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宓,字雨僧,泾阳人,童年时期聪敏好学、才思过人。稍长,入北京清华大学深造。1917年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21年学成回国。
吴宓先生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学习比较文学的学者,而且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并且运用其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早在1920年,吴宓先生就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新旧说》两篇文章,首次向国内知识界介绍了比较文学这个概念。吴宓先生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研究”,从此,比较文学进入中国高等学府的课堂。吴宓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为我国“比较文学”学科之首创;同时,他还用这种方法向学生讲授西欧文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人才。
值得指出的是,吴宓先生主持《学衡》,他撰写发表了《论新文化运动》长文,反对激进派将“洗澡水和孩子一气泼掉”,主张存旧立新。鲁迅先生则撰《估“学衡”》予以反击。后来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就将吴宓定位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对今天的人来说,吴宓似乎是个老厌物一般的怪人。现在回过头来看,吴宓先生在强大的新文化运动潮流面前,不人云亦云、不明哲保身、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冷静、理性、缜密的学术精神和高屋建瓴的洞察力,难能可贵,也正是秦人耿介、正直风范的体现。正如吴宓先生自己所说的:“热肠濒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六十年后,现代著名学者、吴宓先生的及门弟子季羡林,在肯定五四运动功绩的同时,也指出其偏颇,他深情地说:“雨僧先生当时挺身而出,反对这种偏颇,有什么不对?他热爱祖国文化,但并不拒绝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只因为他从来不会见风使舵,因而被不明真相者视为顽固,视为逆历史潮流而动,这真是天大的冤枉。”
有一位很著名的教授在形容吴宓的外貌时,说他的脑袋像一颗炸弹,感觉随时随地都会爆炸,这其实是吴宓先生耿直性格的写照。而吴宓先生的许多逸事更是其为“一个纯粹大写的人”的真实写照。他如痴如醉地喜欢《红楼梦》,认为此书是古今中外的第一本好书,并且称自己为紫鹃,理由是紫鹃对林黛玉的爱护最纯粹。战时,昆明有家牛肉馆,老板取名为“潇湘馆”。潇湘馆乃是林妹妹住的地方,岂能这番亵渎?吴宓先生竟然提着手杖跑去一顿乱砸。吴宓也是最早将《红楼梦》推介到国外的权威学者之一。在红学研究方面,吴宓先生著述颇丰,曾用中、英文发表过《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等极有见地的文学论著,对推动我国和国际红学的发展研究起到巨大的作用。
吴宓先生的作派很像堂吉·诃德。作为大名鼎鼎的教授,他口袋里的钱虽然比学生多几文,但仍然清苦。吴宓常常带着心爱的研究生去打牙祭,在小馆子里坐下来,他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了,估量口袋里的钱真的够用,他这才交给跑堂的。既然是请客,还要如此锱铢必较,不了解他的人,真会觉得他小气。可这就是真实的吴宓。
吴宓曾说过,他的一言一行,都以圣人为榜样,活得很纯粹。他心目中的圣人是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和耶稣基督。钱穆先生有一段记录吴宓认真的文字:“当时四人一室,室中只有一长桌。入夜雨僧则为预备明日上课抄笔记,写提要,逐条书之,有合并,有增加,写成则于逐条下,加以红笔勾勒……翌晨,雨僧先起,一人独自出门,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出其昨夜撰写各条,反复循诵,俟诸人尽起,始重返室中。”
“文革”中,吴宓受到批判,但他依然不改耿介性格。对当时的批林批孔运动,他宣称“宁可杀头,也不批孔”,表现了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坚持真理的硬骨头精神。1978年,极左思潮尚未肃清,吴宓被遣返回老家,住在妹妹家里,那时,他眼睛已经看不见,加上腿伤,步履维艰,不胜痛楚。可是,当他听说县上外语师资缺乏,有些中学未能开设外语课时,竟然主动提出要去学校带外语课。1978年1月17日病逝老家,终年84岁。
