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q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成了一棵树,一棵萌生着茂密绿叶的菩提树。
  在我生长的旅程中,潜藏着许许多多有关佛陀造像艺术的生命记忆,她们在我的怀抱里栖息,在我的树荫下静修,在我的身体内盛放,更在我每一片绿叶上歌唱美的圣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这一树一花一世界的欢乐,是我的欢乐;这河流、大地、飞禽走兽的有限,正是我艺术创造的无限,也是我永恒的追求。
  我是艺术,因而我也是尘埃、沧海、星宇与万物。我体内孕育着天堂的无穷欢乐,世界万物的脉搏,在我的全身跳动,散布着艺术的美妙;但也在我生命中,经历着生老病死的无奈,享受着被雕刻琢击的痛苦和荣光。我坐在络绎不绝的旅人旁边,注望着,沉思着,深爱着,将时光重叠而沉淀。在我的门前,他们忘却哀乐和唱过的歌谣,留下他们的爱情,抛下每一瞬间的生活负荷。他们的欢笑悲啼在我的身体里萌发幼芽——我对他们说:祝你们一路平安,我把我的爱化为美赠给你们。
  我走过千山万水,飞过时间隧道,今天获得了语言。否则,在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成立的欣喜若狂之际,我焉能收到请柬,准备在参加开馆之庆时高唱赞歌!
  我也是人,这是我的荣光。我的意念中,闪耀着人类世界辉煌的历史——我的存在,汇集了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命存在。
  所以,我与万物合上艺术的节拍,与之共舞,开花结果。
  艺术笑吟吟的,将佛的臂膀伸向苍穹,指着无穷的未来,告诉我:“一树一菩提,似我天真的预言,参悟了千年的偈语。”为了艺术的朝圣,我们走在菩提树下,尽管没有唐玄奘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但也经历了两年三个月的810多个夜晚和白昼——酷夏,印度北部近50度的热浪考验过我们的意志;隆冬,中国西域零下近40度的寒风磨砺过我们的信念。
  看这里,菩提树正欢欣地为我们的歇息伸展着绿叶;浩茫的宇宙为人类寻觅艺术的千古奥秘旅程而敞开大门;光芒四射的太阳乘车携着艺术驶过时光的无垠晴空……艺术是世界的希冀、慰藉、幸福的礼赞。每日开启大地智慧的门户,为人间携来天堂的福音,送来汲取的甘露。
  菩提树下,释迦牟尼找到了智慧。
  造像艺术,将人类梦想雕琢为无限的真实……
  我站在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中,前面的行人川流不息。他们为艺术倾倒;艺术也为他们祝福,真诚而天真地说:祝你们快乐无忧。
  您看,当我坐在天堂开启的窗口,遥望着太阳光照耀的这古老大地的黄褐色土壤,我伴随着日月星辰,伴随着石窟崖壁,伴随着万物滋长。我的身躯仿佛透过尘土和青草,无阻地朝地平线扩展,成为一棵又一棵茂盛的菩提树。
  人类行者的身影掠过我的树荫下,他们不带走什么。
其他文献
早上打开微博,陡然跳出一条噩耗——老同学史铁生走了。  他的离去,我其实有预感,但此时此刻,还是像遭遇了雷击。不敢给铁生夫人希米打电话,对于哀毁中的亲人,轮番吊唁更像一种折磨。我自问无力抚平她的创痛,踌躇再三,致电一位密友转达慰问,她当时正在现场,说我的选项很正确。  有人说,中学同学的友谊是最长久的;还有人说,真正的知交无须终日厮磨。这两句话,足以概括铁生与我的关系。每年有数的几次老友聚会,只要
期刊
墨竹,在中国画中历史悠久、艺术造诣之高,早已为世界艺坛所公认。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竹题材。竹本身有着高风亮节、超凡脱俗的形象,有着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有着宁折不弯的精神。书画之道有着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画竹者非君子不可也。初学画时,或一些文人墨客都能抹上几笔墨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年龄的增长、修养的变化,画竹者已寥寥无几。  年近60的陈士奎先生,画竹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他自幼喜爱绘画,
期刊
与张卫民相识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文革”时杭州大学有几位学文科的青年学子非常喜爱画画,他们居然游离于运动之外,潜心于连环画创作(当时中国画已被批判,而连环画则是被允许的画种),并经常来美院求教,卫民便是其中一位,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参与编辑的《工农兵画报》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份连环画报,卫民经常来投稿,作品发表也较多。他的画出手似乎并不太快,但画得用心而严谨,还常会使人感到在平稳中透出一种
