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作文,很多学生立即眉头紧皱,一筹莫展。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无话可说,似乎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根本没有什么可写;二是话说不好,写起作文来总感到语言干瘪,表达不畅。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笔者在平时教学中,依托教材文本引进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将平时的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文练笔,这既帮助学生解决无话可说的困难,又让学生在文本中学习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来提高写作水平。把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
初中三年,语文课本上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你的作文构思,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说白了,就是要激活写作思维,写出成功之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累”与“借鉴”两大法宝。而这两大法宝的占有与利用又必须立足文本,以教材为出发点。
一、积累
积累是最好的写作突破办法。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任何事物要产生飞跃的关键。俗语说:“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自己“腹中空空”,自然写不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总是以“巧妇难为无米之饮”为借口是站不住脚的,而是“笨妇难为有米之饮”,是为自己的肤浅作的一种无奈的狡辩。你对文本中的课文不加深入地理解,无法从文本中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也就谈不上寫作材料的积累。丰厚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丰厚的积累呢?
首先,积累语言材料。一篇学生习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动笔之前对材料的选择。“温故而知新”,把学过的课本找出来,以往你没有想过的问题可能在你回归文本的过程中重新“激活”出来。教材中有大量的语言表达的优美模式(如雅词,美句,精段等)从课外补充写作源泉,尽量做到每天读一篇经典的、精美的时文,积累思想、情感和词语,积累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努力使自己从贫乏走向丰富,逐步从肤浅走向深刻。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文本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其次,积累写作技法。平时通过课文(特别是“三大文体”)的学习,从中领悟一些写作章法和技巧,我们都要进行系统归纳,便于自己在写作中运用,以促进我们作文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这样看来,影响我们作文质量的众多因素中,有两点与文本有关。一是该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借用一些“现成”的语言材料来装扮我们的作文;二是我们该如何借助一些属于作家创造层面上的一些技巧来改进我们的作文面貌。有了积累,才谈得上化用、采用。通过多种渠道的积累,学生胸中有“材”,“厚积而薄发”,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二、借鉴
借鉴也是写作突破的重要手段。“依葫芦画瓢”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借鉴就是向最好的东西学习,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果子的办法,很快就能克服自己的不足,节省摸索的过程和时间。实践证明:在人类的各种行为中,借鉴是产生飞跃的第二大途径。而对作文而言,要得到快速提高,借鉴却是第一途径。
立足文本,借鉴文本,能够快速提高自己。借鉴文本方法主要有三种:
1、“借思路”
思路决定着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质量。虽然作文一般要求有头有尾,逻辑清晰,前后照应,但由于作者写的事不一样,说的理不一样,或者表露的感情不一样,这就要求文章应该有其不同的体制。在把握这一点的前提下,我们不妨采用多种写作思路,可以让学生选择尝试使用。
2、“借材料”
我们说材料是靠积累的,这是事实。怎样才能充分理解材料、利用材料呢?一个十分有用的秘笈:“移花接木”。所谓“移花接木”,就是将有花的枝条嫁接到另外一棵树上。这种理论应用到写作中,就是将文本中的材料中提取你认为有用的某部分放到你的文章中来。有时候,你可以根据作文的需要,在积累的材料中提取好几样材料重新组合起来,写出你的文章。
3、“借写法”
编入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作品,具有很强的典范性。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文本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言语的品味,文本思想的深度解读,而对于文本中蕴藏着的灵巧的结构,精妙的写作手法却往往忽略了。为此,我们在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必须有意加强这方面的关注,立足文本内容,捕捉文章中的写法相关知识的精妙点,从而来指引我们的习作。简而言之,就是“借写法”。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激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有许多,但依托文本才是出发点。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就能找到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初中三年,语文课本上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你的作文构思,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说白了,就是要激活写作思维,写出成功之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累”与“借鉴”两大法宝。而这两大法宝的占有与利用又必须立足文本,以教材为出发点。
一、积累
积累是最好的写作突破办法。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任何事物要产生飞跃的关键。俗语说:“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自己“腹中空空”,自然写不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总是以“巧妇难为无米之饮”为借口是站不住脚的,而是“笨妇难为有米之饮”,是为自己的肤浅作的一种无奈的狡辩。你对文本中的课文不加深入地理解,无法从文本中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也就谈不上寫作材料的积累。丰厚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丰厚的积累呢?
首先,积累语言材料。一篇学生习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动笔之前对材料的选择。“温故而知新”,把学过的课本找出来,以往你没有想过的问题可能在你回归文本的过程中重新“激活”出来。教材中有大量的语言表达的优美模式(如雅词,美句,精段等)从课外补充写作源泉,尽量做到每天读一篇经典的、精美的时文,积累思想、情感和词语,积累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努力使自己从贫乏走向丰富,逐步从肤浅走向深刻。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文本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其次,积累写作技法。平时通过课文(特别是“三大文体”)的学习,从中领悟一些写作章法和技巧,我们都要进行系统归纳,便于自己在写作中运用,以促进我们作文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这样看来,影响我们作文质量的众多因素中,有两点与文本有关。一是该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借用一些“现成”的语言材料来装扮我们的作文;二是我们该如何借助一些属于作家创造层面上的一些技巧来改进我们的作文面貌。有了积累,才谈得上化用、采用。通过多种渠道的积累,学生胸中有“材”,“厚积而薄发”,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二、借鉴
借鉴也是写作突破的重要手段。“依葫芦画瓢”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借鉴就是向最好的东西学习,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果子的办法,很快就能克服自己的不足,节省摸索的过程和时间。实践证明:在人类的各种行为中,借鉴是产生飞跃的第二大途径。而对作文而言,要得到快速提高,借鉴却是第一途径。
立足文本,借鉴文本,能够快速提高自己。借鉴文本方法主要有三种:
1、“借思路”
思路决定着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质量。虽然作文一般要求有头有尾,逻辑清晰,前后照应,但由于作者写的事不一样,说的理不一样,或者表露的感情不一样,这就要求文章应该有其不同的体制。在把握这一点的前提下,我们不妨采用多种写作思路,可以让学生选择尝试使用。
2、“借材料”
我们说材料是靠积累的,这是事实。怎样才能充分理解材料、利用材料呢?一个十分有用的秘笈:“移花接木”。所谓“移花接木”,就是将有花的枝条嫁接到另外一棵树上。这种理论应用到写作中,就是将文本中的材料中提取你认为有用的某部分放到你的文章中来。有时候,你可以根据作文的需要,在积累的材料中提取好几样材料重新组合起来,写出你的文章。
3、“借写法”
编入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作品,具有很强的典范性。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文本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言语的品味,文本思想的深度解读,而对于文本中蕴藏着的灵巧的结构,精妙的写作手法却往往忽略了。为此,我们在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必须有意加强这方面的关注,立足文本内容,捕捉文章中的写法相关知识的精妙点,从而来指引我们的习作。简而言之,就是“借写法”。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激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有许多,但依托文本才是出发点。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就能找到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