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新闻的职能优化调整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m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体育舆论环境恶化的趋势,本文从强化舆论监督,正确把握舆论导向、重塑健康体育形象,拓宽关注视野、传递多元文化内涵和分众化职能定位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当前我国体育新闻的职能优化和调整,并提出大体育传播观,以期为我国体育新闻在实践中找准定位、健康传播,为体育强国建设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体育新闻;体育舆论;舆论监督;大体育传播观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117-03
  
  早在19世纪末,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就将体育、绯闻和性(3S:sport、scandal and sex)并称为媒介吸引受众的三大法宝,即受众最感兴趣的内容,也是媒体最该关注的内容。
  伴随着我国各项事业尤其是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从内容到样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媒体不断加大体育新闻报道力度的同时,专业化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频道和网站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加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国体育新闻报道呈现出全天候、大容量和立体化的报道格局。与此同时,体育新闻所承担的职能也由原来单一的服从政治宣传转变为以信息传播为主,宣传、娱乐、教育、产业等多元职能兼备的全新职能定位。
  然而,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足坛假赌黑等凸显中国体育深层矛盾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降低了广大群众对于体育事业的期待值和信任度,玷污了我国体育形象,严重影响了体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广州亚运会之后我国将出现一段时间上的的重大赛事“真空期”,在这一形势之下,体育新闻更需转变观念,进行必要的职能优化调整,将重心转向优化体育舆论环境、重塑我国体育形象和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等方面。
  一、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舆论环境概述
  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和传媒产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组织运作和竞赛成绩的巨大光环下,很多凸显中国体育深层矛盾的问题被有意无意地遮掩起来,失去了得以传播开来的土壤。然而在广州亚运会闭幕之际,回看近两年的中国体育,诸多矛盾纷纷显现,这些问题被媒体争相报道,其中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当数中国足坛假赌黑事件的彻底败露,时至今日,该事件仍在演进当中。
  (一)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舆论环境呈恶化趋势
  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运动健儿在温哥华冬奥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上取得了运动成绩上的突破、第十一届全运会在山东成功举办、国内各级联赛平稳运行都是奥运效应在我国的成功延续。但是,在这其间,很多隐藏在我国体育发展过程背后的深层问题也凸显了出来,这包括针对中国足坛假球、赌球、黑哨问题的反赌风暴、体育管理层的腐败问题、各运动项目成绩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群众日益增长的运动休闲需求与群众、校园和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滞后的尖锐矛盾、赛场暴力事件频发折射出的有关伦理教育和监管制度的缺失等等。
  以上问题在奥运会后集体爆发,并通过媒体的信息传播和议程设置被放大,并在受众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虚拟的“体育世界”。那些挫伤群众对于我国体育事业信心、玷污中国体育形象的事件被媒体“刻意”传播后被认为是中国体育的全部。加之体育新闻本身强大的群众基础和聚众效应,广大受众对于中国体育的整体形象就会出现一定的认识偏差,在期待值、信任度以及民族自豪感下降的同时,体育舆论环境自然呈现出恶化的趋势。
  我们通常认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在调动民众情绪、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重塑国家和体育形象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于我国而言,在本土举办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将在广州亚运会之后出现一段时间的真空,这对于当前我国体育舆论环境恶化的趋势也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二)体育新闻与体育舆论之天然联系
  体育舆论是公众对体育活动和相关现象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1]而体育新闻又是一种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针对体育活动的特殊传播行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这种影响力在舆论主客体和舆论自身的相互作用下,将成为受众获取信息、认识形势的重要参考。受当前大众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体育舆论呈现出多元、分众、短暂等特征。新闻媒介与舆论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经由媒体传播的信息、现象或观点直接影响着受众对于事实的看法。体育新闻与体育舆论的关系也是如此。体育新闻通过对最新发生、发展的体育事实的报道,使这些事实提上公众的议事日程,成为受众最热衷的话题,形成舆论。在舆论相互碰撞、融合和趋同的过程中,体育新闻仍旧可以通过有选择性地呈现事实或直接进行评论来施加影响,最终发挥反映并引导舆论的功能。由此可见,体育新闻在体育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持续发挥着功效,并结合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合力生成并影响舆论。