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会议程序的构建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就新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庭前会议程序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完善的建议,及对检察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 新刑事诉讼法 庭前审查程序 庭前会议程序
  作者简介:李洪亮,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0-150-02
  新《刑事诉讼法》第182条首次规定了庭前会议程序,对于提高庭审效率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该程序的确立将会对检察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规定庭前会议程序的条文较为简单,有许多地方需要明确。
  一、庭前会议程序的价值
  1996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庭前审查程序仅解决一些极为简单的程序性问题,对于提高诉讼效率作用甚微:第一,由于只是移送主要证据复印件,法官无法明晰案件的主要争执点,导致法官在庭审时无法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第二,将回避等程序性问题放到正式的法庭审判中解决,可能会因为休庭等拖延诉讼。
  新刑事诉讼法将案卷移送制度恢复为全案移送,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同时,庭前会议程序的首次确立,可以提前了解回避、出庭证人等原本需要在正式庭审中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庭审效率的提高。庭前会议程序的建立打破了中国的刑事审判程序由起诉到审判的直接过渡,在起诉、审判之间植入了中间程序,①通过解决与审判相关的一些程序性问题,提高庭审的质量和效率。
  二、庭前会议程序的内容
  (一)主要功能
  从新《刑事诉讼法》第182条第2款可以看出,庭前会议程序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如上所述,因为庭前审查程序只是一种程序性审查模式,因而庭前会议程序并不会对相关证据等进行实体性审查。
  (二)提起方式
  庭前会议程序的进行由谁提起并无明文规定。基于控辩平等的原则,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均可以提出召开庭前会议的建议或者要求;建议或要求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以书面方式提出,但对于是否召开庭前会议没有决定权;审判人员基于案情的复杂程度等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召开庭前会议。
  (三)主持法官
  庭前会议由审判人员主持,控辩双方参加,一定程度上具有两照对抗的特点,通过当面听取意见,可以防止法官单方面接触当事人带来的片面性以及公正怀疑。那么,主持会议的法官能否是以后进行审判的法官呢?有论者认为:“为避免形成先入为主,建议该主持会议的审判人员不能是以后进行审判的人员。”②在笔者看来,由于我国并没有规定预审法官制度,新规定的庭前会议程序并不涉及实体性审查问题,因而主持会议的法官可以是以后进行审判的法官。
  (四)处理方式
  审判人员只是“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而并没有说明是否需要作出相应的决定,更没有说明相关决定对后续的法庭审判是否具有约束力,因而庭前会议程序不是一种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处理程序。然而对回避、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只是局限于“理解情况、听取意见”的层面,而最终没有一个结论,对提高诉讼效率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三、构建庭前会议程序的合理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庭前会议程序并非具有实质性的处理程序,对提高诉讼效率的意义不大。笔者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关于回避
  回避主要是程序正义的问题,如果违反了回避制度:第一,不能发挥程序吸收不满的功能;第二,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以此为由“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因而应保障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权利。1996年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在开庭后可以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提出回避,如果属于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28条、第29条所列情形的回避申请,则法庭要宣布休庭,从而影响庭审活动的顺利进行。
