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云南,我的认识只是过桥米线,以及电视剧《孽债》中漂亮的西双版纳和那儿美丽热情的人们。本以为自己算见过挺多世面的人,读书在美国,生长于上海。生活于北京,实习在“一国两制”的香港,去过爸妈插队的江西贫困地区……可来到了云南才知道,自己还真是孤陋寡闻,从不知世间还有这样一个“人间天堂”。
昆明——花的海洋
走在路上的行人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都身着民族服装。由于四季如春,路上的行人也都像我经常在美国看到的人们那样按照自己的意愿“乱穿衣”,有穿短袖短衫的也有披外套的。当地有名的翠湖的周围好像北京的后海,有一大圈看上去品味还不错的酒吧茶馆,那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由于前些年“世博会”的举办,昆明现在还保留有一个占地很大的世博园。漫步在世博园,映入眼帘的不仅是那无法言表的美丽风景,还有各地独特的景观。每个城市都把自己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的缩小版的模型摆放出来一层风采,除了中国的各个城市,还有世界五大洲友好国家捐赠的代表它们国家的模型。在世博园里逛一圈,就把世界四大洲五大洋的美丽尽收眼底了。
大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天龙八部》的故事便发源于此,大理石的名字起源也是从来自于这里,白族的五朵金花和蝴蝶桌,三塔映月可惜由于地震,如今的两座小些的塔都成了“比撒斜塔”,震后一塔倾斜的度数为17度,另一为14度……在当地的导游的介绍下我才知道了这个城市是以“风花雪月”为特色而闻名的。这“风花雪月”从当地白族姑娘的头饰上也能看出。“风”即是未婚女子的头上的穗穗,“花”显而易见是上面那五彩的小花,“雪”是头饰后部上翘的一圈白色的绒毛,“月”便是指头饰月牙儿的形状。不同于其他的少数民族,白族的受教育水平是较高的,给我感觉这里的人细声细气羞答答,比较文雅,唱的歌也是温柔婉约的,“大理三月好风光……”。给人感觉大理的地方产的尽是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现代淑女。
丽江,与大理紧紧相邻,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风景
我认识丽江还是因为电视剧《一米阳光》,那里面的丽江是湛蓝的天空,是清澈见底的湖水,是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加上电视剧中浪漫爱情故事的增彩。丽江更是别有一番洞天的美丽。可我转念一想,毕竟那是导演去糟泊,取精华,将所有的美好一并展在观众的眼前,对于它的可信性我曾经抱有迟疑。然而,去过丽江后我发现真正的丽江是超越导演所描述的美丽,是一定要亲临其境才能感受到的特别。它拥有的不只是美丽的外表,更是悠远的文化内涵。丽江的主要民族是纳西族还有彝族,它们都是很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我见到的那里的人是不加修饰的自然大方,不拐弯抹角的直率,他们也许并不懂大城市里人们讲话做人的,“艺术”,但是他们活得很轻松很怡然自得。他们也许没受过什么教育,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张嘴就会唱歌。真的是一个快活的民族。
我想人性格的促成与他所生长的地域有一定关联。可想而知,丽江人的纯朴是与丽江这块美丽的土地有渊源的。到达丽江前我们的车子一直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奔驰,满眼只有绿油油的农田,哪里有一点点现代化的感觉。可丽江却的的确确是与那一片碧绿相连的现代化城市,“海市蜃楼”也许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描述,它与那一片乡土气息浓重的风景是不协调的,而正是这不协调给我一种惊艳的震撼。在这样一个小桥流水的酷似江南小镇的地方竟然还屹立有雪山,这更令我吃惊。小城的生命靠穿城而过的溪流维系,我还被告知如果在城中迷了路,顺着小溪逆向而上就必定能找到出城的路。水是生命之源,水更是丽江之源。这也难怪纳西人会在水的源头烧上香火祭拜水神。今天的丽江已经看不出半点地震过的痕迹,那一次的大地震差不多毁了这块地方。然而上天是公平仁慈的,当它带走一些时必定会给予更多。丽江因祸得福,人们压根没想到今天的古镇丽江竟然成了世界遗址中唯一的一座城市,更重要的是丽江竟然成了如此热门的旅游胜地。古镇里有丽江的特色小吃及工艺品,有云南特色的菌菇茶叶,有茶馆客栈,还有洋人开的西餐厅和酒吧。你可以选择在茶馆里听古筝品普饵,也可以在hip-hop的音乐里喝鸡尾酒吃刨冰和爆米花;你可以和店小二侃大山,也可以与外国人讲讲English。它的难得在于当它走上西化的同时,它的传统文化仍完整的保留下来。
东巴文化,不能不想到怪才宣科
