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螺旋CT胆道三维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胆道疾病诊断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T”管引流术后病人,经“T”管注入5%碘造影剂后,行上中腹薄层螺旋扫描,小间隔重建,工作站中胆道三维成像显示(MIP、SSD、Rdgsum),并与常规X线对照。结果:在清晰显示相邻脏器有无改变的同时,胆道三维成像清晰,立体直观,可以从任意方位角度观察,病灶显示明确,检出率高于常规“X”线“T”管造影。结论:经“T”管注入造影剂后,螺旋CT胆道三维成像准确、可靠;对于需行CT检查的病人,可望取代常规X线“T”管造影。
“T”管引流及X线“T”管造影应用较为普遍,经“T”管螺旋CT胆道三维成像,国内尚不多见报道。随着螺旋CT的普及,该法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点。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胆道术后。“T”管造影患者兼有CT腹部检查和“T”管造影指证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2岁(37~62岁),应用GE公司产SynergyPlus全身螺旋CT机和工作站。禁食8小时后口服清水500~800ml,仰卧scout扫描定位后,经“T”管注入5%复方泛影葡胺15~20ml,立即1次屏气下肝胆胰螺旋扫描。管电压120kV。电流160mA、时间1.5秒,层厚5mm,螺距1.6,重建间隔2.5mm,扫描范围肝门上部至十二指肠水平部。在工作站中行显影胆道最大密度投影(MIP),在此基础上制作三维表面遮盖成像(SSD)后,再行透明成像。将上述图像与常规X线“T”管造影结果,临床治疗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对照,分析图像显示、病灶观察、诊断准确率上的差异。
结果
螺旋CT扫描及成像结果:“T”管造影及三维成像均显示正常15例,胆总管下段结石3例,炎性狭窄2例,1例“T”管造影显示正常,三维成像多轴位观察,显示胆总管中段后壁有一小结石,后经延迟拨管“T”引流过后证实。CT横轴位显示急性术后水肿性胰腺炎2例,术后胆囊窝积气液2例,早期肝硬化脾大1例,4例术后残留结石,横轴位均显示不明显。
胆道三维成像表现:21例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SSD),透明法成像均显示满意,胆总管、肝外胆管及肝内Ⅱ~Ⅲ级胆管显影清楚,多角度、多方位旋转观察,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明确,周围毗邻脏器清楚。MIP直观显示胆道内造影剂的充盈程度,轮廓清楚,结石呈胆管内界线清晰低密度影,狭窄轮廓变细。SSD显示胆道外形和轮廓更佳,立体解剖感较强,狭窄明确,但结石显示不良。Ragsum透视效果较强,胆管内结石呈各种形状环影一目了然。
讨论
胆道术后“T”管引流病人拨管前需常规X线“T”管造影,以确定有无残留结石及其他病变,其准确性往往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好坏。手术后病人情况复杂,往往需行CT检查,经“T”管螺旋CT胆道成像,充分利用了经术后“T”管注入造影剂方便、无创、无痛苦,以及螺CT快速、准确、后处理多,信息量大的优点,使两项检查一次完成,可显示多种异常,提高治疗效果。与普通X线“T”管造影相比,胆道三维成像细节显示明显,可从任意方向及角度观察,病灶不易遗漏。解剖关系明确,最大密度投影(MIP)使充盈了造影剂的胆道任何密度变化都易于显示,从而使小的结石易于查出。分辨率和可信度都较高。透明成像法(Ragsum)反映了所显示局域的射线总和,图像相当于透视效果,因而对胆管内的结石显示直观,清晰。表面遮盖法(SSD)仅将表面相邻像连接重组成图,故内部显示不良,但图像表面有明暗区分,胆道轮廓清楚,空间立体感强,在显示经“T”管螺旋CT胆道三维成像,同立体显示胆道的同时,经“T”管螺旋CT胆道三维成像,同时可显示毗邻软组织脏器病变(肝胰、脾等),避免了普通X线“T”管造影仅显示胆管的局限。由于本法简单、便捷,反应腹部病变全面,节省检查费用、时间,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临床拨管时间提供更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主编.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
“T”管引流及X线“T”管造影应用较为普遍,经“T”管螺旋CT胆道三维成像,国内尚不多见报道。随着螺旋CT的普及,该法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点。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胆道术后。“T”管造影患者兼有CT腹部检查和“T”管造影指证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2岁(37~62岁),应用GE公司产SynergyPlus全身螺旋CT机和工作站。禁食8小时后口服清水500~800ml,仰卧scout扫描定位后,经“T”管注入5%复方泛影葡胺15~20ml,立即1次屏气下肝胆胰螺旋扫描。管电压120kV。电流160mA、时间1.5秒,层厚5mm,螺距1.6,重建间隔2.5mm,扫描范围肝门上部至十二指肠水平部。在工作站中行显影胆道最大密度投影(MIP),在此基础上制作三维表面遮盖成像(SSD)后,再行透明成像。将上述图像与常规X线“T”管造影结果,临床治疗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对照,分析图像显示、病灶观察、诊断准确率上的差异。
结果
螺旋CT扫描及成像结果:“T”管造影及三维成像均显示正常15例,胆总管下段结石3例,炎性狭窄2例,1例“T”管造影显示正常,三维成像多轴位观察,显示胆总管中段后壁有一小结石,后经延迟拨管“T”引流过后证实。CT横轴位显示急性术后水肿性胰腺炎2例,术后胆囊窝积气液2例,早期肝硬化脾大1例,4例术后残留结石,横轴位均显示不明显。
胆道三维成像表现:21例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SSD),透明法成像均显示满意,胆总管、肝外胆管及肝内Ⅱ~Ⅲ级胆管显影清楚,多角度、多方位旋转观察,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明确,周围毗邻脏器清楚。MIP直观显示胆道内造影剂的充盈程度,轮廓清楚,结石呈胆管内界线清晰低密度影,狭窄轮廓变细。SSD显示胆道外形和轮廓更佳,立体解剖感较强,狭窄明确,但结石显示不良。Ragsum透视效果较强,胆管内结石呈各种形状环影一目了然。
讨论
胆道术后“T”管引流病人拨管前需常规X线“T”管造影,以确定有无残留结石及其他病变,其准确性往往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好坏。手术后病人情况复杂,往往需行CT检查,经“T”管螺旋CT胆道成像,充分利用了经术后“T”管注入造影剂方便、无创、无痛苦,以及螺CT快速、准确、后处理多,信息量大的优点,使两项检查一次完成,可显示多种异常,提高治疗效果。与普通X线“T”管造影相比,胆道三维成像细节显示明显,可从任意方向及角度观察,病灶不易遗漏。解剖关系明确,最大密度投影(MIP)使充盈了造影剂的胆道任何密度变化都易于显示,从而使小的结石易于查出。分辨率和可信度都较高。透明成像法(Ragsum)反映了所显示局域的射线总和,图像相当于透视效果,因而对胆管内的结石显示直观,清晰。表面遮盖法(SSD)仅将表面相邻像连接重组成图,故内部显示不良,但图像表面有明暗区分,胆道轮廓清楚,空间立体感强,在显示经“T”管螺旋CT胆道三维成像,同立体显示胆道的同时,经“T”管螺旋CT胆道三维成像,同时可显示毗邻软组织脏器病变(肝胰、脾等),避免了普通X线“T”管造影仅显示胆管的局限。由于本法简单、便捷,反应腹部病变全面,节省检查费用、时间,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临床拨管时间提供更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主编.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