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京,我们知道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清代名人叫袁枚,他三十多岁就辞去了官职,他不去经商,而是在南京的西边,开辟了一块地,做成了一个园子就叫“随园”。四周没有围墙,他觉得人应该与自然共处,人应该在一种相对来说,比较舒适的状态下去创作。他也是一a个性灵派诗人,他所创造的慢生活,后来,影响了许多的人……在太平天国的时候,他的园子被化为灰烬,后来一个美国教会学校又在随园的遗址上建了一个新学校,叫“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也就是当时的“金陵女子大学,”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
今天的他,也在南京师范大学的角落租下旧厂房,重新做了规划,成立“书衣坊”工作室;秋看落叶,冬看落雪,与自然界对话,观察并记录自然界里弱小生命的美好有趣现象。他所创造的慢生活及倡导的生活理念,也同样影响了很多人……他,就是朱赢椿,“书衣坊”工作室的创始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总监、南京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的设计者。
【不做被动的设计】
1995年朱赢椿从南京师范大学国画专业毕业。“找不到工作,哪个单位要画家?而且刚毕业很难被人承认。”正巧学校新成立的出版社需要一个做设计的人。“为了生存”,他开始做书籍设计和美编。
为了拿到一笔薪水,他开始疯狂的做设计,内容好的,不好的;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有时只要有稿费就做,每天上班加班,晚上就直接在工作室里睡觉,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忙碌着。
直到有一天,他到出版社的书库里,看到一排排很高的书。那时,出版社只有他一个美编在做,做了十年,每一本书都是他投入全部精力与思想的结晶,而这些书将来都是进垃圾堆的。朱赢椿问自己:“难道自己每天用心设计出来这么多的作品,最终都要被扔到垃圾堆里,这对我来说生命就太浪费了。”突然,他醒悟,决定去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希望这些东西能在读者的手中停得更久一点吧。
后来,他在校园里转悠;突然,看到一个非常破旧的厂房,大概十多年没人使用过了。当时,他想这个房子是不是对自己有点用呢。“我就想找一个相对安静的,相对大一点的空间,我能在这里比较慢地去生活,去做自己喜欢的设计,我知道这里的房租肯定不会很贵,因为它是一个旧房改造。”后来,他把旧的车棚拆掉,外墙重新做了整治,涂上一层白色,房顶没有再修,而是把它变成天井。就这样,成立了“书衣坊”工作室。
【慢是最好的设计】
他停止了商业设计,专心致志投入到书籍设计、书籍创作和出版工作中。春天的时候他会在工作室旁边种些油菜,慢慢地还种上丝瓜、茄子、扁豆,甚至还养了几只鸡;他喜欢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坐在自己的油菜花前,闻着花香,听着蜜蜂的嗡嗡声……他说:“感觉这真的不比我们坐飞机去九寨沟、新疆、西藏或者什么地方要差。”因为他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特别喜欢这种田园的景色,渐渐地心态就有了变化,节奏也开始慢下来了。
《不裁》是朱赢椿在工作室成立后做的一本书,帮他的朋友古十九将博客文章集结为书。
由于印刷设备有限,而造成了印刷缺陷。书集都成了没有裁切整齐的半成品,朱赢椿说:“我感觉毛边书有一种特别的气息,那种精糙的质感显得很特别,太完美的东西往往让人心理上产生难以亲近的距离感,有一点瑕疵反而显得更有亲和力。”就这样在设计上他采用了毛边纸,边缘保留纸的原始质感,没有裁切过,内页有很多呈面封闭的状态。书的扉页上有一把纸做的小刀,读者可以边读边裁。这是一本实验性的书,就是要让读者有一种阅读方式的改变。他没想到,这本书会被评为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更没有想到这本书至今已经加印了9次,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事业的转机。
