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能力,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学生批判性思维普遍缺失,对社会现象及问题缺乏评估及思考能力,致使在网络环境下思政课教学步履维艰。在深度剖析我国具体教育情况及思政课教学的基础上,深入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思政课 批判性思维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38-02
国内外很多学者就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很多研究,也给出了多种定义。事实上,虽然学者们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的定义都是以其词源为根本来阐述的,即“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可见,批判性思维应是一种优秀的具有端正态度的思维能力。它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否定性思维,而是用逻辑和公正的方法对客观事物作出评估及思考进而做出个人的判断,具有包容性、公正性和效率性。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蕴含着“对其他观点的包容并在证据面前能及时调整自己,在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以求发现规律性、链接性和概括性”[1]等因素。
在中国教育界,批判性思维已不是新话题,许多学者和教育学家纷纷对批判性思维进行深入探讨并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具体学科的教学当中。但是,由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界对批判性思维重视不够以及某些错误的认知,我国高校思政课关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少之又少。实际上,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支柱和栋梁,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的发展对他们的政治观念、思维方式方法以及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大学生本身又及其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对社会现象及存在问题缺乏科学的评估及思考能力,使思政课教学步履维艰。如此情况下,如果可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则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维水平、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思政课教学效果。可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展批判性思维是极具必要性的。
1 中国教育模式下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目前,中国主要的教育模式仍然是老师在课堂上将书本的知识讲出来,然后学生努力学习、记忆,考试时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再还原,初、中级教育尤甚。尽管多年前中国已经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并且提出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但是由于中国的复杂国情和考试制度的长期存在,中国的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一直陷入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难以自拔。甚至于,这样机械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大范围应用在了婴幼儿教育培养中。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绝大多数中国孩子从一出生起就面临着学习和竞争,在受高等教育前的十多年中,一直处于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填鸭式地学习着各种考试以及社会竞争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只是被动的聆听者,而非真正的学习者,把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接受和理解上,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无法满足个人学习成长的需求,与国际主流教育要求差距甚大。如此情况在中国学生SAT(美国大学录取中的一种标准化考试)考试合格率低这一问题上能得到很大的体现。
中国的高等教育今年来一直在努力尝试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相对较少。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课程学习、轻视思维引导的现象,致使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严重缺失。因此,思政课作为高校中少有的公共人文社科类课程,应发挥其受众面广、课时多的优势,理应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网络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即时更新、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新型优势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互动的主要平台,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影响非常巨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复杂化。
首先,网络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巨大。网络使大学生认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世界。在此基础上,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对网络海量信息难以分辨取舍,逐渐对思政课授课内容产生质疑,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再加上高校思政课大多枯燥无味,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鲜于创新,“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理性泛化式之类的陈旧教学方式使学生上课时感到‘没劲、没意思’,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政治公共课的逃课率有时竞达到50%以上”。
其次,对大学生政治观念和政治参与影响也十分巨大。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社会矛盾凸显,而网络又成为此等新闻话题的主要传播载体。特别当涉及我国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事件与议题时,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心理上依赖网络,政治价值观也正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缺乏批判性思维,反应往往简单激烈。再加上随着网络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大学生对西方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随着现实政治生活不完善方面的逐渐暴露,部分大学生对现实政治生活失望,对原有的政治认知不断模糊,弱化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成果。
面对如此状况,只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维护社会的稳定。
3 高校思政課教学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已出现日渐下滑的趋势,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已经刻不容缓。鉴于此,应从根本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具有端正态度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用逻辑和公正的方法对社会客观存在作出正确评估及思考,进而做出个人的正确判断。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内因上彻底解决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提高问题。也就是说,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
首先,学生方面。通过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同度,引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出勤率、抬头率,对社会现实有正确的科学的分析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方面。通过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不断突破。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讲课接地气、受欢迎,尽量避免念教材、念讲稿,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上一层楼。
再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方面。要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就必须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进来。在此基础上,让思政课教学真正做到开启智慧、引人思考,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使思政课成为真正的重要的名副其实的公共课程,改变社会中学校里对思政课教育的印象和态度。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要顺利完成这一目标,除了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及各个方位的配合,人才也应是及其关键的问题。大学生是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新思想、新技术、新技能,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同时,由于“任何一个社会要保持经济的强劲增长和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劳动者的创新能力。要创新,首先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普遍认同的定论、不可更改的事实中找出和发现不合理的因素。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人们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遇到的一切事物。它不但要求人们有批判性精神,还要求人们有进行批判所必备的心理技能。”[3]因此,培养拥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必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理应主动承担起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任务,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首先,教学时间长、受众群体广,教学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理论、社会现实等多方面内容,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系统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使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具备独立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公正的判断力,增加他们对我国改革开放、国家建设发展的认同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投入到我国社会建设的洪流中。再次,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开拓当代大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能力,使其具有卓越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遇到的难题和瓶颈,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能力,它对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心理承受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中应充分正确认识批判性思維的内涵:它不是质疑一切、否定一切,它不是让学生面对思政课更加叛逆,它不会扰乱思政课的教学秩序。只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正确使用相关训练和培养方法,批判性思维无疑会是高校思政课发展以及大学生培养的一大助力。可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问题的深入是非常紧迫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该问题,可提高思政课教师及教育专家对思政课批判性思维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可准备充分地进一步探讨其运用策略进而完善思政课教学,因此,它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新慧.批判性思维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3):111-114.
[2] 陈刚.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动力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8):85.
