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在立宪门槛外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te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宪政之路很不平坦,充满诡异。经过甲午战争、庚子国变、日俄战争多次灾难,中国人好不容易建立起“君主立宪”共识,但经几年准备,竟然跌在立宪门槛外。宪政与大清无缘,大清因宪政而终结。进入民国,宪政依然没有“转运”,第一届内阁成为时局转折触发点。

“强势总理”


  民国建立是中国历史大转折,从帝制到共和,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关键一役。此役顺利,中国就此步入人民当家做主新时代。反之,中国将如法国大革命一样,在推翻帝制、摒弃君主后,不可避免进入混乱时代。要避免法国悲剧重演,中国需要一个政治强人,其威权不同于君主,不是来自血统、既得利益集团,而是来自人民授权。
  清末民初,国内外舆论公认袁世凯为不世出的政治强人。孙中山说:“余在京与袁总统时相晤谈,讨论国家大政策,亦颇入于精微。故余信袁之为人,很有肩膀,其头脑亦甚清楚,见天下事均能明彻,而思想亦很新。不过,作事手腕稍涉于旧,盖办事本不能全采新法。革命起于南方,而北方影响尚细,故一切旧思想,未能扫除净尽,是以北方如一本旧历,南方如一本新历,必新旧并用,全新全旧,皆不合时宜。故欲治民国,非具新思想、旧经练旧手段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
  袁世凯是那时中国比较理想的一位强势领导人,然而他的强势只是表面,或者说并没有机会获得施展,因为在共和初建时,袁世凯的信誉就因北京兵变受到沉重打击,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负国民,负专使,足为无能之铁证,敢固辞,不复任总统。”既然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有控制住,谈什么共和国大总统呢?如果不从阴谋论视角观察,袁世凯的自责是符合逻辑的。但袁世凯辞职将给中国带来不可预料的困难,经协商,南北达成妥协:袁世凯不南下,临时政府迁北京;内阁总理人选由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黎元洪共商。
  3月8日,袁世凯向孙中山提议由唐绍仪出任国务总理。袁世凯的想法是:唐绍仪与孙中山、伍廷芳等为老乡,这个提名在孙中山,及临时参议院容易通过;唐绍仪与自己是几十年老朋友,相互信任,绝非泛泛。
  孙中山等人对唐绍仪的好感远过于北方其他政治家,但南方党人始终对袁世凯存在一种莫名的不信任,觉得自己在谋略上不是袁的对手,因而对袁世凯的任何建言给予更多审视,特别是因为唐绍仪是袁世凯的老朋友,让南方干脆接受,也委实不易。为打消南方疑虑,足智多谋的赵凤昌“在惜阴堂辩论调处,终以加入同盟会为内阁总理,粗偿南北之愿,事始克谐。”
  经孙中山签字主盟,黄兴、蔡元培联名介绍,唐绍仪加入同盟会,临时参议院顺利通过唐绍仪内阁总理的任命。唐绍仪得到袁世凯、孙中山、黄兴、同盟会支持,得到参议院认可。毫不夸张地说,具有“强势总理”的潜质。

