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網络拓展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应用目的比较单一。文章提出的网络拓展阅读双赢理念,不仅从服务于学习课文要求的角度,而且从提高信息能力的要求角度出发,设计网络拓展阅读,有效地提高网络拓展阅读的效益,达成其双赢目标。
关键词:网络拓展阅读;双赢目标;信息能力;智力背景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16-0057-03
随着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课堂不再是封闭的,不再囿于语文学科知识本位,不再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语文课堂将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时空。网络拓展阅读就是建设开放的语文课堂的有力举措之一,它充分运用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信息,将目光投向课堂之外的无限领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其融会贯通地理解课文,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因此,网络拓展阅读不仅在网络课堂得到广泛运用,而且这种教学理念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也得到了应用,如纸质媒体拓展阅读、大屏幕拓展阅读等。
随着对网络拓展阅读的实践探索和深入研究,我们认识到网络拓展阅读不仅要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课文,而且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上来进行网络拓展阅读,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达到网络拓展阅读的双赢目的。
一、网络拓展阅读的双赢分析
1.服务于课文学习
服务于课文学习是网络拓展阅读的最初目标,也是最基本的目标,是指根据学习课文的需要,合理地补充课外网络信息供学生阅读,以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积累语言的目的。课外网络信息是指与课文有关的,但未写进课文内的各种信息,它作为课文理解的伴随信息,可以帮助丰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大量吸收课外信息,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独立读书的能力大有裨益。一般来说,网络拓展阅读服务于课文学习的方法主要有:
(1)扩大智力背景。智力背景是指人在认识、理解客观事物方面的相关知识、经验,学生的智力背景越丰富,其思维就越活跃,想象就越丰富,认识就越有深度。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对课文的理解就可以在宽广的智力背景下进行,这样的理解就能更准确、更具体。
(2)加深情境体验。语文教学非常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网络上入情入境的虚拟空间、超越时空的信息资源能够将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天涯为咫尺,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触动学生心灵的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自然、更深刻。
(3)解决学习疑问。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肯定会产生许多疑问,而且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产生疑问,有些问题可以通过阅读上下文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而有些问题是不可能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更多的信息资料分析问题,在拓展阅读中感悟,在拓展阅读中解疑。
(4)丰富语言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促使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四个学段共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405万字以上。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积累课文语言、提高课内外阅读量也是网络拓展阅读的基本任务之一。
2.提高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面对信息社会的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有人误以为信息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其实,任何课程的实施都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任务,在各科课程标准的目标部分都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在当前全球性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成为重要的突破口,而其前提之一就是学生的信息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育。网络拓展阅读是基于网络的超媒体阅读,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种类繁多和时效性强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阅读材料问题;网络信息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学生可以更为高效地检索有关信息,并获得信息判断、筛选等能力的锻炼;网络交互性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并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发言权,为学生交流、创造信息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学习平台。网络拓展阅读对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搜索筛选信息。在网上阅读信息,有别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它不再有目录,不再有页码,不再能够翻阅,取而代之的是按照主题归类后超链接方式组织信息,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和导航功能,能够通过点击标题或关键词在最快的时间里显示阅读页面。面对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学生不仅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快速搜索到相关页面,而且要善于筛选信息,选择有用的某篇某段信息为自己所用。
(2)加工处理信息。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资源后,还要有能力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性分析:识别和理解所获取信息的意义,分析它们所反映的内在本质以及所要表达的现象;比较和把握这些信息与拓展阅读目的之间的关系,合理组合这些信息资源;判断和估计这些信息资源的价值,确定这些资源的正确性和时效性。
