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包括一些名师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断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再让学生一个个解决,当教师手中的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了。但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教师的主观思维能否代替学生这一客体的思维;教师主观拟定的问题是否就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答案是不一定,这就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去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喜爱提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略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积极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吗?那也不尽然。学生天性好奇,心中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可就是不敢提出来。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有着许多的心理顾虑,如“我的问题提出来如果是其他同学已经知道的,同学们会不会笑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不符合老师的意图,老师会批评吗?”等等。如此前后一想,学生的问题就闷在了心里,不敢提出来。而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者的不当的教学方法,当儿童提出问题时,我们更多的是听到诸如:“这样的问题别来烦我!”、“你真笨,这种问题也要问?”等等。长此以往,儿童的好奇心被压制了下来,提问心理也消失了,代之的是被动听从教育者的说教;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因素。由于一节课只有40分,因此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教学程序十分紧凑,是不能够也不可能安排学生提问的时间,即使有这样的环节,也是蜻蜓点水,一晃而过,没有实际的效用。这样的教学,时间一长,学生也就习惯了,课堂上再也见不到学生的提问了。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发问。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学生敢于提问了,但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结构表面上的、粗浅的认识的结果,有时是与教师的教学意图相背的甚至是对知识的错误的理解。此时,教师要根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这一特点,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矛盾,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发思维活动,在思想上产生疑问,从而发展提问能力。
一是在认知矛盾冲突的情境中,使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往往会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产生疑问。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冲突的焦点,设计认知矛盾问题情境,必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阀门,使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问题。
二是给予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每一节课,都要留出探究创新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静静地思考,不要把每一课时都安排得满满的,否则,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思索中挖掘问题,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来。
三是在教师故意出错的情境中,使学生发现问题。有时候,教师有意创设一些错误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错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积极培养提问能力,让学生善于提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从好问到会到善问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点拨。
一是提供“问”的示范。学生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的提问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二是教师要适时启发、点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但学生在表述上往往不够准确。此时,教师应恰当地引导、点拨,指导学生把握住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学生闪烁着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却似懂非懂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三是鼓励“问”的创新。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奇思妙想,标新立异。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看法,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像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
四、高度关注教学环节,让能力培养全面落实
一是在引入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每节课一开始,就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来说,其注意力尚不集中,此时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必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动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在新知的展开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再创造”。因此,教师在新知教学时要利用学生此时思维高度集中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在课的结束阶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到意犹未尽,从而产生在课外继续研究的心理,发展自学能力。每节课的末尾,往往为教师所忽视,其实,如能利用这短短的几分钟,激发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的欲望,可以把有限的课堂时空延伸到课外,形成一个开放的大课堂教学环境,这更有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小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区内设计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建立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数学,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得到培养。
一、积极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吗?那也不尽然。学生天性好奇,心中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可就是不敢提出来。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有着许多的心理顾虑,如“我的问题提出来如果是其他同学已经知道的,同学们会不会笑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不符合老师的意图,老师会批评吗?”等等。如此前后一想,学生的问题就闷在了心里,不敢提出来。而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者的不当的教学方法,当儿童提出问题时,我们更多的是听到诸如:“这样的问题别来烦我!”、“你真笨,这种问题也要问?”等等。长此以往,儿童的好奇心被压制了下来,提问心理也消失了,代之的是被动听从教育者的说教;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因素。由于一节课只有40分,因此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教学程序十分紧凑,是不能够也不可能安排学生提问的时间,即使有这样的环节,也是蜻蜓点水,一晃而过,没有实际的效用。这样的教学,时间一长,学生也就习惯了,课堂上再也见不到学生的提问了。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发问。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学生敢于提问了,但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结构表面上的、粗浅的认识的结果,有时是与教师的教学意图相背的甚至是对知识的错误的理解。此时,教师要根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这一特点,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矛盾,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发思维活动,在思想上产生疑问,从而发展提问能力。
一是在认知矛盾冲突的情境中,使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往往会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产生疑问。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冲突的焦点,设计认知矛盾问题情境,必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阀门,使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问题。
二是给予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每一节课,都要留出探究创新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静静地思考,不要把每一课时都安排得满满的,否则,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思索中挖掘问题,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来。
三是在教师故意出错的情境中,使学生发现问题。有时候,教师有意创设一些错误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错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积极培养提问能力,让学生善于提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从好问到会到善问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点拨。
一是提供“问”的示范。学生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的提问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二是教师要适时启发、点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但学生在表述上往往不够准确。此时,教师应恰当地引导、点拨,指导学生把握住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学生闪烁着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却似懂非懂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三是鼓励“问”的创新。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奇思妙想,标新立异。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看法,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像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
四、高度关注教学环节,让能力培养全面落实
一是在引入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每节课一开始,就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来说,其注意力尚不集中,此时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必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动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在新知的展开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再创造”。因此,教师在新知教学时要利用学生此时思维高度集中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在课的结束阶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到意犹未尽,从而产生在课外继续研究的心理,发展自学能力。每节课的末尾,往往为教师所忽视,其实,如能利用这短短的几分钟,激发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的欲望,可以把有限的课堂时空延伸到课外,形成一个开放的大课堂教学环境,这更有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小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区内设计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建立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数学,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