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是教室,在一间教室当中,学生数量之多常常超出教师的驾驭能力,究其根本是教育资源有限,学生数量过多造成的。而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也加大了对教育行业的资金投入。在进行知识讲解时,教师也可以形成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针对学生的情况展开教学活动。所以,在现阶段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班化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逐步提高数学知识的讲解质量。
一、注重以生为本,强化课堂实践
在对学生讲解数学内容时,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本,强化课堂的实践活动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理论的内涵,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质量。不同于大班教学的形式,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班化的教学,教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保障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安全,从而让课堂实践活动彰显应有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和平移》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创建,让小班中的学生依据实操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彰显学生的本位性。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解轴对称、平移等内容,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随后,教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进行实践操作,自主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补全一个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等知识的认知。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随意裁剪一个图形,进行左右、上下平移,使学生感受平移的内涵,从而提高对《轴对称和平移》这节课的认识。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是小班的模式,教师可以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当学生在实操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纠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认知。
不难看出,在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认知中开展小班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创建,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数学知识的有效讲解。
二、设定多样活动,提升自主选择
在以往的数学课程中,教师在课下准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完成认知任务,这一过程,课堂的氛围是沉闷、无趣的,学生也是疲惫的。而在小班化的数学课堂中,由于人数较少,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的设定,让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和自身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数学活动的选择,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自主性,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当教师将课堂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时,也能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价值和作用,从而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构建平行四边形、梯形与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教师就可以创建“实践活动”“合作活动”等多种活动。其中“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裁剪的形式,进行拼接,从而直观认知长方形、三角形与多边形之间的关系;“合作活动”是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优势,依据学生之间的交谈,促进学生完成对本部分知识的认识。随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以及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经验和兴趣的偏好等,进行活动的自由选择,从而在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质量。
显而易见,在开展小班化数学课程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凸现学生的价值,为高质量数学课堂的生成奠基。
三、创建游戏教学,有效点燃兴趣
学习的兴趣是维持学生进行知识自主探索的动力,从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发现,当教师针对学生的兴致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后,学生也会呈现出积极的知识认知状态,会主动耗费自身的经历参与到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而当课堂教学的形态较为单一和刻板时,学生也会展现出疲惫的学习状态,以至于降低自身进行知识认知的效果。而学生具有童趣,这些童趣决定了学生对游戏抱有极高的兴致。所以,在对小班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的创建,让学生在对游戏产生的兴致中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同时,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也使教师能更好地强化游戏中的纪律,从而提高游戏开展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完成对“小数除法法则”等知识的认知。在课下,教师将“1.4÷0.5=”“0.38÷0.1=”等算式录入课件中,使幻灯片中的每页对应一道习题。在课堂中,教师先向学生讲解小数除法当中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参与游戏的能力,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现之前制作的课件,当课件中出现算式后,学生进行答题权的争夺,抢到答題权,且回答正确的学生获得游戏的冠军。最后,教师重复游戏活动,让学生完成剩余习题的计算,逐步提高学生对《小数除法》中知识的认知。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小班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点燃学生进行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小班教学的质量。
四、科学进行分层,实现因材施教
在小班数学课堂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情况是不一样的,部分学生由于曾经接触过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能快速地理解新学习的数学知识,而有的学生由于自身的数学知识经验认知程度不高,在面对部分数学知识时,表现出理解不透彻等问题。所以,在针对小班讲解数学知识中,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科学分层,从而基于学生的基础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提高教学当中的针对性,有效地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在开始教学前,教师先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在测验当中表现出的数学知识认知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追求自身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其次,在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教学活动的安排,让对“分数的意义”这一知识认知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的提升;对于这一内容理解不透彻的学生,教师再引导其进行反复认知,强化学生对基础数理知识的学习。最后,教师再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差异性的评价,使不同阶段的学生都可以维持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明确自身可以改进的方向,从而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底。
总之,一种新教学模式的产生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并不是在三两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稳步提升的过程。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开展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应在实际的知识讲解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从而搭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为其他学科进行小班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同时,也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下能实现个性成长,逐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质量,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各项指标。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吴磊)