(3)表达交流信息。通过网络拓展阅读获得有用的信息后,并不能以照本宣科的形式交流信息,这既不利于学生对信息的再加工,也是有限的课堂时间所不容许的。一般来说,要想更好地共享和交流信息,既可以选择信息的精要内容直接表述,还可以对信息内容进行概括表述,或者对信息进行某种形式的转述。
(4)创作发布信息。没有自己观点的信息永远都是别人的,而网络的特点也更利于学生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掌握的信息资源开发创造出具有自己特性的知识,将信息资源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加工融合,产生新的信息,这才是利用信息的最高层次。进而要求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创造的信息用别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发布出来,使这些信息能有效地传播。
3.双赢目标构成
在当前开展的网络拓展阅读中,大多服务于学生学习课文,而对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应用,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完全可以达成双赢目标,实现语文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共同提高。网络拓展阅读的双赢目标构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在开展网络拓展阅读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同时选择服务于学习课文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但应突出重点)方法和提高信息能力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也应突出重点)方法,组合成网络拓展阅读的具体策略,进而取得双赢效果。
二、网络拓展阅读的操作方式
1.搜索筛选信息,扩大智力背景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特别是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逐步蚕食华北,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等语句的理解更是缺乏知识经验。于是,在初读课文后,我们就让学生上网搜索相关的网络信息,扩大“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的智力背景。但我们并没有给学生提供现存的信息,而是指导学生合理确定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并要求把与理解课文密切联系的信息保存到自己的“发言簿”上。这样一来,学生不仅通过网络搜索到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等信息,而且在信息的筛选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对课文内容智力背景的扩大。另外,当学生的信息搜索和筛选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类似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信息能力。
2.表达交流信息,解决学习疑问
在学习苏教版第九册《郑成功》一课的“建设台湾”一部分时,学生产生了这样的学习疑问:“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除了课文中讲到的帮助高山族提高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和兴办学校外,他还怎样建设台湾呢?”因为文中讲到郑成功对建设台湾做出了伟大功业,肯定还有其它有力的举措。于是,我们引导学生展开了网络拓展阅读,及时地浏览了《郑成功对台湾政治、经济发展所做的不朽功绩》、《郑成功发展台湾文化》、《郑氏三代对台湾的开发》等信息资料,使他们了解到郑成功及其后两代还建立起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大力提倡开垦土地,注意興修水利和保护山林,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在交流信息时,最常见的做法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拓展阅读的信息回答问题,于是,学生就开始对照着那些网络信息读一遍,但这样做严重错失了学生信息能力提高的良机。这时,我们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概括表述(已有信息的处理过程)完整地解答问题,还要求他们仿照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先中心概括,再讲做法,最后讲结果)介绍郑成功建设台湾的具体举措。学生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中,不仅真切地理解了郑成功建设台湾的功绩,而且进行了信息的再加工,有效地促进了信息交流、表达能力的提高。
3.创作发布信息,加深情境体验
《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环保小组的同学就水资源的问题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的经过,全文围绕“地球上江河湖海那么多,怎么会缺水呢?”“我们国家的情况怎么样呢?”两个问题展开叙述。在教学结束前,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样的网络拓展阅读:先让学生围绕环保小组向方博士提出的两个问题浏览网上信息,然后围绕“保护水资源”这一主题设计宣传小报,或设计公益宣传广告,要求语言真切感人,并给人以刻骨铭心的教育。于是,学生在浏览了《母亲河在哭泣》、《水荒正困扰中国》等网络信息后,都在创作自己的新信息,有的截取几幅滴水和干旱的画面并配上自己由衷的感叹和劝慰的话语构成小报,有的则精心设计了公益用语:“地球表面的71%被水覆盖,水资源的0.03%可供利用!”“人类最后一滴水是什么?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这些学生创作的信息发布到网上后,不仅给其他学生以真切的体验,同时也给自己深刻的感受,切实做到了在具体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创作发布能力。
4.加工处理信息,丰富语言积累
在学习苏教版第十册《绝句》(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这首古诗时,我们同样组织学生展开了网络拓展阅读。首先在读懂诗句、体会到诗人来到野外观赏春光的喜悦心情后,让学生拓展阅读了《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晚春》(韩愈)、《江南春》(杜牧)等几首描写春光的古诗,并比较诗人各自选取了哪些景物的描写来表现春光之美的?于是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地加工处理信息,在比较中发现这四首古诗都能抓住反映春天特点的景物进行描写和抒情,如杏花、细雨、春风、杨花、黄莺等,因此学生不仅能够很快举一反三地理解了拓展阅读的三首古诗,而且熟记了诗句,积累了古诗方面的语言经验。其中有一位学生不禁由此感叹:看来写诗并不难。于是,我们又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工处理信息和创作信息,请他们试着写一首描写春景的五言或七言诗。可见,在进行网络拓展阅读时,引导学生加工处理信息既是自身能力提高的需要,又能促进教材语言和课外信息语言的积累。
以上只是列举了四种组合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习的需要任意组合,真正发挥网络拓展阅读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丽清,郜润科.语文教师“用网”策略[J].信息技术教育,2004,(1).