渐渐地有很多人来工作室找他,催他做这个做那个。朱赢椿说:“我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不能把所有的事都给吞下来,不然又要回到那种加班的生活状态中。”于是,他就在工作室门口那静静竖了一个牌子:“慢”。那是朱赢椿特制的,提醒着人们应该放慢脚步、放慢对名利、欲望的追求。而不明所以的人会说,你这个地方汽车也上不来,为什么要“慢”啊?他说:“是人的心要慢……”
后来,他都以各种方式委婉的拒绝了,这样肩膀上的担子就会轻点,在做东西时,就会从容一点,思考问题会更周全些,然后书的质量方面有回旋的余地。不用随时找应急的方法,这样做书的质量也有保证。于是,他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年只做十本书。同时他也提了一个要求,所有的客户和他签协议时都不能有时间要求,但是你可以把时间告诉他,他心里有个数。
【来到虫子旁】
从2007年的《不裁》,2008年的《蚁呓》到近两年的《蜗牛慢吞吞》、再到2014年9月出版的《虫子旁》。每一本书,他都倾注了许多的心血,每制作一本书,他在意的不是能获得多少利益与名誉,而更在意的是做自己喜欢的设计,能从中获得一种精神与心灵的满足。
《蚊呓》、《蜗牛慢吞吞》等书,都传递了朱赢椿“慢生活”的态度。《蜗牛慢吞吞》的主角是他曾养过的一只蜗牛,花了很大时间,静静观察蜗牛的生活。蜗牛的缓慢和柔弱或许会让一些人鄙夷,却不知,在跳动不安的年代,缓慢可以帮助我们渐渐地达至宁静,在宁静中体悟生命的真谛。
准备创作时,他开始的时候非常着急,很想在一个月之内把书做完,画的东西总是不满意。后来,他就反问自己,你做《蜗牛慢吞吞》就是想告诉大家慢,那你凭什么想一个月之内就把书做完呢?这种态度是不对的,后来他就慢下来了,好好去研究,去观察,他选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慢慢地去画,有时候三四天一幅画。
每天四点钟就进入工作室绘画,蜗牛是他的模特。走在路上,蹲下来看看,有一只蜗牛在水边。当你把自己的身姿放低,你就会看到这么美的画面。站着拍,蹲着拍,趴着拍。一个人真正能够看到风景,看到感人的东西,不是你抬头高高在上的时候,应该是放低自己的身段,你会看到让你惊喜的一幕。比如,春天的花瓣不小心落到了蜗牛的背上,多美啊。
2014年9月出版的新书《虫子旁》在5年前就开始慢慢培养了。“因为书中涉及了许多种类的虫子,都是他的随园书衣坊中的。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于是,为了观察一只蜘蛛结网、捕食甚至死亡的过程,他可以花费2个多月的时间细心记录;为了了解一群蚂蚁的大规模搬家,他可以趴在地上静观数个小时;为了探究蜗牛的生活习性,他把蜗牛变成了自己的宠物之一。甚至在随园书衣坊的工作室内,他还给不同的蜘蛛标注了“门牌号码”,借此方便记录和观察。
新书《虫子旁》,内容选定、书名的敲定及最终版式的确定,堪称漫长与纠结啊,书名修改了3次,样书先后做了19套,最后才敲定了这个版本。这本书是朱赢椿的私人观虫日志,80多篇日志跨越4年,书中配有地图,每篇文章都有详实的时候、地点、具体的图片、手绘稿和真切的心情。全书一大特色是,不疾不徐,不紧不慢——这种慢当然不是慵懒,不是懈怠,不是消极,而是把快节奏放慢了以后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跟你的内心产生碰撞,它会源源不断地带给你生活的灵感。
2014年11月20日到12月4日,他还在“书衣坊”工作室办了一个《虫子旁》的主题展。他希望读者能从一本书里面,延伸出来,希望读者自己走到自然界中去。踩着落叶,听着虫子的鸣叫;最终,都应该是自己无制的走进自然,观察自然,那是他所希望的,也是他真正做设计的目的。
对于这些小动物的偏爱,朱赢椿将其归因于内心的脆弱。因为不喜欢逞强,喜欢以脆弱者的姿态生存,这样可以敏感地感知到细小的、微观的东西——比如蹲下来去看蚂蚁,看蜗牛……对于性格的劣势,他显然已经能够坦然面对,并且将其转化为优点。在这些关注小动物的图书中,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朱赢椿对生命的思考:放平心态,踏踏实实地过平常人的生活,或许能够生活地更坦然、更充实。并且这样平常的生活,更接地气,离读者更近,更能打动人。