一、注重以生为本,强化课堂实践
在对学生讲解数学内容时,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本,强化课堂的实践活动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理论的内涵,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质量。不同于大班教学的形式,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班化的教学,教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保障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安全,从而让课堂实践活动彰显应有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和平移》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创建,让小班中的学生依据实操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彰显学生的本位性。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解轴对称、平移等内容,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随后,教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进行实践操作,自主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补全一个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等知识的认知。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随意裁剪一个图形,进行左右、上下平移,使学生感受平移的内涵,从而提高对《轴对称和平移》这节课的认识。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是小班的模式,教师可以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当学生在实操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纠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认知。
不难看出,在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认知中开展小班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创建,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数学知识的有效讲解。
二、设定多样活动,提升自主选择
在以往的数学课程中,教师在课下准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完成认知任务,这一过程,课堂的氛围是沉闷、无趣的,学生也是疲惫的。而在小班化的数学课堂中,由于人数较少,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的设定,让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和自身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数学活动的选择,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自主性,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当教师将课堂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时,也能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价值和作用,从而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构建平行四边形、梯形与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教师就可以创建“实践活动”“合作活动”等多种活动。其中“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裁剪的形式,进行拼接,从而直观认知长方形、三角形与多边形之间的关系;“合作活动”是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优势,依据学生之间的交谈,促进学生完成对本部分知识的认识。随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以及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经验和兴趣的偏好等,进行活动的自由选择,从而在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质量。
显而易见,在开展小班化数学课程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凸现学生的价值,为高质量数学课堂的生成奠基。
三、创建游戏教学,有效点燃兴趣
学习的兴趣是维持学生进行知识自主探索的动力,从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发现,当教师针对学生的兴致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后,学生也会呈现出积极的知识认知状态,会主动耗费自身的经历参与到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而当课堂教学的形态较为单一和刻板时,学生也会展现出疲惫的学习状态,以至于降低自身进行知识认知的效果。而学生具有童趣,这些童趣决定了学生对游戏抱有极高的兴致。所以,在对小班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的创建,让学生在对游戏产生的兴致中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同时,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也使教师能更好地强化游戏中的纪律,从而提高游戏开展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完成对“小数除法法则”等知识的认知。在课下,教师将“1.4÷0.5=”“0.38÷0.1=”等算式录入课件中,使幻灯片中的每页对应一道习题。在课堂中,教师先向学生讲解小数除法当中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参与游戏的能力,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现之前制作的课件,当课件中出现算式后,学生进行答题权的争夺,抢到答題权,且回答正确的学生获得游戏的冠军。最后,教师重复游戏活动,让学生完成剩余习题的计算,逐步提高学生对《小数除法》中知识的认知。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小班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点燃学生进行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小班教学的质量。
四、科学进行分层,实现因材施教
在小班数学课堂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情况是不一样的,部分学生由于曾经接触过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能快速地理解新学习的数学知识,而有的学生由于自身的数学知识经验认知程度不高,在面对部分数学知识时,表现出理解不透彻等问题。所以,在针对小班讲解数学知识中,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科学分层,从而基于学生的基础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提高教学当中的针对性,有效地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在开始教学前,教师先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在测验当中表现出的数学知识认知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追求自身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其次,在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教学活动的安排,让对“分数的意义”这一知识认知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的提升;对于这一内容理解不透彻的学生,教师再引导其进行反复认知,强化学生对基础数理知识的学习。最后,教师再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差异性的评价,使不同阶段的学生都可以维持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明确自身可以改进的方向,从而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底。
总之,一种新教学模式的产生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并不是在三两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稳步提升的过程。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开展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应在实际的知识讲解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从而搭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为其他学科进行小班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同时,也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下能实现个性成长,逐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质量,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各项指标。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