[2]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编辑:王天鹏)
关键词:网络拓展阅读;双赢目标;信息能力;智力背景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16-0057-03
随着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课堂不再是封闭的,不再囿于语文学科知识本位,不再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语文课堂将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时空。网络拓展阅读就是建设开放的语文课堂的有力举措之一,它充分运用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信息,将目光投向课堂之外的无限领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其融会贯通地理解课文,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因此,网络拓展阅读不仅在网络课堂得到广泛运用,而且这种教学理念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也得到了应用,如纸质媒体拓展阅读、大屏幕拓展阅读等。
随着对网络拓展阅读的实践探索和深入研究,我们认识到网络拓展阅读不仅要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课文,而且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上来进行网络拓展阅读,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达到网络拓展阅读的双赢目的。
一、网络拓展阅读的双赢分析
1.服务于课文学习
服务于课文学习是网络拓展阅读的最初目标,也是最基本的目标,是指根据学习课文的需要,合理地补充课外网络信息供学生阅读,以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积累语言的目的。课外网络信息是指与课文有关的,但未写进课文内的各种信息,它作为课文理解的伴随信息,可以帮助丰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大量吸收课外信息,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独立读书的能力大有裨益。一般来说,网络拓展阅读服务于课文学习的方法主要有:
(1)扩大智力背景。智力背景是指人在认识、理解客观事物方面的相关知识、经验,学生的智力背景越丰富,其思维就越活跃,想象就越丰富,认识就越有深度。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对课文的理解就可以在宽广的智力背景下进行,这样的理解就能更准确、更具体。
(2)加深情境体验。语文教学非常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网络上入情入境的虚拟空间、超越时空的信息资源能够将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天涯为咫尺,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触动学生心灵的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自然、更深刻。
(3)解决学习疑问。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肯定会产生许多疑问,而且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产生疑问,有些问题可以通过阅读上下文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而有些问题是不可能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更多的信息资料分析问题,在拓展阅读中感悟,在拓展阅读中解疑。
(4)丰富语言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促使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四个学段共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405万字以上。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积累课文语言、提高课内外阅读量也是网络拓展阅读的基本任务之一。
2.提高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面对信息社会的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有人误以为信息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其实,任何课程的实施都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任务,在各科课程标准的目标部分都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在当前全球性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成为重要的突破口,而其前提之一就是学生的信息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育。网络拓展阅读是基于网络的超媒体阅读,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种类繁多和时效性强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阅读材料问题;网络信息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学生可以更为高效地检索有关信息,并获得信息判断、筛选等能力的锻炼;网络交互性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并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发言权,为学生交流、创造信息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学习平台。网络拓展阅读对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搜索筛选信息。在网上阅读信息,有别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它不再有目录,不再有页码,不再能够翻阅,取而代之的是按照主题归类后超链接方式组织信息,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和导航功能,能够通过点击标题或关键词在最快的时间里显示阅读页面。面对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学生不仅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快速搜索到相关页面,而且要善于筛选信息,选择有用的某篇某段信息为自己所用。
(2)加工处理信息。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资源后,还要有能力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性分析:识别和理解所获取信息的意义,分析它们所反映的内在本质以及所要表达的现象;比较和把握这些信息与拓展阅读目的之间的关系,合理组合这些信息资源;判断和估计这些信息资源的价值,确定这些资源的正确性和时效性。
(3)表达交流信息。通过网络拓展阅读获得有用的信息后,并不能以照本宣科的形式交流信息,这既不利于学生对信息的再加工,也是有限的课堂时间所不容许的。一般来说,要想更好地共享和交流信息,既可以选择信息的精要内容直接表述,还可以对信息内容进行概括表述,或者对信息进行某种形式的转述。
