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dou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病程分期、血栓解剖位置分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型、D-二聚体、置入滤器、治疗方法等因素对患者住院时间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

65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有效52例、截止随访无效或复发13例,平均住院时间(16.2±6.2)d。置入滤器、病程分期、血栓解剖位置分型、治疗方法对住院时间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分期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下肢DVT患者起病早期及时、合适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SI和HGF的表达情况,比较MSI组和微卫星稳定(MSS)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98例结直肠癌患者中,MSI的发生率为32.7%,且右半结肠较左半结肠和直肠多发(P=0.040),MSI组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高于MSS组(P=0.046)。MSI组患者
目的探讨肝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肝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预后影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31例肝癌患者诊断为脑转移,肝癌脑转移的发生率为0.61%。诊断肝癌脑转移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5岁,其中男性患者26例。从诊断肝癌到脑转移的平均时间间隔为14个月,肝癌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周。单因素分析显示,脑部放疗、颅内转移瘤数目、卡氏评分
目的分析Ⅰ期肺腺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的摄取特点以及病灶的摄取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病理Ⅰ期肺腺癌患者的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表现,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病变的摄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预测肿瘤复发或转移的SUVmax临界值,采用Kaplan-Mei
目的探讨冬凌草中新型二萜化合物Jaridonin对人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Jaridonin对MGC-803细胞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ATM)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调控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Jaridonin对胃癌MGC-803细胞细胞周期具有阻滞作用,10、20 μmol/L Jaridonin作用MGC-80
目的分析2014年河南省手足口病(HFMD)重症病例病原学特征。方法整群抽取郑州市某儿童医院2014年4-6月244例HFMD住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粪便标本,病原学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病毒分离、VP1测序比对等方法。病原学特征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结果244例手足口病病例中,重症组109例,轻症组135例,肠道病毒(EV)通用引物RT-PCR阳性229例,阳性率为93.
目的了解我国儿童头外伤门/急诊就诊病例的分布特征。方法利用2014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数据,对首次在NISS监测点医院门/急诊室就诊的<18岁儿童头外伤病例进行分析,了解其人口学、伤害事件和临床特征。结果2014年NISS共收集儿童头外伤病例47 690例,男童32 542例,女童15 148例。1~4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43.47%)。10月份、18: 00是儿童头外伤的高发期。儿童
目的分析青岛市2010-2014年历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青岛市有针对性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青岛市2010-2014年HIV/AIDS报告病例及哨点监测资料,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0-2014年,青岛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男女性别比为10.8∶1, 2
自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到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人类初步完成基因组到生物学、生物学到健康、健康到社会的三级跳。作为新型交叉领域,精准医疗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社会学和信息学等多学科的共同支撑和促进。分子流行病学作为流行病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交叉学科,被认为是促进精准医疗的核心力量。本文将基于精准医疗和分子流行病学各自的特点
目的探讨静脉内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行PICC置管早产儿50例作为观察组,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50例是回顾性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后X线摄片确定导管位置。观察组在心电监护下置管,通过监护心电Ⅱ导联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位置。导管固定后行X线摄片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74%(37/50),
期刊