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产生对语言文字理解、运用的新需要,这种需要与原有的思维水平构成了矛盾,矛盾的不断出现和解决,便推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机理来发展学生思维。一是进行启发和引导,精心设计思维的切人点,这样不仅起引导学生发挥思维动力的作用,还能促进思维品质的自觉形成。二是引导思维爬坡,激发创造性思维。
1、 挖掘文本“空白”,发展语言,训练思维
文字无语却有声,那是作者的心声,文章主人公的心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文本,巧妙发现,“于无声处听惊雷”;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核,深入作者内心,在文本“无声”处读出“心声”。这样才能将文本读活、读实、读深、读透,从而使单薄的文本厚实起来,学生的语言实践扎实起来。例如《一件运动衫》一文中,“不停地抚摸”,“泪水从面颊流了下来”体现着康威老先生的感动,这两处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那份相互给予的爱。所以,不仅要读出字面之意,更要读出文后之声。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巧妙地填空:这是()的泪水,他在想:()。让学生换位体验,不仅读出人物之言,更读出了人物之心,人物之情;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情感的训练。在“言”的运用过程中渗透着“意”的熏陶。真正做到在文本“无声”处读出“心声”,将“虚”读“实”。
《一件运动衫》中,在文章结尾处“我早上看到你眼睛一直盯着这件红色运动衫。当那父子二人打猎回来时,我用一只小狗跟那个小男孩换了他的运动衫……”作者惜墨如金,戛然而止。但其省略号里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着许多生活的场景,也有着许多感情的再现。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移情体验,将文本由“薄”读“厚”,努力在文本“空白”处读出“色彩”,继而让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积淀语言,品味情感。
2、挖掘文本内涵,发展语言,训练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从“谁能把词读成一个字”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有学生说,我可以用一个“美”字来概括。因为那里景色美,老人相互逗趣,儿子辛勤劳动,小儿活泼可爱,这一切美得就想一幅画。有的说,那是一个“乐”字。你看那里绿草如茵,溪水如带,老翁老妇互相逗趣、取乐,大儿子快乐地劳动,小儿子活泼可爱,在剥莲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有的说,那体现了一个“和”字。你看景色是那么和美,他们一家五口其乐融融,多么和谐。也有的说,那是一个“醉”字。他们陶醉在悠闲、优美的生活环境里了。接着我又设计了第二思维坡度,“那词人就这样醉了吗?”,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词人生平资料和他的另一首词,在这样的对比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而内心却渴望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体会到了中国古诗词的如醇酒浓茶般的韵味,体会到了中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二、在习作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叶老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可以说,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在习作指导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呢?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习作案例《礼物》。
课始,姚老师清唱了歌曲《春天在哪里》,接着很自然地说:“刚才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送给我热烈的掌声,其实我们已经交换了一份礼物。”然后让学生讨论礼物代表什么,再说说自己收到的礼物,按时间、对象、内容和心情,层层递进,把话说完整,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谈送出的礼物,想送未送的礼物,旨在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全面而深刻的思维能力。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姚老师让学生拿起笔写下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关于礼物的事,请写出礼物的由来,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大家可以以“礼物”为题,也可以另起一个漂亮的题目,希望大家的题目和文章能像大家的故事一样丰富多彩,精彩生动,给大家20分钟时间。
这个指导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有序地写,由说到写,这是朴素而扎实的语文训练。给文章取个漂亮的题目,是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给大家20分钟时间,要求迅速构思写出作文旨在训练高年级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概括程度。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习作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习作讲评。姚老师请三至四名学生读习作,其余学生担任评委,说说同学写的作文有什么成功之处,你想给他什么建议。(引导学生从选材是否新颖独特,构思是否巧妙,表达是否生动等方面进行点评。)
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进行评价和修改,其实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对学习活动起着评价、调整和矫正作用。
三、在口语交际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有利于发展智力和提高语言水平的因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时,为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汤老师精心设计了一次推销一种新型玻璃口语交际活动——为了迎接3.15消费者权益日,我镇将在文化广场特举办一次新型玻璃大型展销活动,玻璃家族的成员听说了这个消息后,纷纷汇集此地,想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家庭去施展本领,为人民服务。你愿意帮这些玻璃娃娃出出主意,更好的宣传、介绍自己吗?学生相互介绍,小组推选出一名最佳代表上台示范表演。接着老师顺水推舟——“你们想的主意太棒了,玻璃娃娃们在展销会上大获成功。顾客们听了他们的介绍后,都对新型玻璃非常感兴趣,向玻璃娃娃提出了许多问题。玻璃娃娃为难了,你们好人做到底吧!根据顾客们可能提的问题,编演一出以玻璃娃娃与顾客们之间的交流对话为情境的课本剧。”最后老师说:“同学们自编自演的课本剧真精彩!下面,根据你家的环境,说说你家最需要哪种新型玻璃?为什么?”老师水到渠成的引导,让学生畅抒己见,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语言和思维相得益彰。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師作为一名园丁,有责任时时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
