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将现代教育体系分为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针对计算机课内外教学中人们只注重其中的单一教学,提出了课内外衔接的混合模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有很好的效果,丰富了教学方法。
关键词:衔接;课内教学;课外教学
现代教育教学体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所谓课内教学就是按部就班,计划性的常规教学,以传授为主,以启发为辅,一般的体现形式为:上课讲授,课堂训练以及课堂延伸。课外教学就是辅助与提高性教学,主要是用来补差与拓展课内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引导为主,以讲解为辅,一般的体现形式为:课外作业,第二课堂以及课外活动。在计算机教学中,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尤其重要。
在不断研究计算机课内外教学方法与模式中,我们会单一地思考与总结。课内教学遵循考试要点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无论是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还是统考,还是社会各种考核,我们总能抓住重难点得心应手,学生做起来游刃有余;课外教学强调课外组织第二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于是课外训练全面开花,要求学生会熟练操作计算机,会制作网页,会设计动画,会组装维护,会编写程序。前者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计算机唯一的动力就成了优秀地通过各种考核,后者使学生感到迷茫,在浩大的计算机系统学科中,找不到自己的擅长,于是随波逐流,全面撒网,学习到的知识也很肤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内学习后失去了延伸方向,没有合理地引导,就停止了对很多疑问的进一步思考与尝试,而课外学习由于没有强烈的课内针对,就不知如何下手,课堂上学的东西无法得到释放与发挥,于是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走上社会岗位,不知如何应用在校学到的知识到工作当中,不懂得怎样把在校学会的计算机技能运用起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实,我们过分强调了课内与课外单一模式的教学,而忽略了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没有合理地衔接,就形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计算机能力断层,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师生之间的交流显得吃力,更没办法培养出综合性计算机人才。
其实,已经有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改进。但是最多也只是做到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布置到课外作业中,让学生对课堂知识加以初步实践。由于没有系统分析与总结课外实践,积累经验,使学生慢慢失去兴趣,不再积极、认真完成作业,甚至偷懒不做作业,还是没有达到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衔接的目的。我们应该对课内、课外两个环节两手抓,课内要运用到课外,课外要回归、反馈到课内,让这两个环节中体现的学习效果进行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所要提供的就是这两个环节的衔接意境与方法,点到为止,由学生自行发展,即使学生碰壁,也不要急于帮助,让学生在改进过程中体会学习乐趣。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独立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具有一种智能式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既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得到提高,又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课内外衔接培养计算机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应该是课内到课外的衔接。抓好课内理论知识,向课外实践延伸。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最初都必须在课堂进行,传授知识要点,学习操作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然后再慢慢过渡到课外实践。例如在学习《微机维护与组装》课“计算机组成”这一内容时,应当先在课堂上对微型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做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理论中懂得计算机内部组成以及各部件组成原理,各个部分在微机运行时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使学生的头脑里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如果教师的传授到此为止,那么学生就只停留在概念性的知会,并没有掌握到微机组成的精髓。这时候,我们应该向课外发展,延伸。带领学生参观电脑城,了解最新的计算机配置与各种零部件的报价,并设置各种配机要求,让学生现场写配置单,如:普通家庭用机、会计人员专用机、动漫设计者用机……等等。在固定总价的前提下,让学生组装最优化的计算机套件,最后全班互相学习、比较、讨论,请教电脑城一线配机的销售人员,评比出最好配置单及最人性化配置。学生在课外进行组装配置时,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激励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要想在节省资金的情况下高效配置出适合不同需求人员使用的计算机,不单要对计算机内部组成熟悉,还要掌握不同部件对不同需求的配合以及各品牌之间的性价比,如此由课内衔接到课外,让学生的课堂知识得以进行社会实践,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增加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发现课堂的局限性,变封闭课堂为开放课堂。
其次,利用学校资源及日常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打破习惯性的做法,将课外活动衔接到课内知识,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例如在学习word办公软件中的表格制作,归纳总结制作表格的方法后,教师一般会让每位学生制作个人简历作为课外作业。学生在课外完成后要求回归课堂进行总结,采取的方法是在课堂上举办“现场模拟招聘会”,由老师带领学生扮演企业人事经理到现场招聘,对每位同学制作的个人简历进行评价。让全班学生参与简历作品的观摩与鉴赏,通过优秀简历被“招聘”到的学生肯定有很多大家可以学习之处,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优秀作品,同时学生对比自己的作品,找到在用word制作表格时的不足,提出课外制作时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解答这些问题,总结经验,让大家在课外所遇到的困惑在课内得以解决。将课外衔接到课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学会自学,培养学生自我检测能力,及时发现自己不足之处,回归课堂及时得到处理。
