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基于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调查,认为培训对象的年龄比较适中,但文化程度比较偏低;誊培人员的培训意愿积极性很高,主要是考虑了政府的资助和培训的适用性;对于培训教材、培训教师和培训学校的评价效果是较好的,但认为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政府监管不力。对此,本文提出了选送素质高的培训人员、增加农民培训供给、注重培训效果和整合培训资源等建议。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 农民培训 专家服务模式
[中国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8—0097—03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要“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强调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现代农业在物质条件装备、科学技术、产业体系、经营形式、发展理念等方面都要求比较高。而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比较低。难以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因而通过培训的方式来培养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评价,以期为完善新型农民培养的模式提供一些建议。
1 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基本内容
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是湖南省为贫田地区搭建科技平台规划的一种重要的农民培养模式。该科技平台项目是以人才资源开发为动力,以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为重点,拓展科技人才与贫困地区的对接渠道,提高科学技术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1 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内容。根据湖南省为贫困地区搭建科技平台规划的要求,该规划的重点项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省内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遴选60名左右农业专家、高级工程师、企业管理专家。组建农业产业化科技咨询服务团。选择15个重点贫困县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分组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与产业基地农户、种养加工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对帮扶、跟踪服务;二是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实力,开展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三是围绕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开展三项专门培训,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农业新技术培训、入事局长、扶贫办主任为“三农”服务培训。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就是面向贫宙地区种养加工专业户,进行蔬菜、果树、花卉苗木、养殖新技术的培训。
1.2 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特点。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是由政府组织、部门配合、农户参与的~种新型袭民培养方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
1.2.1 项目经费有保障。农业新技术培训的费用全部由政府财政支付,项目经费开支实行财政报帐制,即省人事厅直接组织实施的项且实行省级财政报帐制,有关市(州)县具体组织实施的项目资金。由省级财政根据省级批复的年度项目计划下拨到项目市(州)或县财政部门,项目完成后,由实施单位在下拨资金额度内按规定报帐。项目支付的范围包括培训活动中的场地设备租用、资料印刷、食宿交通、专家咨询授课报酬以及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补贴等。对于参加培训的农户免收住宿费、场租费、培训费、资料费;结业时适当报销往返交通费;并适当补助伙食费。
1.2.2 管理体制规范。农业新技术培训是由政府组织的一项科技扶贫计划,参与的政府部门包括湖南省人事厅、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具体分工是:省扶贫办负责年度项目计划审批,省财政厅负责项目资金审核、拨付、报帐及管理,省人事厅负责项目立项与组织实施。实施中,每年年初由省人事厅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当年项目实施计划,商省扶贫办、财政斤同意后,批复下达实施计划。其中,省级直接组织实施的项目。由省人事厅会同承办单位制订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市(州)县组织实施的项目,由当地人事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1.2.3 参培对象明确。因为该项目的实施是针对湖南省还没有解决温饱和低收入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42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享受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待遇县,55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具体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列入国家、省重点扶贫开发县(市、区)、和大湘西开发的县(市、区)的基层农业专业技术骨干和养殖、水产、种植专业大户。在选送培训学员是,各市州人事局商扶贫办、财政局认真确定了参培对象,遴选出有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优秀基层农技干部及养殖、水产、种植大户选送到指定培训地点接受高层次培训,不能随意确定参培人选,以确保培训效果。
