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城市》: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将现在所处的时代称为“云时代”,您如何理解?
熊垓智:现在智慧城市已经建设得如火如荼,且现阶段的智慧城市核心技术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因而人们称这个时代是云时代。其中抛开计算层面的理解,我认为云时代是一种商业模式,大部分从事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企业都做着存储和计数的工作。它的优势就在于计算机可以随时更新,保证云的长生不老。
云时代是云计算和大数据这两个产业的整合。云计算作为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云计算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通俗来说,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成一片形成“电脑云”,用户可以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体验每秒上万亿次的超级运算快感。云计算实质上并不是技术上的创新,只是让“老”技术重新组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再加上由云计算衍生的云存储、云软件、云平台、云设备,现已发展为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并且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继往开来的云时代已经蒸蒸日上。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庞大的数据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重视。以银行为例,典型的传统数据多是来自银行的金融交易活动、运营商的计费信息,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类公司的数据信息。当下,除了线性的交易型数据之外,还有来自谷歌、百度等门户网站、搜索网站和社交网站的用户产生的随机离散、有弹性的信息。大数据的结构是由人类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三个方面组成。大数据就是互联网发展到现今阶段的一种表象或象征,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大幕衬托下,这些原本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开始容易被人们收集和利用。
云时代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填补无数个还未实现过的空白。未来在云时代领域最具有价值的是两种事物:一种是拥有大数据思维的人,这种人可以将大数据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利益;二是还未有被大数据触及过的业务,这些业务是还未被挖掘的油井、金矿,属于科技的新蓝海。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与云计算技术有着怎样的联系?
熊垓智:一座智慧的城市,将有力地推动经济转型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将进入新的模式,企业发展将获得更加良好的环境,居民生活将更加便利与和谐。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同时,智慧城市将孕育和催化云计算典型应用的落地与推广。云计算技术将在工业、交通、能源、医疗和市政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支撑城市的智慧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效率与公共服务水平,让城市运营得更加智慧。
《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厘清大数据和云计算之间的关系?
熊垓智:第一,在概念上两者有所不同。云计算改变了IT行业,而大数据改变了业务。但是大数据必须有云作为基础架构,才能得以顺畅的运营。
第二,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目标受众不同。云计算从属于技术层,是一个进阶的IT解决方案。而大数据是业务层产品,它的决策层多是业务者。
大数据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决策支持。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决策,并且强化了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交通管理方而,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并能够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而云计算带来了硬件存储的条件,可以让云计算变成现实。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强调的是数据应用和服务。云计算推动了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公司企业和个人意识到数据是巨大的经济资产,像货币或黄金一样,它将带来全新的创业方向和投资机会。
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类应用的承载和实现需要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交互融合,并以综合平台的方式提供有利支撑。这将极大改善资源部署及应用开发模式,实现统一的服务交付,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低智慧城市建设损耗,深化城市的智慧程度。
《智慧城市》:如今,许多企业纷纷建立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这些企业应该以什么作为标准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建设?
熊垓智: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核心产业的新型企业,其内涵是促进二者的资源整合。它们的发展应该以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做为最重要的标准。探讨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绿色环保的支撑计划,实质是怎样运营绿色、环保、低碳的这项技术,来实现云计算硬件一一机房的运行维护和发展。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最大的耗能是电力消耗,所以科技工作者应该着力解决降低电力损耗和低碳排放的问题。
《智慧城市》:当前,在推进智慧城市过程中,我国拥有了哪些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作用是什么?
熊垓智:在中国,国家已经拥有自土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一地缘热泵能源技术,通过技术的延伸可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大问题。首先第一步解决的是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中心的耗能问题。机房的生态链是由供电和温度控制的。如果利用地下的热能发电,就可以实现绿色、完整的温度控制,其中包括供暖和制冷。这项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且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环境没有污染,是完整生态链的交互。同时这项技术将为城市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它可以帮助解决因为温度而产生的城市病问题。例如,夏天长沙、武汉等地区温度非常高,其桥面的温度和暴晒路面的温度最高可超过100度,通过地缘热泵技术,可以将地而温度控制在合理值范围。而在冬天的北京,低温使路面产生结冰,通过此项技术同样可以将温度控制在零度之间,这样将大大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智慧城市》:您如何看待“绿通城市标准体系”的发布?