因为丽江的与世隔绝当地特有的象型文字不但被很好的保留下来至今还被部分人沿用。在这里古文字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古音律也因为宣科这个怪人重拾生命。宣科的一生传奇又坎坷,经历促成人后天性格的形成,所以如今他在台上大胆的胡言乱语和有些过分的讥讽都是可以理解的。外界对于他的评论褒贬不一,在此我不想就他这个人多加评论。我就他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执着追求,以及他率领一群在台上表演的老态龙钟的演员仍然会发自内心的敬佩。台上的老人有1/3在80岁以上,这看上去真的不象是一场正式的演出。没有漂亮年轻的职业演员,主持人宣利的调侃占了2/3的时间,台上的表演者中竟然还有没有轮到他表演就闭着眼睡觉的。我看了后不禁觉得好笑。然而演出结束后,回想那一批老艺人以及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后我完完全全的只有敬佩感。正是因为有这样—批“不专业”的表演者,纳西古乐得以重拾生命并弘扬海内外。舞台上方挂有一排老者的相片,据介绍是已逝的表演者,就是在这批现在在台上表演的老者中每年也都有一到二人过世。他们中年轻时有人做木匠,有人当理发师,有人在印度当搬运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坎坷的人生及几天几夜都讲不完的故事。然而对于古乐的追求却始终如一。现在台上的他们白发白胡须甚至连眉毛都是白色的,面无表情,看上去安详还有些木木的,完全看不出他们是经历过困苦磨难的人。但每个人在轮到自己表演时都万分认真,想到这些我不但觉得不好笑还感动得想哭。
摩梭部落神秘的面纱
我与我的同龄人彼此间有共同的话题,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生活环境,有相似的人生观,世界观。然而与摩梭族姑娘的交往,我发现不同的人真的是可以过完全不同的人生。
由于地处封闭的偏远处,摩梭人保留着母系社会生活习俗,至今还实行以感情为唯一基础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女人在这里挑大梁,因此被称为“女儿国”。我有幸走进一家摩梭家庭,我悄悄地揭开了摩梭部落神秘的面纱。她们一家有8个女儿,这在摩梭族中并不希奇,大多摩梭人都有一个大家庭。据说,母系家庭中的成员,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一般都在十人以上。这些家庭成员均系一个或几个外祖母的后代组成。一般都 会由年纪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主持家政,全家每个人的收入都交给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我去拜访的这个家庭也不例外,只是老祖母的年纪大了,将“政权”转到大女儿手里。于是大女儿成了一家之长,负责一切内外事务。如安排生活、组织劳作、管理财产和金钱、分配食物、接待客人、处理日常琐事等。我们到达后才短短几个小时,一桌桌丰盛的饭菜已经端上桌来了。第二代的姐妹们,甚至第三代的姑娘们如今成了家里的生力军,而过去担当一家之主的老祖母,如今就坐在火堆旁享轻福了。一屋子里我只看到女人,有些不习惯和纳闷:男人都到哪里去了?后来才被告知,摩梭男人是没有资格入屋与客人同坐的,难怪一个男人的身影都没看着。第一次有重女轻男的感觉,有些不适应,却又受宠若惊。
她们家中大大小小的女人们很能干又十分团结和睦,共同劳动,共同合作,所以干起活来才这么利索。原本以为都是女人的地方—定会有很多纠纷,然而她们家族的和睦否定了我胡乱猜想。对这个奇特民族稍有了解的人告诉我:在母系家庭中,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她们互帮互助,有事共同商量,尊老爱幼,又无婆媳之类的矛盾,所以彼此很少发生纷争。
在我们享用丰盛美味的时候,她们家女儿们被一个一个要求为我们唱歌表示欢迎。也奇怪,她们每个人都象是专业歌唱家,都有一个洪亮的嗓子,而且落落大方,丝毫没有扭捏造作之感。她们介绍说,第三代——也就是大女儿的二女儿,今年刚满20,正巧和我同岁,我就特别关注了她一下。她不施粉黛,黝黑的皮肤,两颊泛着红晕,身材高挑,约莫1米75以上,身着美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几丈布做成了百褶长裙,头上戴着散发着醉人芬芳的串串鲜花。在长年不熄熊熊燃烧的火塘的衬托下,她有一种别样的美丽。我真奇怪:这里的人不知是吃什么长大的,普遍都比其它民族的人高大,而且她们脸部的轮廓都很分明,都是那种细长脸,单眼皮,高鼻梁。
第二天,我们游湖,她也跟着一起去了。我们坐在她划的狭长的猪槽船上,她一桨一桨地划着船到了湖心。天水相连,这风景像水彩写意画般美丽,我们慢慢划行在这蓝天白云下,看着影影绰绰的树林,微微的波浪轻轻地拍打着船舷,姑娘——她穿蓝色的服装,我且称之为小蓝——的民歌显得格外悠扬。她先唱了一首迎宾歌,歌曲热情而欢快,之后,是许多情歌,她脑子里的“库存”还真大,每首歌都能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背诵,着实让—向因为知道的歌数量多而被封为“卡拉OK女王”的我佩服。在她面前我只能自叹不如,不敢张口发一个调。更令我昏倒的是,我后来才知道她从来都没有上过学,根本不认识一个字!对我来讲,那简直是天方夜潭,不识字还能记住那么多歌,真是天才。可是转念间,我又觉得她好可惜。那么好的记性应该是一块读书的好料吧,为什么就这么荒废了呢?