“府院”之间


  为消除南北误解,唐绍仪做了大量工作,尽量顾及双方主张。但是,北方毕竟都是从帝制时代走过来的,他们在过去十年所接受的教育,所信奉的都是君主立宪,在办事手法、行政理念上,属于传统旧派。而南方,长时期流亡海外,知晓西方,倾向于民主共和,信仰三民主义,所以南北间如果在国家认同前提下轮流执政,组织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内阁,或许事情不至于如后来那样复杂。然而,唐绍仪希望通过组建一个跨党派内阁,弥合南北,结果事与愿违,南北双方均以为自己吃亏。
  作为袁世凯几十年的朋友,唐绍仪对南方革命党人接纳、重用,实际上也可视为帮助袁世凯。只是民国初建,内阁为国家大政枢纽,总统为国家事务第一责任人。内阁总理究竟应该怎样处理与总统的关系,与各党派的关系,唐绍仪确实没有经验。
  章太炎在武昌起义不久倡言“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可有济”,认为以党人召集党人组织一党政府,并不符合宪政原则。如果党人执意这样做,人心势必解体,政治必然混乱。
  按照一般观察,唐绍仪自任国务总理之后,颇有意将责任内阁落实,以避免袁世凯与各方之冲突。唐绍仪的这些做法,究其主观意图而言,或许有意维护元首,不使元首当政治要冲,但在当时情形下,不仅中国的政治格局不允许袁世凯这样做,即便从袁世凯内在心情言,也未必接受唐绍仪这份好意。旧政治家对权力的眷恋非常人所能理解,袁世凯不可能放手将权力交给一个内阁,何况民国建立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袁世凯获得国内外的信任并不是他的血统、道德品质,而是其作为、能力。
  当时的中国需要一个政治强人,唐绍仪不明白这一点,则出局的不是袁世凯,必然是唐绍仪,因为国内外舆论只说“非袁莫属”,没有人说“非唐莫属”,袁世凯这样的政治强人不常有,而唐绍仪这样的技术官僚并不难找。这就是唐绍仪内阁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袁世凯需要对国内外负责,他需要的内阁是帮助他工作的班子,而不是与他分享权力、制衡他的机构。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需要一个强势政府,用铁腕重建社会秩序。正如一些外国观察家看到的:“从内地传来的消息简直糟透了,令人万分沮丧。中国养了一支由武装土匪组成的军事力量,而它现在再也无法控制这股力量了。看来(孙中山、袁世凯)两位总统都没有能力控制他们的军队。我的一个朋友才从江苏省的徐州府回来,向我讲述了那个城市遭到破坏的可怕情形,先是被北方军队,接着是被国民军破坏。……袁世凯在山西省的军队已经哗变,他们干着奸淫掳掠的勾当。山东省的情况也同样糟。昨天,各国在北京的公使都收到了他们驻烟台领事来信,要求设法阻止更多的中国军队派到那里去。这个帝国当前唯一平静的部分看来似乎是满洲和蒙古。”
  面对这样混乱的局面,新政府必须要有力量有手腕,必须能够控制住军队,否则就是天下大乱,民国不如大清。对于这些情形及新政府的责任,唐绍仪似乎没有足够的理解,他自以为与孙中山等人均属于广东人,且对民主共和有共识,忘记了使命,忘记了袁世凯的期待,一些外国观察家看不过去:“我自己看不出中国怎能由广东人的政府来治理。唐绍仪开始就弄得很糟,明显的迹象是他要组建一个广东人占优势的内阁,也就是说无论是各部总长还是顾问都要用广东人。这里的报纸已经在说,广东人的专制主义,比满洲人更坏。肯定是这些广东人,把(袁世凯)总统卷入同各家外国银行的纠纷之中。”   据袁世凯侍从武官唐在礼记录,赵秉钧为唐内阁成员,负责内政,但其依仗与袁世凯的关系,根本不将唐绍仪放在眼里。内阁会议不参加,遇事都在会议外找袁世凯商量,单独决定,还往往对会议的决议,从旁横生枝节或加以删改。唐既无可奈何,阁员也自然没有异议,拥护而已。赵这般做,最终在于拆唐的台。除了内政方面以外,当时陆征祥是外交总长,但实际上外交方面是蔡廷干在按照袁的意志行事。蔡经常与英美日各国公使进行外交活动,不仅不接受唐内阁的领导,就连他进行活动的情况,内阁也不得而知。
  陆海军方面也是如此,真正重要的公事都是经袁和坂西、王士珍、段祺瑞等商量决定之后,通过总统府军事处和陆海军部分别付诸实施。至于筹备组织大元帅统帅办事处和收买各系军队,调遣“讨伐”,则更非唐内阁所得与闻。财政方面也由袁和赵秉钧、梁士诒密商解决。当时是小事由赵秉钧一人独挑,大事就必须与徐世昌相商,实际上徐好比是宰相,而赵秉钧、坂西、王士珍、段祺瑞、梁士诒等是各部大臣,唐内阁不过是遮场罢了。