因此,体育新闻在优化体育舆论环境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暴露的职能失位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无论从刊发数量、频度、信息量和质量上都有了不同层面上的提高和改善,但也仍旧暴露出一些职能上的失位,这些失位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体育媒介和体育新闻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优化舆论环境、推动国家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当前我国的体育新闻仍将竞技体育作为报道的重点,未能有效兼顾群众、校园、青少年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种传播观念严重降低了群众体育等体育事业在政府和广大群众当中的受关注度,不利于其长期的健康发展,导致当前我国的体育发展现状与国际上对于体育强国概念的界定大相径庭;其次,针对容易诱发体育舆论异化的事实未能很好地秉承客观、公正和理性的原则进行报道,未能及时匡正体育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体育舆论环境的恶化;最后,受媒介激烈竞争、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剧烈转型的影响,我国体育新闻一度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集中满足受众对于体育新闻的娱乐诉求,未能充分拓展体育自身的多元文化内涵,这一倾向至今扔未得到有效抑制。
  二、当前我国体育新闻的职能优化和调整
  回顾近三十年体育媒介和体育新闻的快速发展,体育新闻的职能已由原先的为宣传、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决策提供服务转变为以传播信息为主、多种职能兼备的格局。改革开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段时间,受举国体制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我国的体育新闻肩负着特殊的职能,它是“焕发民族精神的振奋剂,是爱国主义的活教材,是增強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播种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测试仪”。[2]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广播电视及网络的异军突起,大部分媒介的体育新闻都将信息传播作为首要的职能,而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宣传职能已经明显弱化,体育新闻的商品和娱乐属性也得以充分体现,这一时期的体育新闻的职能定位更趋多元化。
  本文认为,北京奥运会和大量体育负面事件的集中爆发将催生我国体育新闻进一步的职能优化和调整。面对当前的时代背景和体育舆论环境,相对弱化体育新闻的商品和娱乐属性,充分发挥体育新闻在舆论监督和引导、拓展体育文化内涵、重塑国家和体育健康形象等方面的职能,更好地推动体育强国的建设显得势在必行。这是一种对当前我国体育新闻发展趋势和理念的矫正,以求在体育新闻的宣传职能和信息、商品和娱乐职能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避免单方面走向极端。我国的体育媒介和体育新闻在新形势下面对重大的职能优化和调整,这一过程中需注意:
  (一)强化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通常被认为是当代社会除立法、行政和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由于媒介自身没有行使某些职责的实在权力而成为一种影响力权力。一个社会的“第四种权力”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自我更新和净化的能力。因此,舆论监督成为媒介的一种重要的功能,也是一项基本职能,它通过舆论的影响力来给某些力量施加道德压力,最终达到揭露社会黑暗面,保证权力正常行使,表达公众意见,呼吁、督导某些部门对问题加以解决并防止滋生的效果。
  体育新闻应不断强化自身的舆论监督职能,对体育领域发生的负面事件进行无情地揭露,全面、客观地将事情呈现给受众,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舆论震荡,而且还能利用舆论强大的轰动效应来引起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中,受众的知情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易于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体育舆论环境。
  体育新闻发挥舆论监督职能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相关的职能部门、体育事实和现象,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等在内的体育事业参与者,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很强示范作用的体育明星,他们的运动成绩、生活表现,甚至是一言一行,体育新闻都应该按照道德准则、职业道德等行为规范来加以监督和评议。
  (二)正确把握舆论导向、重塑健康体育形象
  北京奥运会期间及后续的一段时间,我国的体育新闻一直在践行一条专业化报道路径,专业化的诉求也得到了广大受众与媒体的一致认同。然而,报道理念上的缺位却严重羁绊了我国体育新闻走向专业化的步伐。媒体对于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足坛丑闻接二连三败露和最近的中巴球场斗殴等事件的报道中,没有以理性和专业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要么是赋予其太多的政治宣传和商业色彩,要么就是选择冷嘲热讽或群起攻之的“看客”心态,导致了很多狂躁的情绪得以放大,导致了体育舆论的异化,体育圈的一些丑陋现象甚至成为了群众戏谑或玩笑的对象。这种异化的舆论不仅是对基本事实和体育精神内涵的歪曲,妨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玷污和损害了中国体育在国际上和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健康形象,没能体现出一个体育大国应有的包容心和自省精神。
  本文认为,针对当前的舆论环境和我国体育新闻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体育新闻应当秉承专业主义精神,以理性、专业的视角全面、客观地呈现体育事实,通过对体育信息的深入挖掘和综合分析,并把持明确的是非观和主流价值观,引导正确舆论,培养正气意识,重塑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形象。
  (三)拓宽关注视野、传递多元文化内涵
  在体育娱乐化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时候,体育报道的外延在不断扩大,体育报道的范畴在不断扩展,很多以前没有的新形式和新内容被创造出来或者被嫁接到体育报道领域。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体育新闻报道过多地关注竞技体育,娱乐化诉求被异化,导致很多低俗、格调不高的内容出现。相反,体育涉及的其他领域和本身所散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却没能得到充分体现。
