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更要关注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提议,希望本文的教学观点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 创新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在悄然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他们的思维依然发展不够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判断,还影响了他们抽象思维的形成。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同时,进行思维的转变,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从小学高年级数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活数学思维
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前几年的数学知识积累,但是他们的总体思维还不够健全,对他们数学思维的形成有一定的阻碍。所以,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适当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数学情境,并在适当的时候与学生进行互动。在相应的情境刺激下,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也会产生相应的探究动力,最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课的时候,我在课堂开始阶段,先给学生表演了一段剪纸的活动,具体展示的剪蝴蝶的过程。在剪切之后,我将剪画展示给学生,并问道: “你们想不想知道我刚才是怎么剪切的吗?”在学生给予了肯定之声后,只见学生们已经坐不住了,大家都想尝试一番。于是,我给予学生几分钟时间剪切。在他们的作品出炉后, 我再次与他们互动,并提问:“在你们剪出来的图案中都有一个能将图案分成两部分的痕迹,这条痕迹叫什么?”学生们有的回答是中心线,有的回答是对称线,我及时给予纠正, 将对称轴的概念进行了讲解。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求异思维培养,促进创新发展
求异思维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这一思维的形成不是偶然的,需要得到长期的培养与训练。不同的学生对待同一问题的见解不同,他们的思维结果也自然不同。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同,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差异思维,尊重学生的思维不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去分析问题、探索问题,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吸收,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数学习题。“商场导购员购置90 筐桔子,是香蕉数量的 2/3,那么,香蕉有多少筐 ?”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时,学生们依据自己的思维习惯,给出了这样的计算方式 :(1) 香蕉 ×2/3=90;(2)90×2/3;(3)90÷2/3;(4)90÷2×3;(5)90×(1÷2/3)。在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答思路后,我并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交流并选出比较合理的解答过程,同时也要将错误的解答思路进行分析。在经过学生的交流后,他们发现第 (1) 种、(3) 种、(4) 种算法比较简单,能理解其中的思路,而(2)的思路显然是错误的。最后,学生们说(5)的思路比较特别,然后, 我借机让(5)思路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此,在求同存异的思维培养中,学生们的学习气氛活跃了,他们更加愿意学习了,对数学的创新发展更积极了。
三、新旧知识衔接,发散数学思维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往往为了追赶课堂时间而只顾忙于传授新知识,而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 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将数学知识进行融合,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为此,数学教师可以在传授新知识中进行旧知识的融合, 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但是, 我们之前学过一种图形,是长方体图形中的一部分,它是什么图形呢?”学生们很快回答出“长方形”。在给予了学生肯定和表扬后,我再次询问:“你们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吗?”这次提出问题后,我让他们先结合所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进行研究和计算。学生受到启发,最终成功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如此,在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更加透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更加突出。
总之,新课程背景环境下,数学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要结合数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核动力,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他们对数学问题思考进行升级,还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衔接的机会,让学生在温习旧有知识的同时,掌握新的知识,进行思维的发散。相信,经过数学教师的努力创新之后,学生的数学兴趣一定高涨,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牢固,最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參考文献 :
[1]刘金萍 . 谈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小学数学基础教育 [J]. 才智 ,2020(18):99.
[2]张俊珍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要素及其培育策略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37(32):48-51.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 ; 创新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在悄然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他们的思维依然发展不够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判断,还影响了他们抽象思维的形成。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同时,进行思维的转变,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从小学高年级数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活数学思维
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前几年的数学知识积累,但是他们的总体思维还不够健全,对他们数学思维的形成有一定的阻碍。所以,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适当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数学情境,并在适当的时候与学生进行互动。在相应的情境刺激下,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也会产生相应的探究动力,最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课的时候,我在课堂开始阶段,先给学生表演了一段剪纸的活动,具体展示的剪蝴蝶的过程。在剪切之后,我将剪画展示给学生,并问道: “你们想不想知道我刚才是怎么剪切的吗?”在学生给予了肯定之声后,只见学生们已经坐不住了,大家都想尝试一番。于是,我给予学生几分钟时间剪切。在他们的作品出炉后, 我再次与他们互动,并提问:“在你们剪出来的图案中都有一个能将图案分成两部分的痕迹,这条痕迹叫什么?”学生们有的回答是中心线,有的回答是对称线,我及时给予纠正, 将对称轴的概念进行了讲解。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求异思维培养,促进创新发展
求异思维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这一思维的形成不是偶然的,需要得到长期的培养与训练。不同的学生对待同一问题的见解不同,他们的思维结果也自然不同。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同,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差异思维,尊重学生的思维不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去分析问题、探索问题,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吸收,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数学习题。“商场导购员购置90 筐桔子,是香蕉数量的 2/3,那么,香蕉有多少筐 ?”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时,学生们依据自己的思维习惯,给出了这样的计算方式 :(1) 香蕉 ×2/3=90;(2)90×2/3;(3)90÷2/3;(4)90÷2×3;(5)90×(1÷2/3)。在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答思路后,我并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交流并选出比较合理的解答过程,同时也要将错误的解答思路进行分析。在经过学生的交流后,他们发现第 (1) 种、(3) 种、(4) 种算法比较简单,能理解其中的思路,而(2)的思路显然是错误的。最后,学生们说(5)的思路比较特别,然后, 我借机让(5)思路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此,在求同存异的思维培养中,学生们的学习气氛活跃了,他们更加愿意学习了,对数学的创新发展更积极了。
三、新旧知识衔接,发散数学思维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往往为了追赶课堂时间而只顾忙于传授新知识,而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 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将数学知识进行融合,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为此,数学教师可以在传授新知识中进行旧知识的融合, 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但是, 我们之前学过一种图形,是长方体图形中的一部分,它是什么图形呢?”学生们很快回答出“长方形”。在给予了学生肯定和表扬后,我再次询问:“你们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吗?”这次提出问题后,我让他们先结合所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进行研究和计算。学生受到启发,最终成功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如此,在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更加透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更加突出。
总之,新课程背景环境下,数学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要结合数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核动力,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他们对数学问题思考进行升级,还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衔接的机会,让学生在温习旧有知识的同时,掌握新的知识,进行思维的发散。相信,经过数学教师的努力创新之后,学生的数学兴趣一定高涨,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牢固,最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參考文献 :
[1]刘金萍 . 谈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小学数学基础教育 [J]. 才智 ,2020(18):99.
[2]张俊珍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要素及其培育策略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37(32):48-51.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