1.2.4 专家集中授课。由湖南省人事厅直接组织实施的培训项目一般选择在湖南农业大学或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进行集中培训,而由各市(州)县具体组织实施的培训项目则选择在本地农业科研部门集中进行培训。培训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以专家教授讲课为主,研讨、现场观摩为辅。培训期限一般为7天到30天不等。
2 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评价
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是一种农业高等院校参与新型农民培养的直接方式,有助于发挥高校科技人才的资源优势,也有助于农民享受到最好的科技专家服务。为了准确地了解培训效果,正确地评价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我们对2008年第十七期农业新技术培训班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150份,均为有效问卷。
2.1 培训人员的基本特征。从培训对象来看,99人来自湖南省38个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的种植太户(简称农民),51人是基层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简称技术人员)。所有培训学员的平均年龄是40.6岁,其中农民学员的平均年龄为40.7岁,而技术人员学员的平均年龄为40.5岁,平均年龄大致相当,但也有比较年轻的学员。如农民学员中20~30岁的占到了15%,最小的只有21岁,而技术人员学员中最小年龄的也有30岁:从性别特征来看,男性占82%,女性占18%。
在学历程度上,农民学员中小学文化的占3%,初中未毕业的占6%,初中毕业的占32%,高中未毕业的占26%,高中毕业的占9%,中职学历的占21%,高职(大专)学历的占3%;而技术人员中,一般都是中职或高职以上的学历,而且还有3人是本科毕业的。
从家庭基本情况来看,农民学员中平均家庭人口数为5人,平均家庭劳动力人数为3人。平均家庭学生人数为1.2人,平均家庭耕地面积为7.4亩,2007年平均家庭全年赁币收入为2.07万元。
2.2 培训人员的培训意愿。对于参加的一些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的愿望的调查中,除了1个农民学员表示不愿意参加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其余的农民学员和技术人员学员都表示愿意参加一些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在参加培训次数上,技术人员学员都参加过二次或者以上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而农民学员中。有40%的表示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其原因包括自己不想参加的占7%,没有钱参加的占28%,不知道哪里有这些方面的培训的占65%。调查表明,在参加的培训中,都是由政府组织的一些培训项目,培训后也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回访。
从参加培训的原因性来看(该题为多项选择),农民学员中100%的人认为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有政府资助,也有78%的认为是想提高个人职能:而技术人员学员中,100%的认为是因为有政府的资助,还有93%的认为是想提高个人职能。可见,培训学员都非常希望政府提供一些免费的培训项目。
对于参加培训的目的性(该题为多项选择),农民学员中。考虑了有适用性的占97%,自己感兴趣的有22%,没有选择余地的有6%;而技术人员学员中,考虑了有适用性的有100%,自己感兴趣的有43%。可见,两种类型的培训对象对于参加培训目的基本相同。
2.3 培训效果的评价。对于本次培训选用的教材评价上,大部分培训学员认为其实用性强,农民学员占87%,技术人员学员占86%;但也有部分培训学员对培训教材无法评价,农民学员占13%,技术人员学员占14%。这反映了选用的培训教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对培训教师的评价上,参加培训的学员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优良率达到了100%。这充分反映培训学校的高度重视,选择了一些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来授课。因而,在对培训学校的评价上,100%的农民学员和93%的技术人员学员认为是按要求严格进行的。
在对培训后的总体评价上,除少部分学员认为无法评价外,94%的农民学员和86%的技术人员学员认为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2.4 参加培训的影响因素。影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因素调查中(该题为多项选择),农民学员41%的考虑到没钱,21%的考虑到没有时间,15%的考虑到没有适合自己的培训内窑,41%的认为不知道哪里有这方面的培训;而技术人员学员71%的考虑到没钱。36%的考虑到没有时间,29%的考虑到没有适合自己的培训内容,36%的认为不知道哪里有这方面的培调。可见,货币、时间和信息三个因素是影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因素。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该题为多项选择),农民学员中,认为没人管的有80%,不方便的有15%,培训效果不好的有6%,费用太高的有48%,信息闭塞的有48%:技术人员学员中,36%的认为不方便,36%的认为培训效果不好,43%的认为费用太高。86%的认为信息闭塞。该项调查与前面反映的结果基本一致,即缺乏培训费用和缺乏政府监管。
2.5 完善培训的建议。对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建议(该题为多项选择),农民学员中,61%的认为要增加培训经费,52%的认为要加强政府监管,30%的认为耍严格培训过程管理,67%的认为要完善培训内容;技术人员学员中,86%的认为要增加培训经费,71%的认为耍加强政府监管,64%的认为要严格培训过程管理。93%的认为要完善培训内容。当然,这些选项是我们根据问题来精心设计的,选择的结果也基本上与我们的预期相符。
3 完善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建议
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出发点在于通过专家教授的集中授课,便手学员了解和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然而,该模式能否真正地发挥优势,还有待实践的检验。通过上述的调查,我们发现该模式对培养新型农民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需完善的地方。