熊垓智:今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一个全球性的标准,它是由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等智慧城市联盟单位用近10年的时间整合申报而成的。
随着绿色城市标准体系的颁布,国家将会陆续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初步的试点推选和示范工程建设。绿色城市示范标准的首站就选在深圳。深圳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第一大窗口,也是第二轮经济改革深水区的示范窗口。在深圳的龙岗板块当中,国家将启用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的驱动,即构建第一个绿色标准化产业园一一深圳市国家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园区。作为智慧民生的第一大要务,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园区将实现全生态、安全、低碳、高效的智慧运作模式。
中国已经步入了第二个老龄化社会,据目前统计的数据,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已经达到了2亿。庞大的老龄化社会到来也将带动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绿色城市的第二个示范标准区将以杭州作为起点,其内容是打造绿色智慧养老的健康产业链。其中包括了世界顶级的互联网支付、服务企业一一阿里巴巴。他们将致力打造基于健康养老智慧服务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定位叫健康网。
《智慧城市》:从您的角度而言,我们应如何更好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熊垓智:首先,要想建设好智慧城市就必须将人才跟产业进行有效的驱动和挂钩。目前国家定向人才培养问题不容小觑。大学生号称今年是最难就业年,而企业也宣称是最难招聘人才的一年,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状呢?归根究底是高校人才和企业需求差异的结果。所以国家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政、产、资、学、研、用五位驱动,努力抓好人才培养工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培育生力军。
再者,发展智慧城市必须突破固有的商业模式。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已推动了近三年,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也已达200个,但是真正实现落地的很少。大多数的城市并不是缺少产业驱动,而是没有好的商业模式。没有应地制宜的商业模式,企业个体发展无所适从,投资者看不见发展前景就不会投入资本,阻碍了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后,必然牵制城市建设的步伐。
熊垓智:现在智慧城市已经建设得如火如荼,且现阶段的智慧城市核心技术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因而人们称这个时代是云时代。其中抛开计算层面的理解,我认为云时代是一种商业模式,大部分从事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企业都做着存储和计数的工作。它的优势就在于计算机可以随时更新,保证云的长生不老。
云时代是云计算和大数据这两个产业的整合。云计算作为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云计算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通俗来说,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成一片形成“电脑云”,用户可以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体验每秒上万亿次的超级运算快感。云计算实质上并不是技术上的创新,只是让“老”技术重新组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再加上由云计算衍生的云存储、云软件、云平台、云设备,现已发展为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并且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继往开来的云时代已经蒸蒸日上。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庞大的数据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重视。以银行为例,典型的传统数据多是来自银行的金融交易活动、运营商的计费信息,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类公司的数据信息。当下,除了线性的交易型数据之外,还有来自谷歌、百度等门户网站、搜索网站和社交网站的用户产生的随机离散、有弹性的信息。大数据的结构是由人类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三个方面组成。大数据就是互联网发展到现今阶段的一种表象或象征,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大幕衬托下,这些原本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开始容易被人们收集和利用。
云时代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填补无数个还未实现过的空白。未来在云时代领域最具有价值的是两种事物:一种是拥有大数据思维的人,这种人可以将大数据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利益;二是还未有被大数据触及过的业务,这些业务是还未被挖掘的油井、金矿,属于科技的新蓝海。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与云计算技术有着怎样的联系?
熊垓智:一座智慧的城市,将有力地推动经济转型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将进入新的模式,企业发展将获得更加良好的环境,居民生活将更加便利与和谐。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同时,智慧城市将孕育和催化云计算典型应用的落地与推广。云计算技术将在工业、交通、能源、医疗和市政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支撑城市的智慧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效率与公共服务水平,让城市运营得更加智慧。
《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厘清大数据和云计算之间的关系?
