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也越显突出。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的生命线。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建构新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复杂的过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语言的学习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掌握它的特殊性,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找到正确的方法。因此,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的应用水平,已成为语文老师所关心的问题。该文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一、认真备课,因材施教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的。每个单元五篇文章。单元前都有”单元提示”。明确提出了单元教学目标及要求,这是我们教师进行单元每篇文章教学的依据。依据这个总目标、总要求,在熟悉单元每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总目标、总要求,确立每篇文章、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及讲授和训练的重点。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在此基础上写好教案。认真备好每节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备课质量如何。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认真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语文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在课堂中只能选择其中某些知识点来进行讲析,因此灵活性很强。同一篇课文,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归纳不同的知识重点与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训练过程。
语文虽是工具性基础学科,但也不能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知识型活动,更忌教者死守教参。教参只是配合教材的辅导用书,只是“参考”,不是说所有的内容对你教学都适用,只能利用充其量的参考价值,教学中应立足教材。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一个媒体,教学中既要着眼于书中的知识点,又要放眼于知识的运用,就是要把小语文和大语文结合起来,挖掘自己教学的潜力,进行创造性劳动。
二、将语文教学与历史、地理知识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人们常说:“文、史、地”不分家。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拥有熟练地专业知识外,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既能丰富课堂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拓宽学生的眼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登飞来峰》这首诗时,先利用历史知识向学生讲清楚“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即:由于1069年开始的新法触动了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使的变法最终走向失败,面对现实的打击与排斥,王安石才发出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叹,通过这种讲解,学生才能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
再例如:讲《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时,我运用地理知识导课,即:通过用《中国行政区划》、《云南省地图》、《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三幅地图的展示,学生比较直观的看到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从而激发学生游览西双版纳的兴趣,这样就能吸引学生急于去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探索课文中的有关知识。
三、重视课堂,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主体。通过教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以师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动”,体现在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控制:教学重点、难点的点拨,课堂教学气氛的激发与调控。学生的”动”,体现在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内容的动脑、动口、动手,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师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学习热情得到释放和鼓励,学习欲望得到增强和体现。除了师生互动,学生间也应互动。比如某一学生提出疑问或在回答有关问题时,答案正确与否,教师不急于表态,而让更多的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参与评判,得出结论。学生间的这种互动热情越高,说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说明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要知道,这是比单纯地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一种素质的体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间的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四、在听、说、读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笔者每次在教学中利用媒体放课文录音前,我都要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从朗读者的语气、语调中去感受文章哪些地方能够深深的感动你,特别是学生在听完《周总理,你在哪里》和《小巷深处》这两篇课文时,全班学生已是泪流满面。这样,我乘势去分析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以古诗词教学为例,如果让学生随便读一读,背一背,那是起不到教学效果的。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公元757年3月写的《春望》中有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在一般情况下,本来是逗人喜爱的,是赏心悦目之物,之所以催人“溅泪”、令人“惊心”,主要是诗人羁居于被叛军攻陷的长安,目睹“烽火连三月”的战祸所造成的“城春草木深”的景象,又联想到妻儿音讯杳无,生死难卜,于是他忧国、忧民、忧家,百忧交集。在诗人这种悲凉的心境中,花也会“浅泪”,鸟也会“惊心”。这完全是诗人的审美心境所致。
五、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每周开设课外读书课,课上学生一律看课外书。开始我从自己家里拿来报纸、杂志、小说等让学生看,让学生遨游于半亩方田中,感受到课外书中湖光山色的美景,如痴如醉。学生被丰富多彩的课外书吸引了,再鼓励有课外书的学生从家里拿到课堂来,或去图书室借阅,相互交换着看,掀起阅读课外书的高潮。制订课外阅读记录表。全班分几个小组,记录学生看了哪些书,哪本书哪篇文章最好看,最感人。定期检查,组与组之间可展开竞赛。看哪组看书最多,谁看书最多,加以公布表扬。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要求每个学生有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记录课外书的精彩文章、片断、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诗词等等。让学生把笔记本成为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根据自己兴趣精心设计,加上一些图画,图片,美术字等点缀其间,五彩缤纷。经常翻阅,乐在其中。一段时间后,可举办全年级或全班读书笔记展览,请同学们认真观摩,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笔记本,让获得荣誉的同学介绍经验,与差生结对子,共同提高,激发大家的阅读热情。课外阅读不但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六、课后布置,作业适当
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后,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布置点作业,这对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布置的课堂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围绕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重点,突出训练,以加深印象,巩固效果。二是有基础方面的题目,也有思维训练的拓展型的题目,以便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三是题目宜精不宜多,以便能在课内完成,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四是照顾到学生不同层次的语文水平,难易适度。至于一堂课结束后的课外作业,仍以下一节课所学内容的预习为重点,实行”课前预习一上课一再进行下一节课内容的预习。”决不搞繁杂的题海战术,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从事课外活动。