  体育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呈现其所涉及的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当前我国的体育新闻不仅要关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还要放眼世界,掌握全球体育发展的脉络;不仅要关注竞技体育,还要多关注群众体育、校园体育、青少年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些都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要关注体育比赛,一些相关的体育产业、体育政策、体育法律、体育健康和体育文化传统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关照。[3]
  体育和体育新闻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其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的体验。当前的体育新闻要扭转原来的流于肤浅、流于低俗的局面,弘扬超越人类极限的体育精神、传递体育文化和提升报道的审美价值,用“慧眼”去发现更多的美。体育新闻应深入挖掘体育本身所散发出的以人为本、健康至上的文化和精神,讴歌不同文化形态下的体育精神,尽量还原体育的本质,弘扬运动员的公平竞赛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换句话说,体育新闻不应停留在信息的提供上,还要在精神层面和审美层面影响大众,杜绝狭隘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金牌主义和英雄主义,杜绝庸俗。
  事实证明,只有具备宏大视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审美趣向的体育新闻才能更好的弘扬体育运动中体现的拼搏、竞争、自强不息和不断超越的体育精神,才能推动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分众化职能定位
  近年来,媒介分众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媒介消费者按照不同的地理位置、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消费心理等因素形成了消费分化,不同的消费者对分众化后的媒介和信息必然有不同的诉求。
  当前我国体育新闻几乎依附了所有的媒介形式,这包括了传统的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兴的手机媒体、车载媒体和户外媒体。随着专业化体育报纸、频道和网站的兴起,体育新闻的分众传播趋势也越来越细致和精确。体育媒介和体育新闻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媒介优势,准确把握受众消费特征,在職能定位上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例如,门户网站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品牌和聚众效应率先发布信息,将信息传播作为自身的首要职能;专业化的报纸、广播电视频道和网站则可以依托其专业化程度高的优势,深度挖掘和解读事实,使其受众对于事实有更全面的把握;理论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媒体,可以多从政策解读、典型形象塑造和舆论引导着手,发挥其权威性的优势。体育媒介的分众传播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受众可以通过网络最先获取信息,然后通过广播电视获取更为形象、现场感更强的内容,最后利用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来满足自己深入了解事实发展来龙去脉的需求,若想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聆听更多元的声音,受众可以再回到网络,从海量信息中搜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分众媒介的主动收视性得以发挥,对舆论的把握和调控也更具针对性。
  三、大体育传播观
  (一)大体育传播观的概念界定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形式,可分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校园体育、青少年体育和传统体育等种类,其中还涉及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健康、体育竞赛、体育组织和体育科学技术等多种要素。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被认为是衡量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指标。体育新闻本应该将体育所有的内涵和外延都列为报道的对象。在关照过体育事业发展历程和体育完整的概念体系后,我们不难发现,体育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且外延极广的概念。因此,体育新闻和其他类型的新闻一样,涵盖了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当前我国的体育新闻应当摒弃以往仅仅关注竞技体育的狭隘传播观念,不拘泥于某个赛场上或某个领域,以一种更包容宏大的视角将报道的触角深入体育的方方面面,将体育事业发展的全貌完整呈现,这就是一种所谓的大体育传播观。简单而言,体育新闻应当拓宽现有的报道范围,开阔视野,对以往被忽视的体育领域加以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体育新闻、关注体育事业。
  (二)大体育传播观提出的必要性
  近期,新华社连续发文反思当下的体育价值观,狭隘功利的金牌观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成为诟病的对象。文章普遍认为全民健身、享受体育比起几块金牌要更契合我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路径。体育媒介和体育新闻要首先进行反思,改变以往陈旧的体育传播观。
  面对在很多竞技体育项目或比赛中,我国运动成绩的一家独大,体育新闻要有足够的反思意识,切不可只顾大力颂扬。这样的运动成绩看似风光无限,但背后却隐患无穷,长此以往将严重损害体育比赛的观赏性和各国体育的平衡发展。北京奥运会后,党中央已经明确了我国体育的发展方向,即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推进。体育新闻也应当审时度势,将重视竞技体育、重视竞赛成绩转变成重视全民体育、全民健身上来,淡化金牌意识,将职能向强化全民体质和健康,倡导大体育概念,让体育回归本质方向进行优化调整。
  大体育传播观对于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中种种弊端的改进具有很强的指引性和实践意义。一旦体育新闻能够将报道的视野拓宽,深入挖掘体育自身丰富的内涵,并全面涉及体育的外延领域,不再拘泥于在某个比赛或某个事件本身上大做文章,就能有效地避免因信息量不足而导致的臆断、猜测和泛娱乐化倾向,就能从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局把握体育事实的意义,匡正报道理念,正确引导舆论,推进体育新闻和体育事业健康的发展。
  四、结 语
  体育新闻由于其报道领域的特殊性,既比政治、经济新闻更轻松,也比娱乐新闻更严肃。体育媒介和体育新闻只有在准确把握职能定位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在实践中对职能的不断优化和调整是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找准定位、健康传播的最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 马信德.体育新闻学ABC[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4.