一走了之


  唐绍仪内阁构成太脆弱,除《临时约法》“副署权”制度设计有问题,随着形势发展显得极为刺眼。如果不遇王芝祥事件,唐内阁或许还可以存在一段时间,而王芝祥事件让唐绍仪左右为难,失信南北,他除了一辞了之,也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
  王芝祥原为广西副都督,1912年初以北伐为名率部北上,后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三军军长。北方议和代表唐绍仪到了南京,召集各方面军事代表人物会议,当即宣布袁的意见,和战须在三日内决定,以免夜长梦多,致生枝节。当时发言的人很少。柏文蔚当即提出:陆军总长一席,南方各军意见,一致推重黄兴继续担任。这对和战关系也很重要,请唐代表代为转达北方。唐绍仪此时已由孙中山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虽为袁氏代表而倾向南方,亦认为南方势力不能达到北方为可虑,私与孙中山计划用武力既不足恃,可运用政治手段,使革命势力向黄河以北发展;密议以第三军军长王芝祥任直隶省都督,柏文蔚为山东都督,黄兴改为南京留守,“掌握五个军的军事,保全实力以待变化”。
  回京后,唐绍仪将王芝祥督直方案报告袁世凯,袁面许。于是有电王来京之举。唐意此事当无中变,故于直绅晋谒时,亦告以总统已许可,俟王到京即发表。比王至,而直隶五路军界忽来反对之电。一般舆论以为袁世凯狃于北洋大臣故习,以为直隶都督不可轻易予人,而王芝祥尤非其旧部,至是即以军界反对为词,改派芝祥往南京遣散军队。唐拒副署,谓政府不当失信于直人。
  按照《临时约法》,不副署法令无效,而此次,袁世凯竟然在唐绍仪不愿副署后,将委任状交给了王芝祥。唐知事无可为,留辞呈而去津。袁世凯因遣梁士诒往津慰留。梁士诒除转述慰留之意,复谈及私交。唐曰:“我与项城交谊,君所深知。但观察今日国家大势,统一中国,非项城莫办;而欲治理中国,非项城诚心与国民党合作不可。然三月以来,审机度势,恐将来终于事与愿违,故不如及早为计也。国家大事,我又何能以私交徇公义哉!”
  唐绍仪走了,民国第一届责任内阁结束,前后不足三个月。总结唐绍仪内阁教训,共和党以为主要在于内阁不能有强烈的党派意识,他们建议袁世凯应遴选无党派专业人士接任,以为“超然总理”,组成“混合内阁”,斥坚持政党内阁者为扶植党利之私,绝不可取。
  作者为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经历多重角逐,2015年公募基金半程赛终见分晓。  投资者及各大基金公司极为关注的偏股型基金冠军最终花落富国低碳环保,该基金上半年收益率为160.13%。亚军和季军头衔则分别被易方达新兴成长、宝盈新价值摘得。  《财经》所统计的偏股型基金样本包括Wind开放式基金分类中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剔除偏债型混合基金)两大类,且其成立时间均在半年以上。  尽管上半年A股迎来久违的牛市,但偏股基金的业绩
期刊
放眼全球,货币战争肆虐,而中国可谓首当其冲。过去几年,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出现下滑,通缩风险日益增加。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人认为中国货币政策改弦更张,转而促使人民币贬值是最合乎逻辑的做法。此种说法大错特错。   事实上,随着中国开始实行旨在确保持续发展的结构改革,强迫本币贬值可谓下下策。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人民币贬值也十分不妥。表面上,当前的局面确实令人担忧。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中国
期刊
在刚刚闭幕的今年全国“两会”上,鼓励创业、推进创新的政策宣示和具体措施再度集中释放,成为各方面有较高共识的新发展着力点。  一个创新型社会的建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诸多制度要素的加持和文化氛围的养成。这其中增强社会安全感是打造创新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社会无法成长为一个创新型社会,更无法成为一个万众创新的社会。  在谈到对创新的阻碍性因素时,因循守旧常常被认为是“万恶之首”。但因循
期刊
世界有可能面临经济增长长期低迷,但风险不是宿命:避免这一结果的最佳办法,是找出如何将海量储蓄资金变为能提升生产率的公共部门投资。   生产率的提升对长期增长至关重要,它们能转化为更高的收入以提振需求。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时间,特别是在收入增量初始受益者的储蓄率原本就很高的情况下。但只要在正确的领域进行足够投资,生产率增长就可以持续。   危险在于债务支持的投资,这种投资将未来需求提前到现在,而不
期刊
作家,2015年6月6日逝世,享年88岁  乍闻作家路德维克·瓦楚里克(Ludvik Vaculik)去世的消息,感到无以名状的沉痛。原计划今年去捷克,能有机会拜访作家本人。据友人说,病中的作家还曾特别问起此事。这几天每念及此,不禁十分懊悔。  在生物学的意义上,未来已经不属于这位老作家,但在文学的意义上,未来永远属于他。  瓦楚里克,1926年出生于摩拉维亚一个乡村木匠家庭,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布拉
期刊
全世界很少有国家的中央银行像中国人民银行那样承担如此多的责任。各国央行的发展史基本上就是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经济过热紧货币,经济趋冷松货币。尽管对是否应选择目标通胀制,或是否应相机抉择,各国央行有不同的认识。但一般来说,央行的目标并不包括支持特定产业,例如扶持“三农”;也不包括支持特定企业,例如要求向贷款“中小企业”倾斜;更不包括推动就业等超出央行能力的宏观经济目标。但这恰是中国央行遇到的困境
期刊
亚太地区的贸易格局、经济格局如果“共振”,可能出现类似欧洲和北美一体化的经济共振效应,如果因为不同体系的博弈而撕裂,负共振效应会被放大  中澳自由贸易协定(FTA)犹如新的“震源”,为双方经济提供了更多“共振”频率。历经十年22轮谈判,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令双方找到了更多经济共振链。  2007年以来,澳大利亚的能源矿产与中国汹涌的重工业崛起契合,形成了上下游垂直的“共振链”。这样的共振链,使中国
期刊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的核心。利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利率,主要是央行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如央行逆回购利率;二是金融市场利率,主要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在中国更多体现在银行间市场的货币市场和中长期债券市场,如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三是信贷市场利率,主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与存贷款客户间的利率,受到央行较为严格的管制,目前存贷利率差较大。  
期刊
要观察某件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好还是坏,有两种方法——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去年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中印半岛旅行,也访问了东盟10国中的8个国家,以近距离观察,获得第一手资料。   东盟成立于1967年,成立已近50年。马来西亚作为东盟主席国,将致力于在未来一年实现东盟经济共同体(AEC)的目标。   在一个充满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东盟仍是冉冉升起的明星。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测算,东盟作为一个整体
期刊
在刚刚召开的两会上,中国政府宣布将年度增长目标下调到7%。这一举动并不令人意外。虽然2014年在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调结构与增长之间的短期矛盾也非常突出。2014年,31个省市无一例外都未能达到2014年初设定的增长目标。下调经济增长目标是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达成平衡的一个必然选择。  那么,如何在调整压力下达成今年7%的增长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大的亮点是,明确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