我无法想象不读书,每天干家务,要不就是唱歌跳舞……这样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20年就这样过来了。老实说,在我读书极度疲倦厌烦时,我也曾起过这样的念头读书累死人了,何不就做个什么都不懂的人,每天惬意舒服的过日子。哪怕是做个家庭主妇也不错,好歹脑细胞可以不用死那么多了。但后来随着自己书读得越多,我越觉得这种念头荒诞可笑。没有文化怎么做事业,不读书如何理解世事。要做一个真正的自立自强的女人没有文化怎么可能?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没有文化就没有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我而言,若是让我一辈子做这样一个简单天真的人真是比死还难过。而看看小蓝,她笑的那么灿烂,一点都没有因为没有文化而自卑。她照样每天愉快地唱山歌,太阳照样每天升起,星星还是照样在蓝丝绒般的夜空里眨眼。她觉得自己是幸福的,那也许是我这个外人反应过于强烈了。她所身处的,看到的,我从未接触过的这一片美丽,以及她与姥姥妈妈婶婶姐妹们一起生活一起干活一起唱歌的生活状态,对于现在的她已经足够幸福了,我的担心也许是多余的。
每个人对幸福的诠释,是会有差异的。这其间,也许就折射出来不同的人生,而幸福感是相似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同与大同。
昆明——花的海洋
走在路上的行人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都身着民族服装。由于四季如春,路上的行人也都像我经常在美国看到的人们那样按照自己的意愿“乱穿衣”,有穿短袖短衫的也有披外套的。当地有名的翠湖的周围好像北京的后海,有一大圈看上去品味还不错的酒吧茶馆,那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由于前些年“世博会”的举办,昆明现在还保留有一个占地很大的世博园。漫步在世博园,映入眼帘的不仅是那无法言表的美丽风景,还有各地独特的景观。每个城市都把自己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的缩小版的模型摆放出来一层风采,除了中国的各个城市,还有世界五大洲友好国家捐赠的代表它们国家的模型。在世博园里逛一圈,就把世界四大洲五大洋的美丽尽收眼底了。
大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天龙八部》的故事便发源于此,大理石的名字起源也是从来自于这里,白族的五朵金花和蝴蝶桌,三塔映月可惜由于地震,如今的两座小些的塔都成了“比撒斜塔”,震后一塔倾斜的度数为17度,另一为14度……在当地的导游的介绍下我才知道了这个城市是以“风花雪月”为特色而闻名的。这“风花雪月”从当地白族姑娘的头饰上也能看出。“风”即是未婚女子的头上的穗穗,“花”显而易见是上面那五彩的小花,“雪”是头饰后部上翘的一圈白色的绒毛,“月”便是指头饰月牙儿的形状。不同于其他的少数民族,白族的受教育水平是较高的,给我感觉这里的人细声细气羞答答,比较文雅,唱的歌也是温柔婉约的,“大理三月好风光……”。给人感觉大理的地方产的尽是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现代淑女。
丽江,与大理紧紧相邻,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风景
我认识丽江还是因为电视剧《一米阳光》,那里面的丽江是湛蓝的天空,是清澈见底的湖水,是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加上电视剧中浪漫爱情故事的增彩。丽江更是别有一番洞天的美丽。可我转念一想,毕竟那是导演去糟泊,取精华,将所有的美好一并展在观众的眼前,对于它的可信性我曾经抱有迟疑。然而,去过丽江后我发现真正的丽江是超越导演所描述的美丽,是一定要亲临其境才能感受到的特别。它拥有的不只是美丽的外表,更是悠远的文化内涵。丽江的主要民族是纳西族还有彝族,它们都是很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我见到的那里的人是不加修饰的自然大方,不拐弯抹角的直率,他们也许并不懂大城市里人们讲话做人的,“艺术”,但是他们活得很轻松很怡然自得。他们也许没受过什么教育,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张嘴就会唱歌。真的是一个快活的民族。