  庭前会议程序应进一步强化对回避问题的处理:第一,作为中间程序,当事人不仅可以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提出回避的申请,也可以对负责起诉的检察官提出回避申请;第二,应在“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作出驳回或者支持的决定。回避申请被驳回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庭前会议程序中申请复议一次;回避申请获得支持的,在更换相应的司法人员后,当事人可以重新提出回避申请,并在庭前会议中作出决定。上述决定应具有终局效力,不允许当事人在正式法庭审判中再次提起。
  (二)关于证人出庭作证
  只有证人出庭作证,才能实现当事人对原始人证的询问和反询问权,才能有效地对原始人证进行质证,并防止因角色限制以及在诉讼对抗中取胜愿望的驱动造成庭外取证对证言的扭曲;同时,面对并质询反对自己的证人,是被告人的基本权利之一。③基于上述考虑,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制度,并规定了该制度适用的几种情形及例外。由于强制证人出庭制度的确立,庭前会议出示的证人出庭名单一般情况下都能都得到落实。
  在庭前会议中,应了解哪些证言属于一般性的证言,哪些属于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证言,控辩双方对哪些证言有异议,以及哪些证人可能被强制出庭等,从而为双方在正式的庭审中“排兵布阵”做好准备。
  (三)关于非法证据排除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是我国证据制度的重大突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由谁承担证明责任。通说认为:首先,应由被告方证明存在非法取证的事实,即被告方的主张责任。“欲将程序合法性作为一个事实引入争议解决程序,首先要以一定的理由使控方行为的程序合法性成为争议,这是个必要条件。对于程序性事实,除非辩方提出异议并以能够成立即合乎逻辑的理由说明程序违法事实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否则裁判者可以推定控方程序合法。”④其次,应由控方证明取证行为的正当性以及没有非法取证,即控方承担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责任。⑤
  被告方的主张责任与控方的证明责任并非紧密相连。依据《五部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被告方在提出证据非法的主张后,审判人员会当庭调查,并要求被告方“提供涉嫌非法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相关线索或者证据”,除非审判人员对相关证据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否则审判人员可以直接推定证据合法;在审判人员对相关证据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时,才会引起控方的证明责任,审判人员会要求控方提供相关证据,比如“向法庭提供讯问笔录、原始的讯问过程录音录像”等证据,或者“提请法庭通知讯问时其他在场人员或者其他证人出庭作证”等,以证明相关证据系合法取得。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被告方如果在庭审中、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主张责任并获得法官支持,则控方会因为需要通知相关人员出庭作证等而要求休庭,影响诉讼效率。所以,建议被告方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的请求应放在庭前会议程序阶段,并对此承担主张责任。由于这种主张责任并不牵涉实体问题的判断,同时达到优势证明的程度即可,因而在庭前会议阶段,由法官决定被告方的主张责任是否成立、哪些证据应该排除等并不会造成法官的预判等弊端。在上述基础上,再将检察官的证明责任放到正式的庭审阶段进行,就可以做到既提升庭审效率,同时避免法官过多地接触证据可能形成预判的弊端。
  四、庭前会议程序对检察工作的影响
  庭前会议程序对检察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合理安排证人出庭名单;第二,如何针对被告人的非法证据排除申请做好准备。
  1.证人出庭是现代诉讼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保障被告方权益的重要体现,但证人出庭也可能影响审判效率和定罪效果,检察机关应该根据整个案件的情况,合理确定出庭证人名单,并做好以下准备:第一,检察机关在庭前会议程序中,对于被告方出具的出庭证人名单,应结合全案证据分析被告方是否隐瞒了重要的证人,并及时提出异议;第二,慎重考虑需要出庭的检方证人名单。对于提供书面证言的,要评估相关证人是否有可能被强制出庭;可能被强制出庭的,在检方压力难以有效施加的情况下,相关证人是否会因为不愿意得罪报告、或与被告方的特殊联系等情况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证词,甚至提供对被告有利的证言;第三,检察官应根据庭前会议的结果做好相关的开庭准备,如加强询问的技巧,防止证人改变证言等,保障起诉活动的顺利进行。
  2.如何准备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责任。(1)在被告方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的主张并获得法官支持后,检察机关应立即就侦查人员的侦查行为是否依法进行进行调查核实。对于确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依不同类型的非法收集证据的行为,建立分层次的排除机制,并对原有的证据体系进行评估。(2)经严格调查,确认不属于非法证据的,应确保相关人员出庭作证等,充分履行好证据系合法取得的证明责任,保障起诉活动的顺利进行。
  注释:
  ①徐日丹.庭前会议制度:在起诉、审判之间植入中间程序.检察日报.2012年5月14日.