3.1 选送素质高的培训人员。大批留在农村务农的农业劳动者是农村重要的人力资本队伍。他们基于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和自身贫困状况的要求,渴望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现代农村的新型农。一般说来,农业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与培训人员的素质高低具有一定的正向关系。也就是说,选进素质高的人员进行培训更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虽然本次参加培训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40%6岁,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性别比例也比较合理,但在学历结构上还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如农民学员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只占33%,而技术人员一般都是中职或高职以上的学历。特别是在本次培训班的学员中既有农民学员也有技术人员学员,如果两者的文化程度差异较大,对专家教授授课的效果会产生较大影响的。而我们调查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一些农民学员进出教室的频率较大,并有很大一部分坐在最后几排座位;而技术人员学员则在记笔记并认真地听课。其原因在于,老师讲授的内窑有时不能及时领会,致使农民学员听课的兴趣受到了影响。
3.2 增加农民培训供给。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而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在于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员是非常愿意参加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但本次培训班中有40%的农民学员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而技术人员学员都参加过二次或者以上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这说明了农民在接受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机会还比较少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了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政府公开的信息引导,农民不知道哪里有这些方面的培训。实际上我们政府对农民培训的项目还是有很多的,如“阳光工程”、“扶贫技能转移培训”、“湘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村人才培养(111工程)”等等。但是有些培训项目是需要农民分担部分培训费用的,可能挫伤了部分农民培训的积极性,而参加本次培训主要原因中所有的农民认为是因为有政府资助,这也证明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3.3 注重培训效果。目前中央政府组织实施了系列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如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等。但是,这些培训项目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满足了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这样的研究成果很少。从参加本次培训的目的性来看,农民学员中有97%是考虑了有适用性,而技术人员学员中则是100%的考虑了有适用性,这说明农民对本次培训效果的期望是很高的。但是,在培训教材的评价上,大部分培训学员认为其实用性还是较强的,但也有27%的培训学员对培训教材无法评价,这表明了我们培训教材还是有待改进的。事实上,我国在“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上出版了系列教材,而这些教材只是一些常规的农业技术,与新技术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调查发现,农业新技术培训班的教材一般都是上课老师自己编制的,很多都是PPT的形式,缺乏详细的解释说明。但是,学员对讲课老师还是评价很高的,97%的农民学员和79%的技术人员认为讲课老师是优秀的;并且对培训学校的评价上,100%的农民学员和93%的技术人员学员认为是按要求严格进行的。然而。在对培训后的总体评价上,还是有部分学员认为没有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说明我们的培训效果还是有待于改进的。许多农民学员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就是希望专家教授能够深入农村田地中去,进行实地讲授,其培训效果会更好。
3.4 整合培训资源。培训管理有%训前“各项准备、“训中”操作管理:“训后“档案整理,要环环扣紧,具体落实各阶段管理操作办法和责任人,使培训有序进行,才能保证培训质量。在对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调查中,农民学员反映比较大的有两个:一是没人营,二是信息闭塞。这说明了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没人管“说明了政府职能部门与农民的联系少,农民不知道应该找哪个政府职能部门,而“信息闭塞”更进一步说明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没有到位,宣传报道不够。而实际上,我们政府对农民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基层政府不仅成立了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农民素质办),专门负责农民的培养教育工作,而且还有农业局、劳动就业局、扶贫办、人事局、共青团等部门也承担了部分农民培养教育的责任,且对培训项目经费进行直接管理。可是由于政府部门条块分隔,每个培训项目经费是有限的,避免不了存在“撒糊椒面”现象,一方面造成了单个培训项目的人员数量少和农民培训的机会也少,另一方面也会因项目经费有限而使得培训效果不佳。因而,在对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建议调查中,61%的农民学员和86%的技术人员学员认为要增加培训经费,52%的农民学员和71%的技术人员学员认为要加强政府监管。因此。对于农民培训的项目管理上,应该整合各种资源,避免培训经费的分散。在具体操作上,农民培训职能可以考虑由农民素质办统一归口管理,实行财政报帐制,其他的政府部门(如农业局、劳动就业局等)进行业务监督。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 农民培训 专家服务模式
