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师大著名教育学教授郑金洲曾这样说过:“区分一个教师是感性的实践者还是理性的研究者,其根本的标志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教育反思应该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研究行为,就是以体会、感受、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把这些思维活动记录下来,则可视为一种写作文体,可贯穿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而且写法灵活,可忠实记录和反映教师的成长发展。
教育反思应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从我们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来看,有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即时反思与延迟反思等几种不同的类型。下面笔者主要就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所谓专题反思,是有着明确的问题取向,常常围绕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这种反思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分析也较为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可作为反思对象的专题有很多,比如从教学构成因素的角度来看,可以是教育任务的完成程度,或是教学内容确定的适宜程度,或是教学策略选择的恰当程度等。从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来看,可以是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或是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支配时间的程度,或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程度等。所以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凡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专题反思。
下面是笔者就课堂上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进行的专题反思:
随着现代化教学媒介的丰富,我们几乎堂堂语文课都要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慢慢地发现语文课堂的色彩变绚丽了,容量变大了,可语文教学的效果似乎并未随之得到相应提高,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反复思索着,并认真观看了于漪、钱梦龙等著名教育专家的教学课件,发现了问题所在。譬如同样是教朱自清的《春》,笔者的课堂是以课件为主,向学生展现了朱自清笔下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样固然生动形象,但却忽略了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想象的过程,也就剥夺了学生体验、创造的机会,把阅读美文减缩成了读图。而于漪老师在上《春》时,主要靠的是她那循循善诱亲切的讲解,寓情于景、声情并茂,通过对千变万化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来与学生产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充分发挥了我国语言文字特有的感染力、说服力。这样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更让他们学有所获。
整体反思常常不把反思的对象集中在教育教学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上,而是总体把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行为,就其中突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一堂课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1.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达到了,那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标志又是什么?
2.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3.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在课上是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的?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
4.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件?这些事件对教育教学有何影响?以后还需要关注什么?
这些反思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虽然缺乏专题反思的针对性,但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有利于改进日后的教学行为。
记得几年前笔者上《三峡》一课,在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其中有一个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是笔者最满意的,也期盼它能成为课堂的亮点:我们国家在三峡地区建设了一个什么工程?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课堂上,这四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占了整节课的三分之二。整节课上的热热闹闹,笔者颇为自得。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师,当年郦道元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笔者愣住了,课都结束了学生竟然连本文的主题都不清楚,怎么会这样呢?冷静下来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内容进行反复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品读文章语言,感受三峡雄壮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而笔者却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那四个问题的讨论上,这样的课看起来似乎有深度、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远离了教学目标和文本,喧宾夺主,把一节优美的散文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
“批判是为了建设,反思是为了超越。”反思本身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要具有批判性分析的眼光,善于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相关的反思工作,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具理性色彩。让我们的教学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反思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反思应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从我们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来看,有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即时反思与延迟反思等几种不同的类型。下面笔者主要就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所谓专题反思,是有着明确的问题取向,常常围绕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这种反思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分析也较为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可作为反思对象的专题有很多,比如从教学构成因素的角度来看,可以是教育任务的完成程度,或是教学内容确定的适宜程度,或是教学策略选择的恰当程度等。从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来看,可以是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或是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支配时间的程度,或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程度等。所以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凡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专题反思。
下面是笔者就课堂上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进行的专题反思:
随着现代化教学媒介的丰富,我们几乎堂堂语文课都要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慢慢地发现语文课堂的色彩变绚丽了,容量变大了,可语文教学的效果似乎并未随之得到相应提高,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反复思索着,并认真观看了于漪、钱梦龙等著名教育专家的教学课件,发现了问题所在。譬如同样是教朱自清的《春》,笔者的课堂是以课件为主,向学生展现了朱自清笔下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样固然生动形象,但却忽略了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想象的过程,也就剥夺了学生体验、创造的机会,把阅读美文减缩成了读图。而于漪老师在上《春》时,主要靠的是她那循循善诱亲切的讲解,寓情于景、声情并茂,通过对千变万化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来与学生产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充分发挥了我国语言文字特有的感染力、说服力。这样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更让他们学有所获。
整体反思常常不把反思的对象集中在教育教学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上,而是总体把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行为,就其中突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一堂课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1.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达到了,那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标志又是什么?
2.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3.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在课上是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的?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
4.这堂课上发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件?这些事件对教育教学有何影响?以后还需要关注什么?
这些反思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虽然缺乏专题反思的针对性,但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有利于改进日后的教学行为。
记得几年前笔者上《三峡》一课,在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其中有一个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是笔者最满意的,也期盼它能成为课堂的亮点:我们国家在三峡地区建设了一个什么工程?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课堂上,这四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占了整节课的三分之二。整节课上的热热闹闹,笔者颇为自得。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师,当年郦道元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笔者愣住了,课都结束了学生竟然连本文的主题都不清楚,怎么会这样呢?冷静下来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内容进行反复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品读文章语言,感受三峡雄壮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而笔者却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那四个问题的讨论上,这样的课看起来似乎有深度、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远离了教学目标和文本,喧宾夺主,把一节优美的散文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
“批判是为了建设,反思是为了超越。”反思本身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要具有批判性分析的眼光,善于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相关的反思工作,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具理性色彩。让我们的教学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反思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