  ②姚彩蔚.庭前会议程序四个问题待明确.http://www.crimina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8753.访问时间:2012-730.
  ③ 龙宗智主编.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00-304页,第96页.
  ④李建明.刑事审前程序合法性的证明.政法论坛.2009(3).
其他文献
摘要延安精神是坚定的政治信仰、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新时期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对于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延安精神 高校教师 师德建设  作者简介:孙伟,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教师,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和高校学生管理;张艳梅,延安大学政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1-240
摘 要 审查逮捕阶段是检察机关处理案件的首要环节,在审查逮捕阶段认定、排除非法证据是关键。审查逮捕阶段,应通过审查案卷材料、全面审查证据、加强审查复核力度、建立讨论和报告机制、阶段性风险评估等方法发现非法证据线索,排除非法证据。  关键词 审查逮捕 非法证据 排除规则  作者简介:滕云,浙江省宁海县人民检察院侦监科科长;应泓游,浙江省宁海县人民检察院侦监科科员。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
摘 要 为了重点打击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我国《刑法》对贿赂犯罪中的行贿人给予了“有条件从轻处理”的立法待遇。在司法实践当中,也形成了“重查受贿、轻办行贿”的办案格局,然而这一办案格局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有效打击贿赂犯罪,而且司法实践中对行贿人的处理方式也极不规范,难以纳入侦查监督的视野,与现代刑事诉讼法律理念相悖。本文主要从有效打击贿赂腐败犯罪的角度出发,对行受贿犯罪中行贿人的处理方式进行探讨,并
摘 要 自陈惠贞诉胡元强案发生后,相关案件不断涌现,“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问题引起了法学理论与实务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是《合同法》第230条明确规定的一项法定权利,但司法实践中仍出现不少问题。本文认为,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需具备三个条件,即:出租人须“出卖租赁房屋”;承租人须以“同等条件”表示购买;须出租人与第三人已缔结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  关键词 房屋承租人 优先购买权
摘 要 “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我国商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期努力,目前番禺区已经从单一的商品流通形式发展到各种商品流通形式并存的商品市场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多品种、功能齐全、交易方式多样的市场形式,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治安问题。本文从的番禺区“三打兩建”中专业批发市场周边犯罪情况入手分析,并结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我国社会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日益暴露,各种犯罪问题高发,在这种新形势下一线派出所民警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近年来广泛兴起的“从优待警”工程,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各地兴起的爱警措施,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效果如何却很难得到全面展现。本次调研是基于我们小组成员在基层派出所的实践经验,以及利用假期对基层派出所民警的调研,经过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所得到的基
摘 要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是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预见式行动研究是预见性评估的理论基础。预见性评估是一种未来导向的评价,是在评价中贯穿预见式行动研究。其“预见”性体现在:预先对评价体系进行评价;预测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预防不良影响;科学预设让评价对象达到的目标;引导评价对象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未来途径。预见性评估还具有发展性、引导性、调整性等属性。  关键词 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研究 预见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入手,详细分析了国外法对本国法的启示,从一个新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何谓比较法以及比较法研究的实践价值。比较法无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法律实践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比较法 判例法 普通法    作者简介:本利杰,郑州大学法学院2008级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进一步普及,政府及其他信息处理机构掌控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和公开都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扭曲和错误使用,给个人的基本安全和社会的正常管理秩序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危害。因此,信息社会背景下有必要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纳入刑法保护范围,这样就大大加强了其保护的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个人信息 刑法保护 刑法修正案  作者简介:雷彪,山西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建筑物之间的采光权纠纷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且多以群体诉讼的方式出现,给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带来了挑战。由于法律对于采光权问题未给予足够的关注,相应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在司法实务中出现采光权无法保护、司法不统一、同案不同判等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司法实践,对采光权如何维护、采光权纠纷如何处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从而对采光权受损害的一方提供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