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与身体主要部位紧密相关,例如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头部、胸部、胃部等,因此首先引导学生把这些名词对应自身的位置找到,才可以明确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和与之相关的运动。
人与物的关系既有人身体各部分与器材的关系,又有个体整体与器材的关系,例如穿过、越过、绕过、上下左右前后等。因为物(场地、器材)是相对固定的,相比人与人的关系较为简单,在教学中常常从这个关系找突破口,创立许多教学和训练的方法,例如绕线跑、障碍跑、跳小绳、立定跳远等教学。
人与人的关系较为繁杂,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队。在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并利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组织适合发挥这种关系的教学内容,最大化教学效率。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模式和展示环节,充分体现出“关系”的教学对运动技能和学生情感的巨大影响。
二、小学体育运动中关系的教学
因为小学生还处于“我”的阶段,关系教学可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到身体姿势,然后到与物和人的关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自身关系的教学较为直观,主要教学内容即是掌握正确的名词术语和位置,练习的主要方式可采取简短的机械重复练习和节奏练习。让学生用术语和体育的概念了解自己身体各部分的性能,在每一堂课的各环节都能进行。教师在教授时要准确的描述并且正面示范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关系,从简单的上下左右到屈、挺、摆、蹬的单一动作,再到连贯的组合动作,这样做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速度,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基础理论。
人与物的关系教学强调人和物的一体性和控制性,例如球类运动常说的训练“球性”、体操上说的“杠上感觉”。人与物的关系教学要使得学生对物感兴趣,但值得注意的是:感兴趣不一定非得要“有趣”,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可以是激励、启发、激将、探索等,在教学安排和组织上要不时的切换让学生感兴趣的点。
在体育教学中,因为处于运动当中,符合小学生喜动和“玩闹”的天性,所以大多数孩子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玩伴”的关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教学要与其他概念的学习和技能相结合,刚开始时学生结伴练习,逐步扩大到三个人或四人一起练习。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学生,在独自处于众人关注的焦点位置时通常会感到紧张,表现出的技术动作、语言、行为会失常,因此教师在选择学生个人展示的时候应该是自愿而非强制的。在多人分组或团队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当给每一位成员指定特殊任务,当学生们对彼此的关系和任务熟悉和有所了解后,可以尝试为其创造机会,对组合团队的活动作出决定。这样的运动教学不仅让学生在联系中掌握巩固运动技术,也为将来在项目教学中的战术教学打好基础。
三、小结
小学体育中的“关系”教学是建立在对学情的分析之上,目的是为了让小学体育的教学条理更加清晰,优化学生对体育课和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体验。结合关系教学的相关经验和内容,改良师生双方在教学环节的角度和思路,对运动技能和习惯,以及学生的体育观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关系 教学 小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10-02
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的生活时刻与周围的人和事物发生着关系,体育课中也一样。小学生经常认为的“关系”就是简单的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对体育运动过程中强调的关系不是很了解,这导致他们对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概念和体育观念也产生一定程度的曲解;對体育教师来说,不清楚体育教学中运动的关系,在选择教学方法、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没有了运动关系的“线索”,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把体育课上成“游戏课”、“体力课”、“放羊课”也就在所难免。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对儿童 课堂心理的分析,认为在小学体育运动中“关系”的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关系的组成
按照“关系”的定义,在体育运动教学中“关系”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学生身体各部分间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学生身体各部分间的关系就是身体各部分处于的一种相互的位置,例如屈伸、团身、半蹲等,学生的运动正是身体各部分位置关系的不断变化形成的,而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与身体主要部位紧密相关,例如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头部、胸部、胃部等,因此首先引导学生把这些名词对应自身的位置找到,才可以明确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和与之相关的运动。
人与物的关系既有人身体各部分与器材的关系,又有个体整体与器材的关系,例如穿过、越过、绕过、上下左右前后等。因为物(场地、器材)是相对固定的,相比人与人的关系较为简单,在教学中常常从这个关系找突破口,创立许多教学和训练的方法,例如绕线跑、障碍跑、跳小绳、立定跳远等教学。
人与人的关系较为繁杂,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队。在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并利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组织适合发挥这种关系的教学内容,最大化教学效率。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模式和展示环节,充分体现出“关系”的教学对运动技能和学生情感的巨大影响。
二、小学体育运动中关系的教学
因为小学生还处于“我”的阶段,关系教学可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到身体姿势,然后到与物和人的关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自身关系的教学较为直观,主要教学内容即是掌握正确的名词术语和位置,练习的主要方式可采取简短的机械重复练习和节奏练习。让学生用术语和体育的概念了解自己身体各部分的性能,在每一堂课的各环节都能进行。教师在教授时要准确的描述并且正面示范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关系,从简单的上下左右到屈、挺、摆、蹬的单一动作,再到连贯的组合动作,这样做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速度,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基础理论。
人与物的关系教学强调人和物的一体性和控制性,例如球类运动常说的训练“球性”、体操上说的“杠上感觉”。人与物的关系教学要使得学生对物感兴趣,但值得注意的是:感兴趣不一定非得要“有趣”,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可以是激励、启发、激将、探索等,在教学安排和组织上要不时的切换让学生感兴趣的点。
在体育教学中,因为处于运动当中,符合小学生喜动和“玩闹”的天性,所以大多数孩子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玩伴”的关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教学要与其他概念的学习和技能相结合,刚开始时学生结伴练习,逐步扩大到三个人或四人一起练习。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学生,在独自处于众人关注的焦点位置时通常会感到紧张,表现出的技术动作、语言、行为会失常,因此教师在选择学生个人展示的时候应该是自愿而非强制的。在多人分组或团队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当给每一位成员指定特殊任务,当学生们对彼此的关系和任务熟悉和有所了解后,可以尝试为其创造机会,对组合团队的活动作出决定。这样的运动教学不仅让学生在联系中掌握巩固运动技术,也为将来在项目教学中的战术教学打好基础。
三、小结
小学体育中的“关系”教学是建立在对学情的分析之上,目的是为了让小学体育的教学条理更加清晰,优化学生对体育课和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体验。结合关系教学的相关经验和内容,改良师生双方在教学环节的角度和思路,对运动技能和习惯,以及学生的体育观养成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