朱赢椿说他以后还是会做一些关于这类哲理性的书,用这些书引起读者对自己生活节奏的思考,不求救赎,但求在焦虑、无助时给他们一些安慰,并谆谆劝导周围的人,慢下来,或许是解决生活中矛盾的一种方法,让人生的蜡烛燃烧得更慢一些,让内心的焦虑和纠结逐渐平静下来。
今天的他,也在南京师范大学的角落租下旧厂房,重新做了规划,成立“书衣坊”工作室;秋看落叶,冬看落雪,与自然界对话,观察并记录自然界里弱小生命的美好有趣现象。他所创造的慢生活及倡导的生活理念,也同样影响了很多人……他,就是朱赢椿,“书衣坊”工作室的创始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总监、南京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的设计者。
【不做被动的设计】
1995年朱赢椿从南京师范大学国画专业毕业。“找不到工作,哪个单位要画家?而且刚毕业很难被人承认。”正巧学校新成立的出版社需要一个做设计的人。“为了生存”,他开始做书籍设计和美编。
为了拿到一笔薪水,他开始疯狂的做设计,内容好的,不好的;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有时只要有稿费就做,每天上班加班,晚上就直接在工作室里睡觉,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忙碌着。
直到有一天,他到出版社的书库里,看到一排排很高的书。那时,出版社只有他一个美编在做,做了十年,每一本书都是他投入全部精力与思想的结晶,而这些书将来都是进垃圾堆的。朱赢椿问自己:“难道自己每天用心设计出来这么多的作品,最终都要被扔到垃圾堆里,这对我来说生命就太浪费了。”突然,他醒悟,决定去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希望这些东西能在读者的手中停得更久一点吧。
后来,他在校园里转悠;突然,看到一个非常破旧的厂房,大概十多年没人使用过了。当时,他想这个房子是不是对自己有点用呢。“我就想找一个相对安静的,相对大一点的空间,我能在这里比较慢地去生活,去做自己喜欢的设计,我知道这里的房租肯定不会很贵,因为它是一个旧房改造。”后来,他把旧的车棚拆掉,外墙重新做了整治,涂上一层白色,房顶没有再修,而是把它变成天井。就这样,成立了“书衣坊”工作室。
【慢是最好的设计】
他停止了商业设计,专心致志投入到书籍设计、书籍创作和出版工作中。春天的时候他会在工作室旁边种些油菜,慢慢地还种上丝瓜、茄子、扁豆,甚至还养了几只鸡;他喜欢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坐在自己的油菜花前,闻着花香,听着蜜蜂的嗡嗡声……他说:“感觉这真的不比我们坐飞机去九寨沟、新疆、西藏或者什么地方要差。”因为他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特别喜欢这种田园的景色,渐渐地心态就有了变化,节奏也开始慢下来了。
《不裁》是朱赢椿在工作室成立后做的一本书,帮他的朋友古十九将博客文章集结为书。
由于印刷设备有限,而造成了印刷缺陷。书集都成了没有裁切整齐的半成品,朱赢椿说:“我感觉毛边书有一种特别的气息,那种精糙的质感显得很特别,太完美的东西往往让人心理上产生难以亲近的距离感,有一点瑕疵反而显得更有亲和力。”就这样在设计上他采用了毛边纸,边缘保留纸的原始质感,没有裁切过,内页有很多呈面封闭的状态。书的扉页上有一把纸做的小刀,读者可以边读边裁。这是一本实验性的书,就是要让读者有一种阅读方式的改变。他没想到,这本书会被评为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更没有想到这本书至今已经加印了9次,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事业的转机。
渐渐地有很多人来工作室找他,催他做这个做那个。朱赢椿说:“我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不能把所有的事都给吞下来,不然又要回到那种加班的生活状态中。”于是,他就在工作室门口那静静竖了一个牌子:“慢”。那是朱赢椿特制的,提醒着人们应该放慢脚步、放慢对名利、欲望的追求。而不明所以的人会说,你这个地方汽车也上不来,为什么要“慢”啊?他说:“是人的心要慢……”