最后要提到的就是课内外衔接的混合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应用了课内衔接课外,课外衔接课内,当学生已经熟悉了这两种衔接方法与过程后,在计算机教学中就要灵活应用课内外衔接的混合模式,它可以是课内到课外再到课内,也可以是课外到课内再到课外,这种模式是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种创新性模式,它所具有的优点是: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理论到实际的应用,实践到理论的总结与升华。例如,上网页制作课程时,在课内讲授网页制作的各种方法与技巧。课堂上的学习必须在实践中去检验,于是就要衔接到课外,课后布置每位学生利用课堂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制作个人网页,在课后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新的疑问以及对课堂知识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回归课堂去总结,于是再衔接到课内进行课堂现场展示,集体评价,指正不足,取长补短。教师对大家制作过程中所得到的新知进行解答与总结,最后再到课外进行个人修改,挂在学校或班级网站,向家长展示,获取评价,激励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网页制作能力在不断对比、改进与借鉴中继续提高。这样,将课内外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学生计算机能力在课内外衔接的过程中得到千锤百炼,不断地从学习到实践,再由实践到总结,由总结到创新,使学生由死学书转到活学书,再转到学活书。这种混合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使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加学习竞争性。课内外一旦衔接,视野便会拓宽,增加的信息反过来促使思维运作,课内知识转化为课外应用能力,课外应用回归课内创新。
要值得注意的是,课内外衔接的混合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课内-课外,再课外-课内,最后课内外混合。如果直接走到混合模式,学生的能力还达不到,会增加他们的学习难度,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要先从内-外发展到外-内,等这两种模式趋于成熟,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实施综合模式。实施综合模式时也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解决方法如下:先将以前的课内到课外模式发展到内外混合模式,或者将课内到课外、课外到课内两种模式衔接起来。这种方法是将以前熟悉的教学模式加以延伸,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运用起来起步比较快,容易理解,容易实现。再发展到课内外灵活衔接模式,在新的教学课题上直接运用,这种模式不只可以运用到计算机教育上,还可以嫁接到其他学科上。只要把握好课内与课外的衔接点,抓住衔接点,双边拓展,双轨延伸,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处理好时间的反馈,就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积累。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使用课内外衔接可以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既能防止课内知识没有课外实践与应用而逐渐流失,也能防止课外实践平庸无效,无所收获。衔接课内外,整合两者资源,能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能加以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通过不断衔接,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总结与解决疑惑,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升华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尧清.发展速度素质 实行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J].中国学校
体育,1983(1).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
关键词:衔接;课内教学;课外教学
现代教育教学体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所谓课内教学就是按部就班,计划性的常规教学,以传授为主,以启发为辅,一般的体现形式为:上课讲授,课堂训练以及课堂延伸。课外教学就是辅助与提高性教学,主要是用来补差与拓展课内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引导为主,以讲解为辅,一般的体现形式为:课外作业,第二课堂以及课外活动。在计算机教学中,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尤其重要。
在不断研究计算机课内外教学方法与模式中,我们会单一地思考与总结。课内教学遵循考试要点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无论是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还是统考,还是社会各种考核,我们总能抓住重难点得心应手,学生做起来游刃有余;课外教学强调课外组织第二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于是课外训练全面开花,要求学生会熟练操作计算机,会制作网页,会设计动画,会组装维护,会编写程序。前者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计算机唯一的动力就成了优秀地通过各种考核,后者使学生感到迷茫,在浩大的计算机系统学科中,找不到自己的擅长,于是随波逐流,全面撒网,学习到的知识也很肤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内学习后失去了延伸方向,没有合理地引导,就停止了对很多疑问的进一步思考与尝试,而课外学习由于没有强烈的课内针对,就不知如何下手,课堂上学的东西无法得到释放与发挥,于是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走上社会岗位,不知如何应用在校学到的知识到工作当中,不懂得怎样把在校学会的计算机技能运用起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实,我们过分强调了课内与课外单一模式的教学,而忽略了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没有合理地衔接,就形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计算机能力断层,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师生之间的交流显得吃力,更没办法培养出综合性计算机人才。
其实,已经有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改进。但是最多也只是做到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布置到课外作业中,让学生对课堂知识加以初步实践。由于没有系统分析与总结课外实践,积累经验,使学生慢慢失去兴趣,不再积极、认真完成作业,甚至偷懒不做作业,还是没有达到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衔接的目的。我们应该对课内、课外两个环节两手抓,课内要运用到课外,课外要回归、反馈到课内,让这两个环节中体现的学习效果进行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所要提供的就是这两个环节的衔接意境与方法,点到为止,由学生自行发展,即使学生碰壁,也不要急于帮助,让学生在改进过程中体会学习乐趣。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独立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具有一种智能式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既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得到提高,又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课内外衔接培养计算机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应该是课内到课外的衔接。