[中国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8—0097—03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要“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强调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现代农业在物质条件装备、科学技术、产业体系、经营形式、发展理念等方面都要求比较高。而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比较低。难以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因而通过培训的方式来培养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评价,以期为完善新型农民培养的模式提供一些建议。
1 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基本内容
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是湖南省为贫田地区搭建科技平台规划的一种重要的农民培养模式。该科技平台项目是以人才资源开发为动力,以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为重点,拓展科技人才与贫困地区的对接渠道,提高科学技术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1 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内容。根据湖南省为贫困地区搭建科技平台规划的要求,该规划的重点项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省内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遴选60名左右农业专家、高级工程师、企业管理专家。组建农业产业化科技咨询服务团。选择15个重点贫困县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分组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与产业基地农户、种养加工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对帮扶、跟踪服务;二是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实力,开展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三是围绕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开展三项专门培训,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农业新技术培训、入事局长、扶贫办主任为“三农”服务培训。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就是面向贫宙地区种养加工专业户,进行蔬菜、果树、花卉苗木、养殖新技术的培训。
1.2 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特点。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是由政府组织、部门配合、农户参与的~种新型袭民培养方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
1.2.1 项目经费有保障。农业新技术培训的费用全部由政府财政支付,项目经费开支实行财政报帐制,即省人事厅直接组织实施的项且实行省级财政报帐制,有关市(州)县具体组织实施的项目资金。由省级财政根据省级批复的年度项目计划下拨到项目市(州)或县财政部门,项目完成后,由实施单位在下拨资金额度内按规定报帐。项目支付的范围包括培训活动中的场地设备租用、资料印刷、食宿交通、专家咨询授课报酬以及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补贴等。对于参加培训的农户免收住宿费、场租费、培训费、资料费;结业时适当报销往返交通费;并适当补助伙食费。
1.2.2 管理体制规范。农业新技术培训是由政府组织的一项科技扶贫计划,参与的政府部门包括湖南省人事厅、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具体分工是:省扶贫办负责年度项目计划审批,省财政厅负责项目资金审核、拨付、报帐及管理,省人事厅负责项目立项与组织实施。实施中,每年年初由省人事厅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当年项目实施计划,商省扶贫办、财政斤同意后,批复下达实施计划。其中,省级直接组织实施的项目。由省人事厅会同承办单位制订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市(州)县组织实施的项目,由当地人事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1.2.3 参培对象明确。因为该项目的实施是针对湖南省还没有解决温饱和低收入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42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享受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待遇县,55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具体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列入国家、省重点扶贫开发县(市、区)、和大湘西开发的县(市、区)的基层农业专业技术骨干和养殖、水产、种植专业大户。在选送培训学员是,各市州人事局商扶贫办、财政局认真确定了参培对象,遴选出有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优秀基层农技干部及养殖、水产、种植大户选送到指定培训地点接受高层次培训,不能随意确定参培人选,以确保培训效果。
1.2.4 专家集中授课。由湖南省人事厅直接组织实施的培训项目一般选择在湖南农业大学或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进行集中培训,而由各市(州)县具体组织实施的培训项目则选择在本地农业科研部门集中进行培训。培训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以专家教授讲课为主,研讨、现场观摩为辅。培训期限一般为7天到30天不等。