  [3] 程雪峰.后奥运时代困扰中国体育报道的“三大悖论”[J].新闻知识,2009(9).
  [4] 郝勤.体育新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张新萍.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6] 许晓宇.论体育负面新闻报道积极的社会功能—以平面媒体为例[J].科技咨询,2009(7).
  [7] 孔文莹,包波.后奥运时代体育报道特点[J].新闻前哨,2010(1).
  [8] (美)布鲁斯•加里森,马克•塞伯加克著.郝勤等译.体育新闻报道(第2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这个媒介社会里,手机媒体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交织,无论学者们将这一草根媒体定义为第五媒体,亦或媒体之王,都彰显了它巨大的传播威力。依据5W模式,我们描绘出手机媒体这一新媒体的传播模式,这一新兴媒体传播模式的转变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模式的变化。  关键词:手机媒体;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9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我国,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而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强、时效性高、海量信息、资源共享等诸多优势,在公共突发事件的传播和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公共突发事件在网络媒体中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公共突发事件;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105-02 
期刊
摘 要:网络媒体下的新生力量“微博记者”在“微环境”下扮演着三个重要的角色:消息的把关人、信息的延伸器和舆论的引导者。本文以拥有50多万粉丝并被称为 “最有新闻性微博”的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的微博为例,从她为“金庸去世”辟谣、替草根民众转发寻人和求助信息、对“方舟子被打”事件的理性引导三个鲜活例子来分析“微博记者”“微形态”下的角色。  关键词:闾丘露薇;微博记者;角色    闾丘露薇,既是著名的凤
期刊
摘要:本文以全球范围内关于动漫产业发展的论文为对象,通过对主题域状况和作者属地分布等具体数据分析,概括出全球动漫产业近年来的研究动向和热点,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在此领域的领先水平和未来前景,并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动漫产业;概况;技术革新;知识产权保护;营销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61-03     从2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结合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切实办好科技期刊,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关键词:科技期刊;管理体制;质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113-0
期刊
摘 要:系列报道是一种深度报道,可为观众提供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等来龙去脉,但区县级基层电视台在做深度报道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际经验,从确定选题、前期策划、转变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系列报道,使系列报道真正达到“形”、“质”结合,有“系”、又有“列”。  关键词:系列报道;前期策划;转变观念;“形”、“质”结合  中图分类号:G229.29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2011年春节,微博“打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关键词之一,在微博客上再次激起滔滔民意。这是全民上下的一次通力合作,是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微博客独有特性与强大影响力的再次展现。本文拟通过分析微博“打拐”事件,从中得出微博客的社会影响力,由“小微博”窥探“大社会”。  关键词:微博“打拐”;“微博”现象;社会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
期刊
摘 要: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当然作为播音员来讲更为重要,本文是对播音员语言的研究和解读。  关键词:语言的基本含义;播音员的发声技巧;声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诺伊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说前提出发,探讨在网络空间中所谓的心理因子和社会因子等概念的表现形式,结合个案呈现“沉默的螺旋”的继承与创新,得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中仍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关键词:新媒体;沉默的螺旋;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97-02     一、沉默的螺旋假说成立的前提条件分析  
期刊
摘 要:随着Web2.0大众麦克风时代全面到来,微博在新媒体中脱颖而出,在网络世界中担当中重要作用。作为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微博也以其“微力量”致力于公益活动,为网民的慈善公益开辟了崭新的窗口。而如今中国乡村教育情况严峻,本文就如何启用微博的力量,动员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提出了具体方法。  关键词:微博;乡村教育;公益活动;名人效应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