后来,他都以各种方式委婉的拒绝了,这样肩膀上的担子就会轻点,在做东西时,就会从容一点,思考问题会更周全些,然后书的质量方面有回旋的余地。不用随时找应急的方法,这样做书的质量也有保证。于是,他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年只做十本书。同时他也提了一个要求,所有的客户和他签协议时都不能有时间要求,但是你可以把时间告诉他,他心里有个数。
【来到虫子旁】
从2007年的《不裁》,2008年的《蚁呓》到近两年的《蜗牛慢吞吞》、再到2014年9月出版的《虫子旁》。每一本书,他都倾注了许多的心血,每制作一本书,他在意的不是能获得多少利益与名誉,而更在意的是做自己喜欢的设计,能从中获得一种精神与心灵的满足。
《蚊呓》、《蜗牛慢吞吞》等书,都传递了朱赢椿“慢生活”的态度。《蜗牛慢吞吞》的主角是他曾养过的一只蜗牛,花了很大时间,静静观察蜗牛的生活。蜗牛的缓慢和柔弱或许会让一些人鄙夷,却不知,在跳动不安的年代,缓慢可以帮助我们渐渐地达至宁静,在宁静中体悟生命的真谛。
准备创作时,他开始的时候非常着急,很想在一个月之内把书做完,画的东西总是不满意。后来,他就反问自己,你做《蜗牛慢吞吞》就是想告诉大家慢,那你凭什么想一个月之内就把书做完呢?这种态度是不对的,后来他就慢下来了,好好去研究,去观察,他选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慢慢地去画,有时候三四天一幅画。
每天四点钟就进入工作室绘画,蜗牛是他的模特。走在路上,蹲下来看看,有一只蜗牛在水边。当你把自己的身姿放低,你就会看到这么美的画面。站着拍,蹲着拍,趴着拍。一个人真正能够看到风景,看到感人的东西,不是你抬头高高在上的时候,应该是放低自己的身段,你会看到让你惊喜的一幕。比如,春天的花瓣不小心落到了蜗牛的背上,多美啊。
2014年9月出版的新书《虫子旁》在5年前就开始慢慢培养了。“因为书中涉及了许多种类的虫子,都是他的随园书衣坊中的。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于是,为了观察一只蜘蛛结网、捕食甚至死亡的过程,他可以花费2个多月的时间细心记录;为了了解一群蚂蚁的大规模搬家,他可以趴在地上静观数个小时;为了探究蜗牛的生活习性,他把蜗牛变成了自己的宠物之一。甚至在随园书衣坊的工作室内,他还给不同的蜘蛛标注了“门牌号码”,借此方便记录和观察。
新书《虫子旁》,内容选定、书名的敲定及最终版式的确定,堪称漫长与纠结啊,书名修改了3次,样书先后做了19套,最后才敲定了这个版本。这本书是朱赢椿的私人观虫日志,80多篇日志跨越4年,书中配有地图,每篇文章都有详实的时候、地点、具体的图片、手绘稿和真切的心情。全书一大特色是,不疾不徐,不紧不慢——这种慢当然不是慵懒,不是懈怠,不是消极,而是把快节奏放慢了以后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跟你的内心产生碰撞,它会源源不断地带给你生活的灵感。
2014年11月20日到12月4日,他还在“书衣坊”工作室办了一个《虫子旁》的主题展。他希望读者能从一本书里面,延伸出来,希望读者自己走到自然界中去。踩着落叶,听着虫子的鸣叫;最终,都应该是自己无制的走进自然,观察自然,那是他所希望的,也是他真正做设计的目的。
对于这些小动物的偏爱,朱赢椿将其归因于内心的脆弱。因为不喜欢逞强,喜欢以脆弱者的姿态生存,这样可以敏感地感知到细小的、微观的东西——比如蹲下来去看蚂蚁,看蜗牛……对于性格的劣势,他显然已经能够坦然面对,并且将其转化为优点。在这些关注小动物的图书中,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朱赢椿对生命的思考:放平心态,踏踏实实地过平常人的生活,或许能够生活地更坦然、更充实。并且这样平常的生活,更接地气,离读者更近,更能打动人。
朱赢椿说他以后还是会做一些关于这类哲理性的书,用这些书引起读者对自己生活节奏的思考,不求救赎,但求在焦虑、无助时给他们一些安慰,并谆谆劝导周围的人,慢下来,或许是解决生活中矛盾的一种方法,让人生的蜡烛燃烧得更慢一些,让内心的焦虑和纠结逐渐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