2 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评价
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是一种农业高等院校参与新型农民培养的直接方式,有助于发挥高校科技人才的资源优势,也有助于农民享受到最好的科技专家服务。为了准确地了解培训效果,正确地评价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我们对2008年第十七期农业新技术培训班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150份,均为有效问卷。
2.1 培训人员的基本特征。从培训对象来看,99人来自湖南省38个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的种植太户(简称农民),51人是基层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简称技术人员)。所有培训学员的平均年龄是40.6岁,其中农民学员的平均年龄为40.7岁,而技术人员学员的平均年龄为40.5岁,平均年龄大致相当,但也有比较年轻的学员。如农民学员中20~30岁的占到了15%,最小的只有21岁,而技术人员学员中最小年龄的也有30岁:从性别特征来看,男性占82%,女性占18%。
在学历程度上,农民学员中小学文化的占3%,初中未毕业的占6%,初中毕业的占32%,高中未毕业的占26%,高中毕业的占9%,中职学历的占21%,高职(大专)学历的占3%;而技术人员中,一般都是中职或高职以上的学历,而且还有3人是本科毕业的。
从家庭基本情况来看,农民学员中平均家庭人口数为5人,平均家庭劳动力人数为3人。平均家庭学生人数为1.2人,平均家庭耕地面积为7.4亩,2007年平均家庭全年赁币收入为2.07万元。
2.2 培训人员的培训意愿。对于参加的一些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的愿望的调查中,除了1个农民学员表示不愿意参加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其余的农民学员和技术人员学员都表示愿意参加一些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在参加培训次数上,技术人员学员都参加过二次或者以上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而农民学员中。有40%的表示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其原因包括自己不想参加的占7%,没有钱参加的占28%,不知道哪里有这些方面的培训的占65%。调查表明,在参加的培训中,都是由政府组织的一些培训项目,培训后也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回访。
从参加培训的原因性来看(该题为多项选择),农民学员中100%的人认为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有政府资助,也有78%的认为是想提高个人职能:而技术人员学员中,100%的认为是因为有政府的资助,还有93%的认为是想提高个人职能。可见,培训学员都非常希望政府提供一些免费的培训项目。
对于参加培训的目的性(该题为多项选择),农民学员中。考虑了有适用性的占97%,自己感兴趣的有22%,没有选择余地的有6%;而技术人员学员中,考虑了有适用性的有100%,自己感兴趣的有43%。可见,两种类型的培训对象对于参加培训目的基本相同。
2.3 培训效果的评价。对于本次培训选用的教材评价上,大部分培训学员认为其实用性强,农民学员占87%,技术人员学员占86%;但也有部分培训学员对培训教材无法评价,农民学员占13%,技术人员学员占14%。这反映了选用的培训教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对培训教师的评价上,参加培训的学员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优良率达到了100%。这充分反映培训学校的高度重视,选择了一些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来授课。因而,在对培训学校的评价上,100%的农民学员和93%的技术人员学员认为是按要求严格进行的。
在对培训后的总体评价上,除少部分学员认为无法评价外,94%的农民学员和86%的技术人员学员认为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2.4 参加培训的影响因素。影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因素调查中(该题为多项选择),农民学员41%的考虑到没钱,21%的考虑到没有时间,15%的考虑到没有适合自己的培训内窑,41%的认为不知道哪里有这方面的培训;而技术人员学员71%的考虑到没钱。36%的考虑到没有时间,29%的考虑到没有适合自己的培训内容,36%的认为不知道哪里有这方面的培调。可见,货币、时间和信息三个因素是影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因素。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该题为多项选择),农民学员中,认为没人管的有80%,不方便的有15%,培训效果不好的有6%,费用太高的有48%,信息闭塞的有48%:技术人员学员中,36%的认为不方便,36%的认为培训效果不好,43%的认为费用太高。86%的认为信息闭塞。该项调查与前面反映的结果基本一致,即缺乏培训费用和缺乏政府监管。
2.5 完善培训的建议。对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建议(该题为多项选择),农民学员中,61%的认为要增加培训经费,52%的认为要加强政府监管,30%的认为耍严格培训过程管理,67%的认为要完善培训内容;技术人员学员中,86%的认为要增加培训经费,71%的认为耍加强政府监管,64%的认为要严格培训过程管理。93%的认为要完善培训内容。当然,这些选项是我们根据问题来精心设计的,选择的结果也基本上与我们的预期相符。
3 完善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建议
农业新技术培训的专家服务模式的出发点在于通过专家教授的集中授课,便手学员了解和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然而,该模式能否真正地发挥优势,还有待实践的检验。通过上述的调查,我们发现该模式对培养新型农民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需完善的地方。
