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形式,內容以及如何更好的实现现场科普宣传几个方面,对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进行分析,为利用地震现场进行科普宣传的地震科研工作者和地震现场救援者提供建议。
关键词:探究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措施
如何加强我国地震工作的科学普及宣传工作,是广大地震科研部门和地震科学工作者以及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值得重视的问题。正常情况下,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大多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开展,其基本内容主要是宣传普及一些地震知识,如何进行地震避险。地震发生后对灾区群众如何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及合理地配合外来救援力量进行自救等科学普及宣传。
1 地震现场的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形式
1.1利用图片,文字进行科普活动
地震现场满目疮伤,各种救援活动都在进行。地震现场科普宣传活动,必须以属地媒介为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在地震现场采取非常手段和非常措施,以快捷迅速而科学有效的宣传形式,将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重大措施和全国人民的关爱以及地震科普知识在最短时间段传达和普及到受灾区域人民群众中去。使受灾群众在第一时间,第一空间了解到科学普及宣传的内容和党的政策措施及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地震发生后,灾区的公路设施,电力供应,以及一切与外界联系的设备设施有可能会遭到毁灭性地破坏。
1.2利用宣传横幅进行地震现场科普活动
宣传横幅,作为一种成本低廉而宣传效果独特的传统宣传工具,被广泛地用于各类宣传活动之中。它用于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能很好的适应地震现场这种特殊的环境。在地震现场的科普宣传中,利用宣传橫幅,在橫幅上面印刷或者写上有关这次地震方面的科学普及内容和科学普及知识,悬挂在地震灾民临时安置点和人流密度比较集中的地方,让受灾群众一目了然,行走和办事抬头就能看到这些醒目的科普知识和科普内容,让灾区群众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段了解获得抗灾减灾资讯和相关信息。
2 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基本内容
地震灾害的发生,给灾区人民群众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科普宣传的主要内容是:现场科学普及我国地震发生的科学知识,以及抗灾减灾的方法和措施,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消除灾区群众对大地震的恐惧心理。宣传党和国家对实行抗震救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鼓励灾区人民走出大地震所造成的心理阴影。鼓舞灾区人民战胜地震灾害,重塑生活信心,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2.1普及自救、互救知识
资料显示,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压人员生存率高达99%。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灾区缺乏专业的救援力量,普通民众若不了解一些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在自救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二次伤害。当地震发生时由地震相关科普部门及时发放地震现场科普材料,临时普及急需的相关自救、互救技能,可有效提高灾民自救能力减少二次伤害的发生,同时此类知识的普及还能使灾民有能力协助后来进入灾区的专业救援力量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2.2配合外来救援力量救援
在调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救援工作的资料中发现,尽管现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也存在着灾区群众不知如何配合救援力量而造成的灾区交通阻塞、救援信息不通畅、灾区救灾物资分发不合理等现象,严重降低了救援效率和效果。地震现场科普宣传中若能加入如何配合外来救援力量的科普内容,指导灾区群众更好地配合救援力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震损失,提高救援的效率。
2.3震后生活科普宣传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一般会导致震区正常的生活秩序及社会运行状态发生变化,很多基础性的硬件设施会停止运转,加之地震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会使灾区人民的生活变得较为困难。在灾区现场的地震科普宣传工作中加入灾区民众如何做好卫生防疫、如何规避潜在次生灾害、如何做好防余震工作等,引导灾区群众更好地在震后生活、生产。
2.4科学识别地震信息
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会处于极度恐慌的状态,地震谣言的传播会导致进一步的恐慌。在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过程中加强对社会公众科学识别地震信息的宣传,能提高公众识别地震谣言、鉴别宏观异常现象的能力,避免地震谣言给社会带来恐慌。地震现场指挥部应与当地宣传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对涉及震情、灾情、社会情况的报道须经审核后方可发布,并由相关行政部门通过官方发布。
大震期间的科普宣传不仅要坚持不懈,而且要随着震情的发展和公众关注热点的变化而变化。灾区灾情的发展和人们的关注热点都在不断的变化,现场救援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地震现场科普人员要利用能够即时、实时更新的宣传媒介不断获得最新的更新信息,让灾区群众能够即时地了解到地震救援工作的进展,对于安抚灾区民众焦虑的心理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可为灾区救援力量提供有利于地震救援的信息。
3 有效实现地震现场科普宣传
地震的强大破坏力,使地震区域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非常状态。在地震现场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急需大批量人力。由于地震活动的特殊性和突发性,目前我国从事地震专业专职的科普工作者很少。根本无法满足地震发生时进行现场科普工作的需要。从社会招聘兼职人员和社会自愿者,是解决地震发生后现场科普人员不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在招聘和选拨这些补充科普人才中,要注意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的内容和实施科普宣传工作的方法进行培养和培训。
结语
地震带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的巨大伤害和困扰。同时也引起了人们不断的反思。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同地震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和积累了宝贵丰富的经验。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在地震现场的开展实施,就是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经验之一,也是地震科普宣传工作新的尝试。通过这种现场科普宣传工作的运用实施,对提高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抗震救灾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受灾损失,提高救援效率和救援效果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是一种新型的科普宣传模式,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之更加简明和实用化,以期在未来的工作中展现出它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维峰,王云基,顾建华,彭晋川.地震灾害搜索救援理论与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186-187.
[2]程奕.利用互联网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J].四川地震,2013,(3):34-37.
[3]曹畋.App(移动客户端)在图书馆信息化中的应用于前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8):61-63.
[4]王章豹,岳静.加强地震科普工作,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来自汶川大地震和日本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8):100-104.
