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师要结合初中生活泼、好动以及厌倦说教的实际情况,将数学课上得活泼生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亲身教学实践,谈谈怎样上“活”数学课。
关键词:数学课;问题情境;学习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教师可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创设数学情境,引起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案例1: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1节“认识三角形”
因前一章是“概率”,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小明说,他一步可以走3米。请问这是什么事件?概率是多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我又问:“为什么是不可能事件?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道理吗?”学生七嘴八舌,说不出所以然。我适时地说:“学完本节知识大家就会明白了。”结果,绝大多数学生整整一节课都很兴奋,积极地探索、学习新知识。最后所有学生都能解释:因为两脚长和步长成一个三角形,而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小明的两条腿长不可能超过3米。
案例2: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七章第1节“轴对称现象”
首先,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现生活中的一些图片。
图片1:古典建筑——北京故宫。图片2:风筝在空中随风翩翩起舞,飞机在凌空翱翔。图片3:一幅漂亮的山水倒影画——章前图。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从上面的片断你有什么收获?2.你能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吗?3.有人用“轴对称”一词描述上面图片共同特征,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北师大版教材非常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几乎每节课前都有情景问题,为数学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数学素材。
二、重新编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不能把教科书照搬照讲,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将教科书的内容与相关历史、生活、社会相联系,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兴趣倍增,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课程资源。
案例3: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3节“鸡兔同笼”
应用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本节课一道道应用题迎面而来,更让学生望而生畏。我试着将本节课教学内容编排成故事:古代数学家孙子少年的时候,有一天去集市上买东西,在一个山坡上,见一位老汉和他年少的儿子费力地拉着一车鸡和兔去集市卖,孙子帮老汉把车推上了山坡。老汉非常感谢孙子并和孙子攀谈起来。听闻孙子研究数学,就指着车给孙子出了一道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49足,问鸡兔各几何?(放映幻灯片并用白话文翻译。)这当然难不倒孙子,他一下子就算出来了。你们能回答上述问题吗?学生兴趣盎然,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解决了问题。
老汉的儿子挺佩服孙子,也请孙子帮他解道题:以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5尺,若将绳四折测之,绳多1尺。绳长,井深各几何?(幻灯片给出,并翻译大意。)在路上回答这个问题可有点难了,但是孙子思考了一会儿还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他又是怎样解答的吗?
故事还有下文。孙子见老汉的儿子聪明好学,也出了一道题考考他:今有鸡五兔二,值金十两,鸡二兔五,值金八两,各值金几何?假设你就是老汉的儿子,你能回答吗?学生进入了活动三。
最后,我鼓励学生也想出一道题考考孙子(是不可能的),考考同桌,看哪些学生能以身边的事实为依据,提出的问题有深度(当然用白话文)。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有不少学生提出一些很有新意也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既发挥了创造性,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新课标下而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和多样性,体验数学问题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感受数学的力量。
案例: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第八章第1节“平均数”
1.课前准备:卷尺、记录单2.出示课题:哪组更高?3.提出问题、合作动手。
问题:哪一小组同学的身体更高?
我把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组6人,两人操作,一人记录。
活动规则:1.测量本小组学生的身高,记下最接近的厘米数。2.设计表格,把得到的数据整理到表格内并进行统计分析。3.活动限时10分钟,小组展示结果,交流感受体会。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学生对此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锻炼了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收集数据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组织形式。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也要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使每个教师的价值都得到实现。
关键词:数学课;问题情境;学习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教师可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创设数学情境,引起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案例1: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1节“认识三角形”
因前一章是“概率”,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小明说,他一步可以走3米。请问这是什么事件?概率是多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我又问:“为什么是不可能事件?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道理吗?”学生七嘴八舌,说不出所以然。我适时地说:“学完本节知识大家就会明白了。”结果,绝大多数学生整整一节课都很兴奋,积极地探索、学习新知识。最后所有学生都能解释:因为两脚长和步长成一个三角形,而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小明的两条腿长不可能超过3米。
案例2: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七章第1节“轴对称现象”
首先,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现生活中的一些图片。
图片1:古典建筑——北京故宫。图片2:风筝在空中随风翩翩起舞,飞机在凌空翱翔。图片3:一幅漂亮的山水倒影画——章前图。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从上面的片断你有什么收获?2.你能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吗?3.有人用“轴对称”一词描述上面图片共同特征,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北师大版教材非常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几乎每节课前都有情景问题,为数学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数学素材。
二、重新编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不能把教科书照搬照讲,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将教科书的内容与相关历史、生活、社会相联系,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兴趣倍增,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课程资源。
案例3: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3节“鸡兔同笼”
应用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本节课一道道应用题迎面而来,更让学生望而生畏。我试着将本节课教学内容编排成故事:古代数学家孙子少年的时候,有一天去集市上买东西,在一个山坡上,见一位老汉和他年少的儿子费力地拉着一车鸡和兔去集市卖,孙子帮老汉把车推上了山坡。老汉非常感谢孙子并和孙子攀谈起来。听闻孙子研究数学,就指着车给孙子出了一道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49足,问鸡兔各几何?(放映幻灯片并用白话文翻译。)这当然难不倒孙子,他一下子就算出来了。你们能回答上述问题吗?学生兴趣盎然,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解决了问题。
老汉的儿子挺佩服孙子,也请孙子帮他解道题:以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5尺,若将绳四折测之,绳多1尺。绳长,井深各几何?(幻灯片给出,并翻译大意。)在路上回答这个问题可有点难了,但是孙子思考了一会儿还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他又是怎样解答的吗?
故事还有下文。孙子见老汉的儿子聪明好学,也出了一道题考考他:今有鸡五兔二,值金十两,鸡二兔五,值金八两,各值金几何?假设你就是老汉的儿子,你能回答吗?学生进入了活动三。
最后,我鼓励学生也想出一道题考考孙子(是不可能的),考考同桌,看哪些学生能以身边的事实为依据,提出的问题有深度(当然用白话文)。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有不少学生提出一些很有新意也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既发挥了创造性,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新课标下而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和多样性,体验数学问题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感受数学的力量。
案例: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第八章第1节“平均数”
1.课前准备:卷尺、记录单2.出示课题:哪组更高?3.提出问题、合作动手。
问题:哪一小组同学的身体更高?
我把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组6人,两人操作,一人记录。
活动规则:1.测量本小组学生的身高,记下最接近的厘米数。2.设计表格,把得到的数据整理到表格内并进行统计分析。3.活动限时10分钟,小组展示结果,交流感受体会。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学生对此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锻炼了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收集数据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组织形式。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也要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使每个教师的价值都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