(4)创作发布信息。没有自己观点的信息永远都是别人的,而网络的特点也更利于学生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掌握的信息资源开发创造出具有自己特性的知识,将信息资源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加工融合,产生新的信息,这才是利用信息的最高层次。进而要求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创造的信息用别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发布出来,使这些信息能有效地传播。
3.双赢目标构成
在当前开展的网络拓展阅读中,大多服务于学生学习课文,而对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应用,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完全可以达成双赢目标,实现语文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共同提高。网络拓展阅读的双赢目标构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在开展网络拓展阅读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同时选择服务于学习课文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但应突出重点)方法和提高信息能力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也应突出重点)方法,组合成网络拓展阅读的具体策略,进而取得双赢效果。
二、网络拓展阅读的操作方式
1.搜索筛选信息,扩大智力背景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特别是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逐步蚕食华北,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等语句的理解更是缺乏知识经验。于是,在初读课文后,我们就让学生上网搜索相关的网络信息,扩大“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的智力背景。但我们并没有给学生提供现存的信息,而是指导学生合理确定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并要求把与理解课文密切联系的信息保存到自己的“发言簿”上。这样一来,学生不仅通过网络搜索到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等信息,而且在信息的筛选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对课文内容智力背景的扩大。另外,当学生的信息搜索和筛选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类似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信息能力。
2.表达交流信息,解决学习疑问
在学习苏教版第九册《郑成功》一课的“建设台湾”一部分时,学生产生了这样的学习疑问:“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除了课文中讲到的帮助高山族提高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和兴办学校外,他还怎样建设台湾呢?”因为文中讲到郑成功对建设台湾做出了伟大功业,肯定还有其它有力的举措。于是,我们引导学生展开了网络拓展阅读,及时地浏览了《郑成功对台湾政治、经济发展所做的不朽功绩》、《郑成功发展台湾文化》、《郑氏三代对台湾的开发》等信息资料,使他们了解到郑成功及其后两代还建立起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大力提倡开垦土地,注意興修水利和保护山林,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在交流信息时,最常见的做法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拓展阅读的信息回答问题,于是,学生就开始对照着那些网络信息读一遍,但这样做严重错失了学生信息能力提高的良机。这时,我们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概括表述(已有信息的处理过程)完整地解答问题,还要求他们仿照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先中心概括,再讲做法,最后讲结果)介绍郑成功建设台湾的具体举措。学生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中,不仅真切地理解了郑成功建设台湾的功绩,而且进行了信息的再加工,有效地促进了信息交流、表达能力的提高。
3.创作发布信息,加深情境体验
《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环保小组的同学就水资源的问题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的经过,全文围绕“地球上江河湖海那么多,怎么会缺水呢?”“我们国家的情况怎么样呢?”两个问题展开叙述。在教学结束前,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样的网络拓展阅读:先让学生围绕环保小组向方博士提出的两个问题浏览网上信息,然后围绕“保护水资源”这一主题设计宣传小报,或设计公益宣传广告,要求语言真切感人,并给人以刻骨铭心的教育。于是,学生在浏览了《母亲河在哭泣》、《水荒正困扰中国》等网络信息后,都在创作自己的新信息,有的截取几幅滴水和干旱的画面并配上自己由衷的感叹和劝慰的话语构成小报,有的则精心设计了公益用语:“地球表面的71%被水覆盖,水资源的0.03%可供利用!”“人类最后一滴水是什么?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这些学生创作的信息发布到网上后,不仅给其他学生以真切的体验,同时也给自己深刻的感受,切实做到了在具体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创作发布能力。
4.加工处理信息,丰富语言积累
在学习苏教版第十册《绝句》(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这首古诗时,我们同样组织学生展开了网络拓展阅读。首先在读懂诗句、体会到诗人来到野外观赏春光的喜悦心情后,让学生拓展阅读了《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晚春》(韩愈)、《江南春》(杜牧)等几首描写春光的古诗,并比较诗人各自选取了哪些景物的描写来表现春光之美的?于是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地加工处理信息,在比较中发现这四首古诗都能抓住反映春天特点的景物进行描写和抒情,如杏花、细雨、春风、杨花、黄莺等,因此学生不仅能够很快举一反三地理解了拓展阅读的三首古诗,而且熟记了诗句,积累了古诗方面的语言经验。其中有一位学生不禁由此感叹:看来写诗并不难。于是,我们又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工处理信息和创作信息,请他们试着写一首描写春景的五言或七言诗。可见,在进行网络拓展阅读时,引导学生加工处理信息既是自身能力提高的需要,又能促进教材语言和课外信息语言的积累。
以上只是列举了四种组合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习的需要任意组合,真正发挥网络拓展阅读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丽清,郜润科.语文教师“用网”策略[J].信息技术教育,2004,(1).
[2]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