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武汉城 抗疫要担当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3312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春节,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春节。
  1月22日,我同爱人去武汉接孙女回京过年,原定第二天返回,不料,第二天武汉“封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挡住了千万人回乡的脚步。我们也因此有家难归,滞留武汉长达3个月。真应了苏轼所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身处来势汹汹的疫情泛滥中心,所见所闻,除了疫魔肆虐的触目惊心,同时更被许多人英勇的抗疫事迹和忘我精神所感动、所激励。作为一名老兵、老党员,想到国难当头,自己也应该力所能及出把力。这时,得知杂志社要向重疫区赠阅《雷锋》杂志抗疫专刊,以鼓舞前线抗疫军民的斗志,感到非常及时、必要。同时也感到当下武汉最缺的就是口罩等防疫物资,如果精神和物质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为了掌握第一手情况,我决定先到当地药店去实地调研一下。武汉的初春,阴雨绵绵,寒风瑟瑟。冒着被毒疫传染的高风险,我独自骑上共享单车,穿行在空无一人一车、到处弥漫着恐怖气氛的大街小巷。我脑海里突然“蹦”出了毛主席的一句诗:“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虽然有些文不对题,但仍让我不由得浑身打了一个寒颤。我一边心里默念着“它强任它强,清风拂山岗;它横任它横,明月照大江!”一边骑得飞快,一口气跑了10多家药店(这时的街市,所有店铺都关门,只有药店政府指令性开门),结果门口都清一色高挂着大牌子“口罩无货”。回来后立刻向社領导建议:不仅要送去精神上的慰藉,更要给予物质上的支持。领导也正有此考虑。我便主动请缨,承担起筹集善款、购买口罩和落实捐赠杂志的任务。
  钱从哪里来?这是最关键的。我拿起手机,联系十几位《雷锋》杂志理事会的理事,向他们详细介绍了武汉疫情和急需,以及抗疫专刊的内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不愧都是雷锋精神的当代传人,二话不说,转眼间便筹集到善款十几万元。
  经费有了着落,《雷锋》抗疫特刊很快就印刷出来,但口罩去哪里买?连我自己带的口罩也是儿子从国外寄来的。在这举国战“疫”之初,口罩犹如和隋之珍,求之难得!怎么办?我再次想起了那个我引以为豪的满满正能量的精英群体——《雷锋》杂志理事会。果不其然,大家群策群力,很快徐淑芬理事、田泽东理事等便分别从朋友处找到了货源,并“挤”出一定数量,使口罩得以落实。

  有了口罩和杂志,就必须尽快送到抗疫最急需的地方,可是面对一座几乎“休克”的城市,送到哪里?怎么送?谁来送?送给谁?费尽周折!终于,在《雷锋》杂志陶克总编辑、张振江副总编的鼎力帮助下,最终经过反复协调和层层对接,使所有事项百了千当。
  在3月5日全国学雷锋日那天,看到医护人员在休息室、病人坐在病床上翻看着杂志上他们亲身谱写的壮丽诗篇,及社区群干和志愿者给群众分发口罩和杂志、驰援武汉运输部队的官兵们列队接收口罩和杂志的动人场景,心底不觉涌起一股似乎从未有过的难以名状的冲动。
  4月中旬,春意盎然,我终于离汉返京。飞驰的列车上,凝视着窗外远方的春色,回顾着历历在目的武汉三月。想起那几万名犹如从天而降为湖北拼命而来的“逆行”勇士,想起一夜之间医院变战场、天使变战神的那些绝不是传说的故事,结合自己的体会,顿悟“时势造英雄”这句老话的深义。我想起不知谁说过的一句话:所谓的勇敢,并不是真的无所畏惧,而是明知风险心有畏惧,依然选择去做,下定决心去做;所谓的勇士,并不是不知道害怕,而是因为有了担当,才懂得如何克服恐惧,毅然挺身而出!
  这段人生的“偶遇”,令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等待回家的三个月,是我和“武汉人”同生死共患难的三个月,也是我从一个“路人”变成抗疫最前线的一名“老兵”的三个月。一次行程的改变,让我这个“老资格”的出版发行部主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雷锋》杂志又做了一次特殊的发行。
  回想抗疫之初,当疫情的恶浪铺天盖地汹涌而至之时,那一幕幕曾经的令人毛骨悚然、不堪回首的场景,似乎并没有给我留下过多的心有余悸或惊魂未定之感,相反,内心深处反而平添了一分踏实和自信!踏实,是因为在这期间我做了我应当做的事;自信,是通过这场众志成城的人民战争更增添了对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制度和我们的人民的坚定自信。
  当听到习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武汉市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我国的抗疫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洪亮声音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这场世界的“偶遇”,也必将进一步催化世界格局的百年剧变。我们有足够充分的理由,满怀信心的面对未来!