抓好课内理论知识,向课外实践延伸。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最初都必须在课堂进行,传授知识要点,学习操作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然后再慢慢过渡到课外实践。例如在学习《微机维护与组装》课“计算机组成”这一内容时,应当先在课堂上对微型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做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理论中懂得计算机内部组成以及各部件组成原理,各个部分在微机运行时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使学生的头脑里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如果教师的传授到此为止,那么学生就只停留在概念性的知会,并没有掌握到微机组成的精髓。这时候,我们应该向课外发展,延伸。带领学生参观电脑城,了解最新的计算机配置与各种零部件的报价,并设置各种配机要求,让学生现场写配置单,如:普通家庭用机、会计人员专用机、动漫设计者用机……等等。在固定总价的前提下,让学生组装最优化的计算机套件,最后全班互相学习、比较、讨论,请教电脑城一线配机的销售人员,评比出最好配置单及最人性化配置。学生在课外进行组装配置时,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激励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要想在节省资金的情况下高效配置出适合不同需求人员使用的计算机,不单要对计算机内部组成熟悉,还要掌握不同部件对不同需求的配合以及各品牌之间的性价比,如此由课内衔接到课外,让学生的课堂知识得以进行社会实践,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增加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发现课堂的局限性,变封闭课堂为开放课堂。
其次,利用学校资源及日常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打破习惯性的做法,将课外活动衔接到课内知识,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例如在学习word办公软件中的表格制作,归纳总结制作表格的方法后,教师一般会让每位学生制作个人简历作为课外作业。学生在课外完成后要求回归课堂进行总结,采取的方法是在课堂上举办“现场模拟招聘会”,由老师带领学生扮演企业人事经理到现场招聘,对每位同学制作的个人简历进行评价。让全班学生参与简历作品的观摩与鉴赏,通过优秀简历被“招聘”到的学生肯定有很多大家可以学习之处,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优秀作品,同时学生对比自己的作品,找到在用word制作表格时的不足,提出课外制作时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解答这些问题,总结经验,让大家在课外所遇到的困惑在课内得以解决。将课外衔接到课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学会自学,培养学生自我检测能力,及时发现自己不足之处,回归课堂及时得到处理。
最后要提到的就是课内外衔接的混合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应用了课内衔接课外,课外衔接课内,当学生已经熟悉了这两种衔接方法与过程后,在计算机教学中就要灵活应用课内外衔接的混合模式,它可以是课内到课外再到课内,也可以是课外到课内再到课外,这种模式是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种创新性模式,它所具有的优点是: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理论到实际的应用,实践到理论的总结与升华。例如,上网页制作课程时,在课内讲授网页制作的各种方法与技巧。课堂上的学习必须在实践中去检验,于是就要衔接到课外,课后布置每位学生利用课堂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制作个人网页,在课后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新的疑问以及对课堂知识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回归课堂去总结,于是再衔接到课内进行课堂现场展示,集体评价,指正不足,取长补短。教师对大家制作过程中所得到的新知进行解答与总结,最后再到课外进行个人修改,挂在学校或班级网站,向家长展示,获取评价,激励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网页制作能力在不断对比、改进与借鉴中继续提高。这样,将课内外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学生计算机能力在课内外衔接的过程中得到千锤百炼,不断地从学习到实践,再由实践到总结,由总结到创新,使学生由死学书转到活学书,再转到学活书。这种混合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使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加学习竞争性。课内外一旦衔接,视野便会拓宽,增加的信息反过来促使思维运作,课内知识转化为课外应用能力,课外应用回归课内创新。
要值得注意的是,课内外衔接的混合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课内-课外,再课外-课内,最后课内外混合。如果直接走到混合模式,学生的能力还达不到,会增加他们的学习难度,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要先从内-外发展到外-内,等这两种模式趋于成熟,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实施综合模式。实施综合模式时也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解决方法如下:先将以前的课内到课外模式发展到内外混合模式,或者将课内到课外、课外到课内两种模式衔接起来。这种方法是将以前熟悉的教学模式加以延伸,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运用起来起步比较快,容易理解,容易实现。再发展到课内外灵活衔接模式,在新的教学课题上直接运用,这种模式不只可以运用到计算机教育上,还可以嫁接到其他学科上。只要把握好课内与课外的衔接点,抓住衔接点,双边拓展,双轨延伸,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处理好时间的反馈,就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积累。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使用课内外衔接可以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既能防止课内知识没有课外实践与应用而逐渐流失,也能防止课外实践平庸无效,无所收获。衔接课内外,整合两者资源,能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能加以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通过不断衔接,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总结与解决疑惑,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升华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尧清.发展速度素质 实行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J].中国学校
体育,1983(1).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