我想人性格的促成与他所生长的地域有一定关联。可想而知,丽江人的纯朴是与丽江这块美丽的土地有渊源的。到达丽江前我们的车子一直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奔驰,满眼只有绿油油的农田,哪里有一点点现代化的感觉。可丽江却的的确确是与那一片碧绿相连的现代化城市,“海市蜃楼”也许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描述,它与那一片乡土气息浓重的风景是不协调的,而正是这不协调给我一种惊艳的震撼。在这样一个小桥流水的酷似江南小镇的地方竟然还屹立有雪山,这更令我吃惊。小城的生命靠穿城而过的溪流维系,我还被告知如果在城中迷了路,顺着小溪逆向而上就必定能找到出城的路。水是生命之源,水更是丽江之源。这也难怪纳西人会在水的源头烧上香火祭拜水神。今天的丽江已经看不出半点地震过的痕迹,那一次的大地震差不多毁了这块地方。然而上天是公平仁慈的,当它带走一些时必定会给予更多。丽江因祸得福,人们压根没想到今天的古镇丽江竟然成了世界遗址中唯一的一座城市,更重要的是丽江竟然成了如此热门的旅游胜地。古镇里有丽江的特色小吃及工艺品,有云南特色的菌菇茶叶,有茶馆客栈,还有洋人开的西餐厅和酒吧。你可以选择在茶馆里听古筝品普饵,也可以在hip-hop的音乐里喝鸡尾酒吃刨冰和爆米花;你可以和店小二侃大山,也可以与外国人讲讲English。它的难得在于当它走上西化的同时,它的传统文化仍完整的保留下来。
东巴文化,不能不想到怪才宣科
因为丽江的与世隔绝当地特有的象型文字不但被很好的保留下来至今还被部分人沿用。在这里古文字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古音律也因为宣科这个怪人重拾生命。宣科的一生传奇又坎坷,经历促成人后天性格的形成,所以如今他在台上大胆的胡言乱语和有些过分的讥讽都是可以理解的。外界对于他的评论褒贬不一,在此我不想就他这个人多加评论。我就他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执着追求,以及他率领一群在台上表演的老态龙钟的演员仍然会发自内心的敬佩。台上的老人有1/3在80岁以上,这看上去真的不象是一场正式的演出。没有漂亮年轻的职业演员,主持人宣利的调侃占了2/3的时间,台上的表演者中竟然还有没有轮到他表演就闭着眼睡觉的。我看了后不禁觉得好笑。然而演出结束后,回想那一批老艺人以及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后我完完全全的只有敬佩感。正是因为有这样—批“不专业”的表演者,纳西古乐得以重拾生命并弘扬海内外。舞台上方挂有一排老者的相片,据介绍是已逝的表演者,就是在这批现在在台上表演的老者中每年也都有一到二人过世。他们中年轻时有人做木匠,有人当理发师,有人在印度当搬运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坎坷的人生及几天几夜都讲不完的故事。然而对于古乐的追求却始终如一。现在台上的他们白发白胡须甚至连眉毛都是白色的,面无表情,看上去安详还有些木木的,完全看不出他们是经历过困苦磨难的人。但每个人在轮到自己表演时都万分认真,想到这些我不但觉得不好笑还感动得想哭。
摩梭部落神秘的面纱
我与我的同龄人彼此间有共同的话题,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生活环境,有相似的人生观,世界观。然而与摩梭族姑娘的交往,我发现不同的人真的是可以过完全不同的人生。
由于地处封闭的偏远处,摩梭人保留着母系社会生活习俗,至今还实行以感情为唯一基础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女人在这里挑大梁,因此被称为“女儿国”。我有幸走进一家摩梭家庭,我悄悄地揭开了摩梭部落神秘的面纱。她们一家有8个女儿,这在摩梭族中并不希奇,大多摩梭人都有一个大家庭。据说,母系家庭中的成员,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一般都在十人以上。这些家庭成员均系一个或几个外祖母的后代组成。