其他文献
海安市为什么能在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首批试点工作中初步取得“七战七捷”?我认为关键因素之一,是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在文明实践中溯文化之源、植文化之因、创文化之果,走出了一条以文化自信引领文明实践的海安路径。  异常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作为解放战争起点的“七战七捷”,全国第一个建制民兵团角斜红旗民兵团,国家级的10余个“红色基因源”,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团结互助、敢为人先”的拼
期刊
首先,让我们來看一看这层隐形“壁垒”的形成原因。  说话方式。事物是相互作用的。俗话说“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说话过于简单、直接,往往容易忽略他人感受,无形中引起他人误会,进而产生隔阂。  性格特点。在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如果太过内向、自我封闭,或者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愿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会导致无法与同伴形成有效的沟通。这样一来,自身的情感、想法、兴趣、爱好,以及优点和闪光点
期刊
有人曾说过,“早恋是枚‘青苹果’,谁采摘了谁就只会品尝生活的酸涩,而尝不到熟果的甜蜜。”中学生已进入青少年阶段,情感开始萌发,对爱恋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但是中学阶段又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学习的大好阶段,如果孩子们不能正确认识到两者间的关系,终将酿成苦果。一、中学生产生早恋行为的原因  1. 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中学阶段的孩子,人生经历了“第二次诞生”,心理接受了“第二次断乳”。他们开始注意异性,亲
期刊
新年前夕,一次特殊的捐赠活动温暖了上海滩:“犬司令”向盲人朋友捐赠导盲犬。捐赠现场,高女士激动地从上海中保华安龙根特种犬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当年的军队学雷锋标兵孙龙根手中接过了导盲犬“小麦”。在驯导员的指导下,高女士现场学习给“小麦”佩戴摘卸用具,并与“小麦”在多种路况模拟共同行走,由“小麦”寻找座位等多种生活场景。后期驯导员还将前往高女士的生活区域,对“小麦”进行进一步的环境适应配对训练。  “
期刊
“记住那些山河,那些闪光的人。”不久前,在各地援鄂医疗队胜利返程的时候,一组感恩海报刷屏网络、引发共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雷锋》杂志隆重推出“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榜上一个个在战“疫”中闪光的名字,再一次唤起人们温暖的记忆,漾起心底最深的感动。  马克思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這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个人之力无疑微渺,要
期刊
“一定要把《雷锋》杂志办好,把雷锋精神永远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夫人、老红军王定国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2020年6月9日,却传来噩耗,老人因病于当日11点0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107岁。  1933年10月就参加红军的王定国老人,爬雪山、过草地,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跟随毛主席,为全中国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在长征途中,她遇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谢觉哉。他们共同走过
期刊
“最佳精准扶贫公益奖”“最佳创新金融产品扶贫奖”“最佳金融期货服务奖”“最佳诚信自律期货公司”……近年来,国泰君安期货有限公司党委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加强核心服务能力建设,获得了诸多荣誉和赞誉。这家期货行业头部公司的雷锋情怀,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党员干部走在学雷锋志愿服务前列  “阿凡达”工程、“阿里巴巴”工程……自2020年年初以来,一个个创新服务项目给国泰君安期货的客户带来惊喜。  新冠肺炎疫情发
期刊
雷锋生前首任连长李超群同志于2020年6月22日凌晨2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吉林省辉南县康达医院去世,享年88岁。  李超群1933年1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八区李家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8年参军被编入解放军18兵团,先后参加了解放大西北、大西南的上百次战斗, 1950年6月1日,在广汉战斗空隙中火线入党。他于1954年—1960年年底任沈阳军区工程兵十团运输连连长。雷锋1960年入伍分
期刊
读雷锋的日记,可以看到雷锋不仅有爱用日记记录人生、认识人生的良好习惯,而且有善用日记规划人生、管理人生、成就人生的鲜明特色。而这一特色恰恰构成了“雷锋的日记成功学”。这是雷锋精神中很值得发掘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把握。雷锋用日记规划了人生  为人处世,让人认识自己也很重要。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雷锋小学毕业不久,被调到乡里当通信员时,就自做自写了1个小册子《苦难家史,我的理想》,当县委组织部干事
期刊
人物简介  董配永,1963年9月出生于唐山。1983年7月毕业于唐山市开滦第四中学、11月参加工作,担任中国工商银行唐山分行林西分理处职员。1992年4月任开滦矿务局范各庄煤矿劳动服务公司总经理。1996年10月任华夏董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慈善家、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中华慈善奖等荣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