一、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产生对语言文字理解、运用的新需要,这种需要与原有的思维水平构成了矛盾,矛盾的不断出现和解决,便推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机理来发展学生思维。一是进行启发和引导,精心设计思维的切人点,这样不仅起引导学生发挥思维动力的作用,还能促进思维品质的自觉形成。二是引导思维爬坡,激发创造性思维。
1、 挖掘文本“空白”,发展语言,训练思维
文字无语却有声,那是作者的心声,文章主人公的心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文本,巧妙发现,“于无声处听惊雷”;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核,深入作者内心,在文本“无声”处读出“心声”。这样才能将文本读活、读实、读深、读透,从而使单薄的文本厚实起来,学生的语言实践扎实起来。例如《一件运动衫》一文中,“不停地抚摸”,“泪水从面颊流了下来”体现着康威老先生的感动,这两处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那份相互给予的爱。所以,不仅要读出字面之意,更要读出文后之声。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巧妙地填空:这是()的泪水,他在想:()。让学生换位体验,不仅读出人物之言,更读出了人物之心,人物之情;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情感的训练。在“言”的运用过程中渗透着“意”的熏陶。真正做到在文本“无声”处读出“心声”,将“虚”读“实”。
《一件运动衫》中,在文章结尾处“我早上看到你眼睛一直盯着这件红色运动衫。当那父子二人打猎回来时,我用一只小狗跟那个小男孩换了他的运动衫……”作者惜墨如金,戛然而止。但其省略号里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着许多生活的场景,也有着许多感情的再现。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移情体验,将文本由“薄”读“厚”,努力在文本“空白”处读出“色彩”,继而让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积淀语言,品味情感。
2、挖掘文本内涵,发展语言,训练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从“谁能把词读成一个字”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有学生说,我可以用一个“美”字来概括。因为那里景色美,老人相互逗趣,儿子辛勤劳动,小儿活泼可爱,这一切美得就想一幅画。有的说,那是一个“乐”字。你看那里绿草如茵,溪水如带,老翁老妇互相逗趣、取乐,大儿子快乐地劳动,小儿子活泼可爱,在剥莲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有的说,那体现了一个“和”字。你看景色是那么和美,他们一家五口其乐融融,多么和谐。也有的说,那是一个“醉”字。他们陶醉在悠闲、优美的生活环境里了。接着我又设计了第二思维坡度,“那词人就这样醉了吗?”,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词人生平资料和他的另一首词,在这样的对比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而内心却渴望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体会到了中国古诗词的如醇酒浓茶般的韵味,体会到了中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二、在习作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叶老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可以说,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在习作指导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呢?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习作案例《礼物》。
课始,姚老师清唱了歌曲《春天在哪里》,接着很自然地说:“刚才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送给我热烈的掌声,其实我们已经交换了一份礼物。”然后让学生讨论礼物代表什么,再说说自己收到的礼物,按时间、对象、内容和心情,层层递进,把话说完整,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谈送出的礼物,想送未送的礼物,旨在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全面而深刻的思维能力。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姚老师让学生拿起笔写下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关于礼物的事,请写出礼物的由来,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大家可以以“礼物”为题,也可以另起一个漂亮的题目,希望大家的题目和文章能像大家的故事一样丰富多彩,精彩生动,给大家20分钟时间。
这个指导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有序地写,由说到写,这是朴素而扎实的语文训练。给文章取个漂亮的题目,是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给大家20分钟时间,要求迅速构思写出作文旨在训练高年级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概括程度。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习作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习作讲评。姚老师请三至四名学生读习作,其余学生担任评委,说说同学写的作文有什么成功之处,你想给他什么建议。(引导学生从选材是否新颖独特,构思是否巧妙,表达是否生动等方面进行点评。)
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进行评价和修改,其实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对学习活动起着评价、调整和矫正作用。
三、在口语交际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有利于发展智力和提高语言水平的因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时,为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汤老师精心设计了一次推销一种新型玻璃口语交际活动——为了迎接3.15消费者权益日,我镇将在文化广场特举办一次新型玻璃大型展销活动,玻璃家族的成员听说了这个消息后,纷纷汇集此地,想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家庭去施展本领,为人民服务。你愿意帮这些玻璃娃娃出出主意,更好的宣传、介绍自己吗?学生相互介绍,小组推选出一名最佳代表上台示范表演。接着老师顺水推舟——“你们想的主意太棒了,玻璃娃娃们在展销会上大获成功。顾客们听了他们的介绍后,都对新型玻璃非常感兴趣,向玻璃娃娃提出了许多问题。玻璃娃娃为难了,你们好人做到底吧!根据顾客们可能提的问题,编演一出以玻璃娃娃与顾客们之间的交流对话为情境的课本剧。”最后老师说:“同学们自编自演的课本剧真精彩!下面,根据你家的环境,说说你家最需要哪种新型玻璃?为什么?”老师水到渠成的引导,让学生畅抒己见,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语言和思维相得益彰。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師作为一名园丁,有责任时时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