一、认真备课,因材施教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的。每个单元五篇文章。单元前都有”单元提示”。明确提出了单元教学目标及要求,这是我们教师进行单元每篇文章教学的依据。依据这个总目标、总要求,在熟悉单元每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总目标、总要求,确立每篇文章、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及讲授和训练的重点。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在此基础上写好教案。认真备好每节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备课质量如何。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认真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语文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在课堂中只能选择其中某些知识点来进行讲析,因此灵活性很强。同一篇课文,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归纳不同的知识重点与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训练过程。
语文虽是工具性基础学科,但也不能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知识型活动,更忌教者死守教参。教参只是配合教材的辅导用书,只是“参考”,不是说所有的内容对你教学都适用,只能利用充其量的参考价值,教学中应立足教材。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一个媒体,教学中既要着眼于书中的知识点,又要放眼于知识的运用,就是要把小语文和大语文结合起来,挖掘自己教学的潜力,进行创造性劳动。
二、将语文教学与历史、地理知识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人们常说:“文、史、地”不分家。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拥有熟练地专业知识外,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既能丰富课堂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拓宽学生的眼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登飞来峰》这首诗时,先利用历史知识向学生讲清楚“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即:由于1069年开始的新法触动了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使的变法最终走向失败,面对现实的打击与排斥,王安石才发出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叹,通过这种讲解,学生才能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
再例如:讲《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时,我运用地理知识导课,即:通过用《中国行政区划》、《云南省地图》、《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三幅地图的展示,学生比较直观的看到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从而激发学生游览西双版纳的兴趣,这样就能吸引学生急于去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探索课文中的有关知识。
三、重视课堂,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主体。通过教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以师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动”,体现在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控制:教学重点、难点的点拨,课堂教学气氛的激发与调控。学生的”动”,体现在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内容的动脑、动口、动手,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师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学习热情得到释放和鼓励,学习欲望得到增强和体现。除了师生互动,学生间也应互动。比如某一学生提出疑问或在回答有关问题时,答案正确与否,教师不急于表态,而让更多的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参与评判,得出结论。学生间的这种互动热情越高,说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说明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要知道,这是比单纯地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一种素质的体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间的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四、在听、说、读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笔者每次在教学中利用媒体放课文录音前,我都要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从朗读者的语气、语调中去感受文章哪些地方能够深深的感动你,特别是学生在听完《周总理,你在哪里》和《小巷深处》这两篇课文时,全班学生已是泪流满面。这样,我乘势去分析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以古诗词教学为例,如果让学生随便读一读,背一背,那是起不到教学效果的。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公元757年3月写的《春望》中有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在一般情况下,本来是逗人喜爱的,是赏心悦目之物,之所以催人“溅泪”、令人“惊心”,主要是诗人羁居于被叛军攻陷的长安,目睹“烽火连三月”的战祸所造成的“城春草木深”的景象,又联想到妻儿音讯杳无,生死难卜,于是他忧国、忧民、忧家,百忧交集。在诗人这种悲凉的心境中,花也会“浅泪”,鸟也会“惊心”。这完全是诗人的审美心境所致。
五、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每周开设课外读书课,课上学生一律看课外书。开始我从自己家里拿来报纸、杂志、小说等让学生看,让学生遨游于半亩方田中,感受到课外书中湖光山色的美景,如痴如醉。学生被丰富多彩的课外书吸引了,再鼓励有课外书的学生从家里拿到课堂来,或去图书室借阅,相互交换着看,掀起阅读课外书的高潮。制订课外阅读记录表。全班分几个小组,记录学生看了哪些书,哪本书哪篇文章最好看,最感人。定期检查,组与组之间可展开竞赛。看哪组看书最多,谁看书最多,加以公布表扬。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要求每个学生有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记录课外书的精彩文章、片断、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诗词等等。让学生把笔记本成为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根据自己兴趣精心设计,加上一些图画,图片,美术字等点缀其间,五彩缤纷。经常翻阅,乐在其中。一段时间后,可举办全年级或全班读书笔记展览,请同学们认真观摩,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笔记本,让获得荣誉的同学介绍经验,与差生结对子,共同提高,激发大家的阅读热情。课外阅读不但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六、课后布置,作业适当
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后,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布置点作业,这对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布置的课堂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围绕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重点,突出训练,以加深印象,巩固效果。二是有基础方面的题目,也有思维训练的拓展型的题目,以便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三是题目宜精不宜多,以便能在课内完成,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四是照顾到学生不同层次的语文水平,难易适度。至于一堂课结束后的课外作业,仍以下一节课所学内容的预习为重点,实行”课前预习一上课一再进行下一节课内容的预习。”决不搞繁杂的题海战术,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从事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