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写景作文的“三个一”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daide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学写游踪比较简单的游记。
  朱自清先生的《绿》是一篇极美的记游散文,它既是阅读教学的经典范文,也是学写作文的精妙范本。那么,学写游踪比较简单的游记,《绿》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大约就是“三个一”吧!一条游踪、一个景点、一个特点。
  
  一、写清楚一条游踪
  
  写游记而不交代清楚游踪,可能是最常见的失误;写游记写清楚游踪,可能是最基本的要求。《绿》的游踪非常清晰:作者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接着写“先到梅雨亭”,再写“坐在亭边”看瀑布,然后写“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最后重点写“站在水边”观赏梅雨潭之“绿”的感受。
  游踪清晰,“移步换景”,一道道秀美动人的景色、景物随着作者的游踪而展现,这样文章的脉络就会清晰,层次就会清晰。写游踪,一般可按游览的顺序写。
  
  二、描绘好一个景点
  
  仅写清晰游踪是不够的。如果游踪清晰,但平均用力,没有重点,写得像导游说明词,像一笔流水账,这游记就不能算写得成功。写游记,不管游踪多么复杂或者多么单纯,在有限的记游篇幅之内,要着力描绘好一个景点,从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感等各个方面,工笔细描,尽显其特点,尽显其美点,尽情表达自己游赏的感受。《绿》着力描述的这“一个景点”,就是梅雨潭,其他景点“梅雨瀑”、“梅雨亭”,作者都略写,这样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突显出一个特点
  
  写好景点,关键是抓住特点,突出特点。作者笔下,梅雨潭的特点,就是“绿”,作者用了大段精美的文字,以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着力描绘梅雨潭的“绿”,来抒发他心中的情: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苹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在这段活中,“绿”是作者写景抒情的着眼点。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从多个角度写梅雨潭的绿,写她的皱缬、跳动、滑嫩、纯净。又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梅雨潭的绿,突出那绿独特的神韵。最后变换人称,无比深情地倾吐自己对绿的情思,用“女儿绿”三个字,进一步点出了绿的柔美、娇艳。
  《绿》这篇文章写景点,只突出了景点的一个特点——绿。这样抓住一个特点,浓墨重彩地描绘,内容集中,易于把握,特别适合写简短的游记。当然,事物往往是复杂的,特点不止一个。我们说“突出一个特点”,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时需要针对一个景点,描绘多个特点,才能把景点的特色准确生动地突出出来。
其他文献
马跃世/设题  小时候,邻居家的女人来我家串门,神秘地对母亲说:知道吗?邵家的儿子,原来是个私生子,怪不得,咱老看不见孩子他爸,原来那孩子根本就没有爸!母亲听了大吃一惊。邻居家的女人更加神秘地说,那女人到处搬家,原来就是为了守住这个秘密。  邻居走后,母亲小心地嘱咐我:这事千万不能说出去。到哪儿都不能说。  然而,对于上小学的我,并不懂得这是人间秘密,更不知道,要为人家保守这个秘密。幼小的心灵,似
期刊
李东亮/设题  ①他姓赵,个子很矮,比拿破仑肯定还矮几厘米。满脸的青春美丽痘。小小的眼睛上罩副近视镜。厚厚的嘴唇上蓄着两撇小胡子。  ②第一堂语文课,他自我介绍说:“我嘛,就这副尊容,是吧!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是吧!”就那一堂课,有心的同学做了次不完全统计,他总共说了180个“是吧”,平均每分钟4个。于是大家暗地里叫他“是吧”老师。因“是吧”与“柿把”谐音,而这里多的是柿子,所以,
期刊
当我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是我最神往的地方,每天课余时间我都会沉醉其中。在琳琅满目的书籍、杂志间徘徊,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海阔天空的世界,课本内的知识被阅读中的世界带入绚烂的智慧的大河,即使身处小小校园,眼界和胸怀也会飞越时空。阅读不仅能使你丰富、博学、睿智,更能使你开朗、豁达、充实。阅读既是人生的需要,也是人生的快乐。  然而面对五光十色的书刊,我也会时时感到迷茫,我坚信古代先贤
期刊
康剑飞/设题  ①有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人偶然得了把紫砂壶,非常喜欢。睡觉时,他把紫砂壶放到床头的小柜子上,梦里一个翻身,紫砂壶的盖子不慎跌落。被惊醒后,他既心疼又气急败坏,没有了盖子的紫砂壶还有什么用处?于是一甩手将茶壶丢到了窗外。第二天早晨起床,却发现茶壶盖子完好无损地落在拖鞋上。  ②想起已经丢到窗外的茶壶,他又悔又恼,飞起一脚把盖子踩碎!吃完早饭,扛着锄头出工,一眼看见窗外的石榴树上,那把没
期刊
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作家、画家,被誉为20世纪阿拉伯文学的一座高峰。他是阿拉伯现代文学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阿拉伯现代小说和散文的主要奠基者。主要作品有小说《叛逆的灵魂》,散文诗《泪与笑》《先知》等。    从前,有个人住在丛山之间,他家有个雕像是一位古代的大师制作的。雕像脸孔朝下倒在他家门口,他根本没有在意。  有个博学的人,从城里出发,经过他的家,看到了这个雕像,他就问这雕
期刊
我一直有个习惯——看人,尤其是好看的人。不是粗略地看,而是专注地看。有时发现自己太“直视”了,才伪装“不经意”地看。   所以有人——特别是年轻的女孩——走进我们的办公室,我一定抬起头盯着瞧;等她走了,我还要掉转头去看。  走在马路上,我也常这样,从迎面远看到近看到扭过头甚至转个身去看。  反正女子看女子,相信不会有人觉得我“恶形恶状”,我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合礼节。虽然并非每一次看人都出于欣赏,但
期刊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将韩信。楚汉相争,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楚军被汉军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做风筝,上缚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
期刊
我一毕业,就进入了一所明星中学教数学。学生全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很少有功课不好的,我教起来当然得心应手。  可是。我忽然注意到班上有一位同学上课心不在焉,老是对着天花板发呆。期中考试,他的数学只得了15分。太奇怪了,全班就只有他不及格,而且成绩如此之差,  一天放学以后,我找到了他。对他的成绩大幅滑落,他讲不出任何理由。当我决定找他的父母谈谈的时候,这位学生立刻紧张起来,他说他的父亲早去世了。当时他
期刊
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这给我们艰辛的捕鱼生活蒙上了阴影。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及时避让。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们吸收了海上的潮气,穿上反而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期刊
星儿    星儿感到有一双眼睛跟在她的身后,她不回头,而且装出毫不在意的样子。她需要早点回家。  只要在路上,从星儿身上就完全看不出她在学校里的那种懒散的状态了。她闭着嘴,眼睛直视前方,脚步匆匆,一侧的书包拍打着她的身体,像是催她快走快走:每天的上学,放学,都是这样。  那双眼睛应该是陈军的。  是车子让星儿跟陈军有了“交往”。有一次,星儿扛着单车,汗流满面地走着。快到陈庄时,她的身后响起了一个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