熊垓智:第一,在概念上两者有所不同。云计算改变了IT行业,而大数据改变了业务。但是大数据必须有云作为基础架构,才能得以顺畅的运营。
第二,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目标受众不同。云计算从属于技术层,是一个进阶的IT解决方案。而大数据是业务层产品,它的决策层多是业务者。
大数据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决策支持。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决策,并且强化了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交通管理方而,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并能够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而云计算带来了硬件存储的条件,可以让云计算变成现实。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强调的是数据应用和服务。云计算推动了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公司企业和个人意识到数据是巨大的经济资产,像货币或黄金一样,它将带来全新的创业方向和投资机会。
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类应用的承载和实现需要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交互融合,并以综合平台的方式提供有利支撑。这将极大改善资源部署及应用开发模式,实现统一的服务交付,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低智慧城市建设损耗,深化城市的智慧程度。
《智慧城市》:如今,许多企业纷纷建立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这些企业应该以什么作为标准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建设?
熊垓智: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核心产业的新型企业,其内涵是促进二者的资源整合。它们的发展应该以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做为最重要的标准。探讨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绿色环保的支撑计划,实质是怎样运营绿色、环保、低碳的这项技术,来实现云计算硬件一一机房的运行维护和发展。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最大的耗能是电力消耗,所以科技工作者应该着力解决降低电力损耗和低碳排放的问题。
《智慧城市》:当前,在推进智慧城市过程中,我国拥有了哪些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作用是什么?
熊垓智:在中国,国家已经拥有自土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一地缘热泵能源技术,通过技术的延伸可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大问题。首先第一步解决的是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中心的耗能问题。机房的生态链是由供电和温度控制的。如果利用地下的热能发电,就可以实现绿色、完整的温度控制,其中包括供暖和制冷。这项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且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环境没有污染,是完整生态链的交互。同时这项技术将为城市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它可以帮助解决因为温度而产生的城市病问题。例如,夏天长沙、武汉等地区温度非常高,其桥面的温度和暴晒路面的温度最高可超过100度,通过地缘热泵技术,可以将地而温度控制在合理值范围。而在冬天的北京,低温使路面产生结冰,通过此项技术同样可以将温度控制在零度之间,这样将大大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智慧城市》:您如何看待“绿通城市标准体系”的发布?
熊垓智:今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一个全球性的标准,它是由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等智慧城市联盟单位用近10年的时间整合申报而成的。
随着绿色城市标准体系的颁布,国家将会陆续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初步的试点推选和示范工程建设。绿色城市示范标准的首站就选在深圳。深圳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第一大窗口,也是第二轮经济改革深水区的示范窗口。在深圳的龙岗板块当中,国家将启用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的驱动,即构建第一个绿色标准化产业园一一深圳市国家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园区。作为智慧民生的第一大要务,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园区将实现全生态、安全、低碳、高效的智慧运作模式。
中国已经步入了第二个老龄化社会,据目前统计的数据,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已经达到了2亿。庞大的老龄化社会到来也将带动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绿色城市的第二个示范标准区将以杭州作为起点,其内容是打造绿色智慧养老的健康产业链。其中包括了世界顶级的互联网支付、服务企业一一阿里巴巴。他们将致力打造基于健康养老智慧服务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定位叫健康网。
《智慧城市》:从您的角度而言,我们应如何更好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熊垓智:首先,要想建设好智慧城市就必须将人才跟产业进行有效的驱动和挂钩。目前国家定向人才培养问题不容小觑。大学生号称今年是最难就业年,而企业也宣称是最难招聘人才的一年,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状呢?归根究底是高校人才和企业需求差异的结果。所以国家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政、产、资、学、研、用五位驱动,努力抓好人才培养工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培育生力军。
再者,发展智慧城市必须突破固有的商业模式。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已推动了近三年,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也已达200个,但是真正实现落地的很少。大多数的城市并不是缺少产业驱动,而是没有好的商业模式。没有应地制宜的商业模式,企业个体发展无所适从,投资者看不见发展前景就不会投入资本,阻碍了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后,必然牵制城市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