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春节,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春节。
1月22日,我同爱人去武汉接孙女回京过年,原定第二天返回,不料,第二天武汉“封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挡住了千万人回乡的脚步。我们也因此有家难归,滞留武汉长达3个月。真应了苏轼所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身处来势汹汹的疫情泛滥中心,所见所闻,除了疫魔肆虐的触目惊心,同时更被许多人英勇的抗疫事迹和忘我精神所感动、所激励。作为一名老兵、老党员,想到国难当头,自己也应该力所能及出把力。这时,得知杂志社要向重疫区赠阅《雷锋》杂志抗疫专刊,以鼓舞前线抗疫军民的斗志,感到非常及时、必要。同时也感到当下武汉最缺的就是口罩等防疫物资,如果精神和物质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为了掌握第一手情况,我决定先到当地药店去实地调研一下。武汉的初春,阴雨绵绵,寒风瑟瑟。冒着被毒疫传染的高风险,我独自骑上共享单车,穿行在空无一人一车、到处弥漫着恐怖气氛的大街小巷。我脑海里突然“蹦”出了毛主席的一句诗:“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虽然有些文不对题,但仍让我不由得浑身打了一个寒颤。我一边心里默念着“它强任它强,清风拂山岗;它横任它横,明月照大江!”一边骑得飞快,一口气跑了10多家药店(这时的街市,所有店铺都关门,只有药店政府指令性开门),结果门口都清一色高挂着大牌子“口罩无货”。回来后立刻向社領导建议:不仅要送去精神上的慰藉,更要给予物质上的支持。领导也正有此考虑。我便主动请缨,承担起筹集善款、购买口罩和落实捐赠杂志的任务。
钱从哪里来?这是最关键的。我拿起手机,联系十几位《雷锋》杂志理事会的理事,向他们详细介绍了武汉疫情和急需,以及抗疫专刊的内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不愧都是雷锋精神的当代传人,二话不说,转眼间便筹集到善款十几万元。
经费有了着落,《雷锋》抗疫特刊很快就印刷出来,但口罩去哪里买?连我自己带的口罩也是儿子从国外寄来的。在这举国战“疫”之初,口罩犹如和隋之珍,求之难得!怎么办?我再次想起了那个我引以为豪的满满正能量的精英群体——《雷锋》杂志理事会。果不其然,大家群策群力,很快徐淑芬理事、田泽东理事等便分别从朋友处找到了货源,并“挤”出一定数量,使口罩得以落实。
有了口罩和杂志,就必须尽快送到抗疫最急需的地方,可是面对一座几乎“休克”的城市,送到哪里?怎么送?谁来送?送给谁?费尽周折!终于,在《雷锋》杂志陶克总编辑、张振江副总编的鼎力帮助下,最终经过反复协调和层层对接,使所有事项百了千当。
在3月5日全国学雷锋日那天,看到医护人员在休息室、病人坐在病床上翻看着杂志上他们亲身谱写的壮丽诗篇,及社区群干和志愿者给群众分发口罩和杂志、驰援武汉运输部队的官兵们列队接收口罩和杂志的动人场景,心底不觉涌起一股似乎从未有过的难以名状的冲动。
4月中旬,春意盎然,我终于离汉返京。飞驰的列车上,凝视着窗外远方的春色,回顾着历历在目的武汉三月。想起那几万名犹如从天而降为湖北拼命而来的“逆行”勇士,想起一夜之间医院变战场、天使变战神的那些绝不是传说的故事,结合自己的体会,顿悟“时势造英雄”这句老话的深义。我想起不知谁说过的一句话:所谓的勇敢,并不是真的无所畏惧,而是明知风险心有畏惧,依然选择去做,下定决心去做;所谓的勇士,并不是不知道害怕,而是因为有了担当,才懂得如何克服恐惧,毅然挺身而出!
这段人生的“偶遇”,令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等待回家的三个月,是我和“武汉人”同生死共患难的三个月,也是我从一个“路人”变成抗疫最前线的一名“老兵”的三个月。一次行程的改变,让我这个“老资格”的出版发行部主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雷锋》杂志又做了一次特殊的发行。
回想抗疫之初,当疫情的恶浪铺天盖地汹涌而至之时,那一幕幕曾经的令人毛骨悚然、不堪回首的场景,似乎并没有给我留下过多的心有余悸或惊魂未定之感,相反,内心深处反而平添了一分踏实和自信!踏实,是因为在这期间我做了我应当做的事;自信,是通过这场众志成城的人民战争更增添了对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制度和我们的人民的坚定自信。
当听到习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武汉市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我国的抗疫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洪亮声音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这场世界的“偶遇”,也必将进一步催化世界格局的百年剧变。我们有足够充分的理由,满怀信心的面对未来!