期刊
15年前我开始动手画三毛,那时中国的漫画工作者似乎还甚少尝试不用文字对白的漫画创作;就是读者似乎也没有养成欣赏不用文字说明的漫画的风气。特别是长篇连载的漫画,作者似平必须添上若干文字以补画笔的不足,而读者也似乎习惯于通过文字的媒介来了解画面的意义。  我画三毛,当然是一个冒险的尝试!我想尽可能减少借助文字的帮助,要让读者从我的画笔带来的线条去知道他所要知道的。但我对人生的体验太少,就拿我所要创造的
期刊
“绘画对我来说就像漫步在一条陌生的小径。在每一条所经过的路上,我希望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约翰  约翰·阿萨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浪漫型画家,他已不再着迷于描绘那些妇女、儿童在阳光下、花园里或海滩上的场景,以裸体女性为主的素材成为他艺术创作中的最爱。他是第一个在洛杉矶Paideia画廊展示了裸体绘画的人。这些年来他不停地创作,已完成超过100多个舞者的画作。这些新的画作有着鲜艳色调的背景,被称为“
期刊
对水墨艺术的探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话题,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从1998年至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已成功举办六届,一路走来,始终围绕“传统水墨在当代的传承和革新”主题。“第七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一方面一如既往地展现了水墨艺术的当代形态,持续研究传统水墨画在当今文化语境中的生存和转型课题,推动水墨艺术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身份和更新的活力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在以往的课题上多有突破创新。  12
期刊
(1)  “鹿野苑”这个名字早就耳熟能详,却不完全是因为佛或印度有关。  这是一个中国朋友的房地产项目,名字叫鹿野苑,一直觉得很好听,当然知道他取这个名,倒是要想和佛挂上些关系,可以销售得更好些。看来佛教目前在中国的影响,远远超过现在的印度。  中午,在离开恒河出发前,导游告诉我们鹿野苑佛教古迹森林公园离瓦拉纳西不远。上路后,才知路途虽不远,但道路真不敢恭维。  车,在一个接一个的路坎上蹦,跳跃式
期刊
供天的祭品  “印度有一个地方,可以把惊叹、神往和费解集于一身,这就是卡久拉霍!”这是去过那里的人对它的评价。  卡久拉霍原本安排在行程的第16天,恰逢那时我要去新加坡参加一个会议,便和印度使馆帮助我们安排行程的老师商量,可否不去?  “不去太可惜了,那是个著名的性爱神庙群落,她是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她建筑雕刻艺术的壮观,可是举世无双!”老师遗憾地说。  而后有幸,因要避开周一博物馆的闭馆日,
期刊
与冯骥才先生同处一座城市是幸运的,因为他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关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感染你辐射你,令你思索令你牵挂令你感动,令你与这座名叫天津的城市心脉相通,就如同替你接通了与这座城市的地气,哪怕你一度离开这座城市,哪怕你与这座城市远隔千山万水,依然能够通过他的文章、绘画和行动,感受着他的这种文化关爱——我无法知道别人的感受,至少我自己对此是深有感触的。  (一)  认识冯骥才先生首先是从读文开始。可
期刊
隆冬时节,即便是南方的深圳,也稍稍传来一些料峭的寒意。但“创意12月”却唤起了鹏城艺术家和百万民众参与文化创意互动的无比的热情。  2010年12月20日下午3时,一个汇集鹏城书法家们的艺术灵感,一场集中体现艺术家的激情与创意又别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展——“深圳第二届创意书法展”在深圳大芬美术馆隆重举行开幕式。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研究院执行院长曾来德、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席一墨、广东雀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