翁维谦在《哭吴宓教授》中写道:“少壮峥嵘老倔强,辞章典雅语铿锵。中西博学真才子,今古娴通自大方。”正是吴宓一生的写照。
编辑/王洪丽
吴宓先生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学习比较文学的学者,而且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并且运用其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早在1920年,吴宓先生就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新旧说》两篇文章,首次向国内知识界介绍了比较文学这个概念。吴宓先生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研究”,从此,比较文学进入中国高等学府的课堂。吴宓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为我国“比较文学”学科之首创;同时,他还用这种方法向学生讲授西欧文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人才。
值得指出的是,吴宓先生主持《学衡》,他撰写发表了《论新文化运动》长文,反对激进派将“洗澡水和孩子一气泼掉”,主张存旧立新。鲁迅先生则撰《估“学衡”》予以反击。后来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就将吴宓定位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对今天的人来说,吴宓似乎是个老厌物一般的怪人。现在回过头来看,吴宓先生在强大的新文化运动潮流面前,不人云亦云、不明哲保身、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冷静、理性、缜密的学术精神和高屋建瓴的洞察力,难能可贵,也正是秦人耿介、正直风范的体现。正如吴宓先生自己所说的:“热肠濒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六十年后,现代著名学者、吴宓先生的及门弟子季羡林,在肯定五四运动功绩的同时,也指出其偏颇,他深情地说:“雨僧先生当时挺身而出,反对这种偏颇,有什么不对?他热爱祖国文化,但并不拒绝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只因为他从来不会见风使舵,因而被不明真相者视为顽固,视为逆历史潮流而动,这真是天大的冤枉。”
有一位很著名的教授在形容吴宓的外貌时,说他的脑袋像一颗炸弹,感觉随时随地都会爆炸,这其实是吴宓先生耿直性格的写照。而吴宓先生的许多逸事更是其为“一个纯粹大写的人”的真实写照。他如痴如醉地喜欢《红楼梦》,认为此书是古今中外的第一本好书,并且称自己为紫鹃,理由是紫鹃对林黛玉的爱护最纯粹。战时,昆明有家牛肉馆,老板取名为“潇湘馆”。潇湘馆乃是林妹妹住的地方,岂能这番亵渎?吴宓先生竟然提着手杖跑去一顿乱砸。吴宓也是最早将《红楼梦》推介到国外的权威学者之一。在红学研究方面,吴宓先生著述颇丰,曾用中、英文发表过《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等极有见地的文学论著,对推动我国和国际红学的发展研究起到巨大的作用。
吴宓先生的作派很像堂吉·诃德。作为大名鼎鼎的教授,他口袋里的钱虽然比学生多几文,但仍然清苦。吴宓常常带着心爱的研究生去打牙祭,在小馆子里坐下来,他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了,估量口袋里的钱真的够用,他这才交给跑堂的。既然是请客,还要如此锱铢必较,不了解他的人,真会觉得他小气。可这就是真实的吴宓。
吴宓曾说过,他的一言一行,都以圣人为榜样,活得很纯粹。他心目中的圣人是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和耶稣基督。钱穆先生有一段记录吴宓认真的文字:“当时四人一室,室中只有一长桌。入夜雨僧则为预备明日上课抄笔记,写提要,逐条书之,有合并,有增加,写成则于逐条下,加以红笔勾勒……翌晨,雨僧先起,一人独自出门,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出其昨夜撰写各条,反复循诵,俟诸人尽起,始重返室中。”
“文革”中,吴宓受到批判,但他依然不改耿介性格。对当时的批林批孔运动,他宣称“宁可杀头,也不批孔”,表现了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坚持真理的硬骨头精神。1978年,极左思潮尚未肃清,吴宓被遣返回老家,住在妹妹家里,那时,他眼睛已经看不见,加上腿伤,步履维艰,不胜痛楚。可是,当他听说县上外语师资缺乏,有些中学未能开设外语课时,竟然主动提出要去学校带外语课。1978年1月17日病逝老家,终年84岁。
翁维谦在《哭吴宓教授》中写道:“少壮峥嵘老倔强,辞章典雅语铿锵。中西博学真才子,今古娴通自大方。”正是吴宓一生的写照。
编辑/王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