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初中数学领域内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口,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新课程改革已进行数年,我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复习引入——讲授新知——巩固提高”转变为“创设问题情境——探究问题解决——建构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和猜想的探索过程。探究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已经日渐被大家接纳和采用,虽然教无定法,但是探究教学还是有它的基本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精心设计.本文试图通过教学实例,展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谈一些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的讲解中首先给出问题,在黑板上写下今天课堂导入的几道题目。
1、(1+x)(1-x)
2、(2a+3) (2a-3)
3、(100-1)(100+1)
4、(x-6)(x+3)
在这里让学生自主的根据以往经验去探索。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在教学过程的开展中紧紧围绕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来完善自己的课题学习,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汲取知识的能力方法。教师在学习中扮演主导作用,在角色定位上应该是参与者跟引导者。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意识的形成,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塑造十分有利。
二、提出问题,给学生探究空间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学方式应该有比较大的转变,问题不应该由教师来提出,学生应该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并在课堂中随着动态生成的问题自主的进行探究学习,得出结论之后再跟同学,老师进行交流,知识跟方法就在这一过程中一起提高了。探究性教学一般注重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虽然教学方法千变万化,这三个方面都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引出问题老师是利用平方差公式做的!那么什么是平方差公式呢?让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归纳、总结。从这四个题中自己去找一找,看看存在什么规律,当学生找到规律时也就知道什么是平方差公式了。这种方法不仅仅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
三、交流沟通,合作探究
师: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请按各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组内每个同学轮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注意说的一方要整理思维,把要阐述的问题说清楚,最好列出几条。听的一方要仔细,哪儿阐述不到位记录下来,讨论调整。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向全班交流。这个部分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学生除了应该学会系统的观察外,还应该能够进行主动的探究跟归纳。学生掌握一些信息获取机制如检索、存储、收集、组织、总结、归纳并筛选知识,并在此基础进一步的得出一些结论,还应当学会交流,跟同学跟老师一起得出一些客观的结果。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习把数学运用在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并认识到不同性质的问题需要进行不同的科学探究。
四、归纳小结,升华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大家基本上能准确说出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例如在方程解法的知识点上出示例题:解方程:x2+4=4x
教师:谁先来发表意见?
学生:把它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用公式法解
教师:非常好,先变形成一般形式。(解略)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用因式分解更简单。(解略)
变式1.解方程: x2+4=3x
学生:可用公式法,或配方法(解略)
变式2.解方程: x2+4=2x
学生:可用公式法,结果:此方程无实根。
教师:再观察上述3题,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观察b2-4ac与结果的关系,师生一起归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应用公式让学生体验成功,再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让学生从几种变式上举一反三,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这样不仅仅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更加培养的学生的全面能力,开阔了思路和视野。学生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发现了结论,这是对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激励,能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究成功后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通过探究,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方法及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意识。课堂上学生的交流也不限于知识,同时也包含方法方面的交流。教师充分应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化整为零,合理处理难点
通过由易而难、不断深入,不同的层次的值求值问题的探索求解,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出层次化要求确保在课堂上人人有事做,但也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空间。用小手拉小手方式,不断强化学生在初中数学问题中的集体意识和变换意识,不仅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向学生渗透了合作、共同提高,全面整理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通过分切块将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分割成几个小的知识块,一部分一部分的给学生掌握,给基础薄弱学生一个喘息的过程,给一般基础学生吸收内化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更积极、更有劲道,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运用分切块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时,我们首先应注关的是:如何去分切块,分成那些切块,课堂上如何设置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实施数学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教师如何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进行合理的引导,优化教学设计,使课堂探究活动能顺利实施,是新课标下我们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新的诠释。最后借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文章:“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希望通过探究学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区柳湶中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的讲解中首先给出问题,在黑板上写下今天课堂导入的几道题目。
1、(1+x)(1-x)
2、(2a+3) (2a-3)
3、(100-1)(100+1)
4、(x-6)(x+3)
在这里让学生自主的根据以往经验去探索。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在教学过程的开展中紧紧围绕学生。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来完善自己的课题学习,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汲取知识的能力方法。教师在学习中扮演主导作用,在角色定位上应该是参与者跟引导者。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意识的形成,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塑造十分有利。
二、提出问题,给学生探究空间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学方式应该有比较大的转变,问题不应该由教师来提出,学生应该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并在课堂中随着动态生成的问题自主的进行探究学习,得出结论之后再跟同学,老师进行交流,知识跟方法就在这一过程中一起提高了。探究性教学一般注重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虽然教学方法千变万化,这三个方面都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引出问题老师是利用平方差公式做的!那么什么是平方差公式呢?让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归纳、总结。从这四个题中自己去找一找,看看存在什么规律,当学生找到规律时也就知道什么是平方差公式了。这种方法不仅仅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
三、交流沟通,合作探究
师: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请按各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组内每个同学轮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注意说的一方要整理思维,把要阐述的问题说清楚,最好列出几条。听的一方要仔细,哪儿阐述不到位记录下来,讨论调整。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向全班交流。这个部分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学生除了应该学会系统的观察外,还应该能够进行主动的探究跟归纳。学生掌握一些信息获取机制如检索、存储、收集、组织、总结、归纳并筛选知识,并在此基础进一步的得出一些结论,还应当学会交流,跟同学跟老师一起得出一些客观的结果。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习把数学运用在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并认识到不同性质的问题需要进行不同的科学探究。
四、归纳小结,升华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大家基本上能准确说出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例如在方程解法的知识点上出示例题:解方程:x2+4=4x
教师:谁先来发表意见?
学生:把它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用公式法解
教师:非常好,先变形成一般形式。(解略)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用因式分解更简单。(解略)
变式1.解方程: x2+4=3x
学生:可用公式法,或配方法(解略)
变式2.解方程: x2+4=2x
学生:可用公式法,结果:此方程无实根。
教师:再观察上述3题,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观察b2-4ac与结果的关系,师生一起归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应用公式让学生体验成功,再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让学生从几种变式上举一反三,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这样不仅仅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更加培养的学生的全面能力,开阔了思路和视野。学生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发现了结论,这是对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激励,能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究成功后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通过探究,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方法及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意识。课堂上学生的交流也不限于知识,同时也包含方法方面的交流。教师充分应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化整为零,合理处理难点
通过由易而难、不断深入,不同的层次的值求值问题的探索求解,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出层次化要求确保在课堂上人人有事做,但也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空间。用小手拉小手方式,不断强化学生在初中数学问题中的集体意识和变换意识,不仅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向学生渗透了合作、共同提高,全面整理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通过分切块将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分割成几个小的知识块,一部分一部分的给学生掌握,给基础薄弱学生一个喘息的过程,给一般基础学生吸收内化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更积极、更有劲道,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运用分切块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时,我们首先应注关的是:如何去分切块,分成那些切块,课堂上如何设置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实施数学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教师如何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进行合理的引导,优化教学设计,使课堂探究活动能顺利实施,是新课标下我们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新的诠释。最后借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文章:“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希望通过探究学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区柳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