[3] 徐学英,冉龙舞,李筱堰.浅论批判性思维[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6(10):13.
关键词:思政课 批判性思维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38-02
国内外很多学者就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很多研究,也给出了多种定义。事实上,虽然学者们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的定义都是以其词源为根本来阐述的,即“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可见,批判性思维应是一种优秀的具有端正态度的思维能力。它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否定性思维,而是用逻辑和公正的方法对客观事物作出评估及思考进而做出个人的判断,具有包容性、公正性和效率性。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蕴含着“对其他观点的包容并在证据面前能及时调整自己,在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以求发现规律性、链接性和概括性”[1]等因素。
在中国教育界,批判性思维已不是新话题,许多学者和教育学家纷纷对批判性思维进行深入探讨并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具体学科的教学当中。但是,由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界对批判性思维重视不够以及某些错误的认知,我国高校思政课关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少之又少。实际上,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支柱和栋梁,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的发展对他们的政治观念、思维方式方法以及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大学生本身又及其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对社会现象及存在问题缺乏科学的评估及思考能力,使思政课教学步履维艰。如此情况下,如果可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则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维水平、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思政课教学效果。可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展批判性思维是极具必要性的。
1 中国教育模式下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目前,中国主要的教育模式仍然是老师在课堂上将书本的知识讲出来,然后学生努力学习、记忆,考试时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再还原,初、中级教育尤甚。尽管多年前中国已经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并且提出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但是由于中国的复杂国情和考试制度的长期存在,中国的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一直陷入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难以自拔。甚至于,这样机械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大范围应用在了婴幼儿教育培养中。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绝大多数中国孩子从一出生起就面临着学习和竞争,在受高等教育前的十多年中,一直处于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填鸭式地学习着各种考试以及社会竞争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只是被动的聆听者,而非真正的学习者,把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接受和理解上,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无法满足个人学习成长的需求,与国际主流教育要求差距甚大。如此情况在中国学生SAT(美国大学录取中的一种标准化考试)考试合格率低这一问题上能得到很大的体现。
中国的高等教育今年来一直在努力尝试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相对较少。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课程学习、轻视思维引导的现象,致使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严重缺失。因此,思政课作为高校中少有的公共人文社科类课程,应发挥其受众面广、课时多的优势,理应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网络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即时更新、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新型优势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互动的主要平台,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影响非常巨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复杂化。
首先,网络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巨大。网络使大学生认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世界。在此基础上,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对网络海量信息难以分辨取舍,逐渐对思政课授课内容产生质疑,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再加上高校思政课大多枯燥无味,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鲜于创新,“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理性泛化式之类的陈旧教学方式使学生上课时感到‘没劲、没意思’,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政治公共课的逃课率有时竞达到50%以上”。
其次,对大学生政治观念和政治参与影响也十分巨大。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社会矛盾凸显,而网络又成为此等新闻话题的主要传播载体。特别当涉及我国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事件与议题时,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心理上依赖网络,政治价值观也正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缺乏批判性思维,反应往往简单激烈。再加上随着网络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大学生对西方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随着现实政治生活不完善方面的逐渐暴露,部分大学生对现实政治生活失望,对原有的政治认知不断模糊,弱化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成果。
面对如此状况,只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维护社会的稳定。
3 高校思政課教学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已出现日渐下滑的趋势,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已经刻不容缓。鉴于此,应从根本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具有端正态度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用逻辑和公正的方法对社会客观存在作出正确评估及思考,进而做出个人的正确判断。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内因上彻底解决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提高问题。也就是说,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
首先,学生方面。通过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同度,引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出勤率、抬头率,对社会现实有正确的科学的分析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方面。通过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不断突破。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讲课接地气、受欢迎,尽量避免念教材、念讲稿,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上一层楼。
再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方面。要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就必须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进来。在此基础上,让思政课教学真正做到开启智慧、引人思考,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使思政课成为真正的重要的名副其实的公共课程,改变社会中学校里对思政课教育的印象和态度。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要顺利完成这一目标,除了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及各个方位的配合,人才也应是及其关键的问题。大学生是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新思想、新技术、新技能,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同时,由于“任何一个社会要保持经济的强劲增长和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劳动者的创新能力。要创新,首先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普遍认同的定论、不可更改的事实中找出和发现不合理的因素。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人们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遇到的一切事物。它不但要求人们有批判性精神,还要求人们有进行批判所必备的心理技能。”[3]因此,培养拥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必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理应主动承担起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任务,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首先,教学时间长、受众群体广,教学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理论、社会现实等多方面内容,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系统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使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具备独立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公正的判断力,增加他们对我国改革开放、国家建设发展的认同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投入到我国社会建设的洪流中。再次,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开拓当代大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能力,使其具有卓越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遇到的难题和瓶颈,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能力,它对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心理承受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中应充分正确认识批判性思維的内涵:它不是质疑一切、否定一切,它不是让学生面对思政课更加叛逆,它不会扰乱思政课的教学秩序。只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正确使用相关训练和培养方法,批判性思维无疑会是高校思政课发展以及大学生培养的一大助力。可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问题的深入是非常紧迫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该问题,可提高思政课教师及教育专家对思政课批判性思维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可准备充分地进一步探讨其运用策略进而完善思政课教学,因此,它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新慧.批判性思维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3):111-114.
[2] 陈刚.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动力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8):85.
[3] 徐学英,冉龙舞,李筱堰.浅论批判性思维[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