一般都 会由年纪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主持家政,全家每个人的收入都交给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我去拜访的这个家庭也不例外,只是老祖母的年纪大了,将“政权”转到大女儿手里。于是大女儿成了一家之长,负责一切内外事务。如安排生活、组织劳作、管理财产和金钱、分配食物、接待客人、处理日常琐事等。我们到达后才短短几个小时,一桌桌丰盛的饭菜已经端上桌来了。第二代的姐妹们,甚至第三代的姑娘们如今成了家里的生力军,而过去担当一家之主的老祖母,如今就坐在火堆旁享轻福了。一屋子里我只看到女人,有些不习惯和纳闷:男人都到哪里去了?后来才被告知,摩梭男人是没有资格入屋与客人同坐的,难怪一个男人的身影都没看着。第一次有重女轻男的感觉,有些不适应,却又受宠若惊。
她们家中大大小小的女人们很能干又十分团结和睦,共同劳动,共同合作,所以干起活来才这么利索。原本以为都是女人的地方—定会有很多纠纷,然而她们家族的和睦否定了我胡乱猜想。对这个奇特民族稍有了解的人告诉我:在母系家庭中,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她们互帮互助,有事共同商量,尊老爱幼,又无婆媳之类的矛盾,所以彼此很少发生纷争。
在我们享用丰盛美味的时候,她们家女儿们被一个一个要求为我们唱歌表示欢迎。也奇怪,她们每个人都象是专业歌唱家,都有一个洪亮的嗓子,而且落落大方,丝毫没有扭捏造作之感。她们介绍说,第三代——也就是大女儿的二女儿,今年刚满20,正巧和我同岁,我就特别关注了她一下。她不施粉黛,黝黑的皮肤,两颊泛着红晕,身材高挑,约莫1米75以上,身着美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几丈布做成了百褶长裙,头上戴着散发着醉人芬芳的串串鲜花。在长年不熄熊熊燃烧的火塘的衬托下,她有一种别样的美丽。我真奇怪:这里的人不知是吃什么长大的,普遍都比其它民族的人高大,而且她们脸部的轮廓都很分明,都是那种细长脸,单眼皮,高鼻梁。
第二天,我们游湖,她也跟着一起去了。我们坐在她划的狭长的猪槽船上,她一桨一桨地划着船到了湖心。天水相连,这风景像水彩写意画般美丽,我们慢慢划行在这蓝天白云下,看着影影绰绰的树林,微微的波浪轻轻地拍打着船舷,姑娘——她穿蓝色的服装,我且称之为小蓝——的民歌显得格外悠扬。她先唱了一首迎宾歌,歌曲热情而欢快,之后,是许多情歌,她脑子里的“库存”还真大,每首歌都能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背诵,着实让—向因为知道的歌数量多而被封为“卡拉OK女王”的我佩服。在她面前我只能自叹不如,不敢张口发一个调。更令我昏倒的是,我后来才知道她从来都没有上过学,根本不认识一个字!对我来讲,那简直是天方夜潭,不识字还能记住那么多歌,真是天才。可是转念间,我又觉得她好可惜。那么好的记性应该是一块读书的好料吧,为什么就这么荒废了呢?
我无法想象不读书,每天干家务,要不就是唱歌跳舞……这样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20年就这样过来了。老实说,在我读书极度疲倦厌烦时,我也曾起过这样的念头读书累死人了,何不就做个什么都不懂的人,每天惬意舒服的过日子。哪怕是做个家庭主妇也不错,好歹脑细胞可以不用死那么多了。但后来随着自己书读得越多,我越觉得这种念头荒诞可笑。没有文化怎么做事业,不读书如何理解世事。要做一个真正的自立自强的女人没有文化怎么可能?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没有文化就没有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我而言,若是让我一辈子做这样一个简单天真的人真是比死还难过。而看看小蓝,她笑的那么灿烂,一点都没有因为没有文化而自卑。她照样每天愉快地唱山歌,太阳照样每天升起,星星还是照样在蓝丝绒般的夜空里眨眼。她觉得自己是幸福的,那也许是我这个外人反应过于强烈了。她所身处的,看到的,我从未接触过的这一片美丽,以及她与姥姥妈妈婶婶姐妹们一起生活一起干活一起唱歌的生活状态,对于现在的她已经足够幸福了,我的担心也许是多余的。
每个人对幸福的诠释,是会有差异的。这其间,也许就折射出来不同的人生,而幸福感是相似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同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