1月22日,我同爱人去武汉接孙女回京过年,原定第二天返回,不料,第二天武汉“封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挡住了千万人回乡的脚步。我们也因此有家难归,滞留武汉长达3个月。真应了苏轼所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身处来势汹汹的疫情泛滥中心,所见所闻,除了疫魔肆虐的触目惊心,同时更被许多人英勇的抗疫事迹和忘我精神所感动、所激励。作为一名老兵、老党员,想到国难当头,自己也应该力所能及出把力。这时,得知杂志社要向重疫区赠阅《雷锋》杂志抗疫专刊,以鼓舞前线抗疫军民的斗志,感到非常及时、必要。同时也感到当下武汉最缺的就是口罩等防疫物资,如果精神和物质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为了掌握第一手情况,我决定先到当地药店去实地调研一下。武汉的初春,阴雨绵绵,寒风瑟瑟。冒着被毒疫传染的高风险,我独自骑上共享单车,穿行在空无一人一车、到处弥漫着恐怖气氛的大街小巷。我脑海里突然“蹦”出了毛主席的一句诗:“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虽然有些文不对题,但仍让我不由得浑身打了一个寒颤。我一边心里默念着“它强任它强,清风拂山岗;它横任它横,明月照大江!”一边骑得飞快,一口气跑了10多家药店(这时的街市,所有店铺都关门,只有药店政府指令性开门),结果门口都清一色高挂着大牌子“口罩无货”。回来后立刻向社領导建议:不仅要送去精神上的慰藉,更要给予物质上的支持。领导也正有此考虑。我便主动请缨,承担起筹集善款、购买口罩和落实捐赠杂志的任务。
钱从哪里来?这是最关键的。我拿起手机,联系十几位《雷锋》杂志理事会的理事,向他们详细介绍了武汉疫情和急需,以及抗疫专刊的内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不愧都是雷锋精神的当代传人,二话不说,转眼间便筹集到善款十几万元。
经费有了着落,《雷锋》抗疫特刊很快就印刷出来,但口罩去哪里买?连我自己带的口罩也是儿子从国外寄来的。在这举国战“疫”之初,口罩犹如和隋之珍,求之难得!怎么办?我再次想起了那个我引以为豪的满满正能量的精英群体——《雷锋》杂志理事会。果不其然,大家群策群力,很快徐淑芬理事、田泽东理事等便分别从朋友处找到了货源,并“挤”出一定数量,使口罩得以落实。
有了口罩和杂志,就必须尽快送到抗疫最急需的地方,可是面对一座几乎“休克”的城市,送到哪里?怎么送?谁来送?送给谁?费尽周折!终于,在《雷锋》杂志陶克总编辑、张振江副总编的鼎力帮助下,最终经过反复协调和层层对接,使所有事项百了千当。
在3月5日全国学雷锋日那天,看到医护人员在休息室、病人坐在病床上翻看着杂志上他们亲身谱写的壮丽诗篇,及社区群干和志愿者给群众分发口罩和杂志、驰援武汉运输部队的官兵们列队接收口罩和杂志的动人场景,心底不觉涌起一股似乎从未有过的难以名状的冲动。
4月中旬,春意盎然,我终于离汉返京。飞驰的列车上,凝视着窗外远方的春色,回顾着历历在目的武汉三月。想起那几万名犹如从天而降为湖北拼命而来的“逆行”勇士,想起一夜之间医院变战场、天使变战神的那些绝不是传说的故事,结合自己的体会,顿悟“时势造英雄”这句老话的深义。我想起不知谁说过的一句话:所谓的勇敢,并不是真的无所畏惧,而是明知风险心有畏惧,依然选择去做,下定决心去做;所谓的勇士,并不是不知道害怕,而是因为有了担当,才懂得如何克服恐惧,毅然挺身而出!
这段人生的“偶遇”,令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等待回家的三个月,是我和“武汉人”同生死共患难的三个月,也是我从一个“路人”变成抗疫最前线的一名“老兵”的三个月。一次行程的改变,让我这个“老资格”的出版发行部主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雷锋》杂志又做了一次特殊的发行。
回想抗疫之初,当疫情的恶浪铺天盖地汹涌而至之时,那一幕幕曾经的令人毛骨悚然、不堪回首的场景,似乎并没有给我留下过多的心有余悸或惊魂未定之感,相反,内心深处反而平添了一分踏实和自信!踏实,是因为在这期间我做了我应当做的事;自信,是通过这场众志成城的人民战争更增添了对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制度和我们的人民的坚定自信。
当听到习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武汉市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我国的抗疫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洪亮声音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这场世界的“偶遇”,也必将进一步催化世界格局的百年剧变。我们有足够充分的理由,满怀信心的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