3.1 选送素质高的培训人员。大批留在农村务农的农业劳动者是农村重要的人力资本队伍。他们基于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和自身贫困状况的要求,渴望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现代农村的新型农。一般说来,农业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与培训人员的素质高低具有一定的正向关系。也就是说,选进素质高的人员进行培训更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虽然本次参加培训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40%6岁,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性别比例也比较合理,但在学历结构上还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如农民学员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只占33%,而技术人员一般都是中职或高职以上的学历。特别是在本次培训班的学员中既有农民学员也有技术人员学员,如果两者的文化程度差异较大,对专家教授授课的效果会产生较大影响的。而我们调查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一些农民学员进出教室的频率较大,并有很大一部分坐在最后几排座位;而技术人员学员则在记笔记并认真地听课。其原因在于,老师讲授的内窑有时不能及时领会,致使农民学员听课的兴趣受到了影响。
3.2 增加农民培训供给。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而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在于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员是非常愿意参加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但本次培训班中有40%的农民学员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而技术人员学员都参加过二次或者以上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这说明了农民在接受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机会还比较少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了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政府公开的信息引导,农民不知道哪里有这些方面的培训。实际上我们政府对农民培训的项目还是有很多的,如“阳光工程”、“扶贫技能转移培训”、“湘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村人才培养(111工程)”等等。但是有些培训项目是需要农民分担部分培训费用的,可能挫伤了部分农民培训的积极性,而参加本次培训主要原因中所有的农民认为是因为有政府资助,这也证明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3.3 注重培训效果。目前中央政府组织实施了系列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如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等。但是,这些培训项目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满足了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这样的研究成果很少。从参加本次培训的目的性来看,农民学员中有97%是考虑了有适用性,而技术人员学员中则是100%的考虑了有适用性,这说明农民对本次培训效果的期望是很高的。但是,在培训教材的评价上,大部分培训学员认为其实用性还是较强的,但也有27%的培训学员对培训教材无法评价,这表明了我们培训教材还是有待改进的。事实上,我国在“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上出版了系列教材,而这些教材只是一些常规的农业技术,与新技术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调查发现,农业新技术培训班的教材一般都是上课老师自己编制的,很多都是PPT的形式,缺乏详细的解释说明。但是,学员对讲课老师还是评价很高的,97%的农民学员和79%的技术人员认为讲课老师是优秀的;并且对培训学校的评价上,100%的农民学员和93%的技术人员学员认为是按要求严格进行的。然而。在对培训后的总体评价上,还是有部分学员认为没有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说明我们的培训效果还是有待于改进的。许多农民学员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就是希望专家教授能够深入农村田地中去,进行实地讲授,其培训效果会更好。
3.4 整合培训资源。培训管理有%训前“各项准备、“训中”操作管理:“训后“档案整理,要环环扣紧,具体落实各阶段管理操作办法和责任人,使培训有序进行,才能保证培训质量。在对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调查中,农民学员反映比较大的有两个:一是没人营,二是信息闭塞。这说明了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没人管“说明了政府职能部门与农民的联系少,农民不知道应该找哪个政府职能部门,而“信息闭塞”更进一步说明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没有到位,宣传报道不够。而实际上,我们政府对农民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基层政府不仅成立了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农民素质办),专门负责农民的培养教育工作,而且还有农业局、劳动就业局、扶贫办、人事局、共青团等部门也承担了部分农民培养教育的责任,且对培训项目经费进行直接管理。可是由于政府部门条块分隔,每个培训项目经费是有限的,避免不了存在“撒糊椒面”现象,一方面造成了单个培训项目的人员数量少和农民培训的机会也少,另一方面也会因项目经费有限而使得培训效果不佳。因而,在对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建议调查中,61%的农民学员和86%的技术人员学员认为要增加培训经费,52%的农民学员和71%的技术人员学员认为要加强政府监管。因此。对于农民培训的项目管理上,应该整合各种资源,避免培训经费的分散。在具体操作上,农民培训职能可以考虑由农民素质办统一归口管理,实行财政报帐制,其他的政府部门(如农业局、劳动就业局等)进行业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