[5]刘晓岚,刘颖,迟晓明.我国在灾害信息传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2010(3):132-135.
关键词:探究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措施
如何加强我国地震工作的科学普及宣传工作,是广大地震科研部门和地震科学工作者以及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值得重视的问题。正常情况下,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大多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开展,其基本内容主要是宣传普及一些地震知识,如何进行地震避险。地震发生后对灾区群众如何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及合理地配合外来救援力量进行自救等科学普及宣传。
1 地震现场的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形式
1.1利用图片,文字进行科普活动
地震现场满目疮伤,各种救援活动都在进行。地震现场科普宣传活动,必须以属地媒介为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在地震现场采取非常手段和非常措施,以快捷迅速而科学有效的宣传形式,将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重大措施和全国人民的关爱以及地震科普知识在最短时间段传达和普及到受灾区域人民群众中去。使受灾群众在第一时间,第一空间了解到科学普及宣传的内容和党的政策措施及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地震发生后,灾区的公路设施,电力供应,以及一切与外界联系的设备设施有可能会遭到毁灭性地破坏。
1.2利用宣传横幅进行地震现场科普活动
宣传横幅,作为一种成本低廉而宣传效果独特的传统宣传工具,被广泛地用于各类宣传活动之中。它用于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能很好的适应地震现场这种特殊的环境。在地震现场的科普宣传中,利用宣传橫幅,在橫幅上面印刷或者写上有关这次地震方面的科学普及内容和科学普及知识,悬挂在地震灾民临时安置点和人流密度比较集中的地方,让受灾群众一目了然,行走和办事抬头就能看到这些醒目的科普知识和科普内容,让灾区群众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段了解获得抗灾减灾资讯和相关信息。
2 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基本内容
地震灾害的发生,给灾区人民群众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科普宣传的主要内容是:现场科学普及我国地震发生的科学知识,以及抗灾减灾的方法和措施,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消除灾区群众对大地震的恐惧心理。宣传党和国家对实行抗震救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鼓励灾区人民走出大地震所造成的心理阴影。鼓舞灾区人民战胜地震灾害,重塑生活信心,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2.1普及自救、互救知识
资料显示,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压人员生存率高达99%。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灾区缺乏专业的救援力量,普通民众若不了解一些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在自救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二次伤害。当地震发生时由地震相关科普部门及时发放地震现场科普材料,临时普及急需的相关自救、互救技能,可有效提高灾民自救能力减少二次伤害的发生,同时此类知识的普及还能使灾民有能力协助后来进入灾区的专业救援力量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2.2配合外来救援力量救援
在调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救援工作的资料中发现,尽管现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也存在着灾区群众不知如何配合救援力量而造成的灾区交通阻塞、救援信息不通畅、灾区救灾物资分发不合理等现象,严重降低了救援效率和效果。地震现场科普宣传中若能加入如何配合外来救援力量的科普内容,指导灾区群众更好地配合救援力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震损失,提高救援的效率。
2.3震后生活科普宣传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一般会导致震区正常的生活秩序及社会运行状态发生变化,很多基础性的硬件设施会停止运转,加之地震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会使灾区人民的生活变得较为困难。在灾区现场的地震科普宣传工作中加入灾区民众如何做好卫生防疫、如何规避潜在次生灾害、如何做好防余震工作等,引导灾区群众更好地在震后生活、生产。
2.4科学识别地震信息
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会处于极度恐慌的状态,地震谣言的传播会导致进一步的恐慌。在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过程中加强对社会公众科学识别地震信息的宣传,能提高公众识别地震谣言、鉴别宏观异常现象的能力,避免地震谣言给社会带来恐慌。地震现场指挥部应与当地宣传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对涉及震情、灾情、社会情况的报道须经审核后方可发布,并由相关行政部门通过官方发布。
大震期间的科普宣传不仅要坚持不懈,而且要随着震情的发展和公众关注热点的变化而变化。灾区灾情的发展和人们的关注热点都在不断的变化,现场救援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地震现场科普人员要利用能够即时、实时更新的宣传媒介不断获得最新的更新信息,让灾区群众能够即时地了解到地震救援工作的进展,对于安抚灾区民众焦虑的心理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可为灾区救援力量提供有利于地震救援的信息。
3 有效实现地震现场科普宣传
地震的强大破坏力,使地震区域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非常状态。在地震现场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急需大批量人力。由于地震活动的特殊性和突发性,目前我国从事地震专业专职的科普工作者很少。根本无法满足地震发生时进行现场科普工作的需要。从社会招聘兼职人员和社会自愿者,是解决地震发生后现场科普人员不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在招聘和选拨这些补充科普人才中,要注意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的内容和实施科普宣传工作的方法进行培养和培训。
结语
地震带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的巨大伤害和困扰。同时也引起了人们不断的反思。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同地震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和积累了宝贵丰富的经验。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在地震现场的开展实施,就是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经验之一,也是地震科普宣传工作新的尝试。通过这种现场科普宣传工作的运用实施,对提高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抗震救灾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受灾损失,提高救援效率和救援效果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是一种新型的科普宣传模式,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之更加简明和实用化,以期在未来的工作中展现出它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维峰,王云基,顾建华,彭晋川.地震灾害搜索救援理论与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186-187.
[2]程奕.利用互联网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J].四川地震,2013,(3):34-37.
[3]曹畋.App(移动客户端)在图书馆信息化中的应用于前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8):61-63.
[4]王章豹,岳静.加强地震科普工作,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来自汶川大地震和日本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8):100-104.
[5]刘晓岚,刘颖,迟晓明.我国在灾害信息传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2010(3):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