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光靠语文老师的“教”是不解决问题的。老师在教的同时,必须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去认知,去审美,去感悟文章内容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乐于参与。这样,才能在老师“教”的同时使他们学有成效。在教读朱自清的《春》时,我以旧知展示春境,比较激趣,朗读整体把握到讲读体会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感知、揣摩、理解课文的诗情画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具体教法如下:
一、新课导入。利用古诗创设优美意境,活跃课堂气氛,激活思维火花。
为创设一个比较活跃、宽松和美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利用古诗激趣。首先提出要求: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因为这首诗同学们都较为熟悉,对这一问题,很快作出反应,学生大声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活跃了,不断有同学举手发言。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縧……”又起。这时,老师应不失时机地作出小结:以上同学们背诵的绝句中或取一景或取两三景物来写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的美丽春境,然而诗中所吟咏的春天,因篇幅短小,内容物有限。今天我们学习的朱自清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太阳、草、树、花、鸟、风、雨、人等等。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声音、气味你在春天里是否注意到?通过这样的比较,设疑,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比较激趣,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带着对那鸟语花香,万象争春的遐想,按照老师的提示去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有目的地去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二、讲读体会。通过诵读、咀嚼推敲精美词句,领会文中表现的意境美。
在初步诵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文中以迎接春天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的问题讨论,使学生很快明白课文的结构:迎接春天(1)――描绘春天(2—7)——歌颂春天(8—10)。然后辅助于朗读欣赏,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花木竞相争荣的景象,感悟课文内容及作者对春天的情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后,开始引导学生体会精彩语段。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先作示范讲解,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在浅显问题的提示下,师生共同学习春草图,明确该节写了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用得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由于分析时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入浅出地创设了一个春草勃发,绿草如茵的优美意境,突出了春草细美的特点,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大多数同学表现跃跃欲试的神情,这时指导学生学习春花图。先请同学诵读该节,然后口述其精妙之处,抓住“闹”字展开讨论,想象那百花争相斗妍的繁荣景象,明确这一景象全由一个“闹”字点化而出,正如“红杏枝头”学生齐答“春意闹”,理解了“闹不仅写出了嗡嗡声响,更呈现出一派繁忙而热闹的景象。” 化静止为动态的美景,给人以美好的遐想空间。接着学生又对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进行赏析:许多野花在温暖的阳光下,和煦的春风中竞相开放,点缀着碧绿的草地,像清澈明亮的眼睛,像夏夜闪烁的星群。课上同学们对这一句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反复诵读,想象着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和谐地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进一步领略到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还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摇摆的野花的明丽色彩,为清新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彩。轻松的气氛中,学生在文中优美的意境里徜徉,在春风、春雨图里再一次感受作者的妙笔生花。最后,在本课结束前的小结中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作者细致描绘春天景物的基础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回答:来源于细致的观察。教师再追问:“细致的观察之后还需要怎样?”学生回答:“还要用心地写下来。”到此完成本文的学习,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即: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这样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的道理。
总之,通过这样的点拨指导,既能帮助学生体会意境,又能教会学生如何抓住关键词体会意境,学会欣赏,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实现能力的迁移,在轻松的语言氛围中,在老师创设的优美意境里,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学得愉快,理解的深刻,收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是教,目的在达到不教”的效果。
一、新课导入。利用古诗创设优美意境,活跃课堂气氛,激活思维火花。
为创设一个比较活跃、宽松和美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利用古诗激趣。首先提出要求: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因为这首诗同学们都较为熟悉,对这一问题,很快作出反应,学生大声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活跃了,不断有同学举手发言。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縧……”又起。这时,老师应不失时机地作出小结:以上同学们背诵的绝句中或取一景或取两三景物来写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的美丽春境,然而诗中所吟咏的春天,因篇幅短小,内容物有限。今天我们学习的朱自清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太阳、草、树、花、鸟、风、雨、人等等。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声音、气味你在春天里是否注意到?通过这样的比较,设疑,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比较激趣,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带着对那鸟语花香,万象争春的遐想,按照老师的提示去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有目的地去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二、讲读体会。通过诵读、咀嚼推敲精美词句,领会文中表现的意境美。
在初步诵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文中以迎接春天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的问题讨论,使学生很快明白课文的结构:迎接春天(1)――描绘春天(2—7)——歌颂春天(8—10)。然后辅助于朗读欣赏,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花木竞相争荣的景象,感悟课文内容及作者对春天的情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后,开始引导学生体会精彩语段。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先作示范讲解,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在浅显问题的提示下,师生共同学习春草图,明确该节写了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用得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由于分析时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入浅出地创设了一个春草勃发,绿草如茵的优美意境,突出了春草细美的特点,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大多数同学表现跃跃欲试的神情,这时指导学生学习春花图。先请同学诵读该节,然后口述其精妙之处,抓住“闹”字展开讨论,想象那百花争相斗妍的繁荣景象,明确这一景象全由一个“闹”字点化而出,正如“红杏枝头”学生齐答“春意闹”,理解了“闹不仅写出了嗡嗡声响,更呈现出一派繁忙而热闹的景象。” 化静止为动态的美景,给人以美好的遐想空间。接着学生又对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进行赏析:许多野花在温暖的阳光下,和煦的春风中竞相开放,点缀着碧绿的草地,像清澈明亮的眼睛,像夏夜闪烁的星群。课上同学们对这一句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反复诵读,想象着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和谐地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进一步领略到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还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摇摆的野花的明丽色彩,为清新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彩。轻松的气氛中,学生在文中优美的意境里徜徉,在春风、春雨图里再一次感受作者的妙笔生花。最后,在本课结束前的小结中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作者细致描绘春天景物的基础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回答:来源于细致的观察。教师再追问:“细致的观察之后还需要怎样?”学生回答:“还要用心地写下来。”到此完成本文的学习,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即: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这样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的道理。
总之,通过这样的点拨指导,既能帮助学生体会意境,又能教会学生如何抓住关键词体会意境,学会欣赏,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实现能力的迁移,在轻松的语言氛围中,在老师创设的优美意境里,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学得愉快,理解的深刻,收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是教,目的在达到不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