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防冻疮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uh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的时候觉得冬天冷极了,天寒地冻,孩子们在外边玩耍经常是两颊冻得红红的,鼻子底下挂着两条清鼻涕,两只小手红肿得像胡萝卜一样,仍然忘我地在弹球、打木头、扔布袋等等,玩得不亦乐乎。等回到屋子里一暖和过来,就觉得两只手又麻又疼,耳朵也又痒又胀,恨不得赶快到炉子跟前烤一烤,暖和暖和,大人总是说:这是把耳朵和手冻了,不要用火烤,一烤火,手和耳朵就掉下来了,应赶快搓一搓。那时候,有的孩子经常一冬天手背上都会有一块一块的紫斑,耳朵上有时会长水疱,严重时还会裂口、流水,痛痒难耐。这就是冻疮。
  冻疮在医学上为冷伤的一种,称为非冻结性冷伤。造成的原因,一般是人体接触10 ℃以下,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上潮湿条件所造成的损伤。非冻结性冷伤除了冻疮之外,还包括战壕足、水浸足(手)等。战壕足和水浸足多见于海员、渔民、水田里劳作的农民和湿冷环境中工作的施工人员。还有一种冷伤称为冻结性冷伤,是由冰点以下低温所造成的局部冻伤和全身冻僵。当然,平时全身冻僵的很少见,冻僵的现象常会发生在严寒季节、高海拔地区,或者是在雪崩、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并且保护措施不利才可能出现。
  冻疮多发于冬季气温低并且较为潮湿的地区,南方冬季在零度左右的地区,又比较潮湿,是冻疮的高发区。北方冬季严寒,如果不注意保温或末梢循环不好者也会发生冻疮或局部冻伤。冻疮好发于手、脚、耳朵等处,这是由于在湿冷的环境中,动脉痉挛,皮肤血管发生强烈收缩,血流滞缓影响细胞代谢。在环境寒冷时,冻伤部位开始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只是局部有些红肿,待复温后血管扩张,组织反应性充血,随之会出现感觉异常,有热、痒、刺痛甚至烧灼样疼痛,局部还会出现水肿、起疱。如果治疗得当,症状数日后可消失,表皮脱落,水肿消退,不留痕迹。反之则可形成溃疡,常伴发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甚至组织坏死。治愈后受伤的部位对寒冷特别敏感,如果第二年再受冻,常常会又生冻疮。生了冻疮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痛苦,也会给生活和工作造成许多麻烦,所以冬季要预防冻疮的发生。
  如何预防冻疮呢?首先,生活在冬季阴冷潮湿的地区的人,或到高寒地区外出时,应有防寒防湿的服装,衣着宜保暖宽松,干燥防水。外露部分如手、脚、耳朵等处可涂抹防冻疮霜剂或适当油脂,佩带好帽子和手套,穿舒适保暖的鞋袜并保持干燥,如果鞋袜沾湿或出脚汗后应及时更换。鞋袜太小太紧,影响足部血液循环,也容易发生冻疮。江浙一带的人冬天捧着一个精致的小手炉也是地区性防冻疮的好办法。再有,寒冷环境下应避免久留或静止不动,如发现有冻伤的迹象,应当尽快脱离湿冷,到温暖干燥的环境中及时进行处理。进入高寒地区或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员,平时应进行适应性训练,提供高热量饮食,注意酒后不宜野外工作。
  发生冻疮后局部可外用冻疮膏,已破溃者也可涂抹含抗菌药物的软膏,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可有改善症状的作用。另外,冻伤发生后局部摩擦与按摩并无益处,反而可加重损伤并易导致继发感染。发生大的冻伤或冻僵情况一定要及时迅速就医,切不可延误。民间有很多治疗冻疮的方法,比如:用夏天留下的辣椒叶子煮水擦洗患处;把山楂(又叫红果,山里红等)用火烤软了,掰开敷在冻疮(没破溃)上;煮花椒水泡洗等等。这些民间验方是否有效,与各地气候环境不同、冻伤程度不同有关,不好加以评说,但是应注意治疗一定要科学合理。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冻伤处出现破溃一定要到医院就医,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随着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严寒的冬季已不多见,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政府每年关注的冬季取暖到每个老百姓的冬季御寒衣物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冻疮的发生也相对减少了,但是对冻疮的预防保健知识还应该有所了解和掌握,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天爷哪天会突然变脸,给你一个气温骤降二十度的严冬看看。
其他文献
鸡蛋的营养成分是很全面的,据分析,一个重约60克的鸡蛋,除去蛋壳,以可食部分为基数计算,含热量320千焦,蛋白质7克,脂肪4.6克,碳水化合物1.5克,钾81.3毫克,钙30毫克,镁5.3毫克,铁1.1毫克,磷68.6毫克,维生素A124微克。它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含量比肉类还理想。其蛋白质是天然食品中最优良的蛋白质,利用率达到99.6%。因此,孕妇、产妇、婴幼儿、老人、病人都把它视为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